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省丹棱中宋丽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 大气的热力环流;4.大气的水平运动。
能力目标:1.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3.掌握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受力和风向。
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师生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进入误区重点难点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近地面与高空大气的受力和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活动一:要求:1、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杯热水,用手慢慢近,说出感受。
2、让学生看教材28页文字和图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在小组成员间相互,说一说:〔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
〔2〕大气获得的热量的过程。
目的:〔1〕让学生明确近地面大气的热源〔根本来源和直接来源〕。
〔2〕近地面大气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活动二:要求:先按照教材29页活动题,比照月面和地面受热过程,说出以下列图中箭头传递热量的过程。
目的:〔1〕让学生理解白天大气对地面气温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夜间大气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月球外表和地球外表受热过程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局部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指点迷津: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活动三:要求:请比照判断生活中晴天和阴天的日较差。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省一等奖】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主要教学内容有: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用该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并合作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它的形成原理是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及切入点。
本节课内容学生若能掌握好,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这些内容学习起来就能水到渠成。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有: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但尚未学习立体几何方面的知识,不少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设想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地理理论与生活相联系,强调学生在理解基本地理原理之上,要能运用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成因并归纳地理规律,这恰恰是学生难以做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下列办法突破:1选取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现状,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地理原理变为主动归纳、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提高答题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②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③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遵循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并设问→展示实验→学生分析、推理大气运动过程→小组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运用用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关心、保护周围的地理环境;②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面冷热不均的概念,掌握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能绘制三圈环流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利用模拟实验,探究大气运动的过程。
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地面冷热不均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三圈环流图的绘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展示我国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面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3.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面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2)汇报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讲解。
4.模拟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地面模型,观察气流的产生。
(2)学生分组实验:模仿教师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大气环流的意义,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2)介绍大气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降水、气温分布等。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绘制三圈环流图,标注各纬度带的气流方向。
(2)搜集有关大气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重难点补充:1.地面冷热不均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三圈环流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对话: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讨论了地面冷热不均的概念,谁能来说说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甲:我觉得地面冷热不均主要是因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比如赤道地区阳光直射,所以温度高,而两极地区阳光斜射,温度低。
教资考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教资考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教资考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教资考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定义;2. 热力环流的概念;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大气运动的本质;2. 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1. 组织小组讨论;2.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 模拟实验;4. 分析案例;5. 图片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小组讨论:天气为什么会变化?2. 整理思考,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3.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解教材(15分钟)1. 大气运动的定义和本质;2. 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特点。
三、模拟实验(20分钟)1. 整理材料,准备模拟实验;2. 拉上窗帘,注重控制实验环境;3. 对比室内外温度,分析室内外空气的运动情况。
四、分析案例(15分钟)1. 提供多种案例;2. 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冷热不均现象;3. 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大气运动的原理和特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纠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3. 鼓励学生思考与提问。
教学建议:1. 进行模拟实验时,教师应注重安全,并做好相关的事先准备工作;2.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3.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特点。首先,我会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是什么。然后,我会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会阐述热力环流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
在此过程中,我会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内容展开。在案例背景中,我国某城市在夏季时,市区和郊区经常出现高温天气,导致市民用电量激增,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提高。这个现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计划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城市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通过实际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在地球大气运动中的作用。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掌握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夏季高温的原因,并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将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以我国某城市夏季高温现象为例,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城市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一一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热力环流定义,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自主归纳变化规律;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探究问题: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等压线发生怎样的变化?低高低高低高冷受冷结论: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遇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等压线:高压向高处凸起,低压向低处凹陷注意: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空气的水平运动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同一水平方向上出现高低气压差异,空气水平方向将发生怎样的运动?低压【归纳小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低气高气压低气压压_____ 高气压•F 1 EHSI F・・F na av r・・iB i r ■ BI r・・m i ■・・・F・・・r・・m i・・!1F ■・・■ rK・・‘i r・・F r・・・F ・・・F■■■■■ i K・・F■■・・4 ・■・ 1■一・■・・Jivn ■■•■■■■ ■■■■U BV ■■-■■■■ JUSW B ■-a. ■■■■J.BBBU-f■ IB ■*!*・l ---------1热冷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主题一:海陆间热力环流让学生在得到地理事物表象学生的基础上,进观察一步探究得知领会,了冷热不均引并动起大气运动形手在成的热力环流草稿圈纸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思考、深化对地理现归纳、象发展过程的总结认识学生激发兴趣,鼓冷结论: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连曼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四、教学过程师:上节课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
主要包括哪三个过程?生: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师:对了。
太阳暖大地是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大气,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而大气吸收作用占少量,从而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升温。
接着地面以什么形式释放出辐射?生:地面长波辐射师:对了。
地面长波辐射射向大气层,大量被大气吸收,小部分射向宇宙。
这就是大地暖大气的过程。
接着大气吸收的热量一部分射向宇宙,为大气辐射。
大部分返还地面,以什么形式返还呢?以及起到什么作用?生:大气逆辐射。
起到保温作用师:很好。
大气的受热过程还要注意大气的能量来源。
主要直接来源是什么?间接根本来源是什么?生:太阳辐射。
地面。
师:注意,应该是什么呀。
直接来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大量。
间接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现在的天气越来越冷,有的同学是特别怕冷的吧,而女生是特别容易手脚冰冷的吧。
那有什么神器是可以让你所处的环境变得特别温暖呢?生:暖宝宝,棉被,衣服,取暖器...师:嗯。
取暖器。
相对的,在炎热的夏天,你肯定很想呆在空调房里边吧。
那现在给你一部取暖器和一部空调,你应该怎样安装?生:空调安在上面,取暖器放在你身边。
师:取暖器放在下面吧。
为什么空调在上面,而取暖器在下面呢?生:摇头...师:我们以空调为例。
夏天温度高,空气上升,经过空调制冷,冷空气下沉,所以空调要安在适当的高度上。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八、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来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真正的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