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 名词解释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https://img.taocdn.com/s3/m/11300e1904a1b0717ed5ddc1.png)
台湾美术的特色一.明清时期台湾美术: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移民由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迁移到台湾,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与内地贸易频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地主和仕绅等上层开始关注艺术,造就了一批画家。
当时来台的书画家主要有三类:一是奉朝廷之命来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等。
一是被延聘或流寓来台的画家,如谢管樵、吕世宜等。
还有一类由庙宇画师画工组成,如林朝英、林觉、庄敬夫等。
中原的书画艺术,就是通过他们传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属于新开辟的疆土,设施简陋,绘画材料不易齐备,受过严谨训练的绘画人才也颇为难寻,所以绘画的发展很容易倾向于简逸的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兴起的,其特色为画中富有文人气质,讲究文学意味与书法墨韵。
目的在宣抒胸中逸气,并不考究画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脱去一些成规的束缚。
没有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的一般士大夫,只要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潦草挥毫以消遣。
从流传至今的明清台湾画家作品看,以水墨写意为主,工笔设色的作品很少。
水墨写意中又以花鸟类及四君子较多,尤其是兰竹最为常见。
人物画次之,山水画则少见。
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这和当时台湾画家大多来自闽、粤两省有关。
“闽习”特点表现为:大胆涂抹,恣意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十分霸气,一点也不含蓄。
如谢管樵的花鸟画的笔意,吕世宜、林觉的作品都表现着“闽习”的风格。
当然,明清来台的画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陆文人,其作品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面貌,流露着因袭传统、“师古临摹”的旧习,其风格与技巧没有太多的创新和变化。
二.日据时期台湾美术: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侵占时期执行的方针“是要尽量使台湾脱离中国而与日本合并”。
他们一方面以残酷的军事镇压反抗的台湾人民,同时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
殖民统治者挟武力进行文化上的“改造”和所谓“风俗改良”。
台湾历史与文化5.6概要1
![台湾历史与文化5.6概要1](https://img.taocdn.com/s3/m/49f2ad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a.png)
台湾建省西方列强对台湾的窥视和赤裸裸的军事挑衅,引起了清朝统治阶层的警觉。
他们在彻底否定了“台湾之乱率由内生”的错误看法的同时,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之藩篱”、“南洋之枢纽”、“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他们还多次上奏折,认为必须加强台湾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刻不容缓。
关于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琅峤事件是台湾原住民牡丹社为保卫国土浴血奋战的一段悲壮故事。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遇难事件, 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攻台,在社寮登陆。
牡丹社首领阿禄父子率领30多名勇士在石门天险浴血抗敌,壮烈殉国。
为处理“琅峤事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赴台。
经实地勘查,于当年12月奏请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于台湾,以便就近管理。
此奏折呈报清廷后,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建议分省,以专责成;一是专派重臣,驻台督办,数年后再设省。
后经谕准,实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两地兼顾。
丁日昌也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1876年春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但未被批准。
闽台兼顾又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最后又回到先前督抚轮赴台湾巡查的方法。
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被取消了。
沈葆桢丁日昌1883年,法国蓄意挑起侵华战争,次年将战火引烧到东南沿海,并确定台湾为侵占目标。
此次战争暴露出清政府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御不强的弱点。
兵力不足、武器陈旧、防务废弛、饷糈匮乏、指挥不灵、交通受阻。
不仅海军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整个防务系统不堪一击。
清政府从战争中切实认识到台湾一岛关系海防全局,台湾不能过于依赖福建,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加强海防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创建海军,加强海防的问题,台湾问题成为此次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33ab1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5.png)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台湾是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地方,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温暖友善的人民,使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台湾的人文风情,带您领略这个美丽岛屿的独特魅力。
台湾的历史文化台湾的历史悠久,见证了多个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影响,这使得台湾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貌。
早在几千年前,台湾就有原住民居住,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鲜明的服饰、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工艺品。
随着荷兰、西班牙和明朝的殖民时期,外来文化也开始影响台湾,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而随后的清朝时期,更多的汉族移民来到台湾,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台湾的文化内涵。
台湾的人文景观台湾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人文景观,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建筑,每一个都能让人感受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例如,台北的龙山寺是台湾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18世纪,具有独特的宫殿式建筑风格。
而远在高雄的澄观堂,则是台湾最大的古迹陵园之一,其庄严肃穆的氛围令人心生敬意。
除了传统建筑,台湾还拥有现代化的建筑景观。
台北101大楼是台北的标志性建筑,曾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另外,台湾的艺术村也是体现人文风情的一处特殊景点。
例如,位于新北市的金瓜石矿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创意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年轻人前来探索。
台湾的文化传统台湾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的庙会。
庙会是台湾重要的宗教活动,也是人们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最佳途径。
每年举办的庙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他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剧表演、灯笼游行,并品尝到各种美食和特色小吃。
其中,台南的神奇花园庙会和新北市的彩虹宗庙会都是备受瞩目的盛事。
除了庙会,台湾的传统艺术也是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袋戏是一个在台湾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通过以布偶为主角的戏剧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观。
而悠久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为台湾的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乐章。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1a8b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0.png)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遗址发现。
2. 原住民文化:台湾原住民的分布、语言、社会结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
二、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1.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1624年至1662年间的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影响。
2. 西班牙人在北部地区的统治: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殖民活动和与荷兰人的互动。
三、明鄭時期1. 抗清復明的背景:明鄭政权的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 明鄭政权的治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及对外关系。
四、清治时期1. 清军征服台湾: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2.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抗日活动:台湾人民对抗清朝统治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五、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2. 日本的统治政策:行政改革、教育制度、经济开发和社会文化政策。
3. 台湾社会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民族运动及文化发展。
六、国民政府迁台与戒严时期1. 国民政府迁台: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及其初期政策。
2. 戒严法的实施:1949年至1987年间的政治环境、社会控制和人权状况。
3. 经济改革与发展: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七、台湾现代化与民主化1.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与族群关系。
2. 民主化运动:1980年代末期的政治改革、民主运动和重要事件。
3. 政治体制的变迁:多党制度的建立、选举制度的发展及政治参与的扩大。
八、台湾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台湾:在美苏对峙下的台湾地位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2. 两岸关系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演变、重要协议与事件。
3. 国际参与与挑战: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及面临的挑战。
九、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对台湾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a99b46c48d7c1c709a14502.png)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
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
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
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
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
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
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
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
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
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
”“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
(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
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4a364b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c.png)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2)](https://img.taocdn.com/s3/m/e2ad7f3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f.png)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
![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71b99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1.png)
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台湾省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经贸、交通枢纽,关于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之名称台湾名称的演变“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 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 台”字作为简称。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右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汉字正式书写,在台湾地区官方“ 国书”、文件和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下方的书写多用于民间与媒体。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 岛夷”; 秦朝称“ 瀛州”; 三国时期称“ 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 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 鸡笼”(指台湾北部)、“ 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 大员”、“ 台员”、“ 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 东番”。
郑成功改称“ 东都”,后郑经改为“ 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 宝岛”。
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 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 福尔摩沙”( 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 高砂”、“ 高砂国”、“ 高山国”。
台湾的历史资料简介之历史及传说史前时期台湾史前时期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 左镇人”。
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e933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9.png)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岛屿,她拥有着灿烂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跨越两岸的重要文化中心,台湾饱含着各种不同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土地,其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和体验。
一、台湾历史梳理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海洋贸易中,古老的台湾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荷兰、西班牙、中国大陆先后占领了台湾。
1662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孙子郑成功夺回了台湾,建立起后来称为“台湾王国”的政权,直到清朝统一整个台湾。
之后,台湾逐渐走向繁荣发展,经历了许多内外交替的历史事件。
广东人和福建人成为了台湾的主体移民来源,台湾交错的景观从此展开。
二、台湾文化的多样性台湾的文化包罗万象。
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逐渐发展的“随著宫庙运动”文化,都为台湾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庙会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
庙会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具有民俗特色,是台湾民众表达情感、庆祝节日、祷神求福的重要场所。
而“台湾电影”则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代表作品有《悲情城市》《倩女幽魂》《好男好女》等。
此外,台湾还有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诸如宜兰梨山的乌松纹石雕、金门的鲸鱼石雕、台中的竹编玩具等,这些手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台湾美食的特色台湾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有着“小吃王国”的美誉,台湾有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风味独特的小吃。
从卤肉饭、黑豆腐、口味均匀的香肠、传统豆花、茶叶蛋到剃冰、珍珠奶茶等,这些美食为台湾的口味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色彩,成为了全球闻名的食品。
总结起来,这些成分,种类和特性的混合,在传统中“台湾的现代化和多彩”的风格得以深化,成为台湾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支柱之一。
台湾的历史和文化熔化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风格。
它丰富了我们对这座岛国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保持开放、包容、多彩的文化环境,是人类既定的目标。
台湾历史与文化1.1
![台湾历史与文化1.1](https://img.taocdn.com/s3/m/a60ac808a300a6c30c229f72.png)
一今天的台湾岛,位于祖国大陆架东缘之上,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亦称东亚大陆,其边缘有宽在100 公里与200 公里之间的浅海地带,深度通常在200 米之内,这就是大陆架。
台湾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联为一体,属于同一的自然地形体系。
大自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人世间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 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今天,裸露于台湾中央山脉主分水岭之东坡的台湾最古老的岩石,为古生代晚期的大南澳片岩。
这些都在大陆的华中和华南各地的二叠纪地层中常见。
由此可见,台湾古生代时期的海与大陆中部与南部的海是相互沟通的,当海水退出台湾与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干陆。
20 世纪70 年代,在台湾北港地区的石油勘探中,发现了中生代的菊花化石,由此证明,在中生代(约2.2 亿年以前)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两岸间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海水,主要还是陆地。
台湾海峡位置上的地壳运动没有停止。
到1.92 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运动”,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
此时,在两岸间分别出现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央山脉。
南屿双狮岩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形成了最初的台湾海峡。
也就是在约5400 万年以前,由于受新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
在海峡两岸海侵海退所引起的古地理变迁与古地理气候变化中,既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
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台湾地壳活动明显加剧,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台湾海峡中的低部地区,使台湾海峡海水急剧变浅,海域范围显著缩小,台湾西南部则在浅水盆地环境中沉淀了厚达2000 米的砂岩、页岩、泥岩和砾岩夹层。
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https://img.taocdn.com/s3/m/9045a27ffd0a79563d1e724f.png)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五千 人。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人口 约七千余人。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包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
台 灣 原 住 民 高 山 族 分 佈 圖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一、)札记明、清游时纪、期奏:折汉、告民示族等文,而化这中些心文本主的义撰性述者分多类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工艺的风格_28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工艺的风格_28](https://img.taocdn.com/s3/m/ba050d6452d380eb62946de0.png)
台湾工艺的风格一.传统民间工艺1.陶瓷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陶器生产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台湾史前陶器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沿海。
据《台湾通志稿》介绍:“本省之陶器业之起源,虽未明了,但可推断早于人类生活之初期,似已有制造类似陶器之物品。
如在桃子园(现在之左营)西边海岸乌山头,及本省东部地方所发现之各种土器等,都可证明几千年前就有些种物品生产。
”可见台湾早有陶器生产。
台湾与大陆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连横《台湾通史》卷26,工艺志记载“郑氏之时,咨议参军陈永华始教民烧瓦......然台湾陶制之工,尚未大兴。
盘盂碗之属,多来自漳泉,其色佳者则由景德镇......”。
明末清初,中国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汉人大量移民到台湾,陶瓷产品和技术也大量引进台湾。
18世纪末,南投开始制造带釉陶器,19世纪初,莺歌竹苗一带也开始发展陶业,是台湾最早制陶的一个地区。
直至日据时代前,台湾陶器以汉民族传统陶瓷发展为主。
以后,机械化的发展和自动生产线的出现,加上国际交流的发展,使台湾陶艺制作得到快速发展,并走向多样化。
南投和莺歌是台湾著名的产陶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工艺多元。
南投陶源起于清嘉庆年间,蓬勃于咸丰时期,并在日据时代写下最光荣的一页。
南投陶的三绝:陶棺、金鱼缸和习字砖。
其工艺成熟,精巧,产品多姿多彩。
莺歌陶瓷也有二百多年历史,有“陶瓷之都”的美誉,又被称为“台湾景德镇”。
它有各式各样的陶瓷,其种类之丰富齐备可谓世界上绝无仅有。
在诸多的台湾陶瓷工艺中,交趾陶堪称一绝。
交趾陶源于广东佛山,是一种低温铅釉软陶,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陶瓷艺术,是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间工艺,有“宝石釉”的美誉。
其以色彩亮丽、变化丰富,广为建筑物及寺庙装饰所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台湾的嘉义县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故交趾陶又称为“嘉义烧”。
有“台湾交趾陶之父”之称的叶王便出生于嘉义,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的宫壁与庙顶,至今仍留有其“八仙过海”、“狄青战天化”等多幅作品。
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料
![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e182e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c.png)
台湾,又称中国台湾,是一个位于东海的岛屿,也是中国的宝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
自然风光。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东亚的一个岛屿,位于中国大陆东北部,北濒台湾海峡,南接福建省,东临太平洋,西濒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与日本的长崎群岛、北海
道邻接。
二、台湾的历史文化
台湾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台湾就有原住民居住,他们建立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文化。
公元1624年,荷兰人登陆台湾,开始了
台湾的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西洋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的
融合。
三、台湾的自然风光
台湾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景色秀美,有着“东方小夏威夷”之称。
台湾山岳环绕,全岛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景观多样,有苍山湖泊、温泉、沙滩、瀑布、森林等等,是一
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宝岛。
四、台湾的旅游
台湾是一个旅游胜地,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台北故宫博物馆、九份老街、台南古城、
台中热气球节、阿里山等。
台湾还有许多美食,如烧鹅、滷肉饭、蚵仔煎、阿宗面线、芋
圆等。
台湾的美景和美食都是旅游者的最爱,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台湾旅游。
总之,台湾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宝岛,是中国的宝藏,也是
世界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八年级历史台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台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db46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8.png)
八年级历史台湾知识点台湾岛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宝贵领土资源。
学生应该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国的全貌。
一、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是中国最大的海岛,也是围绕太平洋地震带之一,是一个活跃的地震带。
台湾岛形状像一片倒扣的梨子,因此又被称为“梨园”。
台湾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地带,南部是平原,中部是山区。
台湾地势复杂,海拔高低不等,山峰林立。
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52米。
台湾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
其中,中国白芒和金门白芒资源丰富,是台湾特产之一。
二、台湾的历史概述台湾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岛屿,历史悠久。
在2000多年前,原本就有族群居住在这个地方。
到了16世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始来台湾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
清朝统治时期,台湾归清朝管辖。
1895年,中华民国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介石率领大批人员来到台湾,建立政府,建立起“台湾省政府”,并实行“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直至今日。
三、台湾的经济现状台湾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工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方面。
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台湾的经济主体,它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
台湾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特色的文化产品,如茶叶、蔬果、鲜花、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品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为台湾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台湾的文化特色台湾的文化特色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传统民俗文化、现代文化和流行文化等方面。
台湾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在这里人们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
比如中国京剧、逛夜市、吃小吃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已经融入到了现代文化中去。
在台湾,流行文化发达,包括音乐、电影、游戏、卡通等等。
台湾的艺术家在流行文化领域中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37736d58fafab069dc0229.png)
一:㈠台湾为什么要从福建分出建省?答:1.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就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沈葆桢提出的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兼管闽台“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但此闽台兼顾的方法实施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
2.台湾的防务系统不堪一击在中法战争期间暴露了出来。
种种防务弱点之多使得清廷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关于台湾的问题,大家都提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开辟台疆,加强海防,建省分治,是防止外敌入侵,加固藩篱门户最有效的措施。
对此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左宗堂提出的“建省分治”的主张,他分析了台湾战略地位和中国海防的关系,分析了康熙统一台湾后的20年来治理台湾的利弊,认为“台湾建省,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
”3.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下旨诏准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㈡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建省后的台湾?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对台湾的海防、吏治、财政、农业、工业、交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以建成自立之省为目标的自强新政,使台湾面貌焕然一新,其改革内容如下:1、海防建设①刘铭传严格整肃军队,裁撤军队,留下35营的精兵强将。
②全部配备洋枪,聘请外国教习,进行正规的训练。
③建基隆炮台,并同时加固各地的炮台。
配备从西方购置的大炮,火力增强了数倍。
④购置一批小火轮,供海上稽查,缉捕和运输,传递之用。
⑤雇佣洋匠自造驳轮和水线船。
2、增设府县刘铭传按建省的规制,上任后重新整饬了台湾的行政建制,全台设置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3、发展交通⑴电报通讯建设:架设水陆电缆计有1400余里,设水线局4所;设电报局;⑵仿效西方设邮政⑶于1886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置8艘轮船,开通多条水路,建设海上交通;⑷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设计,修建铁路。
4、兴办企业①1887年,刘铭传设立煤务局,开采煤矿。
台湾历史与文化910综述
![台湾历史与文化910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154201650e52ea55189870.png)
台湾戏剧争奇斗艳文化娱乐与民间习俗有重要的联系。
民间的酬伸拜佛对台湾戏曲发展有直接的作用。
《台湾府志》和一些文人的记述都说明了这一点。
如朱景英的《海东札记》载:“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宣阗,相续于道。
”《台湾府志》亦载:“俗尚演戏,凡寺庙佛诞,择数人以上主其事。
”《诸罗县志》载:“神诞,必演戏庆祝”。
连横《台湾通史》亦说:“夫台湾演戏,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阗,男女聚观,履舄交错,颇有驩虞之象。
”台湾民间村社有“赛戏”的习俗。
据《台湾志略》记载台湾地方,秋收之后,人们有了空闲,便聚在一起赛戏饮酒。
过年的时候也有赛戏的活动。
赛戏以村社为单位,每逢赛戏,人们便着盛装,伴以酒宴,且饮且乐。
或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边歌边舞,其乐融融。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台湾的民间早期的文化生活是以祭祀活动、迎神赛会和歌舞戏曲表演联系在一起的。
清代台湾巡御史黄叔璥的《番俗六考》中说到,他在台湾巡视,至沙辘,老百姓为欢迎他,上演“番戏”。
实际上“番戏”就是台湾原住民的歌舞表演,富有民族特色,不仅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而且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
“番戏”主要是女子表演,“挽手合围,歌唱舞蹈,继复逐队踏地,先作退步,后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
”台湾民间自娱的戏曲活动如果专门的演出是为了给外来者观赏,那就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成分,就是今日戏曲的雏形。
清代周钟瑄写有《番戏》诗五首。
诗中对“番戏”泼墨不少,使我们对台湾的戏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早期的“番戏”色彩斑斓,歌声甜美,舞姿轻盈,场面热烈,多是由部落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充分表现了宗教文化与戏曲活动的密切结合。
虽然“番戏”中具有了大量的戏曲表演因素,当时作为戏剧的独立发展来说,远远达不到成熟的地步。
客观地说,台湾的地方戏曲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移植而来的。
至于准确的传入台湾的时间,至今无考。
不过有一条史料告诉我们,早在荷据时期,戏曲就随着汉人渡台而传入台湾。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92b7c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9.png)
台湾的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从古代原住民到清朝时期的移民,再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台湾的人文历史经历了众多变迁。
本文将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带您领略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1. 古代原住民时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台湾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
那时的台湾是由多个原住民族组成,如排灣族、泰雅族等。
他们生活在山区与海滨,以捕鱼、狩猎和农耕为生。
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台湾多元的人文基础。
2. 清朝时期的移民潮17世纪中期,随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离去,中国大陆的移民开始涌入台湾。
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带到了台湾,丰富了这个岛屿的多元文化。
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这段历史对台湾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水利工程。
同时,他们也推广了日本文化,包括语言、教育和体育等。
这段历史为台湾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了台湾。
这个时期,台湾经历了从军事统治到民主化的转变。
台湾人民重新恢复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且追求了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同时,多元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对台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原住民时期的多元文化,清朝时期的移民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转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今的台湾保留了这些历史遗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庙宇,还是现代的艺术表演,都体现了台湾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前往台湾,您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宝岛上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224d2e011ca300a6c39052.png)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7de7f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1.png)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台湾,又简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东亚,面积约 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
长期以来,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台湾这个地方的风景。
一、历史演变台湾古称“福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朝时期,台湾通行福州话,因此得名福建。
此后,明朝末年,民间起义领袖郑成功率领部分人民来到台湾,建立了大哥大,成为台湾的创始人。
清朝时期,台湾被划归为福建省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台湾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落后情况逐渐显现。
此后,台湾在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帝国的一个领土。
日本在台湾实行了很多改革和建设,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放弃了台湾的统治,并交还给中国。
但由于中国经济时期的动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处境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个地方被称为“城市荒野”,百姓们生活十分艰苦。
此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台湾逐渐走出了困境,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二、文化传承台湾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社会,其多元的文化是台湾特有的魅力之一。
台湾居民大约有97%来自不同的民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台湾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从台湾民间艺术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在客家地区流行的“八卦山步道”和“三角仔音乐节”。
在民俗文化方面,台湾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清明节等等。
各种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在宗教文化方面,台湾拥有众多的宗教,其影响和地位也十分重要。
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基督教是台湾宗教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四种信仰。
结语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可以说是极其丰富而又多彩的。
在台湾的这一片土地上,有着人文历史、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红毛城
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后来此称被称为“红毛城”。原因是当时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后,人们即将荷兰人占领的此城称作“红毛城”。 “红毛城”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远成为西方侵略者的侵台罪证。
2. 热兰遮城
1624年9月,宋克率荷兰舰队离开澎湖退居台湾,即在大员湾外侧的一个小沙丘上修建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改名为热兰遮城(安平),并在北线尾岛建立商馆。
3. “一府二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家乡安平,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澎湖与台湾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 迁界令
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沿海30里范围内的百姓全部内迁,房屋焚毁,人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昔日沃土良田,尽为荒野废墟。
3. “牛皮割地”的传说
十六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台湾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5. 度小月担仔面
一百多年前,一位父亲为了养家活口,每逢在打渔遇台风休业之际,就挑起担子沿街卖面以补贴家用,这就是台湾最有名的“度小月担仔面”的由来。“度小月担仔面”配方独特,其肉燥的独门配方只有特定传人才能知道。除了肉燥以外,加上用虾子熬煮的汤头,还有一尾虾、蒜泥、香菜相佐提味。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碗面,引来了无数的品尝者。自1895年起,“度小月担仔面”由第一代经营者洪芋头先生传承至今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用心调配的传统味道始终不变。如今,“度小月担仔面” 在台南、台北各有多家分店。
1. 福摩萨
福摩萨是西方人对台湾的称呼。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看见许多渔船出没与海岛之间,因此称之为“Iiha Pescasdores”,意思是渔夫之岛;望着景色秀丽的台湾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
5. 台南端午节
在台南地区,端午节并不吃粽子,而吃一种名叫“煎堆”的食物。传说此俗与郑成功来台有关。郑军进入台湾后,军粮匮乏,端午节没有米包粽子。台湾民众闻之,纷纷献出薯粉、花生等给郑军。郑成功下令将这些食物搅和后,用油煎熟,分给将士,以度端午节。此后,台南人每年都做-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Polynesian),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三百到五百种不同的语。学者推测古南岛语族的原居地可能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也有学者干脆说就是台湾),但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开始,在中国大陆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南岛语族的踪迹,成为学术界的难解之谜。台湾原住民语言,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族,一共有23个语言,可以再细分成「泰雅语群」、「排湾语群」、以及「邹语群」等三个。
4. 四平戏
四平戏又称四坪或四棚,原为明代安徽徽州地区的一个剧种,俗称四平腔。四平戏从不同的途径传入福建,因其戏台大、演出灯火大、锣鼓声响大、唱腔音响大而被称为“大戏”。流行福建诏安、云霄、平和一带的闽南四平戏,从其剧目种类和来源、从音乐特色和曲调、从对白语言和内容等,与潮音戏、乱弹戏和正字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肯定,台湾四平戏是闽南的四平戏,由福建传入。在台湾,四平戏主要流行于新竹、苗栗一带。清末民初,四平戏在台湾渐渐衰微。
4. 《汪洋中的一条船》
《汪洋中的一条船》(He Never Gives Up)是依据台湾作家郑丰喜所撰写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改编的电影。上映后,旋即造成盛况空前的轰动,无人不知此部家喻户晓的影片,观众皆无不动容落泪,创下极高的卖座纪录。
故事剧情述说残疾青年奋发向上的历程,以尊严克服逆境创造自己的人生,最终乃成为一位生命的勇士,带给世人艰辛灿烂的榜样;亦反映当时国家处境,及生命意义的反思。整个舞台在嘉义县东石乡港墘国小取景,并曾依制作需求前往台北市中正区宝藏岩拍摄,构筑出早期台湾艰困生活环境,以及不屈不饶的求学过程。
2. 《台湾文艺》
台湾文艺联盟的机关刊物。共出15期。1934年创刊发行。编委张深切、张星健、赖和等。这是日据时期台湾存在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杂志。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坚持文学面向大众,该刊在当时政治高压情形下于1936年停刊。1964年,吴浊流有感于光复后的台湾文学界不景气,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毅然重办《台湾文艺》,刊行至今。《台湾文艺》主张文学要写台湾人的喜怒哀乐和台湾本土故事,反映并批判现实。
3. 素人画家
民俗风格与素人画家的流行,是乡土运动引发的现象。素人画家是指从来没有受过正统美学训练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表现能力很有个人风格,而被称之为“朴素艺术美学”。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不同于一般学院画派的生命力。素人画家中较著名的有70年代的洪通、林渊,80年代的李永沱、张李富、王业、周邱英薇等人。
4.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2.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3. 台阳美协
全称“台阳美术协会”,由廖继春、颜水龙、陈澄波、陈清汾、李梅树、李石樵、立石铁臣等人于1934年组织成立。
4. 美浓油纸伞
美浓的手工艺极负盛名,尤以油纸伞为代表。油纸伞完全是用手工制作。细长的伞骨,都是用从台中运来的“孟宗竹”经浸水后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弹性。再经过钻孔、穿线,一顶圆形的纸伞骨架就此成型。接着将做成扇形的绵纸,用棉籽油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晒之后,涂上防水桐油,一把油纸伞就制作成功了。美浓的油纸伞制作精巧,伞面上的中国书画极富美感。现今即便人们已不使用油纸伞了,仍有许多人视其为艺术品而收购珍藏。
1. 大坌坑文化
从冰河时代最晚期气候变暖以后,全世界分别从几个适合农业的地区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6500年前左右,台湾北部的淡水河口附近和西南部当时还是沿海地带的新化丘陵、凤山丘陵,却出现了带有农业,使用陶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大坌坑文化人。大部分出土的新石器文物-陶器都有绳纹,而在陶器的口部施以菱形、交叉、波浪等形的划纹。这批陶器文物的器形和装饰手法受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大岔坑粗砂绳纹陶是从祖国大陆移植而来,其祖型在祖国大陆。
4. 《养鸭人家》
《养鸭人家》,台湾彩色故事片。台湾中央电影事业有限公司1964年摄制。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赖成美摄影,主要演员有高香亭、唐宝云、欧威等。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描写台北附近淡水河畔的鸭农林再田,收留小月为养女,两人相依为命、情同骨肉的故事。本篇获第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3项奖;第十二届亚洲电影节金禾奖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指导3项奖。
5. 《东番记》
《东番记》全文一千四百余字,记述台湾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为最早描绘台湾平埔族生活、习俗的著作。作者陈第(1541年-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朝儒生。曾先后于戚继光与俞大猷从军,累功至游击将军,镇守古北口。1602年,将军沈有容为了平定日本海盗,特别邀他前往闽南。不料于搭船期间,遇到台风,飘到了台湾。事后,他根据居住台湾将近一年的经验作成《东番记》。为研究东番人的族属、社会发展和民族迁徙提供了线索,弥足珍贵。
5. 李鹄饼店
李鹄饼店是创立于清光绪(公元1882年)的百年老店。以完全手工精制的绿豆凸闻名,采用进口酥油和阿罗利奶油,在基隆享有盛誉。近十多年又相继制作凤梨酥、蛋黄酥、馅松、咖哩酥、柠檬糕、太阳饼等各式礼饼,受到大众的欢迎。
1. 揆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揆一可能于1615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揆一进入荷属东印度公司后,经历各种职阶,1647年被任命为日本出岛商馆馆长,1656年为台湾长官。1662年为郑成功军队包围而投降离台。揆一回到巴达维亚后,立刻因为投降而受到审判。之后被软禁于班达群岛(Banda),1674年特赦下回到荷兰,晚年住在阿姆斯特丹。1675年出版《被贻误的台湾》一书。
2. 校园民歌
校园民歌是台湾的一种音乐风格。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乡愁四韵》现代诗,被视为是台湾校园民歌发展的开始。当时著名的民歌手有包美圣、王大成、赵树海、李建复、齐豫、叶家修、王梦麟、张雨生等人。《龙的传人》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为侯德建,首唱者为李建复。民歌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大学校园气味。後期,随着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1990年以后随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以及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