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论文——新媒体

社会学期末论文——新媒体
社会学期末论文——新媒体

新媒体出现后,传媒对个人社会化的新影响

新媒体是基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媒体形态变革,产生了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型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全新的,而有些则是在旧媒体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而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三网融合”更是要促进媒体形态变革,从而能更好的传播信息。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其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并以其传播内容丰富、途径多样、速度即时、效果超越、模式创新赢得了广大受众,对个人社会化有了新的影响。所谓的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刚刚出生的人必须通过在与周围人与社会的接触、交往中,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具备适应社会生活、承担一定社会角色的能力,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新媒体可以和受众真正建立起联系,特别是网络电视和移动电视,在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移动打出“手机在线看精彩赛事直播”的广告,采用手机视频的新方式传播信息;同时,用户们在论坛中对球赛进行讨论、赛事猜测,并吸引更多的观众讨论、传播,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又可以同

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再如,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年末时会在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在线解答网民疑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工作,并让民众在政府工作中扮演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促进其自身社会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曾给网民带来极大的言论自由,但是大幅虚假信息充斥互联网时,人们逐渐对虚拟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现在受到火爆追捧的微博、推特(Twitter)、播客,沿用了SNS 网站的实名制做法,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延伸更广、更深的社会网络,并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效应,伦敦爆炸案的传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位市民威廉·达顿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在博客上以近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的全过程,而这些照片很快进入了个大报纸的新闻头条;同样,在2009年“央视配楼失火事件”中一位市民在微博上发布的图片的浏览量达到而且几乎超过了一份成熟的都市报的发行量,其传阅范围和流通速度是传统媒体的N倍,其突发事件的信息素材搜集和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在此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作为纯信息接受者的受众,现在随时可以拿起手机或打开电脑,参与到事件之中,既接受现场信息,也表达个人意见,共同见证新闻现场,并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而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传者受者的真实性与双重性将民众真真正正置身于社会之中,在社会实践中承担了反映社会现状的角色,更加主动地进行了自身的社会化,为推动自身社会化做出新的贡献。

在个人社会化中,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带来

了巨大改变。人们逐渐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评判事物,网上一度疯传的某局长“日记门”事件,还有网友将贪官污吏在网络上“人肉搜索”,最终将其拉下马,“文强案”、国足高层涉贪事件也受到民众的长期关注。同时,《感动中国》《共同关注》等节目播出均收到了良好的反响,感动许多民众,同时也将中国传统的忠孝义等理念再次植根于民众心中,用道德、制度、法律等将人的行为规范到正确轨道上,降低违法犯罪率,惩恶扬善,充分让民众发挥个性又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完成从被管理者到自觉自愿的监督者和维护者的角色转换。

但是,在摒除了报纸、电视传播方式的限时性和蕴含信息量少的弊端后,新媒体信息量冗杂、不经筛选和大众媒体故意增加信息的故事性和刺激性的弱点日益凸显。

一些不经审查的暴力、黄色等不健康信息通过新媒体形式在人群中传播,类似于“芙蓉姐姐”“凤姐”等无价值的糟粕人物走红于网络,而一些媒体则借用其“犀利”的语言任加炒作等不正当手段增加其网络点击量和知名度。

另外,一些媒体的炒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类似于马诺的“拜金女”,还有广州女大学生非“富二代”不嫁的调查,追捧“天才儿童”等这些不断涌现又很快变化的东西不断削弱社会的主流文化,使社会日益浮躁。

同时,网络、移动媒体的过度发展会造成网络社会化、虚拟社会化,一些宅男宅女“蜗居”,通过网络和外界获得虚拟的联系,基本

断绝和外界人、事的直接联系,阻碍了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在其社会化进程中,大众传媒方式的导向作用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灌输非主流文化,并将同是社会化机构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的作用减弱,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新媒体出现后,利弊共存,对个人社会化的许多方面产生如上新的影响。总而言之,新媒体利大于弊,我们需要在更加规范、更加健全的体系中发展新媒体,趋利避害。

性社会学论文

性社会学论文 通过对性社会学这门课程短暂的学习,虽不能说是受益匪浅,但有所收获却是不容置疑的。首先,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社会上还有这么一门学科,以前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这门课程让我长了见识,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这门课程也纠正了以前我对性社会学理解的误区,性社会学并不只是针对于“性”这个字,它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与性学社会学与性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以及法学等学科广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性社会学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能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性心理的学习,可以让你更多懂得人性的需要,并在交往中应用出来,能增加你的感染力,使你更有魅力,比如,一般女性都是比较爱美的,在与她的交流之中,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这会让你在交往中受益匪浅。这不是虚伪,这是交往的一种手段。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两性思考方向的不同,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至今的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在原始社会,男性由于体质原因(男性一般都比女性强壮)更适合于外出狩猎,而女性则留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再由于女性工作时说话不会干扰到工作,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俗语。而男性由于狩猎是不能讲话的,而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所以也就养成如今男性的思维比较理性,而女性则比较感性。所以说女性较男性来说容易受伤,而这就需要我们多注意一下女性心理了,为了我们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由于懂得了这,我想在以后我会更加的理解她们的做法,会更加懂得如何处理与女性之间的问题。 从这门课上,我还了解到如今社会中,很多男不像男,女不像女,性别本来是一个很明确的特征,却被搞成这样,,这是对还是错呢?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这些现在更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如今的“中性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原因肯定有许多,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喜欢尝尝鲜,看看做异性是什么感受的,还可能是因为他(她)们厌倦了自己的性别。还可能是由于异性吸引力,觉得换性别好。按照中国的传统,这些统统都是不道德的。但如今这社会,是自由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你有想法,你就可以去做。但我想,不管你的想法有多么无厘头,不管你有多么的开放,你都应该要把握一个度,像武汉17中这种已经超越了开放,是不道德的。 最后,我想说,性社会学这门学科是一门很有必要的学科,其中的知识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对两性心理的认识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后我将进一步去学习。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班级 1512222 学生姓名魏xx 学号0900 2016年 9 月 20 日

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人力资源专业学生:魏xx 学号:0900 摘要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组成要素主要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调适,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有限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深入学习领会组织行为学的实质,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机制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应用策略 一、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外部的环境方面,也反映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企业人员行为与组织的协调,用组织行为方式确保目标归一 企业的成功管理者既不是单纯的设计专家,也不应只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管理者必须要努力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组织协调,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愿景归一。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企业可以获得发展,对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方向找到共同点,让企业目标的方向感、使命感与个人的荣誉感、追求感融为一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对立与冲突——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内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在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干多少活拿多少报酬的心理。而普遍存在的内部平均主义严重,没有体现多劳多得,有很多技术骨干人员抱怨,认为自己到年底的收入模模糊糊。这种心理直接反映在劳动组织和劳动态度上,对此心理和行为,就要从完善组织行为上着手。因此,项目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要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从细处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表扬、晋升、奖励、培训等,用组织行为方式才能避免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背离的局面。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社会学分析-“规范-权变”分析图式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构建了自己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不久就遭到了加芬克尔批判,认为帕森斯行动理论的社会秩序先验性、外在性以及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将规范内化并恪守执行这些理论预设,指出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本文拟在八个社会学概念上来具体解读他们行动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论证和解释。 关键词:帕森斯加芬克尔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常人方法学“规范—权变”分析图式 引言 为什么要构建“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原因是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中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里的关于行动者如何行动的观点并 不能完全地解释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为此,本文在综合两种理论后,提出一个新的分析图式即“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进行理论建构。 一、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概要 在名著《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帕森斯构建了一般化的行动理论,构成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组是遗传和环境;第二组是含有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的手段—目的关系的合理性行动类型;第三组是整合的共同价值。规范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无处不在,作用显赫。那么,规范在帕森斯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先说功效规范,即科学逻辑上可以验证的合理性规范,它是行动者通过科学手段从环境中得到的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和程序,也是手段—目的关系内在合理性所要求遵循的。再谈道德规范,许多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个人未必在社会层面上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了约束个人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因而道德规范这一有着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观念知识被构建出

来。最后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帕森斯认为,社会学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学和经济学,就在于它有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社会学方面非常明显的伴生特性(帕森斯2003:867)。它体现在制度性规范的合法性中,也体现在仪式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起着整合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

新媒体论文题目及参考格式

1、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探索分析 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移动营运商(电信运营商)与新闻网站新媒体业务 4、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应对策分析 5、我国网络电视与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 6、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与分析 7、××新媒体对社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方面或总的方面进行探讨)的影响 8、××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9、××新媒体存在的问题(负面影响)及解决策略 要求: 1、选择某一专题作为论文研究主题进行论文的书写,字数在3000字左右,第16周收齐交上。

论文格式规范 论文题目 摘要 “摘要”二字(小三号黑体居中),两字间空一格(注:“一格”的标准为一个汉字) (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 关键词:(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小四号、黑体、顶格) (内容紧跟其后,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以下为正文等参考格式) 正文(不加论文题目) 一、基因治疗研究与应用概述(段落前后各空0.5行,居中)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病变部位的靶细胞并令其有效表达,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缺失或异常,从而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种新型医疗方法.[1] (一)特异性外源基因的获得获得 …… 1、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与克隆 …… 2、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二)靶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靶细胞是接受外源基因的细胞。从被治疗对象体内取得靶细胞进行培养、增殖,以获得足够的靶细胞来接受外源基因。选择靶细胞要考虑取材容易,便于体外培养繁殖和遗传操作,以及有可行的转移方法。T淋巴细胞常被选作靶细胞。近年来,新生儿脐带血中的干细胞被用做靶细胞,成功地治疗了婴儿的ADA缺陷的SCID病。其它类型的体细胞如骨髓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等均可用于基因治疗①。 ……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 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 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一些大学生对参与政治的兴趣下降,甚至漠不关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动员型参与尽管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成效,却难以长期发挥效力;时间一久,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下降。第二,浅表型参与多于深层次参与。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愿意支付过多的成本,贪图方便省事,甚至宁可“走过场”也不愿意深层次参与。第三,有序型参与多于有效型参与。在学生组织、社团等的组织下,当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通常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然而,由于受前面两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有效型参与并不多。在互联网

社会学案例分析和案例模拟

案例分析(一) 一、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杨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8月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刚领结婚证书不久)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徐某,安徽籍外来打工妹,现无业;父母亲均为征用土地退休工 家庭地址:上海市XX区XX镇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1985年4月7日杨某因犯强奸罪,抢劫罪和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杨某在狱中服刑期间表现良好,2003年7月11日杨某假释回到家,假释到期日为2007年1月29日,剥夺政治权利7年,附加刑到七日为2012年7月10日。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亲以及兄弟共5人,杨某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父子和母子关系都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 杨某家住农村,1985年杨某犯案前家中有5人。父母以务农为主,兄弟俩人都在读书,相对而言,家中生活较为拮据。杨某本人初中未读完就中途缀学,家处城乡结合部的杨某从小就有着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摆脱家庭贫困和自己的现状,他为此努力过,奔波过,辛劳过,但收入总是微薄。为了改变现状脱贫致富,他竟然数地,数处行窃,盗窃。做起了不劳而获快快发财的美梦来,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直至犯下了强奸罪,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杨某在狱中表现良好,1994年7月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8年,后又被4次减刑共计5年6个月。 3.主要社会关系: 杨某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到他假释回来,兄弟二人已有妻子在本村另行别居。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杨某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读书时他每天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到家门,一放学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自我的人格测试及其意义作用 学生姓名周李娜 学号20111333023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任课教师汪浩 二O一三年12 月22 日

一、艾森克EPQ-人格测试量表测评报告 1、前言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干奇特的事情,且不顾危险等。 2.内一外向(E)维度: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匕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低分则反映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 3.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口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4.掩饰(L)量表:测查朴实、遵从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 EPQ结果采用标准T分表示,根据各维度T分高低判断人格倾已和特征。还将N维度和E维度组合,进一步分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四种人格特征,各型之间还有移行型。 2、测评结果 你的气质类型为:粘液质,倾向内向性格,情绪稳定。 粘液质解析 粘液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但灵活。 粘液质的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粘液质的典型表现: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粘液质的人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治,也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人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其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他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德,以及性格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粘液质适合的职业: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会计、播音员、话务员、调解员、教师、人力人事管理主管等。 粘液质的行为表现:粘液质的人在面临压力时,不但不会主动应对,反而容易采取回避。压力越大,他们越容易通过各种消极形式来放松自己,比如玩游戏聊天等等。粘液质的人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去做。当然你不能把粘液质作为不主动争取的借口。比如如果两门课AB要考, B在A后面一天考,粘液质的人有时候会在A考前一天一直复习A,而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急匆匆去复习B.

新媒体期末论文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问题的具体释义 如今,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新媒体”一词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伴随着新媒体系统化研究规模的展开,针对“什么是新媒体?” “究竟哪些新兴媒体应该归属于新媒体范畴?”等探讨越来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就是思想的内容,可定义为“特征的和”。概念的外延是指一概念所能应用的范围,可定义为“一概念所能代表的个体和集体的总和”或“对象的和”。从新媒体一词诞生以来,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种种解释。很多学者专家、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下了不同的定义,对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可以说是各执一词。这使得新媒体的归属性和发展方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术争议。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做过这样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还有类似的诸如“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等等。尽管这些概念已被广泛传播,但迄今为止尚无某种定义被广为认同。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播与媒体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整个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然而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关新媒体的很多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比如“新媒体”的权威定义的提出、适用范围的确定、具体研究对象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个准确权威的定义的提出不仅可以建立理论研究领域中系统性、全面性的基础,也可以为该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除最基本的定义分歧。笔者认为,新媒体研究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悬而未决的新媒体定义纷争,分众楼宇电视称自己“新媒体”;手机短信称自己“新媒体”;早已出现的财经类、时尚类、IT类等纸质媒体也纷纷改头换面,把自己扮成所谓的“新媒体”……鉴于这种混乱的持续和加剧,及时准确地定义出当今的新媒体,为新媒体的涵盖范围作以界定便成了当务之急,以为它直接影响着学术界今后对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探索。 诸多新兴媒体的产生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在政府管理监督与宣传、社会、经济、参与、企业、公关营销与品牌宣传等方面都表现出无可复制的优势,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孔不入,用户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飙升。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介绍,近几年来中国读者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新媒体”定义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也不仅是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对于规范形势模糊、规则紊乱的传媒市场具有很必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 他的发言侧重于为新媒体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希望该定义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说辞。然而,这种尝试没有实际意义,正如很多学者讨论过的那样,“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任何人都无力掌控它今后的定义走向和效力范围。况且,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其中不应出现带有模糊时间概念的限定词,诸如“当代”、“今天”、“未来”等。另外,“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更像是“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界定出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而且,“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说法过于笼统模糊,所有传播活动都期望对受众产生预期的效应。显然仅用“采用当代最

教育社会学 论文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姓名:毛清芸 年级:2009级 专业:教育学 学号:21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一、药家鑫事件的介绍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途中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二、关于药家鑫是否改判死刑的争论 在阅读《规训与惩罚》第一部分第一章“犯人的肉体”的时候,了解福柯认为惩罚方式上的这种演变似乎体现了理性的胜利一一更少的残忍和痛苦、更多的人道和自由,但实际上是惩罚对象的置换一一从对罪犯肉体的公开酷刑到对他们灵魂的控制。惩罚方式由对罪犯肉体的酷刑演变到现代监狱对犯人身体的监管,乃至最后“规训社会”的产生,其动力来自于确保一种更有效和更合理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最近社会上热议的“药家鑫事件”。在这个事件里,福柯所提到的很多的观点都一一印证。在“药家鑫事件”发生之后,你会发现整个社会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以绝对人数优势为代表的极力谴责并主张药家鑫死刑的一方,另一方则是以药家鑫父母为代表的极少数为药家鑫开脱的一方。在我看来,某一层面上来看,药家鑫的父母已经站到了整个社会主流舆论的对立面,以父母对子女的爱为理由无可选择地站到了社会伦理人情的对立面。而这个巨大的矛盾和斗争的核心就是“药家鑫是否要被判死刑”。 显而易见,网友们群情激奋一致要求判药家鑫死刑,网友们甚至嘲讽药家鑫为“药八刀”,仿佛这时候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杀人偿命”的说法再次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在这种整个群情激奋情情形的背后,很少有人考虑为何一定要药家鑫死。是否真的只有“杀人偿命”才是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武汉工商学院 期末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08级 题目: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分析 学生:梅瑶学号:13201174 2014年6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家庭结构的种类 (1) (一)核心家庭 (1) 1.夫妇核心家庭 (1) 2.一般核心家庭,或称标准核心家庭 (1) 3.缺损核心家庭,或称单亲家庭 (1) 4.扩大核心家 (1) (二)直系家庭 (1) 1.二代直系家庭, (1) 2.三代直系家庭 (2) 3.四代直系家庭 (2) (三)复合家庭 (2) 1.三代复合家庭 (2) 2.二代复合家庭 (2) (四)单人家庭。 (2) (五)残缺家庭 (2) 二、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和趋向 (2)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单一化 (2) (二)家庭成员减少,角色扮演趋向专一化 (2) (三)成员交往频繁,互动类型趋向多元化 (3) (四)大众传媒迅猛普及,代沟加深 (3) 三、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 (3) (一)计划生育政策 (3) (二)经济的发展 (3) (三)改革开放的影响 (3) (四)家庭观念的改变 (4) 四、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 (4) (一)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4) 1.家庭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教导作用被弱化 (4) 2.家庭在生活目标、个人理想志趣形成方面的指导作用被强化 (4) 3.家庭在个人适应社会角色方面的培养作用被淡化 (4) (二)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的影响 (4)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不堪重负 (4) 2.农村空巢老人多,老年人生活处于贫困状 (4) 3.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 (5) 4.家庭养老的伦理道德基础减弱 (5) (三)家庭结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 (5) 1.大家庭减少,小家庭增多的影响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5)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组织行为学论文,以供大家参考! 组织行为学论文1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提出了挑战。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和课程价值,以项目为明线,实现教学内容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考核为检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化教学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与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改革,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与专业对应的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项目选取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时,应当考虑到这个项目选取是否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项目活动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知识,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以及能否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新媒体结课论文完整版

《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结课论文 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年级:2012级 姓名:陈桂莲 学号:201240533004

媒体时代——电子书PK纸质书 内容摘要 书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载体,在漫长的发展中,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龟甲、竹简、布帛以及普及于大众百姓的纸等。而今,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电子书应运而生,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了人们旧的阅读习惯。从纸质走向数字,从PC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从书房走向公交车、地铁……我们的阅读方式正迎来一场变革。有人认为电子书将会取代纸质书,给传统纸质书带来一定的冲击,有人认为即便阅读器盛行,也仅仅是一种阅读形式,无法完全取代纸本。电子书PK纸质书,新媒体PK传统媒体,谁输谁赢?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比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缺点以及分析日前公布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具体分析电子书是否有能够取代纸质书的可能性、对国民阅读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未来发展。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之争,我认为具体怎么选,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如果是消遣类的图书,电子阅读未尝不可,但如果是比较严肃的学术书籍,纸纸质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在新媒体时代,电子书与纸质书之对决可谓不分伯仲,不能绝对地去评价孰优孰劣。 关键词:电子书纸质书 PK 新媒体 绪论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各种新媒体几乎席卷覆盖了我们所有旧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电子书地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根据人人网近期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的阅读调查结果显示,89%的大学生每天都有阅读、浏览信息的习惯,但阅览内容并不是传统书籍,更多的是博客、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朋友分享的文章或好友状态。在电子书的时代,纸质书是会顺应潮流逐渐消亡?还是会另辟蹊径奋力反抗?这个问题很难绝对地做出回答,因为未来是谁都无法预见的,我们只能拭目以待。而现状是纸质书销量下滑,电子书人气渐旺。专家

社会学论文

《人口原理》读后感 ——浅析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积极因素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长期受到批判,但该理论其实它也包含许多合理因素: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三是第一个建立了人口理论体系; 四是客观地分析了控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五是正确指明了解除贫困的主要手段和根本方向。 1957年,面对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然而这样一种正确思想却受到了批判,马寅初先生也因此被指控为“中国的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确实有许多消极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中的消极因素进行过批判,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大量事实说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包含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 1.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于“两个公理”。其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公理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无关,尽管在不同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下其内容有所不同。其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人首先是生物的人。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就使人失去其存在的生物基础。否认了人的生物性需求,把人的生理需求看成是低级下流的资产阶级趣味,人性中美的东西被视为毒草而禁绝,人的本性被扭曲,思维被异化,给我国社会造成极大地损害,这一教训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关于“两个级数”。从人口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并没有像马尔萨斯所说的那样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多人也以此为据批评马尔萨斯理论的错误性,但他们没有真正弄清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含义。他强调的是“在无所妨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提,事实上,人口在长期的发展中总是受到某种阻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大量的战争、疾病、瘟疫、灾荒、贫困等极大地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到了现代,生育控制更是直接从出生的角度对人口增长施加了影响。 2.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 在马尔萨斯之前,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学者研究人口问题主要是从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来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增加,财富也随着增加。他们认为:一方面人口多就能造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就能产生国际收支的余裕,于是这些余裕使外国的金银流入本国,使国家富裕,因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源泉。同时人口是扩展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的军队的来源,有了强大的军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实行贸易管理和产业奖励政策,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获得工资收入,维持生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才会实现,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当然也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和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消费欲望、

社会学概论 论文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据国家 (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 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

上下分治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 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9级行政一班 姓名:朱行云 学号:290302121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目录 前言:文章相关信息———————————— 3 文章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文章主要内容————————————4-5 研究目的—————————————5-6 主要研究方法————————————6-7 评论—————————————7-8 存在问题与提出改进——————————8-9

前言 文章相关信息: 作者:曹正汉 出处:《社会学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表时间:2011年1月 文章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利;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利(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的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治理体制治民权治官权稳定机制

正文 一、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但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权威治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做出何种理论解释,都需要回答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能够保存长期稳定?这便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投射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在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内,政府如何治理民众,特别是如何处理民众有利益冲突的事务,以化解政治改革压力。 而本文的观点是,中国治理体制的特征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治官来达到间接治民的目的,形成了“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就是说,中央政府主要执掌官权,至于实际的民权,灵活地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我们认为这种治理体制包含着维持自身稳定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本文引用了三个地区,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简称“南海”),佛山市顺德区以及杭州市萧山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