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五: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三、实例探究:二、形成原理: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演示实验: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实验结果:(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热力环流对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2. 示范演示结合实际案例;3. 学生讨论结合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结合图表解析;5.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者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地理位置为例,分析热力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地域差异性。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探讨不同经纬度地区的热力环流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组开展小研究,选取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并让学生从中总结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
7. 案例解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热力环流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2.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3.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的理解;4. 考察学生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4.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热力环流相关的研究动态,了解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理解大气温度、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热力环流在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制作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关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简洁明了,便于传播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热力环流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原理。
5.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身边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现象、分析成因,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台风、季风等,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形成过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3.填空题:补充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如“热力环流是由于大气层中的____和____之间的温差引起的。”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纯熟绘制热力环流表示图;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成绩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践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成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先生探求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2.等压线的曲折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求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成绩导入)多媒体展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故事中表现了甚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方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分量。
(多媒体展现)高度降低,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留意)同一高度(程度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现(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方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构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2)构成过程:(多媒体展现)(强调)在展现构成过程中,留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和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构成热力环流。
(先生活动)多媒体展现“海陆风的构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求)“城市风的构成”(教师引导)郊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郊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求)“对流雨的构成”(多媒体展现)(解决成绩)多媒体展现“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先生分析为甚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思考、回答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自学课文第35页热力环流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1、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小组合作活动: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并画在纸上。
2.思考探究: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即已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理。
1、启发探究:②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④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2、释图探究通过示意图加深对上述引导的理解,促使学生能用自己语言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利用三幅图逐一进行原理解释,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学生的理解。
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边听,边做笔记,同时归纳出在高低气压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同一水平面而言,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冷热6、练习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在黑白上绘制等压面学生按要求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按要求画图。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海陆风成因和影响分析)7、海陆风1、播放学生实验录像:实验过程:①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满300毫升水和干沙并排放在一起。
把两枝温度计分别埋入水和沙中约0.5厘米。
②测量水和干沙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因为都在室温状态下,它们的温度应该相同。
③把两个烧杯放到室外,让太阳照射使其升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照射后水和沙的温度。
④把两个烧杯放放回室内让其降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水和沙的温度。
⑤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列表、画图对比分析。
1、实验、释图探究学生旁白实验过程并公布结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图表展示结论。
2、问题探究:①同一时间段,造成海陆温差的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差异②不同时间段,海陆的温差会有变化吗?③白天,大气温度升高,陆地与海洋比较,哪个快些?温度如何?晚间呢?3、实践探究根据上述分析,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海陆间大气运动的示意图。
将原理性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地利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
同时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拓展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对山坡与山谷风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究。
课外探究启发探究④根据示意图想一想,人站在海边,面对大海,白天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正面或背面呢?晚上呢?8、城市风分析1、课件演示:《城市风》2、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城市风产生的原理。
1、问题探究:①无论白天或晚间,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动?2、小组探究: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2、气压的变化规律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九、教学反思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我在教学中注重下面几点:1、概念:概念是原理性知识,在明白概念之后才可以理解更深的内容,教材中有“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文字,但没有“热力”的解释,这令到每届的学生都对此概念十分费解,我简介:由于温度差异造成气压差异,气压差异造成大气水平运动,而温度和压强是物理热力学系统状态参量,所以由温度和压强差异所形成的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应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热力环流原理的例子,如: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农村的灶堂装有烟囱、夏天刚进经暴晒的小车里开空调的同时应在后窗开一条缝。
3、成因:这部分内容用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能令难点迎刃而解,如分析“上空的气压总是比近地面低”可用压强公式P=ρgh加以推导。
4、规律:经条理性分析后,还要和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如图2.3可分水平、垂直、弯曲三处找出规律: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