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人工林 的发 展 , 也 出现 了 一 些 生 态 和 经 济 上 的 问
人 工林 是 以培 育 目的树 种 为绝 对 优势 种 群 的
植 物群 落 , 所 培育 树种 的生 物学 特性 和生 态学特 性
对 人工 林生 态 系统 的 物 质循 环 和 能 量 流 动产 生 决
题, 尤其是同树种纯林产量出现逐代递减的情况倍
的表 现[ 2 ] 。所 以 , 对人 工林 土壤 退化 的研 究具 有 重
森林 资源 管理 不善 , 生 态环 境 恶 化 , 以至 于 天然 林
资源 日 趋枯竭口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人们对木材的
需 要量越 来越 大 , 现 有 的天然林 资 源不 能再满 足人 口 日益增 长 的需 要 。发 展 短 轮伐 期 定 向培 育 的人 工 工业用 材林 , 是 缓 解 木 材供 需 矛 盾 、 避 免 天然 林
2 . Zh e j i a n g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Ha n g z h o u 3 ] 1 3 o o )
Ab s t r a c t : Th e p a p e r i s a n a l y z e d f r o m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s o i l d e g r a d a t i o n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t r e e s p e c i e s s e l e c -
付 志 芳
( 1 . 天 津 市 河 西 区绿 化 监 理 所 天 津
叶松 涛
3 0 0 0 6 1 ; 2 . 浙江 农 林 大 学 杭州 3 1 1 3 0 0 )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

不当管理是导致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
02
文献2
该文献对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实用
的解决方案,并强调了持续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性。
03
文献3
该文献主要探讨了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实践经验,列举了一些成功的
案例,为其他地区的恢复工作提供了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挑战与前景
面临的挑战
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普遍下降,表现为有机质含量降低、 水分保持能力下降、养分不平衡等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工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往往不如天然林地,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林地的物种组成较为单一,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土壤改良和修复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 退化的人工林地土壤进行改良和修复,提高土壤 质量。
气候适应性管理
加强气候变化对人工林地影响的研究,制定出相 应的应对策略,如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树种、加 强生态系统管理等。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文献1
该文献提供了关于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原因和影响,指出过度开发和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原因
过度采伐
过度采伐导致林木资源减少,破坏 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导致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不合理的施肥
不合理的施肥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养分流失,进而影响林木生长和土 壤质量。
病虫害频发
病虫害频发导致林木生长量降低、 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进而影响人 工林地的地力。
气候变化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作者:李洪超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5年第4期李洪超(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农林局475100)摘要:从人工林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种种群区系、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栽培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提出了调整林分结构,保护林下植被、混交,林地施肥和土壤改良、科学营林等措施防止地力衰退;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止对策目前,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森林植被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和淋洗严重,造成地力衰退日益突出。

在林业上,一般来说原始林不仅很少出现地力衰退现象,而且土壤肥力常常是增加的,即森林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生长养分的吸收与森林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原因影响,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受到林业界的深切关注,如何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问题,已成为林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1.1 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简单导致功能降低人工林分是以培育目的树种为绝对优势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培育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培育人工林中针叶树种占有较大比例。

由于组成纯针叶林为单层林,结构简单,个体间生态习性高度一致,生态位高度重叠,造成系统的多样性下降,缓冲能力和反馈调节能力弱,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相对平衡地位。

1.2 土壤微生物种群区系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人工林的特殊群落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林下生态环境,如杉木,落叶松人工林郁闭后林分郁闭度近1.0,林下光照不足,温度较低,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气候,造成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经过氨化和硝化作用形成氨态氮、硝态氮,供植物生长所需,这两类细菌下降,不利于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而纤维素分解菌减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转化。

土壤微生物的减少,降低了营养元素循环中的凋落物分解速度,从而对营养元素生物循环产生深刻影响。

人工林土壤退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人工林土壤退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m [
收 稿 日期 :0 1 1— 5 2 1- 2 1
作者简 介 : 景红 (9 9 - , , 颜 16 _ )女 高级 工程 师 , 事林业 管理 方 从
面的研究工作。
诸多研究表明 ,连栽树种存在土壤中毒问题 , 有 毒 物质 积 累会 导致 土壤 中毒 , 而无 机有 毒物 质 可能 与 土 壤酸 度增 加 、 l活性增 大对 根 系产生 的毒 害有 关 。 A 如 杉木 连栽后 。 酚氧 化酶活 性 随着连 栽次 数 的增多 多 而 增 强 , 机质 减 少 , 活 性 增 强 , 有 酚 酚类 物 质 积 累增 多, 土壤 中毒 , 从而导致地力衰退。另外 , 连栽可使土 壤微 生物 总数 下 降 。 而且 随林 龄增 大土壤 微 生物 活性 进一 步恶 化 。 速生 树种 连栽 吸收 养分多 、 归还 少 , 系统 养分 入不 敷 出 , 也会 引起 森林 土壤退 化 [。 引 22 人工 林植 物群 落结构 简单 . 人 工林 是 以培育 目的树 种 为 绝对 优 势 种群 的植 物群 落 。 培育 树种 的生 物学 特性 和生态 学特性 决 定 所 了人 工林 生态 系统 的物质循 环 和能量 流 动 。 国内外 在 培育 的树种 中 , 叶树种 占较 大 比例 。国外发展 面积 针 较 大 的针 叶树 有辐 射松 、 火炬 松 、 地 松 、 旗松 、 湿 花 欧 洲 云杉 、 叶松 等 ; 内培育 面 积最 大 的树种 是 杉 木 落 国 和落 叶松 。 时还引 种栽培 了一 些 国外 松 , 同 如火 炬松 、 湿 地 松 、 勒 比松等 。 统计 , 国人 工林 针 叶树 比重 加 据 全 为 5 .%, 叶树 为 4 . 38 阔 62 。但 阔叶树 如杨 、 、 、 %c 柳 榆 槐 以及泡桐等多栽于平原地区 , 山区很少栽植 , 尤其 是 南方 各省 ( ) 区 阔叶树 比重 更 少 , 浙江 仅 占 1 %、 如 . 2 福 建 占 42 . %、广 东 占 38 .%、江西 占 18 .%、湖南 占 5 %、 . 广西占 2 . %。 6 8 5 由于纯针叶林为结构简单的单 7 层林 . 个体间生态习性 比较一致 , 生态位高度重叠 , 系 统 的多样性下降 ,缓冲能力和反馈调节能力较弱, 导 致 整个 生态 系统 失去 相对平 衡 。另外 , 根据腐 殖 质生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
植 物的管理 , 合理 的施 肥和采伐 剩余物 的处理 等经营措施 , 达到减少 土壤养分流失 和地力下降 , 维持林地 长期生产力水
平 的 目的 。
关键 词 : 塞罕坝; 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肥力现状; 治理措施
中图分 类号 :74 ¥1.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235 (0 10-0 80 10— 3621 ) - 3-3 20
的历史。而我国对人 工林地力衰退 的研究开始于 2 世 纪 0 6 0年代初 , 对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 的研究 始于 2 0世纪 8 0年代 ,0 年来 , 3余 科研工作者就人工林地 力衰退 问题 发 表 了大量研究论文 , 取得了一大批重要 的科 研成果 。王秀 石认为 , 落叶松人 工林 可 以引起地力 逐渐衰退 , 造成 生产
中等肥沃的暗棕壤上 , 林分郁闭度保持在 07 08 间 , . .之 — 有
林主要根 系集 中分布层 内 (0 m) 4 c 显著 降低 , 与无林地 相
利于土壤养分的 良性循环 , 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生长
量 。并指 出落 叶松人工林林 地土壤 N素养分循环是 比较 快 的,林地土壤 中不论是 全 N还是速效 N的含量都 是充
增 加呈 较 明显 递 减 , 林 地 的 土壤 有 机 质 含 量 较 明 显 的低 有
表现是发生不同程度 的养 分匮乏 。陈乃全等研究发现 , 落 叶松 2代林较第 1 代林 土壤 中有机质下降 1 . 95 %,全 N、
于同等立地条件 的无林 地 。与无林地 相 比 ,O 4 、0m 2 、0 6 c 3 个土层 有机质 含量分别 降低 O 6 1 1 1 5个百分 点 , . 、 . 、. 0 0 9

林业造林种植技术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林业造林种植技术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林业造林种植技术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林业造林种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土地进行栽植树木的活动。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林业造林种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林业造林种植技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和林业专家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林业造林种植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就林业造林种植技术相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番探讨。

一、问题一:地力不足地力不足是指土壤所含的养分贫乏,无法满足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这会导致树木长势不佳、抗病虫害能力下降。

解决方法:1.合理施肥。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促进树木的生长。

比如对不同品种的树木进行不同的施肥方案,根据其生长期和需求情况来合理施肥。

2.根据土壤情况选择适宜品种。

不同的树木对土壤的要求不同,可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来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从而减轻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

问题二:种植密度不合理种植密度不合理会导致树木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疾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1.合理布局。

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进行种植布局,控制树木之间的距离,避免过密种植。

2.定期疏伐。

在树木长势不佳或者存在过密现象的地方,可以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疏伐,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树木能够更好地发育生长。

问题三:抗病虫害措施不力树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侵袭,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1.农业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常见的虫害和病害,可以采用农业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和防治,及时有效地控制各类病害和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

采用天敌、寄生蜂或者蛋白、核酸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一些有害生物的繁殖,减轻病害和虫害对树木的危害。

问题四:水资源不足在一些干旱地区或者没有水源的地方,树木生长受到了水资源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1.引水入地。

在缺水地区可以引水入地,通过灌溉设施为树木提供所需的水分,促进树木的生长。

浅谈中国人工林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国人工林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国人工林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人工林建设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我国在人工林面积上占据优势,但是在管理方式上受到一定传统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人工林质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就当前我国人工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国;人工林;质量;问题;对策人工林是以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营林目的明确,所选用的树种或繁殖材料是经过人为选择和培育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群体结构合理,林木生长整齐且竞争激励。

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之最,人工林的建设,在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但当前中国人工林质量存在一定问题,有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1 当前我国人工林存在的质量问题1.1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就当前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稳定性较差,尤其是病虫害问题比较严重,防治力度和有效性较低。

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多,其中以马尾松毛虫危害最为严重,年爆发面积较大。

与此同时,人工林生态系统在地狱不正常气候的能力较弱,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风雪灾害的威胁,并且极易遭受大气污染危害。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连作生产力较低,地力退化严重,在育林措施以及育林方式上也受到一定影响,导致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低。

1.2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问题一般认为在中国由于天然林破坏后,建大面积人工纯林,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适生的物种变得十分稀少,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都发现,人工林比天然林支持更少的鸟种和更低的鸟密度。

我国的研究也发现,在大面积的人工林区,鸟鸣明显减少。

生物多样性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而:一是树种组成单一。

人工林常由一个树种甚至一个无性系组成,这在我国表现得十分突出。

迄今为止,从南到北主要为杉木、按树、马尾松、杨树、湿地松、火炬松、华山松、云南松、泡桐、刺槐、日木落叶松等10多个树种大面积栽培。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作者:刘凤民来源:《种子科技》 2017年第7期摘要:落叶松属于高大乔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是人工造林中常用树种之一。

但是落叶松人工林中的土壤肥力一旦下降,就会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的继续生长。

就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治理措施落叶松是塞罕坝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具有生长迅速、培育期短以及成活率高的特点,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以及北京等地区造林中得到了非常丰富的应用。

目前,塞罕坝林场中共有落叶松林面积533×104 hm2,并且已经进入到其主伐期。

经过第一阶段的生长,林场中土壤肥力出现了一定的衰退,制约了落叶松的生长速度,必须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理措施。

1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现状通过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林地中土壤肥力的分析,其人工林中土壤的肥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同时,其有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相同条件下的无林地含量。

调查过程中分别选择20 cm、40 cm和60 cm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其所占百分比分别是8.41%、6.82%和5.09%。

其中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整体变化不是特别大。

其主要原因是林场中落叶松树叶凋落后,释放了大量的磷酸根。

下雨后,磷元素直接进入到矿质层中,导致落叶松人工林中速效磷元素较低。

但是,其土壤中钾元素的含量会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递减。

调查过程中,还对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pH值的大小进行了测定,其大小在不同土层厚度存在的差异较小,只是略微出现了上升。

这说明,塞罕坝林场落叶松林区中土壤的理化特性较好,土壤肥力一般,不存在酸化较严重的现象[1]。

2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治理措施土壤肥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落叶松的生长情况,通过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其土壤肥力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治理,将会给落叶松后续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研究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研究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研究摘要:本文采用提高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抚育强度,不断调整群落结构,增加林地光照,诱导天然阔叶树种进入,从而形成针阔混交林的方法,逐步改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繁衍环境,调节凋落物分解与林地积累的矛盾,达到维持地力平衡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林地,提高质量前言任何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生长环境,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反之,植物的生长也影响环境,即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来改变生长环境,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较慢,影响了系统内的养分循环,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提高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增加养分归还量,维持落叶松人工林林地生产力,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地区概况本试验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试验站内进行。

试验地位于阳坡的坡下部,平均海拔350m,地势平缓,坡度为7°。

试验地土壤为典型暗棕壤。

试验林分共分三种类型:(1)1977年营造的未经间伐的落叶松人工纯林,其郁闭度大,林下植被稀少,以下简称纯林Ⅰ ;(2)1967年营造的落叶松纯林,1978年进行过一次间伐,后有部分白桦和山杨混入,简称纯林Ⅱ ;(3)1967年营造的落叶松纯林,于1978年和1982年进行过两次间伐,混入大量的白桦,形成了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2.研究方法2.1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细菌用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混菌法培养;真菌用孟加拉红马氏丁琼脂培养基平板混菌法培养;放线菌用高氏1号琼脂作培养基培养。

2.2凋落物现存量测定在固定标准地内采用样方法,设5个面积为0.40m× 0.25的样方,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分层取样,分类烘干称重。

在6月和8月两次对林地凋落物层取样,用其平均值估计林地凋落物的现存量。

2.3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采用网袋法。

将上一年落叶松人工纯林中的凋落物(枯叶、枯枝、皮和果等)按自然凋落混合状态收集起来,称取干重20g的凋落物,装入分解袋中。

华北落叶松不同代际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

华北落叶松不同代际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

华北落叶松不同代际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华北落叶松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树种之一,为了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增强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通过人工造林来培养落叶松。

本文就华北落叶松在不同代际人工林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代际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基本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氮、磷、钾等微量养分的含量在不同代际土壤中均出现降低的情况。

尤其是在3代以上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土壤质量恶化严重,出现了氮素和磷素含量极低的现象。

然而,营养元素的缺乏对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发育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有可能促进其根系发展迅速,提高其对不利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其次,不同代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代际土壤细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代际的升高,土壤细菌数量逐渐减少。

而且,不同代际土壤中优势菌种群落组成也有所变化。

一二代人工林主要以红球菌、变形菌和硝化菌等为主,而在3代以上人工林中,优势菌群则发生了明显变化,以枯草芽孢杆菌、嗜热芽孢杆菌为主。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干扰导致土壤和树木有机物逐渐积累,造成了土壤酸化和低温等不良环境,从而导致了前期优势菌群的逐渐消失,后期细菌种类的逐渐替换。

综上所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代际下,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群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伐树幅度,适度施肥等,以保证土壤积累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增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保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落叶松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作者:唐华军张步川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论述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研究状况和具体现状,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工林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中微生物变化、土壤的理化特征变化、人工林对于营养物的耗损和人工林经营方式等6个方面探计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机理。

进而提出保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人工施肥,以进行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办法。

关键词:人工林地:地力:退化:恢复1 人工林的地力研究背景概析以英国与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随着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口急剧增长,森林被大面积砍伐。

我国森林遭到大面积采伐始于20世纪初期。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木材产品持续不断的需求,各个国家都加速了人工造林的步伐,由此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例如,生物的多样性下降、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等。

因此,各国的科学家开始致力于这些问题的研究。

1.1 人工林的生产力研究对于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中期。

当时,瑞士与德国林业科学家发现了第2代的挪威云杉林的生产力下降。

最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营养原因引发生产力的下降,但具有结论性的意见并没有形成。

到了20世纪初期,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现象引起多国科学家的共同关注,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研究,先后发表诸多具有价值和见地的文章。

20世纪后期到现在,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工林中的树木多为短期轮伐,树木对土壤当中的大量养分进行吸收、消耗之后,即被砍伐,或是导致人工林地地力退化最为主要的原因。

时下,各个国家正采取一系列行动,试图早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1.2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状况自然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对森林进行砍伐,土地地力退化问题就随着而存在。

目前,我国的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体现为杉木林生长量的退减。

同时,杨树、马尾松、长白落叶松、华山松等树种也出现了产量变少现象。

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其防止对策

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其防止对策

问题探讨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其防止对策崔国发(黑龙江省林科院林业所,哈尔滨150040)摘要 本文分析了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人工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导致功能降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区系演变;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变化;人工林对营养物质的消耗;营林生产活动的干扰等。

并提出了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对策。

关键词 人工林 地力衰退 机理 土壤肥力 防止对策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是营林科学研究的热点。

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引起了很多国家林学家们的关注,被认为是今后的重点研究课题(沈国舫,1991)。

J .Ev ans (1990)认为,地力衰退并不是林业上的特殊问题,在农业、林业和园艺3个植物栽培领域中,这个问题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

这个“实质”问题就是人类生产活动干扰了土壤形成和熟化过程,影响或改变了进展方向。

在农业上,要维持作物每年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一般采取选用优良品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换茬等措施。

在林业上,由于研究人员所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所研究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差异,以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研究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得出结论也不尽一致,从而提出的防止措施和恢复途径也不相同。

1 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人工林地力衰退实质上就是在人工培育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或改变了成土过程的方向和土壤熟化的进程,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性质,导致林木对土壤生态的需求与发生变化的土壤生态性质之间产生差异。

其表现就是人工林下的土壤肥力下降,林分生产力降低。

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1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工林比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人工林容易发生地力衰退。

热带森林,特别是寡营养森林,营养物质集中在植被中,如果森林被采伐,植被受到破坏,营养物质的恢复是很难的,需要漫长的过程。

在北方森林中,特别是在富营养的森林中,土壤保1996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RLD FOREST RY RESEA RCH No.5 收稿日期:1995-09-10。

浅谈森林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浅谈森林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浅谈森林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摘要:目前我国林地土壤肥力退化和生产量下降情况日益严重,如何防治人工林土壤退化、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成为林业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要的养分与水分的疏松地表层,它不仅是林木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还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介绍了森林土壤退化的概念,并对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森林;土壤退化;定义;退化机理;防治研究引言森林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局域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在天然林中自身凋落物归还林地以及母岩层营养物质的分解分化作用使得天然林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掩盖了地力下降的实质。

但在通常集约经营的工业人工林中,由于林木对生长养分的吸收与森林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原因,林地土壤肥力退化和生产量下降已成不争之实。

因此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受到林业界的深切关注,如何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

土壤质量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

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

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

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

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

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I蚱业勘查设计(总120期)2001年第4期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刘永强张兆利娄安石(黑龙江省第三林业谓壹规划设计院)摘要论连了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林种结构的方法. 关键词人I落叶松纯林人工落叶松是引进树种,在林区由于强调营造短轮伐期速生工业用材林,形成了大面积人工纯林.近IO余年来,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使林区气候变得干燥,落叶松人工纯林生态脆弱性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以林口林业局大面积人工落叶松纯林为例,现对人工落叶松纯林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1,从病虫害的侵人看.病虫鼠害抗性脆弱.林口林业局现有人工落叶松纯林面积特别大,抗病虫害能力较弱,8O年代初,以松毛虫,球蚜虫虫害为主,侵害面积达0.5万亩左右,85年松毛虫虫害面积达2万亩.80年代末,落叶松纯林病虫害种类增加了鞘蛾,早落病,天幕毛虫,舞毒蛾,尺娥,叶蜂,小蠹虫等,并且虫害面积逐年增加,严重地影响了林分的生长量.2,从生长率看.呈大幅下降趋势.落叶松纯林划分林龄在2o年以后,生长率(ev)逐年下降.林口林业局1998年在青山经营所30林班对1942年营造的人工纯林生长率调查表明,20年为7.75%,25年7.68%,30年时5.9%.35年时3.2%,加年2.7%,从以上生长率百分数看,生长率呈下降趋势.3地力看,地力逐年衰退据研究落叶松针叶当年分解率为15%一20%,天然阔叶为35%一45%.落叶松纯林土壤酸度比较大,土壤逐年板结,严重地制约了地力的恢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多样性,不利于森林的立体经营.4,从国外林业经营状况看,人工纯林缺陷显着.如德国在18世纪至19世纪有过两次大的造林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是在永续经营思想指导下的以木材为目标的造林运动,创立了纯林造林理论.经过50年左右,第一次营造的人工纯林缺陷逐步暴露,到∞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性的森林死亡, 灾害遍及欧洲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人工纯林缺陷暴露无遗.德国巴伐利亚林业局,1861年提出"由于降雪,冰霜,风折,虫害及其它不良影响,要求重建云杉,冷杉,山毛榉组成的混交林, 是从纯林的教训获得的最高原则."(引自1998 年中国林科院世界林业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林业动态》杂志)由上可见,落叶松纯林弊端很多,不能自我维持生态平衡,处于不隐定状态.从森林资源长期培育来看,落叶松作为引进树种,并不是理想的栽培树种.要想改变上述人工纯林的弊端,下面提出几项建议:①人工落叶松林与天然阔叶树种混交.混交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带状混交,一种是块状,一种是株问混交.实践证明带状混交好而适用.通过混交,模拟自然林结构;②对成林的纯林引入阔叶树种,合理配置针阔比例, 促进种间互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林分对环境因子影响的抗性,可以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达到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③在整个有林地的总体上,控制落叶松纯林的比例,使之不影响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收璃日期2001一.吕一J5。

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

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

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王周绪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森林遭到了大面积的砍伐。

相比而言,我国森林大面积被采伐的时间要晚一些,始于20世纪初期。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木材产品的需求,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各国加快了更新造林的步伐。

但是,随着人工林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人工林地力衰退等。

因此,自从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现象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人工林土地退化的机理。

到目前为止,虽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就许多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

另外,在研究土地退化机理的基础上,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阻止这种退化的措施,以及恢复人工林地力的方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生产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人工林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关于人工林地力退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索到19世纪中叶,当时,德国和瑞士的林业科学家观测到第二代挪威云杉林生产力下降的现象。

那时,人们怀疑是营养原因,但是没有结论性的意见。

从20世纪初,人工林的土地退化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家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文。

从20世纪后期至今,人工林的土地退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大量吸收和消耗,然后通过短期轮伐强行带走,可能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球正在采取一致的行动,希望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相信通过国际社会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扭转人工林土地退化的趋势。

二、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现状和趋势自人类砍伐森林、开发和利用土地以来,土地退化问题就已经存在。

德国、英国、挪威、印度、法国、澳大利亚、南非和俄罗斯等都有人工林地力衰退和林地生产力下降的问题,出现衰退的树种有欧洲云杉、海岸松、辐射松、日本落叶松、油棕、柚木、桉树、欧洲松等。

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

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

林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年第7期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张宏,宋瑞峰(甘肃省小陇山林实验局黑虎林场,甘肃定西743000)摘要:华北落叶松是重要针叶树种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用材树 种,近年来在西秦岭地区诸多林场中栽植营造林大面积的华北落 叶松纯林与混交林。

但是,由于过分追求林木速生丰产,对林地 生产力维护方面的不足,导致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 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在降雨量不均、降雨量少的年份,由于地 力衰退明显,导致华北落叶松出现大f i死亡现象。

为此,结合对 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长期观察与分析,査找引发西秦岭华 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落 叶松人工林群落结构的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推动西秦岭华北 落叶松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 指导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长期可持续经营。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对策0引言华北落叶松是原产于山西河北两省,陕西、山东、内蒙、辽宁以及甘肃、宁夏、新疆等多地都有引种栽培。

作为一种重要 的造林树种与用材树种,华北落叶松不仅速生丰产、同时材质非 常好,耐腐蚀性比较突出,用途广泛。

在50多年前华北落叶松就 被引人陕西并造林,引种初期华北落叶松生长良好,因此成为西 秦岭林区营造速生丰产人工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而且在当地造林 工作的不断推动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约占陕西 省落叶松人工林面积的90%以上。

但是在营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华北落叶松生长势明显 下降,特别是不重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维护,只追求速生丰 产,导致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情况比较严重,地力衰 退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对造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进行如下综合分析。

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1.1落叶松人工林栽种的树种单一化在栽植落叶松人工林过程当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对生态平衡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单一的大面积种植一种树种,导致林地生态 系统过于单一,林中物种量非常有限,群落不丰富,物种多样性 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严重影响其抵抗能力,并且在此情况下造成 掉落物积累和分解很不平衡,对物质循环造成很大影响,降低林 地地力。

论我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导致出现枯死木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论我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导致出现枯死木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论我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导致出现枯死木的原因与防
治对策
郭振明;银在永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年(卷),期】2002(025)0z1
【摘要】针对国营林场近年来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郁闭后大面积干枯死亡原因,文章提出了枯死木的解决方法,即通过清除频死木后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尽快将落叶松纯林变为针阔混交林.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郭振明;银在永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盟林业局造林站,集宁,012000;乌兰察布盟卓资县上高台林场,卓资县,01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2
【相关文献】
1.蒙古栎天然林单木生长模型研究——Ⅲ.单木枯死模型 [J], 马武;雷相东;徐光;杨英军;王全军
2.安徽省宁国市元竹枯死原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J], 殷福才;张宽德;王晓辉;高翔
3.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 [J], 张宏;宋瑞峰
4.庆元县松树枯死木检疫巡查和林区维稳工作对策 [J], 张茂付;沈秋红;吴夏华;程
振荣;吴冰冰;周光平;夏伟飞;孙伯仁;邝光伟
5.临河区集中清理化梢木、病死木、枯死木 [J], 杜俊叶;张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进行抚育间伐 , 清除被压木和濒死木 , 改善林 内卫 生状况 , 为杂草灌木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 以利于对
地 力 的改善 。在对 免渡 河林业 局三 根河林 场落 叶松 调 查 中还发 现 , 落 叶松 采 伐 迹 地更 新 的落 叶松 生 在
长不 良 , 主要 原 因纯 落 叶 松 林 立地 条件 差 ( 4立 地 1

4 6・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1 00焦
长期保 持林 地 的稳定 性 , 出如下措施 加 以防止 。 提
文章编号 :06—69 (O 0 o 0 4 10 9 3 2 l )3— 05一o 2
浅谈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 因与对策
朱延房
( 内蒙古牙克石市免渡河林业局 , 免渡河镇 02 7 ) 2 16
摘 要 : 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对比, 以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基础, 对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进行了综合
1 树种 自身 的生物 学特性
作用, 导致凋落物积累与分解不相协调 。据调查 , 落 叶松人工 林每 年从 凋落物 转移 至土壤 中的养 分量 为 层元素积累量 的 4 9 . %。凋落物 积累与分解 的矛 盾 , 响 了凋落物 向土壤转 移可利 用态 养分 的速率 , 影 削弱 了系统 的 自肥能力 , 致使 地力 出现衰退 的趋 势 。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 的用材树种 , 近几十年
来 , 造 了大 面积 的落叶松 纯林 , 营 由于只注重林 木 的 速 生丰产 , 忽视 了林地 生产力 的维 护 , 因而在林 业生 产中, 致使 落 叶松人 工 林 出现地 力 衰 退 的现 象 。据 进行 的调查 结果表 明 , 相似立 地条 件上 , 在 落叶松 二 代林 与一代 林 相 比, 均 胸 径 生 长 量 降 低 1. % , 平 12 平均树 高生 长量下 降 1.% , 公 顷 蓄积 生长 量 下 24 每 降 1.% 。在 同一地 块上 , 新后 平均 胸 径 下降 1.% , 均树 65 平 高 下降 2 .% , 11 蓄积下 降 3 % 。落 叶松二代 林 生长 4 下 降与立地 质量关 系很 大 , 林分 平 均高 在 I立地 类 型 上下降 1. % , 5 1 Ⅱ立 地类 型上 下 降 2 . % ,1 3 3 1立 1 地类 型上下 降 2 % 。现 对 造 成 落 叶 松 人 工 林 地 力 9 衰退 的主要原 因进 行如下综 合 分析 。
第3 3卷第 3期 2 1 6月 0 0年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n rMo g l o e ty I v si a o n sg n e n oi F r s n e t t n a d De i n a r gi
v 1 3 N0. o . 3. 3
Jn.0 0 u e2 1
收 稿 日期 :00— 1 O 21 0 一 8
(I 以上立 地 条件 为妥 。 1) 综上所述, 根据 导 致 落 叶松 人工 林 地力 衰 退 的 内因和外 因 , 行科 学管理 , 进 使林 地增 强 自肥能力 ,
作者简介 : 朱延房( 9 0 , , 16 一) 男 山东省定 陶县人 , 林业工程师.
3 粗放 、 合理 的经营 措施 不
在免渡河林业局三根河林场、 银岭河林场的落 叶松 4 90 gh 占系 统归还 量 的 3 % , 3 .7/ m , 6 占林 地 凋 落物
据 19 对免 渡 河林 业 局 落 叶松 生 长 情 况 的 9 6年 调查 发 现 , 当时 的抚 育 过 程 中 由于 各省 规 程 不尽 在
合理的限制 , 使抚育过后林 分过密 , 如银岭 河林场 4 a生落 叶松人工 林 现有 株 数 10 vh 径 级变 4 0 ̄ 'm , 1
幅为 1 . 2 . c 左右 , 中胸 径 1 . c 以下处 0 0— 6 7 m 其 18 m
于被压 状 态 , 似这 样 的林 地 状 况对 改善 和 维持 地 类 力极为 不利 , 同时 也 降低林 木 的生 长 量 。对 此应 及
行 经 营 条 件 下 , 叶 松 二 次 重 茬 更 新 , 在 中 等 落 应
由于落 叶松人工林 树 种单一 化 、 叶化 、 针 群落 结 构 简单化 等原 因 , 一方 面凋 落物组 分难 于分 解 ; 另一 方 面林 分郁 闭后 , 内光 照减 少 , 林 温度低 , 度大 , 湿 这 既不 利于林 下植 被 的生 长 发 育 , 不 利 于土 壤 动 物 也
生物活性不断下降 , 最终导致森林土壤衰退 。
2 群 落结构 单一 。 生物循 环失衡
指数 以下) 不适合继 续更新落 叶松 。因此建议在 , 落 叶松采 伐迹 地更 新 时 , 进 行 土壤 调 理及 理 化 性 应
质分 析 , 壤肥 力 差 的不 宜 重 茬 营造 落 叶松 。在 现 土
分析 ; 同时对落叶松人工林改善群落结构 , 增加生物多样性 , 长期稳定 的发展提出 了独特的见解 , 为的落叶松人 工
林长期可持续经营提出了指导性建 议。
关 键词 : 落叶松; 人工林 ; 地力; 对策
中图分类 号 :7 12 S9 .2
文献标 识码 : B 和微生 物 的活动 、 衍 , 成林 分 结构 简 化 , 种 多 繁 造 物 样 性低 , 土壤 微生 物活性 下降 , 由于这 些 因素 的综合
落叶松凋落物 中含有较多的不易分解的树脂 、
木 素 、 等物质 , 蜡 分解过 程 中产生 的富 里酸水 溶液呈 较 强的酸性 , 对地 表 的 细菌 及 其 他 微 生物 的 生存 起 到杀 及抑 制作用 , 使 落 叶松 林 下 地被 物 及 土壤 中 致 的分解 及有 效养 分 的 供 给。 随着 林 龄 的增 加 , 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