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D.以上都不是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1.C2.C3.ACD4.D5.B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①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②悬挂法、支点法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1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2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力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金星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其后后粒子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双重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一般来讲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零碎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市场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构成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十多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半径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刺足,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多少,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斯维恰河余因子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联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显然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恰恰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若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万萨县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横向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四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回顾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物体,他们之间不是软弱存在的,各种星体之间都存在着各式各样中子星的相互作用。
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带答案重点知识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带答案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放置一张纸和一瓶矿泉水,矿泉水瓶静止在纸面上,如果突然迅速向右拉动纸的一边,将纸片拉出,而矿泉水瓶相对桌面的位置几乎没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纸片对矿泉水瓶摩擦力的方向向左B.矿泉水瓶相对纸片向左运动C.拉动纸片越快,矿泉水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D.拉动纸片越快,矿泉水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小2、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选取了1、2两根不同的弹簧,探究弹簧的弹力F与伸长量x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质量可忽略不计,他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作出了F-x图像,如图乙所示。
据此可知,弹簧1、2 的劲度系数k1和k2的关系为()A.k1>k2B.k1<k2C.k1=k2D.不能确定3、如图所示,弹簧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端固定在长木板上,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物块与木板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当木板与水平面成θ=30°,物块与木板间恰好没有摩擦力。
当木板与水平面成θ=60°时物块所受摩擦力()A.等于零mg,方向沿斜面向上B.大小为√32mg,方向沿斜面向上C.大小为√3−12D.大小为mg,方向沿斜面向上4、质量分别为2kg、1kg、2kg的三个木块a、b、c和两个劲度系数均为500N/m的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g取10m/s2,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A.6cmB.8cmC.10cmD.12cm5、如图所示,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中说:“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他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地拉呀拉呀,大车却一动也不动了。
”下列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因为大车太重了,所以不动B.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的力气太小了,所以拉不动大车C.大车其实运动了,只是因为移动距离太小,看不出来D.因为大车所受的合力为零6、两个共点力F1、F2的合力的最大值为7 N,最小值为1 N。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研究了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
了解运动的描述对我们认识物理世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点的运动描述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指的是物体的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没有大小和形状。
在质点的运动中,我们通常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1.位置的描述位置是指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以参考物为依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常见的参考物有地面、坐标轴、天花板等。
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其中横坐标表示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2.速度的描述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在数学上,速度可以用速度矢量来表示,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速度矢量的大小则等于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加速度的描述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反映了速度的增加或减小。
加速度矢量的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的情况。
在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用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表述。
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如果质点的速度恒定不变,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保持不变,所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恒定的。
3.加速度的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
质点的加速度为零意味着质点在匀速运动状态下。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引入从静止到运动以及改变速度方向的情况。
1.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如果加速度恒定不变,那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速度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在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和技巧。
在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点。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这里我们引入了矢量的概念。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用箭头表示。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种矢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几何运算来合成力。
对于平行的多个力,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代数运算,如加法或减法来得到它们的合力。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力的三角形法则进行合力的计算。
将需要合成的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绘制在纸上,然后连接其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合力即为这个三角形的对角线。
这个三角形法则在力很多时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但是,对于不平行的两个力,我们不能直接使用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这时,我们需要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首先,将两个力的起点连线,再将它们的方向延长至相交。
然后,连接这两个延长线的交点与两个力的终点,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合力即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除了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来计算合力。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反,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的情况。
这样的分解有时可以化简问题的计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法则反过来,将一个力沿着不同方向分解为多个力。
假设我们需要将一个力 F 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 Fx 和竖直方向的力 Fy。
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绘制一个与 F 同样大小的力 F',并且与 F 平行。
然后,将 F' 进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连接 F' 的起点与 F 的起点、终点与终点,我们就得到了力F 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如图所示,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中说:“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他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地拉呀拉呀,大车却一动也不动了。
”下列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因为大车太重了,所以不动B.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的力气太小了,所以拉不动大车C.大车其实运动了,只是因为移动距离太小,看不出来D.因为大车所受的合力为零答案:D大车处于静止状态,故大车所受合力为零。
故选D。
2、匀速前进的车厢顶部用细线竖直悬挂一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下方与一光滑斜面接触。
关于小球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和细线对它的拉力B.重力、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C.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D.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答案:A由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其所受合外力为0;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绳子拉力,如果斜面对小球产生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小球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等于0,所以斜面对小球不会产生弹力,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在大小均为F的两个水平力的作用下,长方体物块A、B相对于水平地面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也为FB.A、B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C.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D.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答案:B以物块A为对象,根据A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f BA与水平力F平衡,则有f BA=F以物块AB为整体,由于作用在物块A上的水平力F,与作用在物块B上的水平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可知,设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f地,则有F−F+f=0地所以f=0地即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共同体”模型一般都需要同时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要点

⾼⼀物理必修⼀第三章知识要点 ⾼中⼤家学习了很多物理知识,这些物理知识⽐较琐碎,因此在课下要及时的进⾏巩固复习,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物理必修⼀第三章知识要点解析 ⼀、重⼒基本相互作⽤弹⼒ 对重⼒和弹⼒⾼考中⼀般从⼒的产⽣条件、⼒的⼤⼩和⽅向及其性质特征的⾓度⽴意命题,对弹⼒的有⽆、⼤⼩和⽅向的判断是最近⼏年⾼考的热点,有关弹簧问题的综合设计,由于既能考查相关弹⼒的特点规律,⼜能够将静⼒学知识、动⼒学知识甚⾄能量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学⽣的综合应⽤知识的能⼒,所以在⾼考中出现的⼏率较⼤. ⼆、摩擦⼒ 这部分知识难度中等、也有难题,在平时的练习中、阶段性考试中会单独出现,选择、填空、计算等等出题形式多种多样,在⾼考中不会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但是会做为题⽬的⼀个隐含条件考查。
对滑动摩擦⼒问题的分析与考查趋向于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这类题中⼀般具有多体、多⼒的特点,要运⽤整体法与隔离法解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正确的受⼒分析,建⽴正确的⽅程,然后进⾏解题. 三、⼒的合成⼒的分解 受⼒分析是⾼中物理的基础,它贯穿于⼒学、电磁学等各部分.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受⼒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受⼒分析出错,则“满盘皆输”.受⼒分析单独考查的也有,但更多的是结合其他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 平衡类问题不仅仅涉及⼒学内容,在电磁学中常涉及带电粒⼦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平衡,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平衡,但分析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样的. ⾼⼀物理必修⼀第三章课后训练 作⽤⼒与反作⽤⼒ 基础夯实 1.春天,河边的湿地很松软,⼈在湿地上⾏⾛时容易下陷,在⼈下陷时( ) A.⼈对湿地地⾯的压⼒就是他受的重⼒ B.⼈对湿地地⾯的压⼒⼤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C.⼈对湿地地⾯的压⼒等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D.⼈对湿地地⾯的压⼒⼩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答案:C 解析:⼈下陷时,是因为⼈的重⼒⼤于湿地对⼈的⽀持⼒,但湿地对⼈的⽀持⼒和⼈对湿地的压⼒是作⽤⼒与反作⽤⼒,⼤⼩始终相等. 2.汽车拉着拖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能拉着拖车向前运动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拖车拉汽车的⼒ B.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然后才产⽣拖车对汽车的拉⼒ C.匀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等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加速前进时,汽车向前拉拖车的⼒⼤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 D.拖车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地⾯对拖车的摩擦阻⼒,汽车加速是因为地⾯对汽车向前的作⽤⼒⼤于拖车对它的拉⼒ 答案:D 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与拖车对汽车的拉⼒是⼀对作⽤⼒和反作⽤⼒,⼆者⼀定等⼤、反向、分别作⽤在拖车和汽车上,故A错;作⽤⼒和反作⽤⼒总是同时产⽣、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故B错;不论汽车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作⽤⼒和反作⽤⼒总相等,故C错;拖车加速前进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地⾯对拖车的摩擦阻⼒(包括其他阻⼒),汽车能加速前进是因为地⾯对汽车向前的作⽤⼒⼤于拖车对它向后的拉⼒,故D对. 3.甲、⼄两⼈发⽣⼝⾓,甲打了⼄的胸⼝⼀拳致使⼄受伤,法院判决甲应⽀付⼄医疗费.甲狡辩说:我打了⼄⼀拳,根据⽜顿第三定律知,作⽤⼒与反作⽤⼒⼤⼩相等,⼄对我也有相同⼤⼩的作⽤⼒,所以⼄并没有吃亏.那么这⼀事件判决的依据应为( ) A.甲打⼄的⼒⼤于⼄对甲的作⽤⼒,判决甲付给⼄医疗费 B.甲打⼄的⼒⼤⼩等于⼄对甲的作⽤⼒,但拳头的承受能⼒⼤于胸⼝的承受能⼒,所以⼄受伤⽽甲未受伤,甲⼜主动打⼄,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C.甲打⼄的⼒⼤⼩等于⼄对甲的作⽤⼒,甲的拳和⼄的胸⼝受伤的程度不同,甲轻⽽⼄重,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D.由于是甲⽤拳打⼄的胸⼝,所以甲对⼄的⼒远⼤于⼄胸对甲拳的作⽤⼒,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答案:B 解析:此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由物理原理上升到了法院审理.甲打⼄的胸⼝时,从物理⾓度看,作⽤⼒与反作⽤⼒的⼤⼩是相等的,但是从⽣理⾓度看,因为甲的拳头与⼄的胸⼝承受外⼒的限度不同,所以甲的拳头与⼄的胸⼝的疼痛感受和受伤情形不同.此外,从法理⾓度看,是甲主动出⼿伤⼈的,甲是施暴者,⼄是受害⼈.对A,甲打⼄的⼒与⼄对甲的反作⽤⼒,是⼀对作⽤⼒与反作⽤⼒,⼤⼩是相等的,故A选项错误;对B,由上⾯的分析可知,从物理的⾓度、从⽣理的⾓度、从法理的⾓度,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故B选项正确;对C,甲打⼄的⼒与⼄对甲的反作⽤⼒固然⼤⼩相等,甲的拳头与⼄的胸⼝的受伤程度也轻重不同,但法理上的判决依据是看谁是受害⼈,谁是施暴者,故C选项错误;对D,甲对⼄的⼒与⼄对甲的反作⽤⼒,⼤⼩相等,不可能“远⼤于”,故D选项错误. 4.下⾯关于作⽤⼒和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先有作⽤⼒,后有反作⽤⼒ B.只有物体处于静⽌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和反作⽤⼒ C.只有物体相互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和反作⽤⼒ D.两个物体间的作⽤⼒和反作⽤⼒⼀定是同性质的⼒ 答案:D 解析:作⽤⼒和反作⽤⼒具有同时性,选项A错误;作⽤⼒和反作⽤⼒总是成对出现,与所处的状态⽆关,选项B错误;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作⽤⼒和反作⽤⼒,选项C错误;作⽤⼒和反作⽤⼒是同性质的⼒,选项D正确. 5.关于反作⽤⼒在⽇常⽣活和⽣产技术中的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平静的⽔⾯上,静⽌着⼀只⼩船,船上有⼀⼈,⼈从静⽌开始从⼩船的⼀端⾛向另⼀端时,船向相反⽅向运动 B.汽车⾏驶时,通过排⽓筒向后排出燃⽓,从⽽获得向前的反作⽤⼒即动⼒ C.如图所⽰,农⽥灌溉⽤⾃动喷⽔器,当⽔从弯管的喷嘴⾥喷射出来时,弯管会⾃动转向 D.软体动物乌贼在⽔中经过体侧的孔将⽔吸⼊鳃腔,然后⽤⼒把⽔挤出体外,乌贼就会向相反⽅向游去 答案:B 解析:⼈从⼀⼩船的⼀端⾛向另⼀端时,要受到船给⼈的摩擦⼒,⽅向与⼈⾏⾛的⽅向相同,根据⽜顿第三定律知,⼈对⼩船也有⼀个摩擦⼒,其⽅向与⼈⾏⾛的⽅向相反,因此船将在这个摩擦⼒的作⽤下改变运动状态,⽽向⼈⾏⾛的相反⽅向运动,所以选项A正确.汽车⾏驶时,通过排⽓筒向后排出燃⽓,虽然燃⽓对排⽓筒有反作⽤⼒但毕竟很⼩,并不是汽车动⼒的来源,因此选项B错误.农业灌溉⽤的⾃动喷⽔器,当⽔从弯管的喷嘴⾥喷射出来时,弯管在⽔的反作⽤⼒的推动下会⾃动旋转,⼤⼤增加了喷⽔的⾯积,选项C正确.乌贼通过⾝体侧⾯的孔和前⾯的特别漏⽃,把⽔吸⼊鳃腔,然后⽤⼒把⽔挤出体外,根据⽜顿第三定律可知,乌贼就获得了⽅向相反的反作⽤⼒,从⽽向排⽔的相反⽅向游去,选项D正确. 6.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地⾯的压⼒⼤于地⾯对运动员的弹⼒ B.运动员对地⾯的压⼒等于运动员的重⼒ C.地⾯对运动员的弹⼒⼤于运动员对地⾯的压⼒ D.地⾯对运动员的弹⼒与运动员对地⾯的压⼒⼤⼩相等 答案:D 解析:运动员对地⾯的压⼒和地⾯对运动员的弹⼒是⼀对作⽤⼒与反作⽤⼒,⼤⼩相等,⽅向相反,选项A、C错误,选项D正确;运动员之所以能够跳起,是由于地⾯⽀持⼒⼤于⾃⾝重⼒,结合⽜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B 错误. 7.(多选) 如图所⽰,⼀个物体浮在液⾯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对平衡⼒——重⼒G与浮⼒F的作⽤ B.浮⼒F的反作⽤⼒作⽤于液体 C.浮⼒F的反作⽤⼒作⽤于物体 D.重⼒G的反作⽤⼒与浮⼒F的反作⽤⼒也是⼀对平衡⼒ 答案:AB 解析:物体共受到两个⼒的作⽤,即重⼒G和浮⼒F,浮⼒F的反作⽤⼒是物体对⽔的压⼒.所以A、B、C 三个选项中A、B对,C错.针对D选项,重⼒G的反作⽤⼒与浮⼒F的反作⽤⼒分别作⽤在两个物体上,所以这两个⼒不可能是⼀对平衡⼒,故D选项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A、B. 8.(多选)2013年6⽉11⽇17时38分,“神⾈⼗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长征⼆号”F运载⽕箭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向前迈进了⼀步.关于卫星与⽕箭上天的情形,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箭尾部向外喷⽓,喷出的⽓体反过来对⽕箭产⽣⼀个反作⽤⼒,从⽽让⽕箭获得了向上的推⼒ B.⽕箭尾部喷出⽓体对空⽓产⽣⼀个作⽤⼒,空⽓的反作⽤⼒使⽕箭获得飞⾏的动⼒ C.⽕箭飞出⼤⽓层后,由于没有了空⽓,⽕箭虽然向后喷⽓,但也⽆法获得前进的动⼒ D.⽕箭飞出⼤⽓层后,虽然没有了空⽓,但仍可通过喷⽓获得前进的动⼒ 答案:AD 解析:⽕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箭箭体与被喷出的⽓体是⼀对相互作⽤的物体.⽕箭向下喷⽓时,喷出的⽓体同时对⽕箭产⽣向上的反作⽤⼒,即为⽕箭上升的推动⼒.此动⼒并不是由周围的空⽓对⽕箭的反作⽤⼒提供的,因⽽与是否飞出⼤⽓层、是否存在空⽓⽆关,故选项B、C错误,选项A、D正确. 9.(多选)重物A⽤⼀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图如图所⽰.关于这⼏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是F2 B.F1的施⼒者是天花板 C.F3与F2是⼀对作⽤⼒与反作⽤⼒ D.F1与G是⼀对平衡⼒ 答案:AD 解析:F1和F2分别是弹簧拉物体的⼒和物体拉弹簧的⼒,是⼀对作⽤⼒与反作⽤⼒,选项A正确;F1的施⼒者是弹簧,选项B错误;F2和F3是弹簧受到的⼀对平衡⼒,选项C错误;F1与G是A物体所受的⼀对平衡⼒,选项D 正确. 能⼒提升 10.(多选) 如图所⽰,⼀个箱⼦放在⽔平地⾯上,箱内有⼀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个环.箱和杆的质量为m1,环的质量为m2.已知环沿着杆匀速下滑,环与杆的摩擦⼒⼤⼩为f,则此时箱⼦对地⾯的压⼒为( )A.m1gB.(m1+m2)gC.(m1+m2)g-fD.m1g+f 答案:BD 解析:以箱⼦为研究对象,分析受⼒情况:箱⼦受到重⼒m1g、地⾯的⽀持⼒FN和环对箱⼦向下的滑动摩擦⼒f,根据平衡条件有FN=m1g+f,根据⽜顿第三定律得地⾯对⾯的压⼒FN'=m1g+f. 11.在天花板上⽤竖直悬绳吊⼀重⼒为G的电风扇,电风扇静⽌时受⼏个⼒作⽤?这⼏个⼒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见解析: 解析:找⼀个⼒的反作⽤⼒,就看这个⼒的施⼒物体是哪个物体,反作⽤⼒⼀定作⽤在这个物体上;找⼀个⼒的平衡⼒,就看这个⼒的受⼒物体,其平衡⼒必在同⼀受⼒物体上. 对静⽌的电风扇受⼒分析如图所⽰,电风扇受两个⼒:重⼒G、悬绳拉⼒F,电风扇受到的重⼒G和悬绳拉⼒F正好是⼀对平衡⼒. 12.⼀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端挂⼀吊椅,另⼀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 kg,吊椅的质量为15 kg,不计定滑轮与绳⼦间的摩擦,重⼒加速度g取10 m/s2.当运动员与吊椅⼀起以速度v=0.5 m/s上升时,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 答案:(1)400 N,⽅向竖直向下 (2)250 N,⽅向竖直向下 解析:(1)设运动员竖直向下的拉⼒为F,则由⽜顿第三定律可知,绳⼦对运动员竖直向上的拉⼒也为F,则绳对吊椅竖直向上的拉⼒也为F.选取运动员和吊椅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2F-(m0+m)g=0,所以F== N=400 N,⽅向竖直向下. (2)设吊椅对运动员的⽀持⼒为FN,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则F+FN-m0g=0 所以FN=m0g-F=65×10 N-400 N=250 N 根据⽜顿第三定律知,运动员对吊椅的压⼒为250 N,⽅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资料板块一:基本知识点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的作用效果3、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的相互性(牛顿第三定律)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由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共同决定均匀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不一定在物体身上6、四种基本作用(记住)(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形变的物体是施力物体)(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①按照接触类型分:3类;②绳、杆、弹簧)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实验)F=kx k 劲度系数 N/m x 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相对运动趋势不代表物体一定静止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 大小的计算方法: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滑动摩擦力:有相对滑动不代表物体一定运动大小:f=μN(注意N不一定等于mg)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实验)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思考三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作分力的基本操作:明确分力的方向——以合力为对角线分力为邻边构建平行四边形计算法求合力、分力的实质: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运算)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 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垂直于接触面)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 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根据运动状态分析:根据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七、重难点模型1、三力平衡模型2、斜拉模型3、斜面模型(见右图)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 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 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板块二:必须会做的题类型一:概念辨析1.如图,重力大小为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若F总小于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2.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运动和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
下面是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图像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2. 运动的种类和特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3.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变形和产生变化的原因,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不动。
5. 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相等而相反的反作用力。
7. 弹力和摩擦力: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弹力和摩擦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8.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能量守恒定律是表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定律。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理世界中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的重点内容,是同学们最为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热运动包括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热能平衡、温度差、黑体辐射、热力学温度、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热力学的热力学等知识。
首先,热量是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而温度是体系内物质的热能的量化指标,它们是热运动的两个基本性质。
热量的传递具有三种形式,即导热、辐射和传热。
其次,热容是能量单位温度下体系内物质的能量容量,具有很强的相对性,而温差是将温度从一个体系转移到另一个体系的参数。
此外,辐射是一种由物体发出的有序的非弹性波动,而黑体辐射是物体发出及反射的辐射能量之和,是传输热量最主要的形式。
再者,热力学温度是物质性质中重要的参数,它在热力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温度会影响溶液的沸点,或影响热量的转化率。
而热量与温度的关系则是指改变物质的温度会影响热量的变化,或是物质改变温度时其所变化的热量的大小。
在热力学中,最重要的是热力学,它涉及介质的物理性质,及物质的热能和温度变化。
总之,热运动分为多个不同的方面,比如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深入学习热运动,就必须对这几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领会物质的运动及其特性。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总结第三章是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力学”章节,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章进行总结。
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受力与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和受力与刚体的分析、动力学定律、摩擦力。
第一部分是受力与加速度,主要介绍了受力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a = F/m,其中a表示加速度,F表示力,m表示物体质量。
同时,我们学习到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力的合成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合成为一个力。
力的分解则相反,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分解为几个部分。
在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还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求解方法。
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和受力与刚体的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具有惯性”。
同时,在本部分中,我们还学习了刚体的概念和性质。
刚体是指其内部各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
在受力与刚体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引入力矩的概念,探讨了刚体平衡条件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已经在第一部分中介绍过了,它是力学的核心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我们通过实际的例子,如小车和地球的相互作用等,来解释这个定律。
同时还学习了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第四部分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发生的力。
我们学习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体质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
在本部分中,我们还学习了斜面上物体的摩擦力问题,并引入了摩擦因数等概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了解了力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受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和练习掌握了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衡条件、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等知识点的应用。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 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O。用铅笔描下结点 0 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录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2)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
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3.3 摩擦力
典型例题 1: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两条
不同的轻质弹簧 a 和 b,得到弹力 f 与弹簧长度 L 的图
1.静摩擦力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又没有相对运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F-x(形变量)图象: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 k。公式: F kx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2)F-L(弹簧长度)图像:图线与 L 轴的交点表示弹簧的原长 L0,斜率表示劲 度系数 k。公式: F k(L L0) (3)F-L(弹簧长度)图像:0-L0 表示压缩弹簧,L0-L 表示拉伸弹簧。 注意: (1)求图线斜率时,注意单位换算。 (2)读数时,注意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为:2.40N。
注意:
1.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只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真 实存在。
3.5 力的分解
2.将力分解后,物体实际的受力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
1.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怎样分解: (1)同一个力 F 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2)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举例:
判断弹力的有无: (1)条件判断法:弹性形变、直接接触 (2)假设推理法:先假设有弹力、再根据受力平衡分析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重力基础概念即:重力定义、图示、符号、计算公式、重心等(详见课本P5153)。
二、重点摘要1、重力属于性质力中的场力,即物体并不互相接触,跟距离有关系。
2、重力方向:指向地心(竖直向下)。
3、g重力加速度g单位:m/sm/s加速度。
4、、g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例:在南北极,g=10N/kg在赤道,g=9.8N/kg。
第二节弹力一、弹力基础概念1、弹力定义:当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变回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的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弹塑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的大小:由外力决定。
4、弹力的方向:点、面、曲面。
5、弹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注意:有弹力一定有接触面,有接触面不一定有弹力。
6、更多基础概念(详见课本P5456)。
二、重点摘要1、胡克定律:F=k△x(F弹力;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注意:胡克定律只能应用在常值物体。
2、弹力的受力分析:弹力与面接触:画出的力的方向与接触点垂直;弹力与曲面接触:画出的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3、特殊物体上的弹力:特殊物体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关系能否发生突变轻绳相当于沿轻绳方力的大小处处相否向的拉力。
等弹性绳相当于沿弹性绳力的大小处处相否方向的拉力。
等弹簧沿弹簧轴方向的力的大小处处相否压力或拉力。
等。
杆任意方向。
力的大小处处相能等。
注:1、突变指力的大小发成突然改变。
2、在做受力分析时,杆上的力在任意方向上,所以不可先画出来。
第三节摩擦力一、摩擦力基础概念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属于动摩擦力;滚动摩擦本质是既属于静摩擦力又属于动摩擦力。
3、动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有弹力,有正压力(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符号Fn)。
4、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相对运动有关,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5、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正压力有关,表面越粗糙,μ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脚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3.1重力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性质: 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也对A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 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 作力的图示步骤: ① 选取合适的标度; ②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③ 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 (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 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 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3.2弹力 1. 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由于要恢复原状, 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 ★3.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 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
②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而垂直接触面
③点点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而指向圆心 页脚
注意:弹力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画在受力物体身上。 (2)绳子的拉力(弹簧的拉力):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3)轻杆的拉力:①可沿杆②可不沿杆,要依具体情况确定
判断弹力的有无: (1)条件判断法:弹性形变、直接接触 (2)假设推理法:先假设有弹力、再根据受力平衡分析 4.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kxF k——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大小只跟弹簧的形状、大小、长短、钢丝的线径、材料等因素有关,与弹簧受到多大的弹力无关),单位为N/m。 x为弹簧在拉力F作用下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F-x(形变量)图象: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k。公式:kxF (2)F-L(弹簧长度)图像:图线与L轴的交点表示弹簧的原长L0,斜率表示劲度系数k。公式:)(0LLkF (3)F-L(弹簧长度)图像:0-L0表示压缩弹簧,L0-L表示拉伸弹簧。 注意: (1)求图线斜率时,注意单位换算。 (2)读数时,注意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为:2.40N。 思考: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 典型例题1: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A、a的原长比b的大 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典型例题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
装置如右图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
√ 页脚
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图中,请作出F-L图线.
(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5___cm,劲度系数k=___20____ N/m. (3)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 优点在于: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在于: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
3.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又没有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不光滑;②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相对运动);③接触且有挤压(即有弹力)。 (3)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4)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①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受到静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无必然联系。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或阻力,但它产生的效果一定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 ★(5)大小:①由外力决定,一般与拉力(推力)相等;②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定限度,即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0< f ≤fmax)之间。 注意:最大静摩擦力fmax会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1、条件判断法 ★2、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 3、假设法 2. 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不光滑;②接触且有挤压(即有弹力);③具有相对运动。 (3)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4)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①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方向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方向可以跟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垂直接触面)成正比:NFf μ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数值与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注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求摩擦力的大小: (1)求最大静摩擦力fmax (2)判断: 当外力maxfF时,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f=F; 当外力maxfF时,物体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则NFf。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F(g取10m/s2) (1)当拉力大小为5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为12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多大?
解:该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NkgNkgmgFfN10/1025.0max
(1)当F=5N时,maxfF,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f=F=5N (2)当F=12N时,maxfF,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Nmgf10 (3)当F=0时,物体仍会滑动一段距离,此时物体受到的仍是滑动摩擦力,则Nf10
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对比: Fmax略大于F滑: 页脚
生活中的摩擦力: (1)传动装置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2)主动轮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同。 3.滚动摩擦力 (1)定义: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2)特点: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3.4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F1、F2……)的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F),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原来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注意:不是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 2.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运算法则: ①两个分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②两个分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对任何矢量都适用。 ③多个分力合成:逐次合成法: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3. 两个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F1和F2大小不变时,夹角θ越大,合力F合就越小。 (1)合力大小围:︱F1 - F2︱ ≤ F ≤ F1 + F2 (2)合力可能大于、等于、小于任一分力。 4.三个力的合力大小围:三个力的其合力一定小于等于三力之和,却不一定大于等于三力之差。F≤ F1 + F2 + F3 (1)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 + F2 ≥ F3,则的合力最小值为零 。 0≤ F ≤ F1 + F2 + F3 (2)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F2 <F3,则合力最小值Fmin = F3 -(F1+F2) F3 -(F1+F2) ≤ F ≤ F1 + F2 + F3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2.操作 (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用铅笔描下结点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3.注意事项 (1)应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 (2)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不要太大或太小(60°~100°)。 (3)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 4.作图对比:F’为测量值,方向一定沿着A0方向;F为理论值。
3.5力的分解 1.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怎样分解: (1)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2)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举例:
分解力的步骤:
1.画出已知力的示意图。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注意: 1.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只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