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习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学习规律,打造有效课堂

寿县炎刘中学贾庆梅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一系列外显行为,如阅读、听讲、讨论、做实验、解题等;另一方面是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与其相伴的动机、意志、情感活动。学习的真正实现,在于心理层面的过程及结果。学生经历了那些心理层面的认知过程,这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便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察分析其学习心理,培养,激发并保持学生积极高昂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前,如果学生已经对要学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存有疑虑,说明他们对新知识持有极大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课前表现冷漠且没精打采,这表明他们严重缺乏学习兴趣。这时,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采用外部刺激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高,学习态度较热情,说明此时的学习情绪较饱满,反之,学习情绪则低落。教师需考虑重新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活动与关键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激情。

记得,我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课前,我曾布置了预习,但一开始上课我请学生简单的说说课文所写的故事时,学生反应冷淡,有的同学干脆说看不懂。我想:虽说我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如果他们课前对照课文注释和他们拥有的教辅资料认真看一看,他们也不至于看不懂吧。很显然,他们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要知道,学习第一单元诗歌的时候,课还没上,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怎么办呢?我就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吗?不能!我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看不懂。于是我说:“很多人都说,在初中时,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多比男孩子好,但到了高中,男孩子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我话音还没落,班里就炸了,男同学高声说对,女同学大声反驳。“光说无凭,那就以这篇课文为例,男女同学来一次大pk”我激将道。“比就比!”他们信心十足。我让学生把教辅资料都给我收起来,就拿一本课本先读,后对照注释大致了解故事,时间十分钟。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学生不仅把握了故事情节,连许多细节地方都把握的很准确。对学生精彩的表现,我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我就知道我的学生不是平庸之辈,原来你们是想考考老师的教学能力吧。学生开心的笑起来。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二.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翱翔在语文的蓝天里。

诗言志,文载情。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以语言为载体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尤其是散文和诗歌,文情并茂。要真正领会其中的滋味,光靠抽象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真挚地感情的融入。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去感受诗文里优美的画面、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享受到阅读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想何不遵循这一创作规律,用我们的形象思维对诗歌进行一次再创造呢?

课前学生早已做过充分预习,大多同学已能背诵。当他们听完一遍配乐朗读后纷纷要求再听一次。“美,真美!”有人感叹。于是,我要求他们把眼睛闭上边听边想象去感受去体会诗的画面,诗的境界。我们就这样闭着眼听、想象,再听、再想象。如此反复三四次后,我在黑板写下自己对诗歌第四节的赏析,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进行pk。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高昂,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他们奋笔疾书,这太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兴奋不

已。我想:不论他们写的好还是不好,他们的这份热情就足以让我欣慰不已了。结果,他们的笔下涌现出那么好的文字,这里摘抄两段与大家共享。

“夕阳下,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摇曳,柳枝随风飘动,犹如一位长发齐腰的新娘,在康河的柔波里倒映着她的婀娜身姿,妖娆妩媚。仿佛她想用她的美丽挽留我的脚步。那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使我久久难以忘怀。这里,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下柳枝的娇艳,表达了诗人对康河久久不忍离去的难舍之情。”(杨月)

“在榆树浓荫笼罩下的拜伦潭,在夕阳的映照下好似天上的彩虹揉碎在碧绿的浮躁间。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粼粼五彩斑斓的烁光,荡漾在浮躁间,梦境一般。这里,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康桥无限的爱意与眷恋。”(周艳)

同学的笔下,有形象,有画面,有情感。文笔优美,流畅。如果不是真正的把自己融进了诗的意境里,如果不是借助想象的翅膀,怕是不能有这么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吧。

三认识学习迁移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现代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判断学生的学习中是否存在迁移,并分析和预测迁移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切实帮助学生正确迁移,培养其良好的迁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的掌握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教师就要先查明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为此,教学中,教师在教新知识之前,一定要复习巩固旧知识,为良好的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我总是先仔细的研读材料,确定其涉及到的文言现象,预测学生对此掌握的情况,指导学生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时候,这个过程很费时,越费时,越说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那么更应该去复习巩固,只有在牢固的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收到真正的迁移效果。磨刀不误砍材工,道理一样。

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现在的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而快,接触的方式多样而便捷,这些正是语文学习活学活用的有利条件,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引导,让它为教学服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开展了“时事短评”“焦点访谈”、“说说广告创意”、“我推荐的报刊文摘”等等一系列的语文小活动,把学生的语文世界与广阔的生活空间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让生活为语文学习助跑。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