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⑴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⑵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

10.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第三章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⑴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⑵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⑶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3.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⑴产品类型:创新型(高边际利润、不稳定需求)、功能型(边际利润低、需求稳定)。⑵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分析企业现状;③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④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⑤分析供应链的组成;⑥分析和评价可能性;⑦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⑧检验供应链。第四章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1.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

2.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①微观集成(同步化作业,后勤保障,服务协作)→ERP/MRP2计划→②中观集成(信息共享,技术支持,联合开发)→INTERNET,EDI→③宏观集成(资源优化配置,委托实现机制,企业合作)。

3.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对于制造商/买主:①降低成本(合同成本);②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③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④改善时间管理;⑤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⑥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⑦更好的产品设计和更快的对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⑧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机制。

⑵对于供应商/卖主:①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②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了解/理解;③提高运作质量;

④降低生产成本;⑤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⑥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⑦获得更高的利润(相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而言)。

⑶对于双方:①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②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③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④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⑤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⑥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⑦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⑧在订单、生产、运输方面实现规模效益,与降低成本;⑨减少管理成本;⑩提高资产利用率。

4.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①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②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③正式建立合作关系;④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5.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①企业高层的意愿;②企业间的沟通与协商;③流程一致性;④文化;⑤利益;⑥信息;⑦信任;⑧选择与定位。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①战略性合作伙伴;②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③竞争性/技术性合作伙伴;④普通合作伙伴。

7.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8.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①目标层(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企业环境);②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因素;③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

9.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①直观判断法(选择企业非主要合作伙伴);②招标法(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③协商选择法(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④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⑤ABC成本法;⑥层次分析法;⑦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10.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③建立合作伙伴评价标准;④成立评价小组;⑤合作伙伴参与;⑥评价合作伙伴;⑦实施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章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

1.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原因:①需求预测修正;②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变动性增强;③大批量订购;④配给和短缺之间的博弈。

2.曲棍球棒现象原因:①公司对销售人员的周期性考评及激励政策;②促销政策。

3.双重边际效益根本原因: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

4.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影响:①订单延误;②库存周转率低;③外购件压库现象严重;④成本上升;

⑤制造商—供应商—客户关系恶化。

5.缓解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的方法:①提高供应链企业对需求信息的共享性;②科学确定定价策略(每天低价策略;分期供货契约策略);③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缩短提前期(EDI技术、CAO技术、订货看板管理技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系统);④提高供应能力的透明度(通过共享生产能力与库存信息,通过共担风险、利润共享的策略;联合库存)。

6.缓解曲棍球棒现象的方法:①天天低价的政策;②采用总量折扣和定期对部分产品降价向结合的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