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校对及出版常用术语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校对及出版常用术语词汇

一、图书在版编目(CIP)

(一)图书在版编目(CIP)

为了加强对出版工作的宏观管理,新闻出版署决定,从1994年1月起,逐步在全国的出版单位推广“图书在版编目”国家标准。

1、定义

(1)图书在版编目

图书在版编目是指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编制的书目数据的工作。具体说,就是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每出版一种图书之前将填好的CIP工作单交国家指定的CIP管理机构,申请CIP 标准数据,并将通过审核生成的CIP标准数据印在图书主书名页背面的全部过程。

(2)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 data)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是指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制,并印刷在图书上的书目数据。它的英文名称是“Cataloguing in pubilcation”,简称CIP。

2、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包括的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工作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T12451-1990)规定的内容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的。包括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2个部分8个项目。

(二)版权页[包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版权页是指图书上印着图书名、著作者、出版者、发行者、版次、印刷年月、印数、定价等的一页。

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GB/T12450-2001)规定版权页的印刷位置“位于主书名页的背面,即双数页码面”。

版权页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下半部分为版本记录。

1、上半部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由4个部分组成,依次为: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标题、著录数据、检索数据、专业分类号。各部分之间空一行。

其中书号是在ISBN字母后面,由10位数字分为不同长度的4组,每组之间用连接符“-”隔开。这4组数字的名称分别是:组区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码。即包括国际标准书号的缩写体(ISBN),中国的代号(7),出版社的代号,出版社发稿大流水号,及最后一个数字即校验位。

例如: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平罗县军事志》,ISBN7-80122-722-7/K·394

以上ISBN是国际标准书号的缩写体,7是中国的代号,80122是方志出版社的代号,722是方志出版社的发稿大流水号,7是本书号的校验位,斜线后面K是专业分类号,394是本专业的流水号。

2、下半部分——版本记录

主要记录每一本正式出版物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书名

(2)作者

(3)责任编辑

(4)出版发行单位及其地址

(5)经销单位

(6)印刷单位

(7)本书的开本(包括开本的规格,即用毫米表示的宽和高)

(8)本书的印张(即印刷图书时第一本书所用纸张数量的计算单位,以一整张平板纸为两个印张)

(9)本书的字数(以“千字”为计量单位。以面为单位,计算版面字数的公式是每行字数×行数×面数=总字数。也包括正文之外的前言、后记等。插图、表格、空行都以满版计算)(10)本书的版次(图书出版的先后次序。图书第一次出版的叫“第一版”或“初版”,修订后重排出版的叫“第二版”或“再版”,以下类推)

(11)本书的印数

(12)版本(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本子)(13)国际标准书号(ISBN)

(14)定价(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

二、文字

内容提要(内容摘要)

——对书籍内容和读者对象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便于发行人员向读者推荐和读者选购。

序(序言、代序)、前言(前记、引言、绪言)

——一般写在图书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凡例(编辑说明)

——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

后记(书后、附记)、跋(代跋)

——由作者或他人附记在正文后的文章,用以说明写作和出版的目的,经过、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有时是读后感。

目录

——又叫目次,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以供查考的事物名目,是一本书的内容纲要,排在图书的卷首为便于读者检阅正文。把图书中的标题名按篇、章、节目的顺序(或按类别)排列,并注明页码。各级标题一般要用不同字号和字体排版,以便层次分明。

标题(副标题)

——表明篇、章、节、目内容的简短语句对标题作注释性补充说明的称为副标题。

正文

——图书的本文。区别于“注解”、“附录”等。

插页

——在图书中印有图表照片等的单页。

附录

——附印于正文后面的与正文有关的文章、文件、图表、索引、资料等,一般用小于正文的字体排印。

索引

——把图书中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读者检查的表格。索引的种类很多,大致有主题索引、内容索引、专题索引、专有名索引、地名索引、人名索引、中外文对照索引等。

参考文献

——把作者编写著作时参考过的书刊按一定次序排列在书的后面。一般应包括著者、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等检索信息要素。

注释、注解

——对正文中的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做的说明。一般用比正文小的字体排印。排印于全篇文章末尾的称“篇末注”,排印于书页地脚的称“脚注”或“面末注”,穿插排印于正文中间的称“夹注”。

勘误表

——图书出版后因文字、图画和内容发生差错需要校订更正时,附印在书后或一页活页表订正。

审读报告(审稿意见)

——是责任编辑通过审读、加工整理稿件后,对稿件所作的评价和处理的书面意见。

校补

——即校勘补正。用不同版本或相关资料对同一本图书进行核对,校勘差错,补正缺漏。三、校对

校对

——图书出版工作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齐、清、定”的稿件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校次

——即校对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