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贺氏菌属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baci11us)。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为型特异性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2种。

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将本属细菌分为4个群、40余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

不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细菌无血清学联系。

2.B群也称福氏菌群,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抗原结构较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凝集。

3.C群也称鲍氏菌群,有18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各型内无交叉凝集。

4.D群也称宋内氏菌群,仅有一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

有I、Ⅱ相之分。

(二)来源
痢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远在2600多年以前的《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民病,泻泄赤白。

”秦汉(公元前2世纪)以后,记载渐多。

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5世纪)。

19世纪曾出现全世界痢疾的大流行。

1897年,日本人志贺洁首先发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为纪念志贺氏的发现,把痢疾杆菌称为志贺氏菌痢坎杆菌。

(三)传染性
志贺氏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葸义(四)传播途径
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直接传播,污染的食物或物体可间接传播,苍蝇可作为机械性传播媒介。

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暴发型或经水传播。

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乳制品,禽,水果,面包制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

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被发现于人员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

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人员患菌痢或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员的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不适当等。

(五)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人和灵长类动物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营养不良的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更为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抵抗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六)潜伏期
志贺氏菌发生的感染,常经过1~3d的潜伏期,病情急性发作。

腹泻先是水样便,以后可转为黏液脓血便,还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绞痛、里急后重症状,有些还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七)剂量—效应关系
志贺氏菌感染剂量与不同型别志贺氏菌致病性的强弱密切相关,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一般10~150个菌就可引起典型的细菌性痢疾感染。

(八)致病性
1.致病因素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产生外毒素。

⑴侵袭力志贺氏菌有菌毛,能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继而穿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一般在黏膜固有层内繁殖形成感染灶,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侵入血流较为罕见。

志贺氏菌只有侵入肠黏膜后才能致病,否则,即使菌量再大,也不会引起疾病。

⑵内毒素各群志贺氏菌都能形成强烈的内毒素,其作用机制包括破坏肠黏膜上皮,造成黏膜下层炎症,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脱落,进而形成溃疡,出现黏液脓血便;使肠壁通透性增高,促进毒素吸收,引起一系列毒血症的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使肠蠕动失调并发生痉挛,尤以直肠括约肌受累明显,因而发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⑶外毒素A群志贺氏菌I型和Ⅱ型能产生志贺外毒素(Shigatoxin,ST),ST能引起Vero细胞病变,故也称Vero毒素(Verotoxin,VT)。

ST的组成是由1个A亚单位及5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是毒素与靶细胞表面糖脂受体结合的单位;A亚单位链为毒性部分,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ST具有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3种生物学活性:肠毒素素有类似E.coli和霍乱肠毒素的作用,能引起腹泻与呕吐;细胞毒素可以阻止小肠上皮细胞对糖和氨基酸的吸收;神经毒素在痢疾志贺氏菌引起的重症感染者中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昏迷或脑膜炎。

ST在体外还可加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ST和内毒素的持续存在的联合作用可能与志贺氏菌感染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有关。

2.所致疾病志贺氏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痢疾志贺氏菌感染患者的病情较重;宋内氏志贺氏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氏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

志贺氏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病程在两个月以上者属慢性。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和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急性典型菌痢
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均可由各型菌引起。

痢疾志贺氏菌引起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

经治疗,预后良好。

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而导致延误治疗,常引起带菌或慢性发展。

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均可由各型菌引起。

急怀中毒性菌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内脏瘀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⑵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急性发作型三型。

慢性迁延型,通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

病程超过2个月,时愈时发,大便培养阳性率低。

在有临床症状时为急性发作型,该型往往在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慢性隐伏型菌痢,是在一年内有过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早已消失,但直肠镜镜检可发现病变或大便培养阳性。

⑶带菌状态带菌者分为三种类型: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

①健康带菌者,即临床上无肠道症状而又能排菌者。

这种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饮食业人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②恢复期带菌者,即临床症状已治愈、但仍继续排菌达2周之久者。

③慢性带菌者,即临床症状已治愈、但长期排菌者。

(九)变异性
志贺氏菌存在毒力变异与其他变异。

1963年,南斯拉夫Mel氏首先创用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Sd株),口服预防痢疾。

Sd株是一株必须有链霉素存在下才能生长的菌株,其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美国以天然变异无毒株与大肠杆菌杂交而获得的MH株制成疫苗,其免疫效果和稳定性均较Sd株差。

我国利用变异方法通过动物和药物处理等寻找安全有效的可供口服的痢疾杆菌活菌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志贺氏菌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以宋内氏菌为最强,福氏次之,志贺氏菌最弱。

(十一)药物敏感性
自从广泛使用抗生素以来,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国内部分地区报导(1972~1974),志贺氏菌对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的耐药率分别达74%、73.6%~97%、84%~98%、75%~100%和97%~100%,由此可见,在国内,志贺氏菌对常用几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当高。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志贺氏菌属对化学消毒剂很敏感,在1%石炭酸15~30min即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十三)物理灭活
日光直接照射30min,56~60℃l0min即被杀死,对高温很敏感。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志贺氏菌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中,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宋内氏菌的抵抗力大于福氏菌,而痢疾志贺氏菌抵抗力最低。

一般温度越低,则志贺氏菌的保存时间越长。

在水中(37℃)存活20d;各种物体上(室温)存活10d;在蔬菜水果上存活11~24d。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志贺氏菌在污染物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d,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在水和食品中繁殖,引起水源和食源型的暴发流行。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

目前,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抗菌治疗在决定应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卫生状况,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和造成细菌耐抗生素的可能性等因素。

此外,早期用适当的可吸收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志贺氏菌的排出。

对于儿童,TMP-SMX中的TMP 成分4mg/kg每12h1次为首选方案;对于成人,用双倍加强片(TMP320mg)每12h1次。

成人还可口服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或口服环丙沙星500mg,每日2次,很多志贺氏菌株可能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耐药。

3.对症治疗腹泻常引起等张性脱水(盐和水的丢失相等)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明显失钾。

脱水导致的口渴使病人过多地饮水,又可引起低张性变化。

特别是气候炎热地区的婴儿,通过出汗和呼吸的失水,再加上严重腹泻,可导致高张性脱水。

过早地应用高渗性液体(牛奶或鼻饲、自制电解质混合液)可引起高张性损害,包括抽搐。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志贺氏菌产生外毒素、内毒素、侵袭力等多种毒力因子。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本院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志贺氏菌病原体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⑴用于志贺氏菌检测的食品、水样、消毒产品(用于医院消毒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以及卫生用品)、医院污水、感染性腹泻采集的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血液等样本。

⑵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菌的气溶胶。

⑷实验室检测活动中涉及的相关废弃物。

3.感染性因子造成的危害
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含有病原菌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被锐器刺伤造成的皮肤黏膜等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检测活动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及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1.实验方法
⑴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并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

2.样品采集
⑴食品、水样、消毒产品(用于医院消毒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以及卫生用品)、医院污水等样品采集。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水样、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装容器密合不严、玻璃容器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玻璃容器意外破损和剪刀、镊子的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食品、水样、消毒产品、医疗器械、医院污水等样品的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被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

在使用剪刀、慑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⑵粪便、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采集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疑似食物中毒所排的粪便、剩余食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从而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③风险控制措施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采样的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⑶血液的采集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血液样品可能存在未知感染性病原体,真空采血管密封盖意外脱落或采血针内残留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
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会有可能发生样品溅洒、溢出、渗漏;样本运输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造成污染扩散。

⑶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

样品严格按照B类要求包装和运送,由采样人员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等。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感染性样本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慎,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意外情况。

⑶风险控制措施
①样品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

②开始检测前,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

食品和水样必须在洁净工作室内打开。

开启容器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

③对食品等固体物样品取样,要小心使用剪刀和镊子,尽可能剪取食物可食部分,以防止样品均质时坚硬物质刺破均质袋,造成样液溅洒。

对含有感染性样品进行离心振荡时,必须将离心盖封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

④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药箱,发生手剪伤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⑤当发生离心管或均质袋意外破裂、獬出的情况时,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置”章节处置。

5.样本检测过程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培养箱、水浴箱、微生物膜过滤系统、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生物安全柜、金属浴、振荡器、离心机及离心管、移液器及吸液头、接种环、培养皿、无水乙醇、溴化乙
啶等。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对食品、水样、医院污水、粪便、剩余食物等样品进行志贺氏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活动均涉及活菌操作。

在检测过程中试管开启、转移、水样过滤、稀释混均、吹打移液、混匀震荡、划线分离、涂片染色、离心、抽滤等操作都可产生气溶胶。

虽然志贺氏菌不通过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样品可能含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因此,也不应忽视。

②实验过程中玻璃器材意外破碎或渗漏、离心操作时离心管意外破裂等事故,可造成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等环境,间接污染操作者皮肤、黏膜。

通过粪—口途径食入一定量的志贺氏菌导致食物中毒。

③提取核酸时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溴化乙啶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⑶风险控制措施
①检测人员在实验前应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措施。

进行水样等样品的抽滤、浓缩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且动作要轻缓。

涉及感染性活菌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实验结束后对桌面、台面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②必须使用移液器或吸球移取样液,旋盖和移液操作的动作要轻缓,所有吸管应用棉塞,移液头尽可能使用带滤芯的,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

③使用直径2~3mm且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小于6cm的接种环分离细菌,尽可能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避免在酒精灯的明火上加热从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爆溅。

④尽可能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若必须使用玻璃器皿,则只能用实验室级玻璃(硼硅酸盐),且任何破碎或有裂纹的器皿都应丢弃。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玻璃碎片等锐器。

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液,更不可当吸管用。

用过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经消毒后废弃。

⑤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中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应放置在通风柜远离热源;溴化乙啶属有毒物质,需专人专管。

⑥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或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

6.菌株使用、保存和运输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接种针(环)、菌株保存管、生物安全柜、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保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保菌磁珠管等保菌容器意外破损、磁珠掉落等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

②志贺氏菌的使用和保存未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实施管理,存在菌株被恶意使用及污染环境等生物安全隐患。

③运送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⑶风险控制措施
①志贺氏菌分离纯化及保菌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②志贺氏菌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生物危害。

③志贺氏菌阳性菌株的上送应严格执行规范的3层运输包装,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7.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70%~75%的酒精、84清洗消毒液Ⅰ。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

⑶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84清洗消毒液1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

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

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后,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8.废弃物的处置
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包括食品、水样、污水等样品;血液血清及排泄物标本;病原菌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及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在释放前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导致感染或致病因数外泄而污染环境。

②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产生的被污染的损伤性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采血用具、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培养皿等,未按照要求规范处理,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工作人员的隐患。

⑶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等相关法规要求,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规范管理。

所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硬质、防漏、防锐器刺破的专用利器盒中;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川包装袋中;使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高温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集中存放至我院指定的医疗废弃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

同时,做好废弃物处置交接记录,所
有相关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电力
⑴主要风险点识别志贺氏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温度有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突然间隙断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者相关仪器未配备不间断电源,当电力供应发生故障时,可导致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存在实验活动被迫终止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在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若客观条件受限制,对志贺氏菌检测所用关键仪器设备应配备应急电源(UPS),避免实验室由断电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2.电气操作
⑴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

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发生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事故。

⑵预防控制措施
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

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

电气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

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

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⑴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

肖水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可能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我院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

按照GB18466要求,监测总余氯、粪大肠菌群和其他致病菌。

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
⑴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