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例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疗效分析
冯卓
慢性结肠炎属临床多发性疑难病之一,特发于结肠黏膜、黏膜下层的炎症溃疡改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以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粪质稀薄迁延不愈超过3周和反复发作为特点 [1]。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肠道感染、神经精神因素、过敏因素、自体免疫等有关;中医学认为是由外邪伤脾、湿热蕴结,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等所致气血凝滞,雍而为脓为癖,致腹痛、痢下赤白粘冻等症状[2]。作者对23 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收集门诊自2008年11月~2010年8月患者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者58岁,20~30岁4例,30~40岁6例,50~60岁13例;病程:3个月~1年7例,1~2年11例,2年以上5例。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在3~8次/日,左下腹部或脐周部压痛,多数有黏液血便及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食少,脘腹胀痛不舒,神疲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11.9~25.1)×109/L,其中13例(56.52%)血白细胞数增高,出现核左移。大便潜血检查均为阳性,查有红细胞8例(34.78%),白细胞11例(47.83%)。细菌培养阴性23 例(100%)。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有不同程度黏膜充血水肿,多数小出血点及小溃疡形成,以直肠黏膜最为显著。符合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本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以自拟升清降浊汤和四神丸为主方化裁治疗,随证加减。
2.1.1 发作期:证见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泄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药:黄芩12g、黄连9g、黄柏9g、葛根15g、炙甘草6g、茯苓6g、白头翁9g。
2.1.2 缓解期:证见虚寒怕冷,五更泄泻为主,选用四神丸处方加减,方药:
党参9g、肉豆蔻9g、五味子6g、补骨脂15g、吴茱萸9g、生姜6g、大枣7枚、白术9g。
2.2.1 随证加减证见形寒肢冷,遇寒即甚者加干姜10g,肉桂10g,补骨脂10g;湿热重者加白头翁9g,秦皮9g;情绪变化后腹泻甚者,可合用逍遥散;大便滑脱者加乌梅15g,诃子15g。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相关诊断标准。治愈:用药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显著减轻;无效:经治疗厚临床症状无裱花,结肠镜复查无改善或加重。2.4 治疗结果经治疗,治愈13例(56.52%),好转8例(34.78%),复发2例(8.70%),总有效率91.3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 岁,公务员,2008年3月2日来我院门诊部就诊。主诉:大便质烂不成形近三年。曾服用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缠绵不愈。现证:日行5~6次,夜间及每年夏秋季节症状加重。证见肠鸣腹泻,大便稀溏不成形,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白腻,脉沉细。肛指检查无异常。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镜检查至盲肠,距肛缘18cm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灶,未见溃疡,余大肠无异常发现。诊断:慢性结肠炎(泄泻)。辨证分型:脾虚湿盛型。治则:温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组成:太子参9g,生白术12g,生白芍12g,茯苓9g,陈皮6g,淮山药15g,莲子肉9g,薏苡仁30g,葛根15g,桔梗6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煮取汁300ml,分2次早晚空腹内服。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上药共服6剂后患者主诉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日行2~3次,质软成形,大便镜检未见脓细胞。后随证加减继服中药汤剂3个月,大便日行次数减少到1~2次,质软成形,肠镜复查粘膜未见明显充血水肿。2年随访未复发。
4 讨论和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特发于结肠部位的自身免疫机制低下、黏膜和黏膜下血管、神经变性、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炎症性功能性并存或
交替出现的症候群[4],治疗以激素及水杨酸制剂为主,尚能控制病情,但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高[5]。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肠癖”、“肠风”、“痢疾”、“血痢”、“休息痢”、“内痈”、“内疡”等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虚湿胜,清浊不分。《景岳全书·泄泻》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矣。”可见,素体脾虚为主要致病原因,水谷停滞,日久遂成泄泻。
对该病在不同的时期选用不同方剂治疗,发作期治宜清热利湿,以消除湿热疏导肠腑。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三黄清泻里热,坚阴止利;重用葛根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缓解期以健脾阳、益中气为主,燥湿为辅,方用四神丸加减,方中重用补骨脂以补肾助阳,温脾止泻;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生姜大枣补脾益胃。同时治疗期间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证加减,收到了较理想的疗效,并将复发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给治疗慢性结肠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诊疗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江,李向波.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9,25(5):707-708.
[2]邓国良.慢性结肠炎的中医疗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18-1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30-133.
[4]李江,李向波,唐尚有.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9,25(5):707-708.
[5]张书琴,刘耀东.参苓白术散治疗久泻性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
南,2010,8(1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