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5.“三旧”改造背景下广州城中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75.“三旧”改造背景下
广州城中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
邓颖林琳卢道典
摘要:广州城中村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较之城市中心区有更好的保留与传承度,特别是传统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将广州城中村非物质文化分为仪式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和艺术文化,其中前两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度高于第三类。当前在广东“三旧”改造的大背景下,城中村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改造规划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生存环境也在逐渐被挤压。在对广州城中村非物质文化的主要类型和传承现状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珠村、黄埔村和猎德村等典型案例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非物质文化传承模式,归纳出城中村改造规划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典型模式有双存型和单存型,其中双存型又分为旅游带动型和自我更新型两种次级模式,并对城中村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城中村广州非物质文化民俗保护传承
1引言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2005年,国家文化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截至目前,14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遗产调查、分类到登录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1]。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市对非物质文化十分重视,2005年3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2006年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年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2007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至今,广州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包括粤剧、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
非物质文化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2],
其种类涵盖文学、音乐、戏剧、技艺、民俗等。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尤其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更是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2]。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常作为更新保护的重点。国家《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中提到“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当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观念也产生渐变的时候,非物质文化自然会出现变化,甚至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由于非物质文化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易受城市新事物、异文化的影响, 容易出现更多更明显的变化。反而非物质文化在乡村的存活性及保护传承度更好,尤其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城中村,由于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相对较弱,更多具有乡村景观特色,有着保育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广大沃土。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结了具有浓郁南国色彩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由于地域、环境、民情的变异,广州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岭南的醒狮,讲求神似,重在狮头,风格与造型有异于北方醒狮。当前广东“三旧”改造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关键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同时也给传统村落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的广州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传承现状,探讨在“三旧”改造过程中保护并传承城中村非物质文化的具体措施,既对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城市非物质文化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2 广州城中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主要类型
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广州独创了一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如正月二十四的“生菜会”,二月十三的“波罗诞”,四月十七的金花诞,七月二十四的郑仙诞等。广州城中村也凭借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并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并延续下来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广州城中村保留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在整个广州非物质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将广州城中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主要分为三类。
2.1仪式文化
广州城中村中保存最好的建筑类型是宗族建筑,围绕宗庙所进行的宗族活动是村内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依托宗族建筑和活动形成的宗族文化是城中村仪式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婚嫁、丧葬等也是组成部分之一。
岭南地区的祭祀文化有其地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礼教的仪式已有所简化。广州地区历史渊源最久的清明民间风俗,天河区沐陂村保留最好,有一套完整的祭祖风俗礼仪。广州地区祭祀比较常用的祭品是金猪,果品常用“白菱”、“红菱”、“核桃酥”和鸡蛋糕(意思为发大)等。此外,舞狮和放鞭炮也是广州村落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
2.2 民俗节庆文化
民俗节庆文化大多源于生活,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经过历史的积淀体现着地方风情和集体记忆。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是城中村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的赏灯,端午节的赛龙舟等,是城中村民俗节庆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龙舟文化是广州城中村民俗节庆文化的典型代表,源远流长。而广州的端午龙舟竞渡是沿袭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举行,而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端午节前后,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五月初十的十天内,海珠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各村镇以船会友,相互拜访,在河、涌举行竞渡活动。广州地区划龙船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趁景”式的划龙船,即只作表演而不比赛;二是“斗龙船”,是比
图1 祠堂祭祖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赛竞渡,俗称“扒龙舟”。i
基本上广州有河涌的城中村,都会有自己的龙舟,定期举行活动,很好地延续了龙舟民俗节庆文化。但各个村落的龙舟文化也会略有差异,如猎德龙舟就有赛后“龙船饭”的传统。
龙舟文化是广州城中村民俗文化中比较共有的部分,部分城中村还有顺应自身发展演变出来的特色民俗节庆文化,如天河区珠村等地的“乞巧节”,花都区炭步镇水口村的“投灯节”等。特色民俗节庆文化是一个村落特在其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公共作用之下形成的,据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异性。
珠村乞巧节“摆七娘”的传统已有数百年历史,曾经沉寂过一段时间,1998年的时候再度复兴。村中过“七姐诞”,称之为“做会”,如今村民延续了凑钱“做会”的传统,并于初七中午一起吃“七娘饭”。珠村七姐供案是有一定讲究的,必备供物是七娘煮(一些妇女梳妆打扮、做女红的常用物品),特色供品是米花。
2.3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活动在城边村的传承主要以传统舞蹈、音乐为主,而村中也多成立有特定的机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音乐方面,大部分广州城中村都有良好的粤剧传承度,较之城市中心区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在传统舞蹈方面,不少广州城中村形成了本村特色的舞蹈形式,如沙涌村的鳌鱼舞、大坦村的舞貔貅、洋田村的舞春牛等。
鳌鱼舞是民间祈愿吉祥有余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在沙涌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成为沙
i 传统的广东龙舟竞渡仪式,广东文化网, 2010-06-10
图3 乞巧节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2 龙舟赛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