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整体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

包括⼈体本⾝、⼈与⾃然、⼈与社会的统⼀。

(戴润)2.证:⼀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定病因和条件作⽤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中医理论进⾏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治法也就不⼀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也就可以采⽤同⼀种⽅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是通过观察、分析⼈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法。

(戴润)9.援物⽐类:⼜称“取象⽐类”,是指运⽤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相似或类同,从⽽认为两者在其它⽅⾯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法。

(戴润)10.揆度奇恒:⼜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较的⽅法对事物进⾏鉴别,从⼀般与特殊的⽐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功功能态),⼈的⾃我感知能⼒可在⼀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种特殊⽅法。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这里面有好多基础名词呢,今天就来给大伙唠唠。

咱先说这“阴阳”。

这阴阳啊,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互相平衡又互相制约。

你看这世界上,啥东西都有个对立面,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

在人体里也一样,健康的时候呢,阴阳是平衡的。

要是哪一天阴阳失调了,那就像天平歪了,人就容易生病。

就好比一个屋子里,阳气太盛了,就热得像个蒸笼;阴气太盛了,又冷得像冰窖。

这时候啊,中医就得来调整这个阴阳,让它们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

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可不是简单的五种东西,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一个大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又互相影响着。

比如说,木能生火,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自然。

火呢,又能生土,火烧完了不就变成灰烬了嘛,这灰烬就属于土的一部分呀。

土又能生金,金藏在土里嘛。

金又能生水,金属一冷就会凝结水汽。

水又能生木,植物没有水可活不了。

这五行在人体里也对应着五脏呢,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要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其他的脏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其他的也跟着受牵连。

“气血”也是中医里常说的名词。

气就像是一阵风,在身体里到处游走,推动着身体的各项机能。

血呢,就像是河流里的水,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

你想啊,要是风停了,这河水就流不动了,要是河水干涸了,那河边的土地也会变得荒芜。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会没精神,脸色苍白,就像一朵失去水分的花,蔫蔫的。

而气血通畅的时候呢,人就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

还有“经络”这个概念。

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就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运行。

要是高速公路堵了,气血过不去,那相应的地方就会生病。

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要是这条经络不通畅了,可能就会有便秘或者脸上长痘的问题。

这经络可复杂了,纵横交错,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起来,就像一张大网,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地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的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是阐明事物表里、内外、上下、前后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运用到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在中医中,五行理论被运用到解释人体机能、病理变化,以及调理、治疗等方面。

五行理论强调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的关系,用以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中对人体重要物质的总称。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指的是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指的是人体的滋润物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气血津液的充盈程度和质量,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脏腑: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还是一种具有功能、生理、病理特征的概念。

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系统的一种理论。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能量通道,络脉是次要的辅助通道。

经络理论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部分名词,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医基础理论非常广泛深奥,上面仅仅是对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习的基石,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和观察。

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环节。

例如,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不仅仅关注局部的症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面色、脉象、舌苔、饮食、睡眠、情志等。

在治疗疾病时,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根据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通过五行学说,可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果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或代谢出现异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脏腑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通过经络的联系,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引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各科的基础。

它源于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断变化和运动,维持着自然的平衡和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中,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分析,确定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此外,医生还根据五行养生法,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调和阴阳平衡。

藏象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气街、三焦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中,藏象学说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了解其内脏的状况,根据藏象学说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和脏腑的平衡。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中,气血津液理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其气血津液的状况,根据气血津液理论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

经络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这些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

在中医中,经络理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根据经络理论,医生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和调理身体。

体质体质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

根据中医理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中,体质理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