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三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三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我班的学生年龄都在9-10岁,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是都很费力。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解决问题作为新课程中安排的一项内容,在以前一直是被分散在各个章节,本册教科书将这些内容集中起来作为一个小节安排,并给予解决问题这个小结名称。这样编排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原来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比较少,不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随知识的学习一起安排就行了。随着学生身心的逐步成熟,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基本上具备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科书从本册起集中在一个小节内安排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和时间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按以下三步展开:
一:创设情景。
“解决问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找问题
很多数学问题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每当有新概念、新知识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首先了解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并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问题。如:
①准备题:“三年级有80人,四年级的人数是三年级人数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独立解答)
②新例题:“三年级栽树56 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 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通过比较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前两个条件相同,我于是引导他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准备题是我们学过的两步计算题。”有的说:“例题比准备题多了一个‘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 棵’的条件。”有的说:“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准备题是求三、四年级一共栽多少棵树,例题是求五年级栽多少棵树”……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找到了例题与准备题的联系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以上的思维训练,学生每遇到新的问题,就自然地会与以往所解决过的问题进行对比,从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突破口。
2、利用已知条件提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必经环节,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解决问
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从数学角度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教科书37页的例2:一本相册能装76张相片,有7本这样的相册,能装完吗?如果不能,还剩多少张?
这个例题的条件和问题都比较多,而且比较分散。教学时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相对集合起来。
条件问题
一本相册装76张,7本相册,600张。 1.能装完吗?
2.如果不能,还剩多少米?
这样进行条件和问题的集中呈现,不但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中“能装完吗?”这个问题,可以选用估算方法来解决,把76张看作80张,80×7=560,比600小,所以,肯定不能装完。至少“还剩多少张”,就要引导学生按照题中分析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答。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从角度提出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问题导思维
解决问题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地体现在如何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步步地从已知走向未知。
2、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剪5个大圆片,4个小圆片,班上有48个学生。一共要剪多少个圆片?
在教学这个例题时,可以放手一些,出示问题后就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组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然后把你不同的思路加以对比。
如: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一共要剪的个数。
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一共要剪的个数
这样进过对比,学生就可以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导致不同的解法。然后组织学生猜想,如果这两个思路都是正确的,他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在组织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解出结果,用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对这道题解题的方法理解更加深刻。
这样,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数学的妙趣,进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解决问题回归生活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注重题型训练。基于新课程标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弊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这教学中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