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合集下载

地理大陆与海洋

地理大陆与海洋

地理大陆与海洋地理大陆和海洋是地球表面两种主要的地貌类型。

地理大陆指的是陆地,即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较高的地面,而海洋是指由水体覆盖的较低的地面。

这两种地貌类型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大陆的特点地理大陆是地球上的陆地,其主要特点如下:- 高海拔:相对于海洋而言,大陆地形通常较高,海拔变化较大。

例如,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这是一个地理大陆的明确例子。

- 多样的地貌:大陆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等。

这些地形特征反映了大陆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

- 丰富的资源:大陆上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2. 海洋的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的水域,其主要特点如下:- 低海拔:相对于陆地而言,海洋地形通常较低,负海拔变化较大。

海平面是指海洋中水平面的平均高度,人们通常用海平面作为测量海拔高度的基准。

- 大面积: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地貌类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 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含大量的鱼类、浮游生物、贝类、海藻等。

海洋生物资源对人类的食物供应、生物医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大陆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大陆和海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界限进行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 干燥和降雨:大陆上的山脉和高原地区会妨碍湿气流动,形成雪山和雨影区。

海洋对大陆的降雨非常重要,蒸发的海水会形成云层,并随风将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雨。

- 气候调节: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对气候变化起到稳定调节作用。

海洋表面的气候以及水汽的释放和吸收,对大陆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 海洋生态系统:大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河流水体,支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总结:地理大陆和海洋是地球上两种主要的地貌类型,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各地形的特点及应用

各地形的特点及应用

各地形的特点及应用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物理形态,它对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各地形的特点和应用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下面将就陆地地形、海洋地形和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陆地地形1. 平原:平原是指基本平坦的陆地地形,海拔较低。

其特点是土壤肥沃、广阔开阔、交通方便。

由于这些特点,平原地形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产业。

农业上,平原地形适宜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产地。

工业上,平原地形下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于工厂和仓储物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山地:山地是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的地形。

山地特点是气候多变、地貌复杂、植被繁茂。

山地地形适宜进行旅游观光和发展生态农业。

旅游观光方面,山地景区壮美且富有变化,如黄山、峨眉山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态农业方面,山地地形适宜果树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山地农业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3.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形。

高原地形的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植被少。

高原地形适宜进行畜牧业和旅游观光。

畜牧业方面,高原地区气温较低,适合牛羊等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

旅游观光方面,高原地区的自然风光独特,如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

二、海洋地形1. 海岸线:海岸线是指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界线。

海岸线的特点是地貌复杂、波涛汹涌、潮汐变化。

海岸线是海洋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是渔业和工业的重要场所。

旅游方面,海岸线上的沙滩、礁石和海风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渔业和工业方面,海岸线的淡水和盐水资源可用于淡盐水养殖和发电。

2. 海洋深处:海洋深处是指离陆地较远,海水较深的地区。

海洋深处的特点是海水深、压力大、温度低。

海洋深处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进行深海捕捞和海底矿产开发。

深海捕捞方面,海洋深处有多种深海鱼类资源,如鳕鱼、鲨鱼等,可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制品。

海底矿产开发方面,海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多种金属矿产,可用于能源和工业生产。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整理地貌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规模、特定形态、某种时空发展规律的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直接反映了地壳的动力和构造运动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认识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初中地理中要学习地貌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下初中地理所涉及的地貌知识点。

一、地球表层的三大地貌单元地球表层可划分为陆地、海洋和大气三大地貌单元。

1.陆地地貌:陆地地貌通常由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组成。

山地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有山脉、山地、山间盆地等形态;高原是指相对高处的广阔平缓的地形,具有相对平坦的地势;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起伏地形,有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平原是指地势平坦、广袤平缓的地形,一般分为冲积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等;盆地是由山地环绕,中间相对平坦的地形。

2.海洋地貌:海洋地貌主要由海底丘陵、海底山脊、海沟、海洋平原、大陆坡等构成。

海底丘陵是海底地壳上一种地形形态,构成了海洋中的起伏山地;海底山脊是海洋中的山地,是在板块边界处的岩浆作用形成的;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貌单元,多位于太平洋等大洋的底部;海洋平原是海洋中的低矮地貌,主要由海水沉积物构成;大陆坡是连接大陆与大洋的地貌部分,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区域。

3.大气地貌:大气地貌主要指光撒、雾霭、云、气旋、地面风等现象。

光撒是因大气中尘埃、颗粒物等悬浮物质的散射现象形成的;雾霭是空气中的水分在地面降温形成的云状物质;云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气象现象;气旋是大气中旋转的形势和气压分布,主要有气旋系统和地面强风等;地面风是地形、气温、气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气象现象。

二、地貌的形成与变化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是由地震、火山活动、水蚀、风蚀、冰蚀、沉积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震与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球上地壳运动最直接的表现。

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引起地面沉降、隆起、断裂等地貌变化;火山活动会喷发出火山岩、熔岩、火山灰,形成火山地貌,如火山口、火山坡等。

2.2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解析

2.2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解析
(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 的基本特点是 洋。该国地形、地势 。(6分)
(1)印度
(2分)
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分) 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冲积平 原和三角洲) (2分)
例题3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09年全国Ⅱ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 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 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 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 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 口国。
典型地貌
描述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 1) 地势 2) 构成
3) 分布
4) 典型地貌
大思路观 学科语言的使用
常用学科语言
1) 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等 2) 构成:以高原为主;地形多种多样等 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是高 3) 分布: 原、平原相间分布
4) 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海岸线平直等
例题1:下面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和半岛中部东西向地 形剖面示意图,据图简述该半岛的地形特点。(6分)
该半岛地形以高原为主(2分); 高原面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或起伏和缓)(2分);
半岛东西两侧有山地,沿海有狭窄(狭长)平原(2分)。
例题2. 下图为某国简图。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07年高考题)
冰雪高原
描述地形特点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主要分布在四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欧洲: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冰川地貌发育。 北美: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中部是平原,东部是低缓的 高原、山地。 拉美: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是高原、平原相 间分布。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海岸线平直。 大洋洲:东部为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 矮高原,中部是平原。 南极洲:冰雪高原。 地势 构成 分布

地貌的名词解释

地貌的名词解释

地貌的名词解释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构成要素的总和。

它是由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系统以及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演变形成的。

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一、陆地地貌1. 山地山地是地壳的隆起部分,通常由一系列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常见的山地类型包括抬升山脉、折叠山脉和火山山脉等。

山地具有陡峭的山脊和峰峦相连的景观特点。

2. 高原高原是大面积地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

高原通常由岩石、石灰岩等硬质材料构成,逐渐被河流或冰川侵蚀形成。

高原地貌常具有缓坡、平台和河谷等特征。

3. 平原平原是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

平原地貌通常被河流冲积或海波沉积物覆盖,具有较高的肥力和适宜农业发展的条件。

平原还可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岩沉积形成。

4. 河谷河谷是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具有V形的剖面和曲折的走向。

河谷多见于山地和高原地区,河水在长时间的侵蚀下形成了峡谷、峡湾等景观。

5. 湖泊湖泊是由多种地质、构造和气候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湖泊地貌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堰塞湖、断陷湖和火山湖等。

湖泊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对周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海洋地貌1. 海岸海岸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沉积地貌和冲积地貌等。

海岸地貌受海浪、潮汐、风和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常见的特征有海蚀崖、海蚀洞和沙滩等。

2. 洋底洋底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海洋地表,被大量的水覆盖。

洋底地貌主要由海山、海沟、海脊和海台等构成。

洋底地貌对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循环和板块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海底扇海底扇是由河流或冰川携带的沉积物在海底沉积形成的地貌特征。

海底扇分为陆源海底扇和冰源海底扇两种类型。

海底扇的形态复杂多样,是研究河流沉积和海洋地貌演变的重要对象。

4. 海洋盆地海洋盆地是指位于海底的相对平坦区域,由大规模的地壳活动形成。

海洋盆地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质单元,形成了大洋地壳和海底地貌。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生态系统之一。
物种多样性
02
尽管沙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一些特殊的动植
物种类已经适应了这种极端环境。
生态功能
03
沙漠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也是自然界中重
要的生态平衡组成部分。
珍稀动植物资源
珍稀植物
包括银杏、水杉、珙桐等,这些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 值。
珍稀动物
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这些动物是地球上的珍贵物种, 需要得到重点保护。
潮汐现象及产生原因
潮汐现象
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包括大潮和小潮等不同类型,对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生态 系统有重要影响。
产生原因
潮汐现象主要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 同时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也会对潮汐现象产生影响。此外, 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也会对潮汐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土壤分布
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例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通常分布有砖红壤等类型的土壤,而温带草原气候区则分布 有黑钙土等类型的土壤。
03 海洋地貌及特征
海底地形分类
大陆架
是围绕大陆的浅海地带,深度 一般不超过200米,是海洋和陆
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大陆坡
农业活动对土壤侵蚀问题
过度耕作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往往过度耕作土地,导致土壤结构破 坏、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
化肥和农药使用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同时还会 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土地利用不当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坡地耕作、过度放牧等,会加剧土壤侵 蚀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地生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地生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地生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地球的形态地貌地球是一个呈不规则椭球体的天体,其表面并不完全平坦,而是充满了各种地貌特征。

地球的地貌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峡谷、溶洞等,海洋地貌包括海底山脊、海沟、海岬、海湾、海湖、海滩、海岛、海平面等。

这些地貌特征在地球的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地球的水文、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地球的自然要素地球的自然要素包括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

大气是地球的重要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降水等,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水文是地球的重要水文要素,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湿地、冰川等,它们对地球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土壤要素,包括水分、养分、微生物等,它对地球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生物是地球的重要生态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些自然要素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三、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岩石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地质构造运动,包括大陆板块和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相对移动,它对地球的地貌和地壳构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地震波传播产生的震动现象,它对地球的构造运动和地壳构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火山岩喷发形成的地质现象,它对地球的地貌和地壳构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的地壳变动产生的地质现象,它对地球的地貌和地壳构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些构造运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对地球形态地貌和地球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平均状况的总称,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降水等气象要素。

地球的气候受地球的太阳辐射、地轴倾角、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赤道气候。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地质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层物质结构和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展示了地球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同时也揭示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一、地质地貌的类型与形态地球的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溪谷等;而海洋地貌则主要包括洋脊、大洋盆地、海岸线、海底峡谷、海床沉积等。

1. 山地山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抬升而形成。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斜坡、峰峦起伏的山脉以及深刻的峡谷和峡谷,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地貌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大片山地之间。

高原常常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而形成,具有相对平坦的地貌特征,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山丘和起伏地势的地区。

它们往往是由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广泛且生产力丰富,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恩纳河平原等。

4. 盆地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位,由周围高地或山脉环绕而成。

盆地通常由于构造活动、地层下陷等因素形成,具有积水、沉积物丰富的特点,如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地理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线性地貌特征,是水文循环的产物。

河流具有河道、支流、河口等特征,能够剖切出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6.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生物作用造成。

海洋地貌具有大洋盆地、海底山脉、海底河谷等特征,如太平洋深海海沟、大西洋中脊等。

二、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体侵蚀、沉积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的分布、断层构造等方面的变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等地质作用都会导致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地表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从形态上主要分为陆地地貌形态和海底地貌形态。

从成因分,可分为内力为主和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形态。

陆地地貌形态陆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

因为丘陵和山地的形态无大区别,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广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

高原和平原也没有严格界限,盆地实质上是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的组合。

山地地貌包括山岭和谷地两种类型。

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顶、坡、麓三个部分组成的地表形态叫做山,山顶叫做峰;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叫做岭,山岭的顶部叫做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叫做山脉。

一条山脉可以包括许多条大致平行的山岭及其间的谷地。

平原又可分为低平原和高平原两类。

通常把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做低平原;地面切割较浅的高原叫高平原,如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海底地貌形态海底地貌也是多样的,总的说来,海底地貌可划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大陆架是大陆壳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在构造上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海盆地过渡的一个很陡的斜坡。

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0%。

大洋底地形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山脉(也叫海岭),把洋底分隔成数个面积广大的海盆。

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岛。

此外,在太平洋的边缘还有数千米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弧,海沟和岛弧分布的地区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极为悬殊的地方。

中国的地形地貌我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

在我们的地形图上,西部多涂着棕色和褐色,东部多涂着绿色和黄色,说明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西部多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就好像一座巨大的阶梯一样,由西向东逐级下降。

在祖国的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这片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

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镶嵌着无数牧草丰美、湖光闪烁的大小盆地。

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地势的最高级。

经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 000米~2 000米或更低一些,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在这一级阶梯上,分布着三个盆地和三块高原,即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从第二级阶梯再往东,翻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直至海滨,地势大部分已降低到海拔500米以下,是我国地势的第三级。

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包括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平原。

第三级阶梯以东,就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大陆架。

这里海深都不足200米,可以算作我国地势的最低级。

地貌成因类型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内力作用可归结为隆起和沉降的对立统一。

外力可归结为侵蚀和沉积的对立统一。

但外力的侵蚀和沉降却与内力的隆起和沉降相互依存。

侵蚀作用主要在隆起的山地高原上进行,沉积作用主要在沉降的平原和盆地内进行,这就是外力和内力的对立统一。

内、外力相互斗争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地表形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地形地貌举例: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江三峡以雄伟险峻闻名中外,它是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侵蚀切割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长江的上源原来在巫山,由于巫山的不断上升,同下游的地面的高差不断增大,江水从高处向下流,特别湍急,不仅冲蚀两岸,还冲蚀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深,使两岸越来越险峻。

形成了长江三峡这样的深邃峡谷。

我国最近发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也是水流切蚀岩石和地壳抬升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壳的快速抬升是主导因素。

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大陆、大洋盆、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巨大的地貌单元,就其宏观特征来说,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如火山、熔岩高原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举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壳上升隆起形成的,是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青藏高原在几亿年前还是一片长条形的海洋,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地壳发生了多次强烈的运动,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逐渐升起,高原也大幅度地隆起,成为“世界屋脊”。

除此之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太行山麓都是地壳隆起的产物。

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大地裂谷带,是由于地壳的两个巨大的板块分离运动的结果。

它纵贯非洲东部,分东西两支,东支长近6 000千米,西支长近1 700千米。

科学家预言,总有一天,裂谷会越来越宽形成海洋,非洲东部将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由于历史上多次的喷发,在山顶部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火山口。

最近几百年来,火山没有再喷发过,可是降落的雨水却汇聚到火山口来了。

于是在海拔2 700米的山顶部出现了一个水面辽阔、深不见底、世界上罕见的大湖——长白山天池。

天池湖水从一个缺口流入一条小河,河水下行只有1 000米,便从悬崖上跌落下去,又形成一个高68米的瀑布。

牡丹江的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建造”的。

牡丹江附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进江里,在江上“建造”了一条岩石大坝。

于是大坝上游的河水被拦蓄为镜泊湖。

当湖水水位超过这条大坝时,湖水就漫过大坝从坝顶泻落,形成瀑布。

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带有外力作用的鲜明烙印。

塑造地貌的外力有流水、冰川、地下水、海水、风等,因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又可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多种类型。

地形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面积达40余万平方千米,黄土层一般有50米~60米厚,厚的地方有200米,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广袤的黄土世界。

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四种。

“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

多数中外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

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经过了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

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

孰是孰非,尚未定论。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是河流的冲积平原。

东北平原又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

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1亿3 0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

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

到了距今3 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

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携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

上海港东北的崇明岛,在全国大岛中排名第三,是个冲积岛,是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堆积成的。

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大,但是水量十分丰富,每年流进大海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输沙量约4亿5 000万吨。

因为潮汐的作用,海水每昼夜有两次向长江倒灌。

倒灌的海水顶住了奔腾入海的江水,使江水流速大大减慢,越近长江口,流速越小。

江水向大海搬运泥沙的力量就减弱,泥沙就大量沉积下来。

另外,江水中悬浮着一种极微细的胶体物质,本来是不容易沉积的,但是由于江海相会,含盐的海水与盐分极少的江水混为一体,发生了化学变化,凝聚沉积下来,就像豆浆碰到卤水凝聚成豆腐那样,在江口堆起了累累沙洲。

到公元1853年,形成今日崇明岛的前身——长沙。

在长沙演变为今日的崇明岛的过程中,人们兴建了海塘和石坝,制止了崇明岛的坍塌,使县城和全岛基本上稳定下来。

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即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

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 700万年~1 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地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

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它的河床由几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掏空,上层岩石塌落,形成陡崖,流水从高处猛跌下来,就形成了瀑布。

板块构造学说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地壳运动的奥秘,并且对地壳运动的机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

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所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3.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循环对流,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比如,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影响举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比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挤压,大洋板块往往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而大陆板块受挤向上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则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