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
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湾如果说到我,年龄还小,对台湾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我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大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的经济水平超群,在全世界达到前十名。
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曾被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当时日本给台湾灌入很多的日本语言文字以及文化。
现在好多台湾的老人都会说日语,台湾人当中“亲日”的也很多。
如今我国强大起来了,抢回了宝岛。
可因为陈水扁等人反抗中国闹独立,台湾才久久不能回国。
虽然台湾现在才是一个小岛,但是台湾的经济很发达,小吃很有名,几乎是“三步一小吃,五步一餐厅”。
特别是台湾的“油饭”很有特色。
台湾的山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阿里山。
说到阿里山,自然要谈到武夷山。
听说两座山还有一段传说呢!从前,阿里山和武夷山是一座山,不知是哪一天,山上出了个妖怪,两眼能望千里,伏在高山上,头可以伸在东海里喝水。
绿色没有了,天地间一片阴暗。
村里有几位勇敢的少年,上山去杀那个妖怪,都一去不复返。
家里人都哭红了眼睛,带着怨恨离开故乡。
村里有一位叫花珊的姑娘,下决心除掉祸害,他练成了一套精巧的拳术,百步穿杨等功夫,上山去杀妖怪,杀死了之后,妖怪太重,压断了山,海水流进了鸿沟,形成了台湾海峡。
不知在一般人对台湾的印象能说成几个很简单的概念,一个就是宝岛,一个阿里山、一个日月潭,最多再加上一个蒋介石,这就是给他们一个想象的空间。
到了1978年之后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了,两岸之间开始出现接触。
中国必须要统一台湾,这是中央政府的需要,是国家统一的需要,更是民族统一的需要。
国家统一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即在自然和谐地状态下,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大融合。
我想,这是普天之下的华人所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大家期待着吧!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南,走进台湾的历史在宝岛旅行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枯燥、不累,基本上没有有鞍马劳顿的感觉。
从阿里山到台南仅半小时左右就到了。
导游依旧是先让大家吃饱喝足再说下文,安排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美浓客家菜进餐。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蓝少榕中文系10级非师2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试点班学号:10010240内容摘要:颜思齐是漳州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
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大陆移民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开发,是从颜思齐开始的。
他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奠定了台湾开发的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颜思齐台湾开发一、颜思齐生平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曾说:台湾固海上荒岛,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姓,至于今是赖。
故自开辟以来,我族我宗之衣食于兹者,不知其几何年,而史文零落,硕德无闻,余甚憾之。
间尝陟高山,临深谷,揽怀古迹,凭吊兴亡,徘徊而不能去。
又尝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而墓门已圮,宿草茀焉。
乌乎!是岂非手拓台湾之壮士也欤!而今何如哉?故余叙列传,以思齐为首,而郑芝龙附焉。
①从连横《台湾通史》的这段文字中可知台湾在开发之前是一座大荒岛,是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开发的序幕。
却又史文零落,故连横特意为这些开发台湾的仁人志士列传,以颜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这也确定了颜思齐“开台王”的地位。
据《台湾通志稿》中记载:“在天启元年(1621年)明末政治不纲之季,颜思齐,字振泉,福建海澄人,身体雄健,武艺精熟。
”颜思齐(1589-1625),少年曾学了白鹤拳,练得一身好武艺,还曾向裁缝师傅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匠。
他好打抱不平,因讲究信誉,手艺细致,远近闻名。
明末天启年间, 颜思齐遭宦家凌辱,怒而杀其恶奴,因而得罪官府, 受到追缉。
于是上月港赴日本的商船下海逃生,到日本肥田前平户避难。
据记载,当时就是因为他熟识水性,在官府来拘捕之时,他急中生智,毅然跳入江里,在江底潜了很长一段距离才浮出水面,搭上一条从月港开往日本的商船,开始了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涯,到达了日本肥田平户。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开创基业 泽被后昆——郑氏家族与台湾早期开发
征 ,以 “ 坚冰可渡”的精神激励将 士 ,展开 了收复 台湾的伟大壮举 。 经过海陆激战 ,重创荷军 ,先攻下
弘光 政 权 倾 覆 , 王 在 福州 被 拥 立 唐 即位 ,改元 隆 武 ,封 郑 芝龙 为平 夷 侯 ,执掌 国政 。郑 成 功 受 隆武 帝 召 见 拜 谒 时 ,谈 吐 不 俗 ,应 对 如 流 ,
南京之役后 , 郑成功感到地蹙
军 孤 ,难 为 持 久 之计 ,经过 深 思 熟
庆 建 立 , 成 功 改 奉 永 历年 号 为正 郑 朔 , 持 反 清 , 永 历封 为 威 远 侯 , 坚 被
由他集资 ,招集流亡 ,组织福建饥
民渡 台开荒 ,一时 间聚众数 万人 , 发银给牛 , 第一次有组织地把祖 国 大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移 入台湾 。台湾汉人由此激增 ,土地 得以逐渐开发 , 在少数民族与汉族 人 民共同辛勤劳动下 ,台湾社会得
官 , 日甲,号飞黄 ,福 建南安石 字 井 乡人 ,明末时 曾为海盗兼海商 , 明末英雄郑成功之父。他 出身小吏 之家 ,幼习拳棒 ,不好读书 。l 岁 8
上 ,进据 台湾为基地 ,招募漳 州、
泉州无业游 民3 0 余人 , 00 进行海上 贸易与劫掠活动 。不久 ,颜思齐染 病而亡 ,李旦病故 ,郑芝龙继为集 团首领 , 兼有颜 、 李两家资产部 众 , 自立 门户 ,声势渐炽 ,亦商亦盗 , 成为东南海商 巨头 ,称雄海上 ,被
本 ,娶 日本女子 田川氏,次年诞 育
一
地 ,竖 帅旗 、下设参谋 、总督、军 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职 ,建立 了
子 ,即郑 成 功 。在 日期 间 ,郑 芝
龙得到泉州人 、海商李旦赏识 ,收
为义子 ,往来海上贸易,又结识 了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到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出现了大陆向台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1662年郑成功为收复台湾, 所带领去台湾的军队人数即达3. 7万人, 后来还有陆续到来的士兵和自由移入的劳动人民, 总人数达12万余人。
在荷兰殖民者投降后, 郑成功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 从事垦荒, 以备军粮。
同时还派务田能手杨英到台湾原住居民村社中传授生产技术, 加速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开发和吸引了大批由大陆而来的移民。
清朝统治初年, 又在沿海一带实行“迁界令”, 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民郑成功却“驰令各处”, 尽力收容, 全移台湾。
从清康熙元年( 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的郑氏时代, 移入台湾的汉族居民约在25万左右。
而人数最多、对台湾人口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移民高潮。
虽然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 将郑氏官兵及眷属遣送回大陆, 而对过去移居台湾的各省移民可听任自愿, 但自动返回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台湾开发的局面早已打开, 人们对到“人口稀少, 地利有余, 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开荒垦植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居住在人多地少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 则更具强大吸引力。
虽然清王朝一再严刑苛法, 禁止偷渡, 但为求谋生的大陆民众却蜂拥而至。
据清史所记,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时台湾的汉族居民为: 666040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为: 845770人; 乾隆重四十七年( 1782年) 为: 912920人, 到嘉庆十六年( 1811年) 时, 台湾汉族人口已达2003861人。
这些汉族人口数量的增加, 既有自然的增殖, 亦有移民的增加, 但主要是移民的增加。
在这些众多的汉族移民中, 据《台湾府志》所记, 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 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 1%, 其中泉州为44. 8% , 漳州为35. 1% , 汀州、福州、龙岩等地为3. 2% ; 粤籍移民次之; 来自嘉应、惠州、潮州的约占汉族人口的15. 6%; 来自大陆其它省份的约占1. 3% 。
略论明清两朝对台湾的开发与台湾土著的汉化
传 授 农 业 技 术 ,帮 助 他们 发展 生 产 等 措 施 。而 “ 抚 土 番 ” 成 为郑 氏 内政 的一 安 也 个 重要 方 面 ,对 土 著 居 民 给予 一 些 特 殊 的照 顾 。 例如 , 著 居 民 的儿 童 入 乡塾 读 土 书 , 以益 蜀 其 父 母 徭 役 . 族 居 民则 不 可 汉 能 享 有 这样 的待 遇 。 而 清 初 对 汉 人 移 民 台 湾 ,实 行 严 格 管 制 , 人 多 采取 偷 渡 形 式 。 汉 而其 中 以男 子 居 多 ,这 就使 得 人 口结 构 呈 现 男 多 女 少 , 性 以单 身 青 壮 年 为 主 的 情 形 . 加 男 再
上 在 台 同族 通婚 又甚 是 困难 ,最 终 只 能 与 土 著 女 子 成婚 。这 打破 了所 谓 的 华 夷 不 通 婚 的 习 俗 ,使汉 人 与 高 山族 更 进 一 步 的融 合 , 族 先 进 的 文 化 、 产 技 术 、 汉 生 生 活 习 俗 逐 步 走 进 土 著人 的生 活 。郑 氏 父 子 的 这 些 建设 使 番 族逐 渐 汉 化 ,渐 渐
、
赛 夏 人 、 农 人 、 欧人 、 布 未 向宛 人 , 阿美 斯
人 。 美人 和平 埔 人 , 些 人 种 在 入 台 时 耶 这 间上 有 早 迟 , 台路 线 有 远 近 。 均 属 于 人 然 南 亚 蒙 古 人 种 ,他 们 在 经 过 不 同 路 线 和 长期 迂 回的 迁 移后 , 终 汇 合 于 台湾 。 最 台 湾 土 著居 民筚 路 蓝 缕 在 与 中原 没 有 隶 属 关 系 的状 况 下 进行 着 艰 难 的 早 期 开发 。 据 学 者 陈 第 的 《 番 记 》 载 , 时 东 记 当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第16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16,No.3 2001年9月 Collect 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 aphy Sep,2001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许正文提 要 台湾自古与大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证明,其土著居民高山族人同大陆古越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同的习俗。
大陆居民从三国东吴黄龙二年开始入居台湾及澎湖岛以来,从此代不乏人且日益频繁。
元至元年间始设专门政权机构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晋江县,至清代统一台湾,其间郑芝龙、郑成功经营台湾人民和设立台湾府,促成了大陆移民台湾的三次高潮。
历史事实证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历史时期 台湾 移民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大陆与台湾一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亲。
在台湾这一美丽富饶的宝岛上居住着1800多万汉族居民和40万高山族人民。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两岸人民相互往来,辛勤劳作,开发台湾,在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结成了骨肉不可分离的关系。
一 先秦至隋唐时期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时期最先居住在台湾地区者是现称为高山族的部分民众。
高山族在台湾虽则人口不多,但他们同祖国大陆境内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目前对高山族人的起源问题,据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学者们研究认为,大致有属于尼格利佗种的矮黑人;也有属于琉求人种的郎峤人;但绝大部分属于南亚蒙古人,他们是直接或间接从大陆移居台湾的。
¹南亚蒙古人发源于亚洲大陆,一支从东部沿海南下,散居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古称百越;一支从西北南下,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史称百濮;百越族在历史时期又分为许多支,有东瓯、闽越,其中闽越族主要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一带,还有部分闽越族东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迁移。
翦伯赞先生曾在《台湾番族考》一文中指出:“台湾的番族是百越族的支裔,这种番族之占领台湾,不在宋元之际,而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 1 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 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 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1、孙吴遣人至台: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 年),遣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隋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 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 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 到流求。大业六年(610 年),又派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 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 陆早就有联系。
4、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 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不逞,又转而 侵占台湾。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明朝建立以后,继续保持着管理台湾军务 的澎湖巡检司。同时林道乾、袁进、李忠、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又先后对台湾进行统治。明代后期在台湾的汉人已有十余万,他 们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万历十八 年(1590 年),葡萄牙的商船经过台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峡,见其山川秀丽,称 之为“福尔摩萨”,这是西方人知道台湾之始。
天启四年(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赤 嵌城。当时荷兰只占有台湾南部,北部则由西班牙控制。至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5、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 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 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 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台湾从远古到元的历史
从远古到元朝的宝岛海峡两岸同呼吸共命运同根一体【1】摘要:本文记叙述台湾地区自地质年代台湾形成伊始至元朝对台湾设立官职管理的发展过程。
描述了古生代台湾的产生到冰河时代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战国以来到元朝对台湾的开发、台湾原住民的由来,等等。
本文着重分析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对台湾地区的探寻与开发,以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使人们对台湾的由来以及它与大陆“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得到更深厚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的出现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台湾原住民地质年代的资料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大陆与台湾形成一片干陆。
在中生代(约2.2亿年前)三叠纪与侏罗纪期间,两岸间出现许多海水。
两岸分离于白垩纪与古新世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最初的台湾海峡。
现今台湾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属于同一的自然地形体系。
大自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资料张光直教授在《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指出:在更新世的末期,台湾岛根本是大陆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漂洋过海“台湾”这一名称始于明朝,出现不过300余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夏革的人像成汤(商部落的首领)讲述了海上的神奇大山。
这是中国大陆上的人第一次听到海岛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
《尚书·禹贡》中的“岛夷卉服”可能就是最早提到的台湾。
瀛洲从战国时代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遣使入海求灵药的故事知者甚少,但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与三千童男童女探寻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故事却十分为人熟知。
《后汉书》中更明确记载,徐福到达夷洲等地,没有发现长生不老药,怕被始皇问斩,而留于此。
简述古代北方汉人移民闽南的主要历程。
简述古代北方汉人移民闽南的主要历程。
古代汉人移民闽南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汉族大陆的移民到台湾的历程更为几千年。
根据古代史料记载,帝国时期汉族大陆先民移居到台湾很可能是夏朝时期的事情。
共和政权接替夏朝之后的汉族移民也比夏朝时期的移民更多。
在春秋时代,齐国的大臣高贵和齐桓公分别在北方、东方和南方就移民台湾做出了政策调整,开启了台湾移民的新篇章。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开始派兵征讨,这也使得汉族大陆的先民不得不寻求新的家园,才开始移民台湾。
而且由于藩镇的发展,人们就开始考虑移民台湾,以及在台湾从事种植、渔业等活动。
西汉时期,以赵学芝为首的移民组成了“赵学芝帮”,让汉族大陆的移民逐渐朝向南方台湾。
秦朝被汉朝所灭,很多因兵荒而分散的士族、朝廷官员等集体前往台湾,大大促进了汉族移民台湾的历史进程。
汉朝时期,汉武帝重用赵学芝,赵学芝和他的子孙大力推进汉族大陆的移民进程,在台湾建立了赵家等初步的定居者社区,这一历史进程也为台湾的汉族大陆移民奠定了基础。
到了晋朝,晋汉之间的科举制度也成为汉族大陆的人们移居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晋朝,很多汉族大陆的人前往台湾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汉族移民台湾的更进一步历史进程。
隋朝是古代汉族大陆移民台湾的重要时期,汉人拓展了两岸文化交流,形成古代汉人移民闽南的历史性进程。
唐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宣扬“民族统一”这一理念,这加快了汉族大陆先民移民台湾的历史进程。
宋代是中国古代汉族大陆先民移民到台湾的全盛时期。
政府鼓励汉族大陆的移民移居台湾,也成为台湾的定居者,这一历史进程促成了汉族大陆朝向台湾的文化进程以及大量汉族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历史性进程。
明朝时期,汉族大陆先民移居台湾的宗族文化也进一步得以发展,明朝汉族大陆的渔民也大量逐渐朝向台湾这片海洋之域。
清朝时期,汉族大陆的移民到台湾的历史进程也继续,打下了台湾汉族大陆移民的历史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汉族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从共和政权的春秋时代,西汉时期的“赵学芝帮”,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隋朝的崇尚民族统一,宋朝的宗族文化发展,明朝等等,都是汉族大陆移民台湾的重要历史时期。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台湾真正割让就只有一次(即下面的第二次),但历史上有三次分离。
关于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台湾割让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一)1.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西南安平湾,修筑赤嵌楼(今台湾台南)。
后来霸占整个台湾。
1661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第二年,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年,清设台湾省,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3.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二)详情:台湾问题1、基本史实①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③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④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⑤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
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等)⑥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
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台湾历史沿革
1945 年 8 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 降。中国人民经过 8 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 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 月 25 日 ,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 受降仪式于台北 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 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 台湾、澎湖重 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4]
清政府统治时期
1684 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 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 1811 年,台湾人口已达 190 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 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 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 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 面地传入台湾。
台湾历史沿革
远古~16 世纪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 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吴王孙权曾派 1 万官兵到达台湾
台湾早期 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 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 年和 1974 年,两次在台南县 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 的人类化石, 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 3 万年前从大陆到 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 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 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 日武装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 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台湾历史资料100字
台湾历史资料100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台湾历史资料1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历史资料100字篇一台湾的地理位置介于欧亚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是各国船只的停泊与货物转运站。
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
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
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
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朝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部分。
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
自该年秋天起,台湾即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的领土、且为1950年起中华民国政府所实际管辖的主要国土。
自1895年起的116年,台湾与位于中国大陆的政府只有4年的政治关系,而与此有所联系的中华民国已于1949年12月将中央政府迁至台北市。
台湾与澎湖、金门、马祖四地公民自1991年起以选举决定全数中华民国国会议员法定席次、1996年起即直接选举产生中华民国总统。
与台湾从无实质行政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拥有其主权。
台湾历史资料100字篇二台湾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历史大约从1624年荷兰进据台湾开始。
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
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
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则有较多的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而台湾也是南岛语系分布的最北端。
清朝台湾的开发
清朝台湾的开发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共治理台湾212 年。
在这212 年中,台湾社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与大陆汉族居民不断移入台湾有关。
汉人的移入,从初期的10 万人发展到后期的320 余万人,二百年间扩增30 倍,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清皇朝逐步建立了对全岛的行政统治。
这对台湾的发展及巩固和加强祖国对台湾的主权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土地的开发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统治区域也仅限于府治一带百余里。
府城“规模草创,城郭未筑,官署悉无垣墙,唯编竹为篱,蔽内外而已”①。
凤山、诸罗两县衙署皆附设于府城,知县、佐贰不敢莅境,只在府城遥领县事。
其时,“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居可耕之地,惟台邑左右方百里地耳”②。
清廷为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担心台湾孤悬海外,易为“奸民逋逃之薮”,自康熙以迄咸丰同治时期,始终对台湾的开发持消极态度,对人民的开发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首先是禁民渡台,其次是禁入番地,对于已经移居台湾的人民,清廷禁止他们进入高山族居住区,以防范他们往来接触,萌生动乱。
但是,清廷的禁令并不能阻扼内地人民的渡台以及他们对台湾广漠土地的开发。
清廷设禁最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正是内地人民移垦台湾的最盛时期。
据《赤嵌笔谈》记载,除厦门——安平是偷渡的总路以外,北起鸡笼八尺门(基隆港),南至琅娇后湾仔(恒春南湾),东及蛤仔难(宜兰)、钓鱼台(台东秀姑峦溪口),可通行大小各类船只的近海港口69 处,都是人民私渡之处。
至康熙末年,他们已经分布于台湾的一半地区。
蓝鼎元写道:“前此台湾,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郎娇、北穷淡水、鸡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若鹜矣。
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群入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
甚至傀儡内山、台湾山后、蛤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人敢至其地,与之贸易,生聚已繁,渐廓渐远,虽厉禁不能使止也。
清代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早期汉族移民
清代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早期汉族移民清代台湾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是前往此地贸易的商人,当时人称其为番割。
他们学习原住民语言,携带盐布茶等货物与内山原住民进行贸易,并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
部分番割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活动,有时也带原住民出山参与汉族间的械斗。
作为跨越语言鸿沟,将汉族与原住民两个族群文化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人,满足了内山原住民对汉族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受到原住民的欢迎和尊重。
他们在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点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官府的汉番交往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
标签:清代;台湾;番割;移民清代是台湾移民的重要时期,大量沿海居民在政府或松或紧的政策下,冒着生命危险赴台谋生,他们在台湾通过贩卖商品或出售劳务,谋求生计,更多的人则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开垦荒地,维持生活。
随着大陆人移居台湾的人数日益增多,移民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陆移民和台湾原住民的接触也逐渐频繁,双方之间的物资交流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一些通晓原住民语言、社会风土人情的汉族人携带各种物品与居住在内山的原住民进行贸易,这些汉人被当时的人称为番割。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尚未开发的处于封闭状态的原住民地区与原住民进行贸易,获得经济的厚利。
他们为了贸易的需要,逐渐定居于内山原住民地区,有的还蓄发改装入赘到原住民家中,这些人可以说是该地区最早的汉族移民,他们的活动在台湾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響。
林淑美在其《清代台湾移住民社会の研究》一书的第五至第七章中对番割在沟通“汉番”关系中的作用、番割与通事之间的异同、番割在闽粤械斗中的角色等进行了考察,做了开创性研究。
①本文通过对番割历史活动的考察,分析番割人员的构成及原住民与清政府两方面对待番割不同态度的原因,展示在台湾开发的早期,汉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生的经济文化关系,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事实在边疆地区的体现。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
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
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
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
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推动烟台产业升级,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良率烟台市经贸考察团赴台,拜访大企业集团,务实推进合作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烟台市委常委、烟台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曰义,烟台市副市长杨丽等一同赴台活动。
在台期间,王良市长等随山东省经贸考察团一起对鸿海集团高层进行了拜访洽谈,参观考察了鸿海集团研发中心、奇美面板厂和赛博3C数码广场,与郭台铭董事长等鸿海集团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会谈,就立足烟台现有产业基础,围绕鸿海集团长远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消费电子为主体的富士康烟台园区,促进烟台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达成了充分共识,初步确定了一批新的投资项目。
王良市长表示将为鸿海集团在烟台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企业在科技研发、精密电子、商贸物流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新的发展。
考察团还拜访了工业总会、电机电子公会、华新丽华集团、台北世贸中心、三三企业交流会、联发科技、英业达集团、日月光集团等,就双方合作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形成了一些新的投资意向。
汉族的台湾地区史(上)
汉族的台湾地区史(上)一、台湾的“史前史”台湾岛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西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中部是南北走向、高耸如云的中央山脉,在中央山脉与东部海岸山脉之间夹着上百公里的花东纵谷,全岛人口2356万,与汉地的福建地区隔海相望。
尽管与大陆在地理上隔着上百公里宽的海面,但台湾岛上97%的人口系汉族的闽南人(70%)、客家人(15%)、外省人(12%),全岛主流文化、习俗、语言皆来源于大陆各地汉族的风土人情与方言、国语,因此毫无疑问台湾是汉地,台湾地区社会是大陆汉族社会的延伸。
历史是人描绘的,什么族群主导了某一地区决定了该地区的历史叙事和历史发展是什么,因此以此为标准,台湾地区的历史应当以1624年为界,之前的台湾地区历史由当地的土著群体主导,而之后的台湾地区历史由汉族人主导,属于汉民族史的一部分。
台湾岛的形成系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断裂而产生,45-19万年前的台湾岛上开始有人科物种—属于直立人的澎湖原人活动,到10余万年前直立人在欧亚绝迹后,远道而来的智人占据了前者的生态位。
约五万年前,智人抵达今天的台湾地区,到两万年前智人群体在台湾地区发展出了会制造石器、习惯狩猎和采集、以中小规模聚落聚集生活的“长滨文化”,不过这个“文化”很牵强,因为主导“长滨文化”的族群完全还处在石器时代部落社会中,完全没有发展出文字和更复杂的社会组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发展出所谓的“长滨文化”的族群就属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岛语系族群,史学家们认为,目前广泛的分布于太平洋波美拉尼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夏威夷、新西兰等岛屿的原住民群体,其扩散的源头便是台湾,而扩散的起点约在5000-6000年前,据信大量台湾土著群体人口打造船只并在掌握了航海技术的情况下向太平洋腹地启航。
而在期间,台湾岛的土著们由于台湾地区多山、密谷的地形开始分化成多个语言、习俗差异巨大的社群,截止2020年代台湾地方的政府认定的族群便有16个,较为出名的有泰雅族、阿美族、排湾族、赛德克族等,这些族群在汉族人大举登陆台湾岛前人口也普遍只有数千的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
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后期,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在清代汉族人民东移与开发台湾到了大规模的阶段。
前阶段(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大部分是单身入台定居,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中期阶段(雍正
十年~光绪元年),政府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每个移民到台湾的人都需要详细登记。
最后阶段(光绪元年以后)由于日本企图侵占台湾、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导致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
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清代台湾经济: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由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
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导致了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总之,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139100223 庄耀贤
教科院教育技术学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