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资料大全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类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起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佩茱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重阳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菊花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阳节的诗词文化著名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词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重阳节与现代社会节日意义的传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庆祝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111 起源时间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
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112 相关传说相传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重阳节习俗常识

重阳节习俗常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因此得名“重九”。
重阳节是中国独有的民俗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常识和习俗。
1. 重阳节的起源与传说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做庙堂的仙人预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会发生一场瘟疫。
为了解救百姓,庙堂告诉他们在这一天要饮菊花酒、佩艾叶、戴茱萸,可以驱瘟除邪。
人们按照庙堂的指示行事,结果果真神奇地战胜了瘟疫,从而形成了重九饮菊的习俗。
2.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喜欢借此机会登高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很多地方会组织登高比赛或者集体爬山,人们可以一边欣赏秋叶的美景,一边锻炼身体,增加活力。
登高时,人们还会携带一些特色的食品,如糕点、茶叶等,一同分享,增加节日的乐趣。
3. 赏菊观赏重阳节时,菊花正值盛开,而菊花又有驱邪辟瘟的意义,因此赏菊观赏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公园、花坛、庭院等地方赏菊,欣赏各种色彩斑斓的菊花,感受秋天的美好与丰收的喜悦。
同时,人们还会举办菊花展览,展示各种品种的菊花,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4. 喝菊花酒重阳节的习俗中,饮菊花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传,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菊花的药性最为旺盛,有益于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会采摘菊花瓣,用清酒泡制成菊花酒,然后举行饮酒仪式,祈愿健康长寿。
喝菊花酒还有化解瘟邪、辟邪驱瘟的寓意,被视为防御病魔的一种方式。
5. 穿艾叶佩茱萸重阳节的习俗中,穿艾叶佩茱萸也是重要的一项。
艾叶和茱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驱邪的作用,人们相信佩戴艾叶和茱萸,可以辟邪驱瘟,保护身体健康。
重阳节当天,人们会戴上茱萸,佩戴艾叶,以求平安和健康。
6.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这种以粳米、艾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外形洁白,口感软糯,具有浓郁的艾叶香味。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驱邪并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资料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资料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民间的祭祖、登高、赏菊等活动的日子。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发展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做贵人的老人,具有非凡的医术。
他发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易患寒症,因此他传授了一种饮药的方法,称之为“茱萸救毒酒”,并鼓励人们在这一天饮用这种酒。
久而久之,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习俗逐渐丰富,既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也有祭祖、敬老、避邪等传统。
汉代以来,重阳节逐渐成为尊敬和感恩老年人的节日,并且和长寿、康宁等寓意联结在一起。
二、主要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是秋天的一个好时节,登高赏秋成为了人们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去郊外或高山登高,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展望未来的美好。
2. 赏菊观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喜欢赏菊,观赏菊花的美丽。
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 感恩敬老:由于重阳节和尊敬老年人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这一天会去探望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并送上贺礼和祝福。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活动,表彰杰出的老年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4. 插茱萸:民间流传着插茱萸能够驱鬼避邪、辟邪防病的说法,因此重阳节是插茱萸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重阳节当天采摘来自山上的茱萸,插在家中或佩戴在身上,寓意带走厄运,祈求平安幸福。
三、地方特色重阳节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地方的重阳节特色:1. 公益重阳:自2013年起,中国将重阳节定为“全国爱老助老日”,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
各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包括义诊、送祝福、为老年人讲座等,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 重阳文化节:在一些城市,重阳节会举办盛大的文化节活动。
例如,浙江绍兴的重阳文化节以龙舟赛、茶文化活动和乌篷船展示为特色;广东潮州的重阳节以欢乐赛龙舟、民俗活动和灯饰展览等为主要项目。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
2024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基本信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在中国文化中,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流传甚广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
据说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死亡。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险些丧命。
病愈后,桓景决心外出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最终他在仙人的帮助下成功战胜了瘟魔,并从此有了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和活动,包括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也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
例如,登高寓意着人们希望身体健康、步步高升;赏菊和饮菊花酒则与秋季的丰收和健康长寿有关;插茱萸则被认为是辟邪的做法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意义逐渐丰富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它也被赋予了敬老等新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感恩敬老成
为了重阳节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结语
综上所述,“重阳”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通过庆祝这个节日,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精简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精简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阳历10月的某一天)庆祝。
重阳节与清明、端午、中秋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一、重阳节起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千岁老人,名叫张仪,他发现自己的居住地病疫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他意识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渐衰,阴气上升,引发疾病,于是他向村民传授了一些避邪的方法,使得人们免受疾病的困扰,过上了安康的日子。
为了纪念张仪,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集会祭拜,由此形成了重阳节。
二、重阳节习俗1.踏秋登高: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人们喜欢踏青登高,欣赏秋景。
登高的活动象征着向往美好生活,远离疾病和困苦。
2.祭祖扫墓:重阳节也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是缅怀先人,感恩和传承家族文化的时刻。
3.佩茱萸、插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特色物品,具有驱邪避病、祈求平安的寓意。
人们会佩戴茱萸,或者在门上、窗台上插上茱萸来祈求平安和祝福。
4.喝菊花酒:菊花在重阳节是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因为菊花能够祛湿去寒,具有抗菌、降血压等功效。
人们会将菊花泡在白酒中饮用,以庆祝节日和增加身体健康。
5.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由糯米、红枣和桂花等制成。
重阳糕形状饱满,色香味俱佳,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三、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作为一个古老而神圣的节日,除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重阳节崇尚尊老敬老。
重阳节被尊称为"老人节",人们在重阳节会尽孝敬老,重视与家人团聚,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其次,重阳节强调疾病预防。
重阳节正值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易引发一些疾病。
因此,重阳节的一些习俗,如登高锻炼和食用有益健康的菊花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九月九重阳节的介绍

九月九重阳节的介绍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民间,主要是为了祈求家人的安康和长寿。
此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一、九月九重阳节的起源与由来据史书记载,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在汉代开始流传的。
相传,这一天是阳气最旺盛并且易于腐爻的日子。
古人认为,阳气旺盛可以去除邪恶、避免疾病,因此这一天被视为祛病、祈福的时刻。
九月九日重阳节还与古代的养生文化有关。
古人常以九为最大数字,认为九具有超常的力量,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插茱萸、戴香囊等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二、九月九重阳节的庆祝方式1. 登高迎阳九月九日重阳节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就是登高迎阳。
人们会选择一些适合登高的地方,如山岳、高楼等,爬到高处以迎接阳光的洗礼。
在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观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赏菊重阳节正值秋天,菊花正盛开,因此赏菊也成为了九月九日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去菊花展览馆、公园等地,欣赏各类品种的菊花,品味菊花的芬芳和秋天的气息。
3. 插茱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还会戴茱萸。
茱萸是一种常绿灌木,寓意着辟邪避祸和驱毒防疫。
人们会将茱萸插在衣袋、门前或挂在门窗口,以此来祈求平安和健康。
4. 喝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庆祝活动,就是喝菊花酒。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菊花,用热水冲泡,再加入少量的米酒。
喝菊花酒被认为可以祛除秋燥,增强对抗病菌的能力。
三、九月九重阳节的意义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
在这一天,人们互相祝福,关心家人的健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强调家庭和睦。
其次,它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视养生的代表。
重阳节提醒人们重视健康、顺应自然的节气变化。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活动都是为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的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和纪念活动。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斗秋节,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活动。
一、重阳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重阳节起源于唐朝。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一个煞长生的日子,人们会遭到不祥的灾害和疾病的侵袭。
为了讨好神灵,保佑自己的健康和平安,人们在这天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传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黄真伯的道士,他发现在农历九月九日,阴气最盛,人们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为了帮助百姓驱散疫病,黄真伯教导百姓采摘菊花,并佩戴菊花制成的花环。
菊花具有清辟邪恶之气的特性,通过佩戴菊花,信仰者可以保佑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人们喜欢踏青登高。
他们会选择一些山水优美的地方,和亲朋好友一同去唱歌、跳舞、寻觅美食、感受自然的美好。
登高活动象征着追求进步、超越自我,同时也寓意着祈福平安。
2. 邀约亲友重阳节也是一个亲友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邀请父母、祖父母、亲朋好友一同共度佳节。
在这一天,亲人们会相互赠送重阳糕,并祝福对方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3. 品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饮用菊花酒,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制作菊花酒的方法很简单,将新鲜的菊花放入白酒中浸泡即可。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的功效,饮用菊花酒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护身体健康。
4. 打秋季饭重阳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会将丰收的庄稼制成各种美食,如粽子、新米饭等,与家人一同分享。
这也是秋季农作物成熟的象征,所以打秋季饭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
5. 佩戴艾叶重阳节,有些地区的人们会佩戴艾叶,这是一种驱邪避灾的习俗。
古人认为艾叶有驱鬼捉妖的作用,戴上艾叶能避免被鬼神侵害,同时也具有辟邪消灾的功效。
三、现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重阳节资料大全

重阳节资料大全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大节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在重阳节,登高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人们在登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菊花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在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绽放,人们会举办菊花展览,观赏千姿百态的菊花,感受秋天的美好。
佩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茱萸是一种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的植物。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可以辟邪消灾。
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佩戴方式也各不相同。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还有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欢送查阅!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軌节或老人节。
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那么代表光明、动。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明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呲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
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化开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他,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登高重阳节民俗活动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祥瑞之意。
重阳节的一些小知识

重阳节的一些小知识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活动。
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
阳气最盛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登高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长寿。
2.重阳节的主要活动: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选择高山、丘
陵或者楼台等地方,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
此外,人们还会插茱
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3.重阳节的文化意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寓意着人
们对长寿和健康的追求,以及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的祈愿。
在这一天,人们
会与家人、亲友一起欢聚,共度美好时光。
4.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等习俗外,还有
一些其他的习俗,如佩戴五彩丝线、赏菊花、赛龙舟等。
5.重阳节的美食:重阳节的美食也非常丰富,除了重阳糕外,还有羊肉面、
菊花酒等。
其中,羊肉面是重阳节的特色美食之一,因为“羊”与“阳”同音,吃羊肉面寓意着迎接阳气,增加体力和精神。
6.重阳节的传说: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嘉落帽”的
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嘉在重阳节时因为喝醉了酒而帽子脱落,被人们
嘲笑为“孟嘉落帽”,成为重阳节的经典传说之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了解重阳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全称为重阳节、重阳日,又称敬老节、老人节、祭祖节、踏秋节、登高祭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这一节日始于唐朝,源于道家的重阳思想,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说,在异地他倍感思念家乡的亲人,在佳节更是如此。
而“九”是极阳之数,故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
此外,古人认为这一天喝菊花酒、赏菊花能散邪消瘀,预防疾病,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此日会登高祭祖、赏菊花、饮菊花酒,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登高远眺。
重阳节是秋季的节日,因此登高远眺景色、踏秋赏菊是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之一。
有人说登高是要越过灾难、排除疾病的意思,也有人说登高是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2、赏菊饮酒。
重阳节是喝菊花酒的好时节。
喝菊花酒有散邪消瘀的功效,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个日子里品尝一下鲜花做成的美酒。
3、祭祖祈福。
这一天也是祭祀祖先的好日子,因此不少人还会在这一天大扫除、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
4、赛龙舟。
有一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让人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重阳节与“敬老节”在我国,重阳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含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敬老节”。
当天,子女们会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表演节目、为老人送礼品、为老人干家务等,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敬老节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
有一些地方的敬老节是在重阳节那天,有的地方是庆祝老人生日那天,还有一些地方则是在国际老人节那天。
不过,无论是哪一天,我们应该都应该向老人表达敬意、关爱和感激,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总之,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祭祖祈福,也可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重九节”或“敬老节”。
它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因此也称为“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中国尊老敬老、祈福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一、起源与传说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九月九日被视为煞神之日,人们认为这一天煞气最重,容易遭遇灾祸。
因此,为了避免祸患,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以驱除邪气。
此后,登高祈福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另外,重阳节也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即“荞麦山上的荞麦花”。
相传,唐代诗人王维的祖父患病严重,无法照料自己。
王维十分心疼祖父,于是他带着祖父前往山上的荞麦地寻找帮助。
正是在九月九日,王维与祖父一同登高,祈求上天的庇佑。
最终,他们得到了奇迹般的康复。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在重阳节登高的同时,还会佩戴以荞麦花为装饰的花环,以示对王维祖父的敬爱和感激。
二、习俗与活动重阳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其中主要包括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1. 登高:重阳节登高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远离尘嚣,放松心情。
一些风景名胜区在重阳节期间会举办登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2. 赏菊:重阳节正值秋季,菊花盛开。
人们会去公园或家里的花坛观赏菊花,并且可以参加各种菊花展览。
赏菊除了欣赏花朵的美丽,还有寓意长寿吉祥的含义。
3. 插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特色植物,被认为有辟邪、祈福的作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少人会在家中插上茱萸,以祈求平安吉祥。
三、食品与节日美食重阳节还与一些传统食品和节日美食相关。
1. 重阳糕:重阳节期间,人们喜欢品尝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以糯米、红枣、栗子等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糕点。
它形状圆润,口感软糯,寓意团圆和美好。
2. 茱萸粽:茱萸粽也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之一。
它是将糯米、红豆等填入竹叶包裹,再加入茱萸叶和茱萸果实,煮制而成。
与重阳节有关的资料

与重阳节有关的资料
重阳节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日左右。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对与重阳节有关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
一、历史渊源
1. 传说中,重阳节起源于汉朝时期。
2. 九九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之时,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
3. 重阳节起源于祭祖活动,在唐朝时期开始被正式定为节日。
二、传统活动
1. 重阳节是“敬老节”,人们通常会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并为他们祝福、送上礼物。
2. 爬山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因为“登高望远”有祛病健身、
祛灾消灾之意。
3. 喝菊花酒和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三、文化内涵
1. 重阳节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之一。
2. 重阳节寓意着尊老敬贤、敬祖报恩、振兴家国之重要意义。
3.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
化心理。
综上所述,重阳节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源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统活动和习俗,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
尊老敬贤、传承家风、爱国报国的情感与力量。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
要认真维护和传承这个传统文化,让这个美好的节日永远铭刻在我们
的心中。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介绍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阳老节”、“踏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并在宋代开始成为重要节日,至今仍然在中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和说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避秋之说”和“谷雨之说”。
1. 避秋传说据说,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对夫妻名叫“黄鹤”和“月老”,他们非常恩爱,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
一年的九月初九这天,正是秋天的时候,天气凉爽,阳气渐弱。
黄鹤夫妇经常在这一天上山避秋,以求身体康健。
2. 谷雨传说另一个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与“谷雨节气”有关。
谷雨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雨水充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说,在古代,谷雨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十月初一左右,正是秋季收获的时候。
而九月初九这一天,在阳历上正好是谷雨节气的前一天。
于是,人们将这天与谷雨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庆祝。
二、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阳节的典型习俗。
1. 踏秋登高踏秋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因为重阳节在秋季举行,天气宜人,所以人们纷纷选择去郊外、公园等地踏秋赏景。
一些山区还会组织登山活动,因此踏秋登高成为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2. 佩戴菊花重阳节有一句民谣:“重阳佩菊花,终身不得姻缘。
”因此,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菊花以避免婚姻的厄运。
同时,菊花也象征着高雅、坚强和长寿,所以佩戴菊花也有祈求健康长寿之意。
3. 喝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是喝菊花酒。
菊花被泡在白酒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酒便会带有菊花的香气。
人们相信,喝菊花酒有驱邪驱凶的作用,并可以保护身体健康。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这种糕点是用米粉、糯米、红枣、核桃等食材制作而成,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重阳节的知识大全

重阳节的知识大全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带您一起了解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
一、起源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和解释。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与道教有关的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有位名叫华山真人的道士提醒了一个姓韩的人家,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要登高避灾、祈求平安。
之后,人们就开始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祭祖,这就是重阳节的由来。
二、习俗1.登高祈福重阳节,人们流行登高远望、赏秋景、观赏菊花,寓意追求上进的精神。
在山林间漫步、呼吸新鲜空气,可以舒缓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扫墓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家人会前往墓地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祭拜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佩戴菊花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菊花,寓意吉祥和长寿。
菊花象征着高洁、坚定和纯粹,也是重阳节的花卉象征之一。
4.饮茱萸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食物,与菊花一样也是驱邪和祛病的象征。
人们常将茱萸浸泡在白酒中,于节日那天一起饮用。
5.荡秋千重阳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游戏活动,即荡秋千。
人们会在九月初九的时候,前往公园或户外场所荡秋千,感受童真与快乐。
三、文化内涵1.敬老尊贤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崇尚尊老、敬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抱着感恩的心情,尊敬并陪伴年长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敬意。
2.追求健康长寿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时刻。
人们登高望远、锻炼身体、品尝秋菊和茱萸,都是为了祈求健康和长寿。
3.传统文学与艺术重阳节在传统文学和艺术中也有独特的地位。
诗人杜甫在《重阳与诸友登高》中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成为了经典名篇。
此外,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也常常有以重阳节为主题的作品。
四、重阳菜重阳节还有一道特色的传统菜肴——重阳糕。
这种糕点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口感软糯,常与茱萸一同食用。
重阳节的简介及来历重阳节

重阳节的简介及来历重阳节重阳节简介及来历重阳节,又被称为重阳节、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的正式日期。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尊敬老人、敬拜自然、祈求吉祥的重要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那个时候,有一位道士告诉楚国的名将伍子胥,九月初九这一天恶灵会出现,而纪念九这个数字能够起到驱邪避凶的作用。
为了消除邪气,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伍子胥便在九月初九这天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祭拜活动。
此后,这一天便得到了重视,并成为了重阳节的源头。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一个以祭祀、登高、赏菊为主要习俗的传统节日。
以下是重阳节传统习俗的简介:1.登高望远: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许多人会选择登高远望,欣赏秋色,呼吸新鲜空气,迎接美好的未来。
2.祭祖祭扫:重阳节对于一些先祖的祭祀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向他们表达敬意并祭扫墓地,以表达对前人的思念。
3.赏菊饮酒:重阳节正好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赴菊花展览会,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细赏其中的美丽与文化内涵,同时也会以赏菊为借口,和亲朋好友一起畅饮美酒。
4.佩戴茱萸:茱萸又被称为重阳花,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佩戴茱萸,相信可以驱邪、祈福和保平安。
5.喝重阳酒:重阳酒是重阳节的特色饮品,通常由桂花、艾叶、黄酒等原料酿制而成。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品尝重阳酒,以祈求吉祥和健康。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象征着长寿、吉祥和安宁,同时也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中国文化中,老人被尊为家庭的重要支柱和智慧的象征,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
这个节日提醒人们要关爱和尊重老人,感激他们的关怀和付出。
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祈愿平安的日子,人们向上天祈求家庭的和睦和吉祥如意。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其来历还是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记住并缅怀那些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贡献的前人,同时也感激和尊重老人,祈愿家庭幸福安康。
重阳节资料大全

重阳节资料大全重阳节资料集锦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是农历九月九日。
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庆祝方式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
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
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_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_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重阳节也被称为“酒节”、“老人节”,是与祭祖、祈福寿、登高赏秋等活动密切相关的节日。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食品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个富有魅力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有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在九月初九这天,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跳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九月初九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吉祥、消灾延寿。
久而久之,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形式。
重阳节早期主要是老年人的节日,因为在古代观念中,九九是阳气最盛的日子,被认为能够驱邪、增福、延寿。
在重阳节这一天,中国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许多人会同亲友一起登高赏秋。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不仅能够欣赏到秋天的美景,也有助于锻炼身体。
其次,人们还会采摘菊花,称为“插茱萸”。
插茱萸源于唐代的民间传说,因为茱萸树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
此外,重阳节还有赏菊、赛龙舟、吃重阳糕等习俗。
重阳节的食品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一道必不可少的食物,那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糕点,有圆形、方形、扇形等多种形状。
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糯米、小米、红枣、核桃等,口感软糯,有一种独特的香甜味道。
相传食用重阳糕可以驱邪、辟灾,同时也有祈求长寿、康健的意义。
除了重阳糕,人们还会品尝各种以菊花为原料的菜肴和茶饮,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人对于重阳节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重阳节不再仅仅是老年人的节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并将这一天作为表达孝敬、关爱父母的好时机。
一些志愿者也会组织活动,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关怀。
这一切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和关爱,也使重阳节的意义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重阳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又叫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阳历的10月重阳节当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祝福。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化为家庭团圆、登高望远的节日。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起源与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许浑的居民,他善于占卜,并预知到九月初九日将有灾祸降临。
为了避免这一灾祸,他带着全家人爬山避难,并在山上进行了祭祀。
祭祀中,他们喝酒、插菊花、佩戴茱萸,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然而,他们最终幸免于难。
从此,人们便把九月初九日定为重阳节,并沿袭了许多庆祝活动。
二、重阳节的庆祝活动1. 登高望远:重阳节适逢秋天,气候宜人,很多人会选择登高远眺。
登高的活动寓意着迎接吉祥和浩荡的阳气,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此外,登高还有祛病强身的功效,被人们视为一种祈福和祈求长寿的方式。
2. 佩戴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茱萸,不仅是因为茱萸的香气可以驱邪辟邪,更重要的是茱萸被视为一种辟邪的物品,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灾祸的侵害。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会把茱萸插在门上或瓶中,以期获得平安吉祥。
3. 饮菊花酒:重阳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采摘鲜艳的菊花,泡制成菊花酒。
菊花酒被认为具有抗菌、解毒、养颜等功效,非常适合秋天饮用。
此外,人们还会用菊花泡茶、煮粥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4. 吃重阳糕:重阳节的传统食品是重阳糕,也叫菊花糕。
重阳糕通常是由糯米粉、红枣、核桃和莲蓉等多种食材制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祭品,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风俗习惯。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重阳节以家庭团聚为中心,强调了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重阳节是一个传递温情和传统文化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和家人、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度过欢乐的时光。
这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
重阳节还具有纪念老人和敬老爱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祭祀、登高、赏秋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欣赏秋天的美景,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一、起源与由来重阳节源于古代的祭祖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传说中,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吉祥数字,被认为具有辟邪赶鬼的作用。
古人认为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阳气最盛,阴邪之气最易伤人,因此祭祀祖先和登高的活动比较流行。
而后,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即重阳节。
二、习俗与活动1. 祭祖:重阳节是表达敬意和怀念祖先的时刻。
许多人会提前准备祭拜祖先的物品,包括食物、饮品和纸钱。
在重阳节当天,他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祖居地,摆放祭品,烧香祝福,并向祖先祈求福祉。
2. 登高: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选择山或丘陵地区,爬到山顶,俯瞰山水秀丽的景色。
登高不仅是为了欣赏秋天的美景,还寓意远离疾病和厄运,追求健康和长寿。
同时,登高也是一种锻炼身体和增强体力的方式。
3. 赏秋:重阳节恰逢秋季,是观赏秋景的好时机。
人们会组织集体或家庭游览,前往公园、山水景区等地,欣赏红叶、金黄的景色,感受秋天的美妙。
赏秋既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也是感受大自然美丽变化的机会。
4. 喝菊花酒:重阳节,喝菊花酒也是一种传统活动。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菊花酒则是以菊花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人们在重阳节时,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菊花酒,享受着芬芳的菊花香气,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三、文化内涵重阳节除了包含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外,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重阳节是传承和弘扬这一价值观念的时刻。
其次,重阳节的登高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长寿和健康的追求,反映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此外,重阳节也代表着农历九月的丰收和喜悦,与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资料大全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以下是“重阳节的资料大全”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明朝以前本来有登高看老人星的皇室活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纬度过高看不到该星就演变成只登高不看星了,随后人们也遗忘了看星的这个初衷。
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已有XX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
桐庐县九月初九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