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

1社区养老的定义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

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

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很多人看这个定义,感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说的很类似。实际是有差别的,

社区养老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并弥补了两种方式的缺点,是一

种中庸养老模式,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养老模式。

2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

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

养老。

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

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3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

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

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

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

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

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

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

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

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

到饱和。

4“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

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

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

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

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

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

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

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5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

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

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

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

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

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

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

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

7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

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

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

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

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

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

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

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

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

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

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

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

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

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

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

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

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

8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

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

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

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

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

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

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

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

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

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

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

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

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

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

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

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

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

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

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

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

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

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

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

9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

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

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

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

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

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

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

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

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

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

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

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

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

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