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版自序

读者认为作者:

“‘剥掉’了鲁迅‘神’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真实,尤其是‘人’的‘软弱’、‘渺小’和‘卑劣’”

作者认为鲁迅当年的犹豫:

一面忍不住在笔下袒露“内心的黑暗”,一面却又担心这袒露会误导青年。在一封私人通信中他甚至说,倘若有谁以他为是,他反而会觉得悲哀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

“我随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始终不敢断定是否一定如此。”一面确信,一面自疑的矛盾心理,正是许多置身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

关于“醉虾”(愚民):

1927年7月,鲁迅说自己不过是在制造人肉宴席上的“醉虾”

只要社会依然在封闭信息,阻拦交流,依然在禁锢思想,摘除异端,你就依然还是被泡在厨房的大酒缸里,与清溪和绿野隔得很远

这些年来,那种惊触于旧时的专制和穷困,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只要你说是“现代化”,就一定赤诚拥戴的人,似乎日渐增多。可是,那些顶着“现代化”的新名、却又仿佛似曾相识的欺哄和盘剥,偏偏不断落到他们头上

专制本身并无多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其实来自民众的愚昧。这愚昧并不只是麻木,它还包含着怯懦和苟且偷生的决心

【愚昧地支持着现代化,表面上决心坚定,实则只是随声附和,跟随潮流大声喊着响亮的口号,然后我行我素做着从前的自己。并没有自己主观的思考、没有真正将支持“现代化”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也没有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依旧是庸碌度日和苟且偷生的心态】今天的人民的“愚昧”和“麻木”,不只是表现为旧式的浑浑噩噩,而更是表现为头脑的机械、思路的狭隘,无力、也不习惯从多方面去理解现实、总是被流行意识牵着走的被动的精神状况

启示:

与天神的轻松的凯旋相比,凡人的苦斗之后的失败,才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尊敬

本篇鲁迅传记:

原因:鲁迅的许多传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参加到那塑造教主兼打手式的鲁迅神像的“工程”当中,并因此获得了程度各异的思想、学术或文学价值,但它们那种铺天盖地、互相映照的浩大声势,还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对鲁迅的明显的简化、割裂,甚至眼中的遮蔽侧重:鲁迅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第一章幸运儿

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着生存意志的快马,在人生道上纵兴驰骋,终至于人疲马乏,滚鞍下马,却吃惊地发现,你其实还是在离起点不远的地方打转,不过像是如来佛手掌上的孙行者,自己做一个好梦罢了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的名门望族。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

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周家的日常生计绰绰有余,讲究读书,书香人家的气氛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汗牛充栋。

【从小在书香世家长大,对书本文辞接触颇多。环境酝酿出的文人气息】

鲁迅六岁开始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到三味书屋去读经书。鲁迅的祖父在教他读书这一点十分开通,鲁迅开蒙先读历史,从《鉴略》到《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书,读唐诗也是挑简单的读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神态一本正经但十分温和。在《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篇,记载了鲁迅小时候被父亲逼着读书的事。实际上,周伯宜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的并不严格。买了闲书《花经》被父亲发现了,也没有责怪他们

【虽然被家人和街邻期待扬名立万,长辈却对他非常慈爱,童年仍然闲适自在】

鲁迅的曾祖母——戴氏

平常不苟言笑,让人觉得不太好接近,鲁迅却偏要去逗她。故意从她面前走过,假装跌倒在地,引得老太太惊叫。过一会儿又走过,再假装跌倒

【鲁迅小时候非常顽皮,并不会因为长辈的严格而唯唯诺诺,也不因为长辈们都是一本正经的模样而被熏染得老气横秋,反而很会讨老人的欢心】

鲁迅的顽皮似乎是一种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的顽皮也就逐渐发展成为少年人的鬼脑筋,甚至是恶作剧。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虽然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

在一家私塾的老师,绰号“矮癞胡”的,虐待学生。鲁迅得知后大怒,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到老师家大闹了一番

【像个孩子王,又像好斗的公鸡,嫉恶如仇,冲动又不计后果,少年人热血冲动的心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打心底里对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感兴趣。因此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看杂书、抄杂书、再到绘画

我们每个人刚踏上求知之路的时候,社会总是为我们规定了一整套的标准课本,社会正是靠着这样的课本,来制造一批批的标准公民,延续它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统治因此,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成规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首要的条件,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那一套标准课本之外,寻找到别样的课本,向他提供发展自己精神个性的内在动力【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对“标准课本”说不,大胆地探索未知的途径的道路,不随波逐流,也不趋炎附势】

正因为从很小的时候起,鲁迅就逐渐浸入了一个远非四书五经所能规范的精神海洋,他身上的许多发自天性的冲动,便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受到压抑,而是得到了很好的解放

一个人的天赋当中,最可贵的就是幻想的激情,人的爱心,人对诗意的敏感,甚至整个的青春活力,都是和这种激情融合在一起的。从另一面看,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首先是从剥夺他做梦的心境开始。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幻想,再也不做白日梦了,什么时候你也就完全被社会挤扁了

【人需要保留最原始的幻想的精神,这种激情是人们的个性的原动力。爱心与情感都建筑在这种幻想之上。】

像这样爱好童话世界的孩子,心地必然是温良多情的。耿直却不记仇,不喜欢报复

第二章天突然坍了

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周介孚躲了起来,鲁迅兄弟几个也不得不往绍兴城外皇甫庄的外婆家避难。后来周介孚投案自首,被关进了杭州监狱周介孚入狱的第二年,周伯宜突然吐血,在鲁迅十五岁那一年,撒手归天

祖父入狱,父亲重病,周家急剧贫困

周围的人们态度转变,大舅父说他们是“乞食者”,本家亲戚也变了嘴脸。周介孚从狱中放回后,脾气变得苛刻暴戾,平素温和的周伯宜,也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周围的人对周家的敬重,并不是因为周家的人,只是因为周家的钱,因为周家人做官】

父亲病倒后,鲁迅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对外界的交涉几乎都是由他出面。他不再有人形的权利,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且把一切委屈咽下

【旦夕惊变,只能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年龄应该承担的重任】

鲁迅变得隐忍,亲人和家乡的冷酷势利,对他内心的刺激愈发强烈,使他认为这世上不会再有可以亲近的地方。一种执拗的怀疑精神,一种对绍兴城和家乡人的憎恶心理,在他心中升起。偏重于感受人生阴暗面的习惯的种子,默默地破土而出

【失去了相信身边的人的能力,总是想去探寻那一张张笑脸下的恶意和讽刺。内心变得脆弱,从年少时不记仇的开朗,变得会记住每一句斥骂,每一个冷漠的表情】

鲁迅看到一本名为《蜀碧》的书,记载了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屠杀四川人的种种情形。不久后又读到明代抄本的《立斋闲录》,其中记述的残暴的永乐皇帝的“上谕”,又使他触目惊心。

鲁迅对文字特别敏感,他独特的思想艺术,有很多都是以前人的文字为源头。而《蜀碧》和《立斋闲录》这一类“野史”,大大强化了现实中炎凉人情对他的尖锐刺激,向他那股强烈的内心仇恨,注入了深长的活力

【愈发信赖自己的憎恶之心,开始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病态和卑劣】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最激烈的憎恨,往往产生于盲目的欢喜,最厌世的人,正可能原是爱世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