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洁-上海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
Shanghai Metro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刘纯洁
2017.11
23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与运营
1上海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问题与思考上海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运营线网概况
•在建线网概况
•网络客流特征
(1)运营线网概况
运营长度617公里
工作日日均客流量1065万乘次
运营线路15条运营车站367座
上海排名第一,纽约(532公里)排名第二
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469座)、巴黎(386座)。

2016年客流量33.97亿乘次
上海排名第二。

北京(36.59亿乘次)、纽约
(26.81亿乘次)。

(1)运营线网概况
络形成的地下空间近500
万平方米
l地下线网长度约400公里
,约占总线网长度的2/3
l地下车站共272座,约占
运营车站总数的3/4
(2)在建线网概况
p 其中8号线三期、17号线、9号线三期
将于2017年年底通车试运营
在建项目
5号线南延伸段13号线三期8号线三期14号线9号线三期东延伸15号线10号线二期17号线13号线二期
18号线
p 共10个项目,216公里,140座车站
(1)在建线网概况
l在建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总面
积约为200多万平方米
l在建地下线路长度约174公
里,约占在建线路总长度约
80%
l在建地下车站共119座,约
占在建车站总数的85%
地下线
(3)客流特征
p 客流总量持续快速增长•1993-2003年11年间,日均客流量增长100万乘次,
至111万乘次。

•2004-2007年4年间,日均
客流量增长100万乘次,至
222万乘次。

•2007年之后,网络化形态基本形成,日均客流量年
均增长76万乘次,目前日
均客流近1000万乘次。

2年
2

4年
2年
2年
1年半2017.6
2003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199310年
(3)客流特征
p 客流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平峰
高峰
• 客流时间分布不均衡:线路高峰高断面客流量是平峰时段客流量的3倍左右。

• 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峰高断面满载率大多超过100%,但全线平均满载率基本处于30%左右。

上海地铁平峰时段满载率可视化
上海地铁高峰时段满载率可视化
p长途出行客流开始增多
•上海地铁网络平均乘距逐年增长,截止2017年6月上海地铁网络平均乘距已达到
15.8公里/人次。

•站点规划
•建设标准
p
站点与城市规划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
Shanghai Metro
在2号线陆家嘴站建设的时候,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以此为契机对区域内的地下空间进行整合。

目前14号线陆家嘴站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地下空间的协调互通。

(1)站点规划
l
站点未能与区域的地下空间统筹建设
u 1号线上体馆站与漕溪路公交枢纽站的地下衔接
漕溪路公交枢纽站是拥有“人车分流”典型意义的公交枢纽站——建设了一条长约116米的地下步行主通道,与主通道垂直方向,设有8个出入口直接通向公交枢纽站地面的8个候车站台。

公交枢纽站北面有一条中山南二路地下过街通道,由于规划建设不同步,地铁站与公交枢纽站之间的换乘需:先从地铁站上到地面,再下过街通道,再上到地面,再下到公交专用通道,再上到地面公交站台。

整个过程需“三上两下”,这显然不符合人性化设计。

(1)站点规划
l 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连通建设不同步
p
站点与城市规划
东 西 通 道
轨道交通与地下市政设施(道路、管线、共同沟等)同步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

14号线6站6区间与东西通道共建是一个典型案例。

u 14号线车站与东西通道共建
(1)站点规划
l 结合不充分
p
站点与城市规划
大型居住及办公区
u 宜山路站
中 山 西 路
p 出入口规划
(1)站点规划
u 肇家浜路站l 出入口的位置与客流方向不匹配l 部分站点出入口数量偏低l 出入口可达性低
部分站点出入口,与大型居住区和办公区之间,被城市主干道隔离。

由于缺乏过街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车站的可达性,大量的路面过街人流也干扰了
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

2
上海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初期强化节点锚固,从乘客换乘便捷的角度提出了“零换乘”理念,将两线或多线间的换乘距离尽可能缩短,同时也节省了空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线换乘枢纽——世纪大道站(1)站点规划
p
枢纽站换乘过于集中,大客流风险较大
但在大型枢纽中,直接式的“零换乘”设计容易造成瞬时集中客流,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缺乏缓冲空间,在持续大客流的车站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世纪大道站——日均换乘量达到42万人次/日
p 车站容纳能力偏低
(2)建设标准
u
站台宽度、站厅面积与目前的大客流不匹配,导致站内拥堵
p 垂直提升能力不足
站台、楼扶梯宽度不足,导致站台大客流风险
人民广场站楼扶梯升级改造项目:1号线站台楼扶梯的通过能力提升约25%8号线站台楼扶梯通过能力提升约50%
(2)建设标准
p 水平通过能力不足(2)建设标准
u
换乘通道宽度、进出站闸机宽度与目前的大客流不匹配
p 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偏低
(2)建设标准
l 老线的部分站点未设垂直电梯,有的垂直电梯则设置在内部管理区域,无法实现“自助式”服
务,使用非常不方便。

l
老线建设中,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较低,提升高度较低时有的只设楼梯,有的只设上行扶梯。

未设置无障碍电梯
未设置自动扶梯
•安全地铁
•人文地铁
•智慧地铁
•绿色地铁
p大客流的挑战——工作日千万客流已成常态,日常管理难度大
2017年工作日日均客流1050万乘次
/日,4月28日达到1186.67万人次,
创客流新高
早高峰运能运量矛盾突出
除12、13号线,其他线路最大断面
拥挤度均超过100%,站台拥挤,存
在滞留现象
p大客流的挑战——工作日千万客流已成常态,日常管理难度大
莘庄、广兰路等单点换乘车站,由于乘客集中换乘(单向换乘比例达80%-90%),导致楼扶梯、站台等存在大客流风险
单点换乘车站客流压力大
(1)安全地铁
l 随着运营经验的积累,在新的枢纽站规划设计中,对换乘点集中设置的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在网络上各线换乘点的选择上,形成了“由集中到分散”、“由一点到多点”的理念转变。

l 虹桥枢纽站采用“分散换乘”方式,既增加了轨道交通的服务面,又能够与机场、铁路和巴士实现快速便捷的换乘
p 大客流的应对——“多线集中换乘”到“分散换乘”的转变
(1)安全地铁
p大客流的应对——换乘距离的“以时间换空间”
在客流比较集中的大客流车站适当增加站台到站台间的换乘距离,通过距离空间上的缓冲,在站内留有足够的缓冲距离和疏散途径,提升了车站内的安全水平。

(1)安全地铁
人民广场站改造后地下一层
l 对于三线以上换乘枢纽站,客流密集交叉、组织复杂,通过单循环的客流组织,引导客流有序流动,将大大提高换乘的效率。

l 2009年起针对人民广场站客流对冲、拥堵等现象,启动了改造工程,通过增加8号线下客站台等措施,初步缓解了 8号线的楼梯能力问题。

l 通过增设换乘通道隔离栏杆,形成1、2号线之间的顺时针单循环换 乘模式,有效改善了大三角及换乘通道中的对冲和拥
堵现象。

(1)安全地铁
龙阳路枢纽单向换乘通道方案
l 提高站台宽度设计标准——从早期的8m 宽站台,到现在的12m宽站台,再到规划线路的14m宽站台,逐步提高设计标准。

l 提高站台垂直提升能力——增加站台楼扶梯数量及宽度,及时疏散站台客流,减少客流堆积。

l 提高通道的水平通过能力——在地下管线、道路交通等外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加宽换乘通道的宽度。

(1)安全地铁
(2)人文地铁
文化宣传
•徐家汇站通道的百米“艺术长廊”
公益服务
•人民广场站大三角“音乐角”
艺术载体
•静安寺艺术车站
1 2 3乘行便利
环境友好
文化艺术
• 出行无障碍
• 功能多样化
• 舒适明亮 • 导向清晰
• 条线 • 站点 • 局部特色空间
• 服务细节
乘客
需求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地铁服务提升建设标准提升服务品质
提升管理水平p 乘客需求不断增多,便利友好性品质要求随之增加
(2)人文地铁
p 乘行便利——功能多样化
地铁与地块同步开发建设,形成
城市综合体,满足乘客出行、购
物、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

l 汉中路枢纽是轨道交通
1、1
2、13号线换乘枢
纽,与地块共建开发,
有5个出入口与地块连
通。

(2)人文地铁
p 乘行便利——功能多样化2017年9月1日,由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与凯德集团联合打造的汉中路站上盖综合体项目——凯德·星贸,已隆重开业。

该项目,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是新一代地铁站点TOD上盖
综合体,与城市区域规划发展紧密结合。

(2)人文地铁
p
乘行便利——出行无障碍
无障碍电梯盲道
坡道
(2)人文地铁
p 乘行便利——出行无障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方便乘客,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了车站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
l 新线建设中,站台上至少两组楼扶梯要同时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出入口要同时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
l
老线改造中,已全面启动出入口加装自动扶梯项目。

(2)人文地铁
客流
集聚气
故障
引入自然光,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温度适宜,环境明亮,空气质量良好
应急处
置舒适明亮
阴暗潮湿
p 环境友好——舒适明亮
(2)人文地铁
p 环境友好——导向清晰
地下空间相对于地上空间来说,方向感较差,乘客主要依赖导向标识系统来辨别方向和路径。

导向系统不但在日常运营中发挥重要的指示作用,在紧急疏散的情况下,更是逃生路径的重要指示。

l 申通集团已编制企标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导向标识设置标准》
l 正在编制地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导
向标识》
(2)人文地铁
p 环境友好——提升服务细节
l 结合站点特色,设置便民服务设施;
l 增设第三卫生间:儿童厕位、儿童洗手盆、婴儿护理板等设施;
l 提高了地下车站厕所的厕位数量及通风要求。

(2)人文地铁
p
文化艺术
车站建筑增强文化创意意识,推进地铁建筑空间、装修艺术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形成地标性地铁建筑艺术空间。

•与城市历史文明相融合(有情怀)•与城市公共文化相融合(有温度)•与城市发展精神相融合(有特色)•
与周边地理环境相融合(有气息)
(2)人文地铁
p
文化艺术
一些位于特殊城市区域的地铁站,其空间设计和装修主题,都注重展现区域特色和区域文化、区域历史等。

新天地站

济大学站
(2)人文地铁
(3)智慧地铁
p 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运用于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个阶段,将各个机电系统、设
施设备、建筑构件等信息录入BIM模型中,后续施工、运营、维护阶段均可追溯到最源头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运营维护管理的效率,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记录和管理。

p
大客流监测及预警
l 实时检测人民广场站周边区域客流密度及
分布情况,并通过站外客流与车站出入口进行组合分析,能够了解站外大客流风险点,以及出入口客流压力情况,为车站周边区域及出入口大客流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l 实时检测地下轨道车站断面客流相关的进
站、出站及分方向换乘客流,了解站内客流总量情况,并与历史客流数据进行比较,若当前客流高于历史最大客流,且持续增加时,可提前向站内发布大客流预警。

(3)智慧地铁
p
地下车站环境质量监测
上海轨道交通环境质量综合管理平台架构图
l聚焦二氧化碳、PM2.5等环境监测指标;
l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灾害预警;l其他环境质量事件应对;
l智能监控、信息共享、管理协调和评估预警。

(3)智慧地铁
p 推进互联网+建设,打造移动服务平台
(3)智慧地铁
l 地铁移动支付
l
地铁WIFI全覆盖
(4)绿色地铁
p
非开挖的绿色建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4号线桂桥路站——管幕法
14号线静安寺站——顶管法
车站非开挖技术是在两端(或侧面)设置工作井,中间不开挖地面,直接从工作井开挖形成地下洞室的一种施工技术,具体方法包括顶管法、管幕法、盾构法等。

其优势
在于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于地面的干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预制道岔板促进施工质量全面提升、减振效果相当、施工进度提高5-10倍、建设成本仅增加约5%
p 预制PC技术
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施工工艺,可大幅提高建设品质和劳动生产率。

预制PC技术

制轨道板
预制浮置板
预制道岔板
节段拼装
预制箱梁
型梁
U
桥墩
盾构管片
立柱
楼梯
轨道结构 桥梁结构 隧道结构
地下车站(4)绿色地铁
p
建立绿色地铁认证体系,发挥节能环保实效
14号线与18号线的建设,充分借鉴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美国LEED认证体系的经验,考虑可行性和持续性的要求,通过建立分级的绿色地铁认证标准,分阶段推进绿
色地铁建设,从而有效地推进绿色地铁认证体系建设。

(4)绿色地铁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
Shanghai Metr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