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

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这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定义。

郑和先后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我们知道,郑和本是永乐帝时期的一位小太监,那么,他大费周折进行其次远洋的目的何在呢,对此,近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观点一是寻找建文帝。其观点二是扬威跃武,扬我华夏国威。其观点三是实现海内外大统一。对此三个观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南京,火烧皇宫,但过后没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遗体。有传言建文帝可能逃到了海外,永乐帝怕其联合外夷进行造反,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这是持观点一的说法,然而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抛弃。原因如下:1、建文帝能否顺利的通过航海到达海外?这是值得思考的。2、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

对于第二种观点,西洋各国对于郑和庞大百艘巨舶及数万兵士,浩浩荡荡迫临其海域,当然会有小巫见大巫,战战竞竞之感。所以“扬威跃武”做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并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而且郑和的宝船每次都载了许多宝物,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并且许多国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明都进贡。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随郑和船来明朝,并不是因为敬拜明朝的强盛武力而来膜拜,相反的,他们虽然带来自己国家的特产奇珍,带他们带回的是明朝更多的财富。故“扬威跃武”不可能是永乐帝的终极目的。

如何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实现海内外大统一呢?在郑和下西洋所处的15世纪,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征依然是东方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居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明朝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盛举。郑和前三次远航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下西洋七次中,郑和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在处理与海外国家关系方面,始终是站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立场上,致力于在亚非沿海诸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和平局势,并通过提高一些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岛国的文明程度,推行睦邻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针。郑和下西洋,除了用发扬中国的文教礼仪的方式之外,还通过发扬海外国家中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礼俗的方式来“敷宣教化”,充分尊重各国固有的文明,并给予发扬光大。这个观点现在页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非是为了海内外大统一,那些所谓的和平之举只不过是顺便做的而已。

不管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一壮举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我过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同时这次航行也可以锁城市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

之旅” 一方面,就中华文化的西传而言,郑和所到之处,往往立石纪功,宣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传入中国,同时使西洋的数学、理化、天文等学术教材也随之传入,使西洋现代化的科技学术启蒙了当时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这也是郑和出使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可是,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郑和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影响不大;相较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事迹的广为流传,郑和更伟大的7次远航,也未得到民间的足够认识。

然而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却再一次鲜明地告诉我们: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开放与包容、锐意探索与和平奋斗,铸造了民族的国运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而中华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世界文化领域中的一员主干将,对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加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