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哲史孟子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哲史孟子哲学
• 授課內容:
• 1、孟子性善說之真實意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孟子性命之辨
•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道统之确立:唐宋以后,「周孔」并称变而为「孔孟」并 称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 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 果所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 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 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 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 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 2、孟告之辩(2) :
•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 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 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 犹是也。」
或五端?(思考作业)
• 怵惕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与义、礼、智的关系
• 4、孟子所谓性善的真实意涵: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 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 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 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 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 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
• 可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在于此四端之心。
• 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孟子乃是「即心言 性」,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乃是人人生而 本有的「四端之心」。
• 关于「心」,孟子有不同的说法: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道德心或道德主体的内在结构:为什么是四端而不是三端
• 这里抽象的运算能力就是一种先验能力,它是心灵具 有的一种潜能,必须通过努力培养开拓才能完全的实 现出来。这不同于本能,本能随现实机缘触发便一成 永成,如手被火烧不假思索便缩回,这是不学而能的; 从生物学上来讲,本能乃是生来就有的,是条件反射。
• 同样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或者「良知」也是一种 先验的能力,也是心灵的一种潜能。我们的各种价值 判断自然包含有种种经验性的内容,并且常常受到家 庭、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发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则 不可能是由学习得来的,必定有其先验的根据。
• 孟子的性善说所包含的几个问题:
• A、良知的先验论证:
• 以数学学习为例,我们能够学习数学演算,表面上是 从学习中得来,然而学习计算只是一必要条件,仅仅 有老师的教导,并不能完全使我们学会数学运算。因 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条件:抽象的运算能力。 具体来讲,对于小动物、智障儿童,我们是没有办法 通过各种教化的手段使其获得运算的能力。
• 2、孟告之辩(3) : • 告子:「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 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
与?」
• 曰:「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 总结而言,孟子的主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 A、所谓人之性者,乃是人区别与其它物类的根本之
• 由此可知,孟子所谓之人性涵括两方面内容: • 同于一般动物者与不同于动物者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
之。」
• 几希:无几也。 • 那么此不同于动物,而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者为何?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知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 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 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 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 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点; • B、顺人之性,即可自然为善; • C、现实中人之行为非全为善,其不善之根本原因在
于「势」使之然。
• 3、孟子对人性意涵的界定: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 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性也。」
• 父母的确教导我们关心他人,老师的确教导我们要有 诚信,可是,我们之关心别人、信守承诺,并非全然 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教化只是助缘,教化不可能让一 只小猫(自觉地)关心其他动物、爱护地球、信守承 诺。
• 所以孟子以上说话的真实意涵乃是,心灵本有的道德 能力(「四端」),乃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所以可 能的本质条件。
• C、中國哲學獨特的表達方式:類比的思維方式與哲 學論辯
•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 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2、孟告之辩(1) :
•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 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 孟子:「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 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 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 言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