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作者:佟晓明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09期
【背景分析】:《混合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混合》单元中的前两课,是本单元教材的起始课。单元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引发探究愿望。学生通过对各种物质的混合和分离的操作过程,建立起关于“混合”和“混合物”的描述性概念,为后续的观察和描述活动打下基础。本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另一个是有些物质混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豆子和沙子混合,油与水的混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它们混合后没有发生变化这一事实。第二课时通过观察白蜡和小苏打混合,它们的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这两课时的探究过程看似相似,细看又有新的突破。
从本课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对“混合”的经验与经历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育资源。新课伊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对各种混合物进行探究、交流,不断拓宽学生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确混合物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混合物的概念。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混合”这一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具体描述“什么样的物质是混合物”时,学生还是感到很困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对“混合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亲历活动。通过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全方位强化学生对“混合物”的体验与感悟,初步建立起“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作出判断,使思维得到发展。
2.科学知识:知道混合有两种情况,认识我们周围有许多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多种混合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实验前的猜想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从而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黄豆、沙子、油、水、白醋、小苏打、火柴、杯子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吃了一些什么?
(生答)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早上吃的是面条,大家想一想,这碗面条里面可能有几种食物?
(生答)
师:这碗面条是由多种食物组成的,我们把这碗面条就可以叫做混合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身边的混合物(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混合物?
(学生回答,教师记录)
二、观察豆子和沙子混合物的变化
1.谈话:我们每个实验桌上都有豆子和沙子,现在把豆子和沙子掺在一起,它们是不是混合物?豆子和沙子混合后会怎样?
2.观察:让学生观察豆子和沙子。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摸一摸,手有什么感觉;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并记录下来
3.猜测:豆子和沙子混合后会怎样?
4.实验:把豆子和沙子放在杯里进行搅拌,观察混合后有什么变化,并做好记录。实验前与实验后进行比较,做好记录。
5.交流:实验前后豆子和沙子有没有变化。
6.分离混合物:怎样把豆子和沙子分离开来,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方法好。
三、观察油与水混合后的变化
1.谈话:豆子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油和水混合后会怎样呢?
2.猜测:(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
3.实验:把油和水放在透明小瓶里来回晃荡,静止后观察。
4.交流:油与水混合后没有发生变化,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指黑板)这里哪些是混合物?
2.自己试着制造几种混合物,并记录下来。
3.还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一下,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确定研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做了豆子和沙子,水和油的混合实验,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们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桌上的实验材料。
(学生观察醋和小苏打)
师:面对这种物质,你想做点什么呢?
生: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看它们混合后到底会怎样。
师:好吧,这节课我们就确定“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样?”这个主题,我们继续学习身边的混合物质。(板书课题)
二、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1.谈话:问题产生了,该怎样解决呢?想一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制定计划:①先猜一猜问题的结果;②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③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④做好实验记录。
3.确定难点:①用什么材料?②实验怎么做?③观察实验现象,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4.按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分析实验现象,汇报交流
师:下面哪个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猜测的结果以及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实验方案)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描述现象,师生实验交流,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发现,豆子和沙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又知道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四、课外延伸
1.制作一根奶油雪糕。
2.制作一瓶汽水。
(讨论:制作这些饮料需要哪些原料、配料、制作方法等)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搜集整理、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学生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示,明确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很多时间,但是为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后,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探究计划是根据猜测来制定的,它有利于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与思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