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
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
每旗有许多牛录。
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
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
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地丁银”制度
清朝的赋税制度。
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叫“地丁银”制度。
这种赋税制度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削弱,赋税负担也比过去较为均平。
理藩院
清朝中央政府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地位与六部平等,凤尚书、侍郎等官,由满人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参加。
下设六司,分掌各事。
理藩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隶属关系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经深入到边区了。
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
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谥号
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如周平王(平),赵孝成王(孝成),贞惠文子(贞惠文)。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忠武)(诸葛亮之谥),武穆王(武穆)(岳飞之谥)。
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
宋代私谥犹盛。
庙号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
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孝”字)。
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
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则无帝不称“宗”。
尊号
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
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死后上的。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清朝同治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
尊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自唐朝始由于谥号加长,称呼不便,因而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次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
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汉武帝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思宗被称为崇祯帝,清圣祖被称为康熙帝。
周公东征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
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量掌管政事。
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对此不满。
纣王儿子武庚勾结管叔和蔡叔,并联合东南诸部落发动叛乱。
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国人暴动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周厉王贪财好利,暴虐无道,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841年,“国人”(平民)在都城镐京发动武装暴动。
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跑,后死在外地。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变法运动。
秦国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一次。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先后两次颁布变法令。
主要内容是: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③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④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国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攻击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有敢议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攻击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死在咸阳。
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野蛮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
•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以重兵包围巨鹿(今河北平乡)。
项羽率领起义军前往救援。
起义军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表示血战到底的决心。
不久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起义军大破秦军。
后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
楚汉战争
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后来刘邦攻占了关中,并继续东进,联合各地区反对项羽的力量,在荥阳、•成皋与项羽抗衡。
公元前203年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
订约以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乘机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杀于乌江(安徽和县东北)。
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家学说,禁止传播其他各家学说。
汉政府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为教官,传播儒家经书,每年考一次,合格的授予官职。
后来各郡也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书。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人相应”,把皇帝神化。
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教。
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
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
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
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国之乱
汉初,刘邦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为王。
后来受封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汉朝中央派周亚夫率军平服。
此后,汉政府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王莽改制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为了限制当时日益激烈的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王莽实行复古的改制: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规定一家不满八个男子而占田超过九百亩的,余田分给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妇一百亩的标准分给。
这个法令遭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三年后就废除。
为了控制和垄断工商业,王莽还增加税收,多次改变币制,许多人因此倾家破产。
王莽改制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处境更加悲惨,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昆阳之战
23年,绿林军北进攻占昆阳。
为了镇压绿林军,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四十多万官军围困昆阳。
昆阳城内王凤率领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刘秀等十三人突围出城,调集援军。
刘秀调集三千援军,猛攻敌军大营,阵斩王寻。
城内绿林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以少胜多,全歼王莽主力。
接着,绿林军乘胜直捣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曹魏屯田
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
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
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
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
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决战。
袁绍拥兵十多万人,曹操兵少。
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亲自率领精兵五千偷袭袁军后方,焚毁其全部粮草。
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退。
曹操乘胜追击,歼灭袁军主力七万多人。
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经此一战,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大部之后,•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改编荆州水军,拥兵二十多万,乘胜顺流东下,进到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
曹军由于发生疫病,退驻江北。
孙刘五万联军与之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疫病流行,不习水战和曹操骄傲轻敌等弱点,用火攻先击败了曹操水军,继之大破曹军。
曹操率领残兵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大集团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
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
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
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淝水之战
四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
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八万迎战。
晋军在洛涧(今安徽定远西南)大破秦军先头部队,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就命令军队后退。
晋军乘秦军后退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
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48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年)•,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叫天宝。
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注意政治,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裁汰冗官,抑制食爵贵族,压抑佛教,改变宫廷生活奢靡的风气等。
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也是有才干、敢进谏的人。
因此,这个时期,政局稳定,生产发展,户口数增加。
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势强盛的时期,因此旧史上称为“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边镇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之机,•于755年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
叛军很快攻占洛阳、长安。
•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即位。
由于叛军暴虐,人民纷纷起来反抗。
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并自称燕帝,再次攻下洛阳。
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这场叛乱。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朝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朝宦官擅权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
但这时还只是假借皇帝权势作威作福,并不掌握军权。
宦官掌握军权是从肃宗时李辅国开始。
到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
宦官有了军权,地位愈加巩固,就统揽一切大权,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都由他们决定。
唐朝后期,朝廷已成为宦官集团控制军政大权的工具,皇帝仅是宦官手中的傀儡。
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牛李党争(唐朝朋党之争)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年)•,以牛僧儒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两派官僚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形成牛李党争,前后达四十年之久。
文宗时牛李党争最为激烈。
这时,两党并用,每逢议政,双方总是争吵不休。
文宗曾慨叹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到武宗时,李德裕为相,牛僧儒等皆被排挤致死。
宣宗时,牛派又得势,李派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
朋党之争表明唐朝地主阶级内部已是极大的混乱,唐王朝已面临崩溃的边缘。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订立和约的事件。
1004年,辽统治者发动对北宋中原地区的掠夺战争,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东京危急。
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勉强到澶州北城督战。
宋军在澶州城下打败了辽军。
但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屈辱妥协,同意与辽议和。
北宋答应每年给辽“岁
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辽军撤走。
史称“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到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苏州机工反税监斗争
明神宗时,税监孙隆在苏州设置关卡,勒索税银财物,引起机户一致关门歇业,机工失业。
1601年,葛贤领导机工包围税署,打死税吏。
此后,其他一些城市也爆发了市民反税监的斗争。
明政府被迫撤回了全部税监。
这种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平民反封建斗争,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出现的阶级斗争新特点。
雅克萨之战
清朝初期对沙皇俄国的自卫反击战。
十六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占领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开始与我国领土毗连。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
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
清政府也多次提出抗议和警告,而沙俄不但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紧扩张。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禅让
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四方部落首领推荐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对舜进行三年考察后,让舜继位。
舜任用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得到人们的信任。
后来舜老了,也以同样推举方式让位给禹。
这种原始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史称“禅让”。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开始于商朝,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进一步推广,春秋晚期逐渐瓦解。
西周的一切土地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交一定的贡赋。
周王和诸侯等大小奴隶主住在城邑里,城邑周围的田野,被水渠和道路划成象井字形的方块,故称“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耕种井田,剥夺他们的劳动成果。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国君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由国家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就是“初税亩”。
税亩的实行,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士族
士族是地主阶级里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阶层。
东汉后期,豪强大族世代做官,逐渐形成门阀。
三国时,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高门选用官员,寒门受排斥。
魏以后,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之分。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
士族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力,政治上有特殊地位,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治特权。
高门
士族世代垄断重要官职。
士族为保持特殊地位,不与庶族通婚、共坐,甚至不相往来。
南朝末年,南方士族势力逐渐削弱,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的官制。
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设进士科,考试及格,就可做官。
唐朝初年,科举制进一步完备。
科举制多少能选拔一些人才,是我国封建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但到明清两朝,科举考题限定以“四书五经”为范围,答卷只能以朱熹等人的注解为根据,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叫“八股文”。
这种八股取士制度又成为培养封建统治阶级忠实奴仆的工具。
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种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均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一百亩。
其中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八十亩叫作“口分田”。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二石,叫作“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叫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输庸代役不再象隋朝那样有年龄限制。
这些制度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动,贵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级占有永业田。
他们都不纳租调,不服徭役。
但是,均田制使农民可以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
纳绢代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比较有保障,这都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两税法
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
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分夏秋两次收税。
两税法的实行,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但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所受的剥削更重了。
安西四镇
唐朝安西都护府掌管着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重兵,史称“安西四镇”。
碎叶镇是其中最西的一个军事重镇,是边沿和中西陆路交通的战略要地。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
因写于润州(州治在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于十一世纪末成书。
内容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
书不还记述作者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多年),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详细地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广博,内容丰富。
书中总结出历代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以资封建统治者借鉴,故名《资治通鉴》。
它是我国编年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字军
南宋初年的抗金武装。
金军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山西、河北一带人民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活动。
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这支义军脸上都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称“八字军”。
他们团结太行山一带的义军,互相声援,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