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宝玉的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张彩绘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杰作,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留传下来的艺术珍品。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等,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悲剧;贾宝玉;成因分析;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留传下来的宝贵的艺术珍品。

纵观小说始末,不管是小说情节还是小说中人物,大多都是以悲剧式结尾。

有人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赞美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但是展示的却又是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艺术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原形来源于曹雪芹,这是一种公认的观点,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性和贾宝玉的悲剧人生大概也与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贾宝玉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性格“乖僻邪谬”,可以想象在正统封建思想的社会下,他的结局会怎样了。

当然,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对贾宝玉形象塑造的影响
经众多学者专家考证,曹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其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
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另外,曹雪芹曾被匙空房三年,在这三年中写书《风月宝鉴》,据说是后来《红楼梦》的雏形,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和封建制度的残害,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从曹雪芹的家世中可以知道,他出身于富有官宦家庭,但最终结果却是没有官职,流落街头,并且生活穷困,“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可以说,曹雪芹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因此不免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贾宝玉的悲剧人生就已经定型了。

正如书中的石头,宝玉的来源,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单有一块未有,将其丢弃,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虽然出身不平凡,却也是不得起用之才,也是一种悲哀吧。

在贾宝玉身上,曹雪芹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太多的困惑和矛盾。

宝玉选择爱情还是婚姻的过程,也许就是曹雪芹选择理想还是现实的过程。

随着贾家的衰败,最后一个并不高明但很有效力的掉包计帮助宝玉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其实这也就意味着曹雪芹在生活压迫下不得不做出选择。

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吧。

二、贾宝玉人物分析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一方面,以男子为
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

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

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

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

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

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另外,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

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就是警幻仙姑所说的:“天分中生成一端痴情。

”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林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赞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在大观园里,宝玉对女儿们关怀备至。

如第三十回他看到龄官画蔷,就想到她“心里不知怎么煎熬呢?模样这么单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忽然一阵雨来,他首先想到的是提醒龄官避雨而忘了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淋湿了都不知道。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

“囫囵不可解”的疯话、呆话,带着点孩子气的可笑的行为。

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

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

例如书中所说,宝玉特别讨厌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可是全家人都竭力劝他、逼他去读经写文、谋取功名,后来就连林黛玉也在当时环境影响下劝说宝玉念四书写八股,但随着众多亲眷家人的再三劝导,随着封建时代历史潮流的不断影响,尤其是抄家后家业破败的境况下,这也就促使宝玉听从了宝钗要他用功读书,聊以安慰
母亲遭抄家的那颗破碎的心,因而他就参加了考试,果真中举名列第七。

但他赴考中举之目的并非为了想当官,只是仅仅为了使抄家后的贾府门庭再度生辉,以使母亲得到安慰。

而后,就在他中举之日,便立即弃官出家、离尘为僧,贾宝玉的这一结局,符合其从来厌恶官场、厌恶仕途,始终不为封建统治者效劳的那种叛逆者的个性。

三、贾宝玉人生悲剧成因分析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等,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红楼梦》所描述的封建社会中,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

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

“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

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

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

《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

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

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

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

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在婚姻问题上,他也不愿考虑
家族利益,不愿按传统道德的要求去做。

这就与家族、阶级的需要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

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他便成了“不肖子孙”。

与家族要求形成的格格不入之势,就注定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必将是悲剧的。

其次,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的形象充满悲剧色彩。

贾宝玉生长在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此时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矛盾的。

一方面,贾宝玉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思想又与封建传统,与其所属阶级的意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多割不断的东西。

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这一点,极大地驳斥了封建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

但在同时,他对不同身份的人,又能一视同仁。

见了未婚女子便是“无价之宝”,见了已婚女子就又成了“鱼眼珠”;做官的都是“国贼禄鬼”,不做官的又都是奇士雅人了。

此外,贾宝玉厌恶贾府男性主子的淫荡生活,同情鸳鸯、平儿的遭遇,然而他自己却在青天白日下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甚至当着王夫人,调戏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身亡。

他还强烈批评“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但是,他却从未否定君权与父权的威严。

这一切充分说明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已走了很远,但他却始终难以割断同家庭、阶级、社会的联系,他的一切民主主义色彩的观念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意识是共存的。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对于贾宝玉而言是痛苦的,面对这种痛苦的矛盾,他既无法担当封建家族给他的天赋重任,也做不到一个彻底的叛逆者。

最终,他只能选择逃避,选择到佛门中去求精神上的解脱,选择一个悲剧的了结。

所以说,思想的深刻矛盾,也促成了贾宝玉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

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
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借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

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

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着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也正是贾宝玉悲剧人生之所在吧。

四、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看《红楼梦》的第一人物就是贾宝玉,在他看来,一切有价值的人都毁灭了,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已经毫无价值,因而毅然决然走上“却尘缘”的道路。

作者对其人生矛盾的描写和悲剧命运的安排,对贾宝玉而言,不能说是一个是完美的结局,但对《红楼梦》这部作品而言,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是为了作品的完美。

这个悲剧形象既是对社会悲剧的影射,也是表达作者创作意图的需要,更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在作品中的集中反映。

因为“《红楼梦》就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

首先,作者通过对贾宝玉的悲剧形象的刻画,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作者曹雪芹成长的背景正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处在这个时代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已逐渐没落,这种没落在曹雪芹的经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就自然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红楼梦》正是通过对通过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深刻描写展示了这种衰败。

所以说,贾宝玉的悲剧首先就是贾府的悲剧,也就是整个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悲剧。

贾宝玉的悲剧形象,揭示了这个阶级,这个社会不得不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而这正是对这个社会、这种制度最为深刻的批判。

其次,作者通过创造贾宝玉这一悲剧任务的形象写出了自己对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强烈反思。

这些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入世”思想的批判与否定,这也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反对“仕途经济”,把科举说是“沽名钓禄之阶”,将醉心仕途的人痛斥为“国贼禄鬼”,这种思想就是对儒家“学而优则仕”和“君子杀身以成仁”等封建教条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批判和否定;二是对性
别观念的批判,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中,夫权与君权、父权并为三纲,男性是高贵的,女性是卑贱的,然而,在宝玉的眼中,女子都是清爽的,男子都是浊臭的,这种“男贱女贵”的看法正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深刻批判;三是对儒、释、道的认识,贾宝玉在反对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批判了道家与释家,批判其混盖庙、乱敬神的形式。

贾宝玉的这些认识就其实质而言,应该就是作者曹雪芹借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之后,当世界观陷入悲观的时候,对哺育他的封建传统道德文化所进行的反思。

最后贾宝玉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也是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陈旧模式的一种突破。

在《红楼梦》创作之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些作品中,大都是男女一见倾心,然后经历一番斗争,最终“状元及第,奉旨完婚”。

这类故事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最终使小说完全成了一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

而《红楼梦》中贾宝玉不是一个才富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然而,这种爱情违反了传统道德的要求,也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们,尤其是给宝玉规定的生活道路。

最终只能是一个凄美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所以说,贾宝玉的悲剧,实际上是作者对传统写法的一种突破,是小说思想性的一个极大突破。

总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悲剧,它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应该说是他内在的悲剧细胞成就了外在的悲剧条件。

同时,这个悲剧对于整个《红楼梦》以及创作者本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贾宝玉的悲剧就是贾府的悲剧,就是整个地主阶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最后,它也是作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2] 罗宗强、陈洪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 薛瑞生. 红楼梦谫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1
[4] 黄立新. 论贾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及其他——与李百春同志商榷[J]. 红楼梦学刊,1992.2
[5] 钱跃华. 贾宝玉的怪僻性行为新探[J]. 东岳论丛,1987.5
[6] 胡世庆. 论贾宝玉形象的概括性[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7] 刘敬圻. 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 红楼梦学刊,1997.1
[8]范嘉晨. 贾宝玉的情感体验[J]. 社会科学家,1998.2
[9]蒋新. 贾宝玉的呆话[J]. 散文百家,2004.21
[10] 徐秀梅.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J]. 北方论丛,19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