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
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
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
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3.2.1精选证书。挑选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作用较大的证书。比如,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是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考试,权威性高、考试程序规范、社会认可度高,拥有此类证书是从事健身教练、救生员必须的前提条件。3.2.2加强实训。建立模拟实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私人教练工作室、体育赛事运营与管理中心等。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3.2.3科学引导。对于考试费用较高的考证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解决,让一部分想考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于培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后分期支付考证费用。通过恰当的科学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证融合”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将落脚点贯穿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