牙周生物型的分类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周生物型的分类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美容医学的发展,患者对美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成功的口腔治疗不单要恢复口腔的功能需求,还要达到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牙周生物型作为影响美学修复的重要因素之一,逐渐受到口腔科医生的重视。
本
文总结了各种牙周生物型的分类方法,希望给临床医生判断牙周生物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牙周生物型;牙冠宽长比;CBCT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4-0253-01
牙周生物型(periodontal biotype)是指牙周软组织及其牙槽骨的形态特征,一般分为厚
平型和薄扇型两种,也有学者将介于两者之间的类型定义为中间型。
不同牙周生物型对炎症
的组织反应性不同,厚平型能够抵抗急性创伤和炎症,但易形成牙周袋和骨下袋;薄扇型牙
龈易发生快速骨丧失伴牙龈退缩。
牙周生物型与口腔美学治疗也密切相关,对牙周、正畸、
种植等牙科治疗结果与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牙科治疗前判断牙龈生物型非常重要。
近年来,对牙周生物型的研究受到了重视,本文将对牙周生物型的分类方法作一综合论述,以期
给临床医生判断牙周生物型提供参考。
1.直接观察法
主要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牙冠宽长比等冠龈解剖形态来判断牙周生物型。
Stein等[1]发现
牙周生物型与牙冠外形比(牙冠宽度与长度之比)密切相关。
一般厚平型牙冠为方圆形,颈
部凸起明显,邻面接触区相对大且靠近根方,附着龈宽;薄扇型牙龈牙冠呈锥形,颈部凸起
不明显,邻面接触区小且靠近切端,附着龈少[2]。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没有创伤,
可以快速判断厚平型和薄扇型,但不同检查者判断标准差异较大,尤其对中间型的判断存在
困难,一般认为结果不可靠。
2.牙周探诊法
将牙周探针置于上前牙唇侧牙龈沟内,通过是否可以观察到牙周探针的轮廓来判断生物
型[3]。
Rasperini 等于2015年[4]提出了一种颜色编码探针,可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牙周探针测
量牙龈生物型(薄,中,厚,非常厚)。
牙周探诊法的优点是操作较为简单,无创,易重复,为临床较常用的方法。
缺点同样是存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经验。
3.直接测量法
Sharma等[5]报道的翻瓣后卡尺直接测量法是行翻瓣手术将牙龈瓣翻开,并用游标卡尺
测量牙龈瓣的厚度。
另一种方法是局麻下将根管锉等锐器于上颌中切牙唇侧龈缘下方2mm
垂直于牙龈表面刺入直至抵达硬组织,将标志阀推移到牙龈表面,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橡皮阀
到锉尖端的距离即为牙龈厚度。
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性相对较高,便于统一测量标准。
缺点是有一定的创伤,需要在局麻下进行,患者接受度不高,并要求测量者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尤其是卡尺直接测量法需配合在手术进程中使用,无法在临床上常规使用。
4.CBCT测量法
Borges等[6]的研究证明,CBCT对牙龈生物型的判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量化的方法。
方
法为使用开口器撑开唇颊侧软组织,并嘱患者舌头上卷或下压至口底,然后再用CBCT进行
扫描,并通过图像处理以判断牙龈的厚度。
曹洁等[7]利用显影剂和印模材料混合制作个性化
印模,初步建立了基于牙龈间接显影基础上的 CBCT 影像资料获取方法。
Marti等[8]利用CBCT扫描配合3 shape扫描系统取得牙龈、牙体及牙槽骨数据资料,并有软件分析后测得牙龈厚度。
CBCT测量法精确度高,可同时测量软、硬组织的厚度,获得的参数较全面,对于牙周生物型的判断较为精确。
缺点是价格较贵,部分医院受到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同时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辐射。
同时,在拍摄CBCT之前应该先判断牙龈是否有炎症导致的牙龈水肿、增生等情况,已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5.超声测量法
是利用超声仪器测牙龈厚度的方法[9,10]。
这种方法测量速度快,且结果较为准确,但费用较为昂贵,且要求操作者技术水平较高,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少。
总之,目前牙周生物型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影响了临床医生对牙周生物型判断的准确性,也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因而,作者认为应尽快找出对牙周生物型的判断方法,为临床上指导对牙周、种植、修复、正畸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Stein JM, Lintel-H?ping N, Hamm?cher C, et al. The gingival biotype: measurement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dimensions-a radiographic morphometric study[J]. J Clin Periodontol, 2013, 40(12): 1132-9.
[2]孟焕新.牙周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1.
[3] Kan JY1, Morimoto T, Rungcharassaeng K, et al. Gingival biotype assessment in the esthetic zone: visual versus direct measurement[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10 Jun;30(3):237-43.
[4] Rasperini G, Acunzo R, Cannalire P, et al. Influence of Periodontal Biotype on Root Surface Exposure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A Preliminary Study [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15 Sep-Oct;35(5):665-75.
[5] Sharma S1, Thakur SL, Joshi SK, et al. Measurement of gingival thickness using digital vernier caliper and ultrasonographic method: a comparative study[J]. J Investig Clin Dent. 2014 May;5(2):138-43.
[6] Borges GJ, Ruiz LF, de Alencar AH, et al.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s a diagnost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gingival thickness and distance between gingival margin and bone crest [J].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5;2015:142108.
[7]曹洁,胡文杰,张豪,等.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1):135-139.
[8] Marti AM, Harris BT, Metz MJ,et al. Comparison of digital scanning and polyvinyl siloxane impression techniques by dental students: instructional efficiency and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y[J]. Eur J Dent Educ. 2017 Aug;21(3):200-205.
[9] Müller HP, Schaller N, Eger T, et al. Thickness of masticatory mucosa[J]. J Clin Periodontol. 2000 Jun;27(6):431-6.
[10] Slak B, Daabous A, Bednarz W, et al. Assessment of gingival thickness using an ultrasonic dental system prototype: A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J]. Ann Anat. 2015 May;199: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