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结论】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学生回答】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

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

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1)有界性【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P4“活动”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交通运输线路由线装逐渐变为网状,交通运输方式由早期的河运逐渐到中、晚期以陆路交通为主。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而且要识记。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参考答案: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者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3、引导学生做P7页活动14、结合“活动”3阅读P6-7页的内容,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大致演进过程。

(三)【课堂小结】:(四)、巩固检测:1.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2)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AB间_____________________、BC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间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画在图上适当的位置。

(5)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校名称课例名称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师姓名学段学科高中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三章节第一章第一节年级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2、明确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如何描述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教学难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明确了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及知识结构,为进一步从区域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现象提供了知识基础。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发展逐渐进入最佳时期。

所以本节课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抛弃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真正把时间把问题把思考还给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各类区域图片视频加以展示,(1)秦岭—淮河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2)秦岭—淮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3)秦岭—淮河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是我国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5)秦岭—淮河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与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学生思考:区域划分目的、意义是什么?二、区域空间结构【探究活动1】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比较分析回答: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二)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二】【新课导入】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分别展示:地球、中国、浙江、台州、椒江等行政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形区导入区域概念的讲解。

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多媒体显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两幅景观图;提供表格从地形、面积地表特征。

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从具体的区域入手让学生理解“区域”的含义,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不同尺度、区内共同特征)。

师生讨论表格内容,得出结论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就下面的问题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这两个区域是根据以地形为主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的。

(2)再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政区图、干湿区图,引出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各类区域。

(3)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同一区域内部有相似性。

(4)引导学生对区域界线的思考:有的区域有明确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区。

明确区域虽有界线,但区域是开放的。

有关区域的特征,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整体性。

从区域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阐述。

(2)差异性。

任何下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性,都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

(3)开放性。

任何下一个区域都还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下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活动一:根据课前要求,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家乡与上述四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的差异。

多媒体显示乡村与城市景观图,讨论两个区域的景观差异之后过渡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

二、区域空间结构通过分析城市和乡村景观图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结合教材文字说明,把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及类型。

补充说明:区域安危冷暖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化妆师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形式。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包括自然区、经济区、居住区等,学生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围绕以下问题:图中所示哪些为区域,什么叫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大概用10分钟时间。

随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划分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2)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界线模糊。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象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

3.强调区域的三方面特征:(1)整体性。

区域是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差异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3)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理)【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区域主要特征、空间结构类型和分布形式及产业结构的划分。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激情投入,在快乐中学习。

能够理解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自主学习】特征作用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进行___ 划分,确定________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_______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区域界线具有过渡性,是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功能如矿区的__________________优势;旅游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特色中心商务区的_______________功能区域之间是____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合作探究一】—―我们一起去旅游地点去这些景区旅游,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有哪些?热带沙漠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自主学习】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关系和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地域和地域。

比较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读“某城市1968年、2019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9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9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区域产业结构【自主学习】1、概念:产业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四】——走进我们的家乡秦皇岛形成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等市情有关,因而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产业组织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精选文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精选文档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为本节的重点。

2.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掌握区域的划分。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 结合不同的图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使用说明】1.依照复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第2~7页,在课本上总结知识点。

2.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复习案【知识清单】知识要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

(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知识要点二、区域空间结构12★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②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③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④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①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②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③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④交通: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二、三次产业构成常见图表的判读1、柱状图、扇形图和表格首先,要确定图表中的要素,如所示的区域、所示的时间,明确图表表示的是区域间的横向对比还是同一区域的纵向对比。

其次,要正确读取图表中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出相关信息,如三次产业各自的比重。

最后,结合题目设问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满足要求的答案。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共4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共42张PPT)

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空 间结构
社会经济活动 对外联系
区域开放程度
3、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1)按经济活动类型分类: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大 地域范围 小

村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基础和依托


带动作用

(2)按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分:
项目
类型
结论
农业
面状
区域是汇集农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重增加。
1、变化的原因是: 根本原因——区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是——区域劳动地域分工。
2、主要动力是: 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
2019/8/26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 结构
资源配置情况 劳动力素质
2、我国三次产业划分(背景知识)
2019/8/26
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
2019/8/26
喜玛拉雅山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2019/8/26
地点
景观特征
热带沙漠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
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
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 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读右图(说明:百分构成
为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
1、④地区第一、二、
三产业的从业人员
比重为( D )。
A、37.6:17.4:45.0

高中地理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课程标准】了解区域的含义【学习目标】1.通过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依据课本图1-5、1-6、1-7明确区域的划分,并且完成课本P7活动2题。

3.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明确一个区域中通常划分的两种地域类型(乡村和城镇),并且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并且通过P4活动1的练习学会观察并表述一个区域结构的发展变化;最后总结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

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合作探究】(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3、完成P4活动题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完成P5活动题2: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我的疑问】将大家的疑问写下来,和老师一起讨论交流【预习检测】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回答3~5题。

3.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B级)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4.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C级)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5.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A级)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B级)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A级)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A级)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总结】: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的基本含义》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的基本含义》word教案

课题项目与程序一、教材剖析二、学情剖析三、教课目的四、要点、难点五、方式、手段六、教课过程一 .1 地区的基本含义课型新授环境与设备教室多媒体分析与设计个案“地区”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地区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同样长远。

在“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叙述详细的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而是从“地区”的含义,地区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地区在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家产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分配对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归纳地区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已经对地区有了初步的小结,本节的要点应当放在怎样让学生的认识提高上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区的观点和基本特点:2.认识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及种类,理解地区空间构造变化的原由:3.认识地区家产构造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4.理解地区家产构造不一样发展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和剖析有关图表,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2.经过对有关地区差别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地区差别的原由,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的能力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研究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课要点1.地区的基本特点2.地区空间构造变化的原由3.不一样发展水平阶段的地区家产构造特点教课难点不一样发展水平阶段的地区家产构造特点事例教课法读图剖析法教课内容与师生活动一.导入组织教课情境导入知识指引: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样地形区随和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地区林林总总,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地区,地区的内容睁开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教师指引1. 观点学生活动师生议论:地区的基本种类有哪些?检测反应课人为划定的管理地区:国家、行政区堂小结自然地区: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部署作业人文地区: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预习教案结论:地区是指必定的地区空间。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3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4。

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

5.理解区域空间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

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水平.(2)通过对相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水平。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展开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实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四、授课过程(一)、前言介绍地理三是在学习了地理一和地理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

而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学习第二章的基础。

(二)、新课导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区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平原、东非高原、喜马拉雅山),引入新课。

(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区域的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答: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2、有哪些影响因素?答: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水准、对外联系3、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区别: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要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头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明白得区域的要紧特点,为本节的重点。

2.明白得阻碍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紧因素,把握区域的划分。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 结合不同的图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使用说明】1.依照复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第2~7页,在课本上总结知识点。

2.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把难以明白得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复习案【知识清单】知识要点一、区域的要紧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

(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进展变化会阻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知识要点二、区域空间结构阻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分类(请用图示法表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知识要点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表现【方法探究】★一、区域地理特点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域地理特点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②地势地势:地势类型、地势起伏、地势分布、要紧地势区、专门地势等③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阻碍等④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①经济特点:经济进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②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③都市:都市布局特点、都市区位因素、都市化水平、都市环境问题④交通: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阻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二、三次产业构成常见图表的判读1、柱状图、扇形图和表格第一,要确定图表中的要素,如所示的区域、所示的时刻,明确图表表示的是区域间的横向对比依旧同一区域的纵向对比。

其次,要正确读取图表中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出相关信息,如三次产业各自的比重。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单元一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二、课标解读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3. 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4.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 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三、学科素养1.通过路区域图分析,渗透对学生地进空间观念的培养;2.图文材料探究环节,体现学生人地关实证意识;3.通过区域发展事物分析,渗透人地观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区域有了初步的小结,本节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的认识提高上四、设计理念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法,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正确的人地关。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三 维 目 标
教师活动 (投影图片)山西地形图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
设计意 图 激发学 生学习 积极性
教学反馈
第 一 层 次 教 学

坐标为北纬 34°34'~40°43'、东经 110°14 ' ~114°33'。东西宽约 290 公里,南北长约 55 0 公里,全省总面积 15.63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 1.6% 。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山区、 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 1 000 米至 2000 米之间。 山西外缘有山脉环绕,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 季短而炎热多雨, 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 区。平均降水量为 400 到 650 毫米。年平均气温 3 ~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主要 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和薯类;经 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以煤、 铝土、 铁等为最。 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较著 名的有云冈石窟、 五台山寺群、 晋祠、 应县木塔、 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 大槐树等。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区 域的地理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 学习。
1、利用书本已知知 识自主解答投影出 的问题。 2、 同桌间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中存 在的疑难 3、教师适时点拨
让学生 对课本 知识有 基本了 解和简 单分析 应用, 让 学生体 会到获 得知识 的快乐。
知识 反馈
请你阅读 4—5 页活动,结合问题 1、 先独立完成, 然后合 2, 思考该活动主要考查什么, 试着做出 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 解释。 难。 教师适时点拨 (投影)合作探究 完成课本 2—3 页活动 1、2、 3 完成课本 7 页活动 1、2、3 1、学生合作讨论 完成 2、教师点拨,出 示参考答案 开放性题目,让学 生学会应用所学知 识, 分析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46---50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青岛的小报
区域的主要特
征区域空间结区域产业结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