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五种算法之间的意义与联系,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复习有理数运算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回顾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难点:利用转化的思想,灵活应用分配律.

设计要点:

以生为本,立足教材和作业本。以转化思想为主线,梳理知识体系,巩固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利用转化思想对分配律作进一步提高应用.

教学过程:

一、算理

编题:已知数3

2-6,23-,, ,你能任取2个数编写满足以下条件的计算题吗?

(1) 减法运算 (2)除法运算 (3)乘方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编题引入,帮助学生一起梳理本章知识体系,体会算法蕴含的关系和转化思想,本题设计简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 巩固:3

2-3-6-32?÷-)()(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编题中的四个数据设计的一道易错混合运算题,巩固有理数运算法则,归纳易错点。

二、转化

例:巧算:

213

112-1313-1311?+?+?)()()( 6012141312???

? ??+-)(

[设计意图]该例题的设计为了巩固分配律及分配律逆用,题(2)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与作业本原题比,设计上和难度层层推进,每一步都是给后面的学习提供梯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充分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上的指引,体会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知识来解决。另外该题分三层,第一层的学生能掌握分配律、第二层的学生能将除法转化乘法,然后运用分配律。第三层的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转化的思想,灵活应用分配律。

[设计意图]回归作业本,体会该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

三、课堂小结

一张知识网,一种思想方法.

四、课堂检测

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32--3+=)(

B. 2-32--3+=)(

C. ()2-32--3+=)(

D. )

()()(2-3-2--3+= 2.23-的结果是( )

A.6-

B.6

C.9-

D.9

3.下列运算结果中,为负数的是( )

A.)2(1--

B.2020(-1)

C.331-÷??

? ?? D.??? ???61-(-2) 4.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56-6-5?=?)()(

B.[])]10()5[(4)10()5(4-?-?=-?-?

C.1232-12211232-21??=???? ??

D.6136-313661-3136÷÷=??

? ??÷ 5.计算()331-313???

? ??÷?-的结果为( ) A.9 B.-9 C.1 D.-1

6. 计算??

? ??+-÷812161241 [设计意图]课堂检测内容为本节主要复习内容,主要检测学生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情况及分配律的灵活应用,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我平时教学过程中,先做课前检测,针对课前检测结果制定教学方案,并设计课堂检测,以测定教,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五、课后作业

请你设计一张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14.1整式的乘法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1整式的乘法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代数运算正确的是( ) A. (x3)2=x5 B. (2x)2=2x2 C. x3·x2=x5 D. x8÷x4=x2 2.计算(?ab)3?a2b4的结果正确的是() A. a5b6 B. ?a5b6 C. a5b7 D. ?a5b7 3.已知3a=1,3b=2,则3a+b的值为() A. 1 B. 2 C. 3 D. 27 4.若(x2?px+q)(x?3)展开后不含x的一次项,则p与q的关系是() A. p=3q B. q+3p=0 C. p+3q=0 D. q=3p 5.化简(2x?1)(x2?3x+3)的结果中,二次项的系数是() A. ?5 B. ?7 C. 5 D. 7 6.下面是一位同学做的四道题:①2a+3b=5ab;②(3a3)2=6a6;③a6÷a2=a3;④a2?a3=a5,其中做对的一道题的序号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若x n=2,则x3n的值为() A. 6 B. 8 C. 9 D. 12 8.长方形面积是3a2-3ab+6a ,一边长为3a ,则它周长() A. 2a-b+2 B. 8a-2b C. 8a-2b+4 D. 4a-b+2 9.计算多项式-2x(3x-2)2+3除以3x-2后,所得商式与余式两者之和为何?() A. -2x+3 B. -6x2+4x C. -6x2+4x+3 D. -6x2-4x+3 二、填空题(共7题;共7分) 10.计算:6a2b3÷(?2a2b)=________. 11.计算:(5 13)2016×(23 5 )2016 =________. 12.若x=2019567891×2019567861,y=2019567881×2019567871,则x________y(填>,<或=). 13.若3x(x+1)=mx2+nx,则m+n=________. 14.已知3m=a,9n=b,则3m+2n―1的值用含a、b的式子表示为________. 15.已知2a=5,2b=10,2c=100,那么a、b、c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 16.已知2n=3,则4n+1的值是________. 三、计算题(共2题;共15分) 17.计算:(2m3)2+m2·m4-2m8÷m2 18.

《创业创新》课程教案

《创业创新》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创业 创新 课程编码: 61010 开课单位: 基础部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61010 课程名称 创业创新 教学单位 基础部 创业就业教研室 课程学分 2 考核方式 √ 考试 √ 考查 □ □ 其他方式:

教案首页

第五次教学活动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

教师寄语学海导航小组创新成果展示(10分钟) 【教师寄语】 《赢在中国》节目主持人王丽芬说过,做事情的人会清楚用心地对人,别人才会如此对待自已;做事情的人会因着希望事情的成功而不得不宽容,因为他不宽容别人,别人就不会宽容他;做事情的人会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因为他要成一件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别人设身处地替他着想;做事情的人会懂得共赢的心态,因为一副与人争斗的姿态只会让他要做的事情莫名其妙地流产;做事情的人懂得生活并不是由白和黑或者对与错构成,因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会将原本复杂的生活简单化,而很难想像一个思维简单化的人会成事;做事的人不会用情绪说话,而是用智慧用头脑说话,否则他将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窘景;做事情的人会透彻地知道一件事件做成的全部秘密永远是无法言传的,也是无法模仿的,所以他知道如何听别人说的那些关于成功的话,如何面对成堆的知识和理论。 【学海导航】 印度一位学者讲过,人有两只眼睛,神有三只眼睛,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就会比神还聪明,人就会有第四只眼。高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本身既要有从业的技能,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人格素质,才能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主创业的需要,才能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创业或开创新的事业。市场经济永远呼唤创新创业型人才。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和素质呢?高等职业院校又如何培育和发展这些品质和素质呢?本章正是探讨和研究上述问题,并努力作出相应的回答:强调创新创业人格养成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性。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不仅能掌握创新创业人格养成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更能学会铸就自身的创新与创业人格。 第三讲风劲正是扬帆时 ——创新与创业人格 案例教学案例1:创业者 1994年的统计:30位亿万富翁中,70%出身农民,70%只有 小学文化。一穷二白,无牵无挂,所以,才敢于下海创业 案例点评:创业要过六道坎 第一关:创意——灵感不等于现实 第二关:产品——不做大而全,力求精而专 第三关:市场——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第四关:团队——创业凭激情,守业需稳定 第五关:管理——原则大于人情 第六关:资金——企业存活的死坎儿 小组创新成果 展示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整式的乘法检测(A卷)(无答案)青岛版

七年级下册第14章整式的乘法检测A 卷 一、选择题 1、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等于45x 的是( ) A 、225x x ? B 、225x x + C、x x +35D、x x 354+ 2、下列式子可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式子是( ) A 、()()a b b a -- B 、()()11-+-x x C 、()()b a b a +--- D 、()()11+--x x 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66322b a b a =- B 、()5252b a b a -=- C 、124341b a ab =??? ??- D 、462 239131b a b a =??? ??- 4、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222916141312 1b ab a b a +-=??? ??- B 、()()842232-=++-x x x x C 、()222b a b a -=- D 、()()11614142 2-=++b a ab ab 5、已知41=+ a a 则=+221a a ( ) A 、12 B 、 14 C 、 8 D 、16 6、已知x 2+y 2=2, x +y =1、则xy 的值为 ( )21- B 211- C 、-1 D 、3 7、()()1333--?+-m m 的值是( )A 、1 B 、-1 C 、0 D 、()13+-m C 、()y x b -3和 ()y x -2 D 、()b a 33-和()a b -6 8、当()mn m n b 6-=-成立,则( ) A 、m 、n 必须同时为正奇数。 B 、m 、n 必须同时为正偶数。 C 、m 为奇数。 D 、m 为偶数。 二、填空题 1、a m ·a n ·( )=a 2m+2 2、(2m+2)( )=4n 2-m 2 3、若代数式1322++a a 的值为6,则代数式5962++a a 的值为 . 4、3=x a ,则=x a 2 5、()()=-?? ? ??-?ac abc c 24122 3 。 6、()() ()=-++52552x x x 。 7、计算2120+(-2)120 所得的正确结果是 。 8、代数式()27b a +-的最大值是 。

2019精选关于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个人总结_1

关于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个人总结 关于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个人总结 《仓储管理实务》教案 课时一仓储概述 一、仓储的概念 仓储是通过仓库对物品进行储存和保管。 二、仓储活动的性质 仓储活动的性质是指仓储活动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方面。 (一)仓储活动的生产性 (二)仓储活动的非生产性 三、仓储的基本功能 从物流系统角度看,仓储功能可以按照其所实现的经济利益和服务利益加以分类。 课时二仓储的种类及作用 一、仓储的种类 (一)按仓储活动的运作方划分1.自建仓库仓储2.租赁仓库仓储3.第三方仓储 (二)按仓储的功能划分 1.储存仓储 2.物流中心仓储 3.配送仓储 4.运输转换仓储 (三)按仓储物的处理方式划分1.保管式仓储2.加工式仓储3.消费式仓储 二、仓储在物流中的作用 (一)仓储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仓储是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仓储能对商品进入下一环节前的质量起保护作用 (四)仓储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五)仓储为商品进入市场做好准备 课时三仓库分类 一、仓库的概念 仓库是保管和储存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可以是库房、货场、货棚、容器、天然洞穴等形式。 二、仓库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⒈储存供应仓库 ⒉批发仓库 ⒊储备仓库⒋中转仓库⒌加工仓库⒍保税仓库 (二)按所储存的货物特性分类⒈通用仓库 ⒉专用仓库⒊特种仓库 (三)按仓库的构造分类⒈单层仓库⒉多层仓库⒊筒仓 ⒋露天堆场 (四)按管理体制分类⒈自用仓库⒉公用仓库 课时四自动化立体仓库 一、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概念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指采用计算机管理和控制,高层货架以货箱或托盘储存货物,用巷道堆垛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作业,在整个作业过程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的仓库。 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产生及发展 三、自动化立体库的基本组成: ⒈高层货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专题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专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计算结果是2718x x +-的是( ) A .(1)(18)x x -+ B .(2)(9)x x ++ C .(3)(6)x x -+ D .(2)(9)x x -+ 2.若()(1)x m x +-的计算结果中不含x 的一次项,则m 的值是( ( A .1 B .-1 C .2 D .-2(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a 2a 3=a 6 B .(-y 2) 3=y 6 C .(m 2n) 3=m 5n 3 D .-2x 2+5x 2=3x 2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x 10÷(x 4÷x 2)=x 8 B .(xy) 6÷(xy) 2=(xy) 3=x 3y 3 C .x n+2÷x n+1=x -n D .x 4n ÷x 2n x 3n =x -n 5.(-23 ×103) 2×(1.5×104) 2的值是 ( ) A .-1.5×1011 B .1014 C .-4×1014 D .-1014 6.因式分解x 2(ax(b ,甲看错了a 的值,分解的结果是(x(6)(x(1),乙看错了b 的值,分解的结果为(x(2)(x(1),那么x 2(ax(b 分解因式正确的结果为( ( A .(x(2)(x(3) B .(x(2)(x(3) C .(x(2)(x(3) D .(x(2)(x(3) 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22x y x y +=+ B .()2234211261xy y x xy x y ---=-++ C .()()2111x x x +-=- D .()()2 911010a a a a ++=++ 8.计算(2a 2)3的结果是 A .2a 6 B .6a 6 C .8a 6 D .8a 5 9.计算23223(9)(2)x y xy -÷-的结果是

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法》计算专题

14.1—14.2整式乘法运算题 一、直接写出答案。 (1)x2·x3 =(2)a·a6= ?(3)-x5·x3·x10= ? (4)mx-2·m2-x=(5)10x×1000= (6)(-2)×(-2)5×(-2)5= (7)(103)6= (8)(a4)2 =(9)(a m)10= (10)-(x4)5= (11)(a2)3·a5 = (12)-(-x2)2= (13)(2a)2= (14)(-5b)3=(15)(x2y)3= (16)(-3m2)3=(17)(2ab2)3 = (18)-(x2y3z5)2= (19)-8m2n3·3m4n5= (20)3x2·(-6xy2)= (21)(-5a2b)(-4a)= (22)3x2·6x2= (23)4y·(-2xy2)= (24)(-3x)2·5x3=(25)x8 ÷x3= (26)(ab)5÷(ab)2=(27)(-a)12÷(-a)5= (28)m8÷m2=(29)(xy)6÷(xy)3= (30)n7÷(-n5)= (31)-8a2b3÷ 6ab2= (32)(6×109)÷(2×105)= (33)(4×103)×(5×105)= (34)(_____-4b)(_____+4b)=9a2-16b2 (35)(_____-2x)(_____-2x)=4x2-25y2 二、计算(请写出过程) 1.a2·(-a)5·(-3a)3 2.[(a m)n]p 3.(-mn)2(-m2n)3

4.(-3ab)·(-a 2c)·6ab 2 5.(-a b)3·(-a 2 b)·(-a 2b 4c)2 6. (-4a)·(2a 2+3a-1) 7. (-2a b2)3·(3a 2b-2ab-4b 2) 8.(3m-n)(m -2n). 9.(x+2y)(5a+3b). 10.5x (x 2+2x+1)-(2x+3)(x-5) 11.-ab 2(3a 2b –abc -1) 12.)2()1015(23xy xy y x -÷- 13.(12x2-10xy 2)÷4xy 14 . 7m (4m 2p) 2 ÷7m 2 15.)2 1()6 12 375.0(234232y x y x y x y x -÷--

最新创新课程教案

创新课程教案

侧向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侧向思维;能力目标:运用侧向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按照“案例——理论——案例——方法——实训”的思路,简单介绍理论,通过案例分析让侧向思维的理念形象地深入学生头脑,然后通过实战演练,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运用侧向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和题目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侧向思维,并运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由剪圆活动导入,引出侧向思维,然后通过课本上的五个侧向思维的案例阅读,引导学生归纳出侧向思维的概念,再通过一组课外案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侧向思维,最后进行侧向思维实战演练,将侧向思维运用到不同问题的解决上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明创新中的侧向思维运用,则作为课外作业,由学生放入生活去思考和行动。 教学过程: 一、剪圆圈比赛(约5分钟) 让学生在三分钟时间内,利用圆规和剪刀,剪六个从小到大的实心圆。 假如有学生能够完成,并且边缘剪得都圆,那么就用对折再对折的办法检测是否是圆,不对称为不合格,合格的给予加分奖励;假如一开始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更简捷的办法快速剪出圆,那么就激励该生,在还没有学习侧向思维的情况下,已经会侧向思维,再告诉他这只是侧向思维方法的一种,课堂上将会全面学习侧向思维的方法,学了侧向思维以后一定更得心应手。 活动过后。教师引导语:在三分钟内剪完六个完美的实心圆,有难度,当然了,熟能生巧,练多了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熟能生巧不是创新理念,创新理念会告诉我们,一定有巧妙的办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剪最多的圆。这节课,我们又将要学习一种创新思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可以有办法在三分钟内完成剪六个甚至更多完美的圆。课堂学习中,我希望同学们积极运用联系思维,在老师讲一个案例的时候,你就能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案例或事件,使自己对侧向思维的理解更深入。 二、展示课堂学习任务(约1分钟)

第二章 实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二章实数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章学习至此,学生已经认识了无理数,学习了实数概念及相关运算,从而将原有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使得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作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了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回顾与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②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③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本章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的重点应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处:①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②实数的混合运算也一向是学生计算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运算顺序、运算法则上出错;③本章对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掌握

第14章——14.1《整式的乘法》同步练习及(含答案)2

第14章——14.1《整式的乘法》同步练习及(含答案)14.1.2幂的 乘方 一、选择题1.计算(x 3)2的结果是( ) A.x 5 B.x 6 C.x 8 D.x 9 2.计算(-3a 2)2的结果是( ) A.3a 4 B.-3a 4 C.9a 4 D.-9a 4 3.等于( ) 122)(--n x A. B. C. D.14-n x 14--n x 24-n x 2 4--n x 4.等于( ) 21)(--n a A. B. C. D.22-n a 22--n a 12-n a 2 2--n a 5.可写成( ) 13+n y A. B. C. D.13)(+n y 13)(+n y n y y 3?1 )(+n n y 6.不等于( ) 2)()(m m m a a ? A. B. C. D.m m a )(2+m m a a )(2?22m m a +m m m a a )()(13-?7.计算等于( ) 13(2014)n + A. B. C. D.32014n +312014n +42014n +33 2014n +8.若,则m 的值为( ) 2139273m m ??= A.3 B.4 C.5 D.6 二、填空题 1.-(a 3)4=_____. 2.若x 3m =2,则x 9m =_____. 3.[(-x )2] n ·[-(x 3)n ]=______. 4.; ,__________])2[(32=-___________)2(32=-5.,; ______________)()(3224=-?a a ____________)()(323=-?-a a 6.,; ___________)()(4554=-+-x x _______________)()(1231=?-++m m a a 7.;___________________)()()()(322254222x x x x ?-?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教案:第2章-第3节-均衡价格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_2012年_3_月_8__日第_4_次课

2、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的模型: ? ? ? ? ? = = = ) ( ) ( P Q Q P Q Q Q Q s s d d s d 。 例题:已知某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50-P,S=2P-10,那么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多少?答:P=20 Q=30 (2)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或决定机制 ①↓ → →P Q Q P P d s 1 ; ②↑ → →P Q Q P P d s 2 可见,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不仅是均衡的,而且也是稳定的,是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在一种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均衡也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随着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会发生位移,使得旧的均衡遭到破坏,从而形成新的均衡。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均衡价格既然由供给与需求决定,那么,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均衡价格也将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当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当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时,均衡价格降低,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引起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求其他形式的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可以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具体的考察。 3、供求规律 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但与供给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与需求和供给都为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求规律。 4、供求分析的基本步骤 在分析某一事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状态时,一般可以按照三个步骤进行: (1)确定事件是对需求还是对供给带来了影响。 (2)确定事件对需求或者供给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供求关系图形,确定曲线移动后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三、价格控制及其影响 市场经济其实并不像理论描述的那么完美,所以有时候需要政府的调控。 可以以冰激凌市场为例。 支持价格: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因此又称为最低限价。 限制价格: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1整式的乘法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1整式的乘法练 习题 一、选择题 1.计算3a2?a3的结果是() A. 4a5 B. 4a6 C. 3a5 D. 3a6 2.要使(x2+ax+5)?(?6x3)的展开式中不含x4的项,则a应等于() D. 1 A. ?1 B. 0 C. 1 6 3.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 (?a)?(?a)2=a3 B. (?a)2?(?a)2=a4 C. (?a)3?(?a)2=?a5 D. (?a)3?(?a)3=a6 4.已知(x?3)(x2+mx+n)的乘积项中不含x2和x项,则m,n的值分别为() A. m=3,n=9 B. m=3,n=6 C. m=?3,n=?9 D. m=?3,n=9 5.下列各式中,计算结果错误的是(). A. (x+2)(x?3)=x2?x?6 B. (x?4)(x+4)=x2?16 C. (2x+3)(2x?6)=2x2?3x?18 D. (2x?1)(2x+2)=4x2+2x?2 6.若(x+m)(x+n)=x2?5x?15,则() A. m,n同时为正 B. m,n同时为负 C. m,n异号且绝对值小的为负 D. m,n异号且绝对值大的为负 7.已知a m=5,a n=2,则a m+n的值等于() A. 25 B. 10 C. 8 D. 7 8.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x3)2=x5 B. (x3)2=x6 C. (x n+1)2=x2n+1 D. x3?x2=x6 二、填空题 9.若4x=3,则4x+2=________. 10.若?x a+b y5与3x4y2b?a的和是单项式,则(2a+2b)(a?3b)的值为. 11.若x3n=5,y2n=3,则x6n y4n的值为. 12.计算:(m?n)·(n?m)3·(n?m)4=________. 13.若m为正偶数,则(a?b)m?(b?a)n与(b?a)m+n的结果(填“相等”或“互 为相反数”).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及因式分解》教案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知识。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 二、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4节: 14.1 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是整式四则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分为四个小 节,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14.2 乘法公式本节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乘 法公式是整式乘法的特殊情形,是在学习了一般的整式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运用乘法公式能简化一些特定类型的整式相乘的运算问题 14.3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因式分解不但在解方程等 问题中极其重要,在数学科学其他问题和一般科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应用,是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 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2.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四、教学重点: 整式的乘法,包括乘法公式。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 五、教学难点: 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添括号时,括号内符号的确定,因式分解。 六、方法措施 1、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务必使学生对整式的乘除运算,包括其中运用乘法公 式进行计算达到熟练的程度。 2、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在练习中与所运用公式的结构特 征联系起来,对所发生的错误多做具体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 3、掌握添括号法则的关键是要把添上括号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与括号前面的符号看 成统一体,对于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要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教案

教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系(部)室经济学与管理学系 课程名称__________ 授课对象06级物流管理专业 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

衡水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

教案首页序号—01

引言 中国的物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相当的差距。通过几组数 字可以比较:1997年中国大陆物流成本占GDP百分比为16.9%,美国只有10.5%, 英国10.1%, 日本11.4%,世界平均水平12% 1999年中国达到18%美国则降到8.99%。 到21世纪初期中国已接近20%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10%而在整个物流成本中, 仓储和运输又占有相当的比重。从美国和加拿大等公司的物流成本构成情况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整个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运输、库存搬运占有80% 以上的成本,为此做好仓储配送及运输管理,降低这几部分成本,也就意味着整个物流成本的下降,经济效益的增加。 我国目前是每年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降低1%勺成本相当于增加100亿美元 的经济效益,如果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冰平由20%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0%勺话, 那就意味着可以有10%的下降空间,即1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为此学好仓储与配送管理这门课程,可以用我们掌握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一章仓储和仓储管理概述 第一节仓储和仓储业 课时分配:3课时 一、仓储的概念 (一)概念 仓储就是在特定的场所储存物品的行为。静态一一存放一动态一一保管、控制、提供使用 因此可以说,仓储是对有形物品提供存放场所、物品存取过程和对存放物品的 保管、控制的过程,使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14章整式的乘法的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14章整式乘法的专题 一、整式乘法的逆运算 1.整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⑴同底数幂的乘法:⑵幂的乘方: ⑶积的乘方:(4)同底数幂的除法: (5)平方差公式: (6)完全平方公式:; 以上公式我们常常从左到右计算整式的乘法或除法,但有时也要从右到左应用,

二、乘法公式的应用 1.平方差公式 (1)表达式:(a +b )(a -b )=a 2-b 2. (2)语言叙述: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3)注意事项: ①运用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右边正好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运用上述公式计算. ②公式中的字母可表示具体的数,也可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该公式. ③在运用公式时,要求分清哪个数相当于公式中的a ,哪个数相当于公式中的b ,按公式的结构相乘. 例如:①(m +4)(m -4) ②(2a 2+3b )(2a 2-3b ) ③??? ????? ??x 32-x y 43x 32-x y 4 3-33 2.完全平方公式 (1)字母表达式: (a +b )2=a 2+2ab +b 2,(a -b )2=a 2-2ab +b 2. 可合写为(a ±b )2=a 2±2ab +b 2. (2)语言叙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右面可说为:“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之积的2倍加减在中央”.

(3)注意事项: ①对于形如两数和(或差)的平方运算,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利用公式计算时,首先确定将哪个数或式看作a ,将哪个看作b ,再按公式结构展开. ②这两个公式,是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③公式中的a 、b 可表示具体的一个数或其他的一个代数式. ④可推广:如(a +b +c )2=a 2+b 2+c 2+2ab +2ac +2bc . (a +b +c +d )2=a 2+b 2+c 2+d 2+2ab +2ac +2ad +2bc +2bd +2cd .…… 3.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有些式子在计算时,不能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需要稍加变形或变式后,才能使用.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调换位置. 如:(1+2a )(-2a +1)=(1+2a )(1-2a )=1-4a 2. (2)提取-1或其他公因式. 如:(-a -b )(a -b )= 又如:(6x +2y )(3x -4 y ) (3)分组. 如:(a -b +c -d )(a +b -c -d ) = (4)运用积的乘方变形. 如:(a -b )2 (a +b )2 = (5)将乘式同时乘以并且同时除以一个适当的因式. 如:(2+1)(22+1)(24+1)(28+1) = … 又如:(1-m )(1+m 2)(1+m 4)(m ≠-1) = (6)把一个因式适当变形. 如:3(22+1)(24+1)(28+1) = (7)将因式多项式拆项或添项. 如:(a -b )(a +2b ) = 4.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 a 2+ b 2=(a +b )2-2ab , a 2+ b 2=(a -b )2+2ab , (a +b )2+(a -b )2=2(a 2+b 2), (a +b )2-(a -b )2=4ab . (1)恒等式a 2+b 2=(a +b )2-2ab 和a 2+b 2=(a -b )2+2ab 的应用. 在此恒等式中,有三个量a 2+b 2、(a +b )2或(a -b )2、ab ,若已知任意两个,则可求第三个,求得(a +b )2或(a -b )2,也就求得a +b 或a -b .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教学设计.pdf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 不等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讨论探索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 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 既然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接触过不少,能举出例子吗? 那么,如何用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呢?请看例题.(课件) 例1: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 2, 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 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 本题中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不 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 下面请大家互相讨论,按照题中的要求进行解答. 猜想:用长度均为l cm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42l >16 2 l .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创新教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管本科)选修课程。3学分、54学时,录象21学时。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观念、途径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导向和启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创新能力,从而把教学创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本课程可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辅导活动应紧密结合教学创新的实践,在认真分析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 四、课程学习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有关知识、理论内容的教学,基本可按"了解、理解、掌握"几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录象学时 第一章绪论5 第二章创新性思维与教学创新6 第三章创新性教学案例研究与评析11 第四章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12 第五章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9 第六章教学创新的目标与评估6 第七章教学创新环境5合计54 21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所选择的主要媒体为文字教材、录象教材。其编制均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学生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主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录像教材。这样有利于学员更准确地把握本课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难点。 三、教学环节 1.学生要充分使用本课程的各种媒体: (1)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用书; (2) 录像教材:分为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