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实时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思想。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案例描述: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本人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交流问题的方式,发挥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预设生成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

一、创设情景:

(一)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由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写榕树和鸟儿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通读一遍课文。(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边读、边思、边勾画)

再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找出中心句。

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甲:我想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打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打引号呢?

生乙: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调整顺序板书:昨天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鸟的天堂)谁有同样的疑问?

(生举手)这几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摇头)没有了。

师:大家别急,这几个问题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

生:第8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

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

生: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生:“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指明生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学生,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在语言文字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采用读、思、勾画等多种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紧扣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阅读、推敲、品析,使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提高了学生读的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

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书声朗朗,而且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上课时,不同的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悟情境,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出丰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本人不满足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