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四句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 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也比出了诗人与 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 象。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 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 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 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 深厚的情味。每一句都没有着力锤炼的痕 迹,但每一句都不显得单薄。开头两句只 写世俗生活的场面,却使读者联想起诗人 潇洒超脱的情怀;第三、四句只用世人回 村与诗人进山的对比,就显出诗人隐逸的 志趣;第五、六句只写山路上所见所感, 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同化;第七、八句 只写隐居处的境况,就呈现出一幅高士隐 居图。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 二,
问题探究
• 本诗表现了作者的怎样的心境?
• 本诗的前四句既有静谧的场面,又有 喧嚣的场面,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 么?
孟浩然故居 -鹿门山
孟浩然的雕像
孟浩然
•
•
本名浩,字浩然, 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 维齐名,号王孟。
•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 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 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 下之音。
•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 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
一, 链接诗文 打通文意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品读这些画面
• • • • 黄昏闻钟,鱼梁晚渡 沙岸江村,渐临鹿门 月开烟树,夜归鹿门 高士隐居图
•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两种归宿,两种心境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文题解说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 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 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 总结 •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 • 异:孟诗表现自己的归隐理想中,暗藏一 种“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从“长寂寥” 和“独来去”等语中可以窥见。 • 王诗在写归隐途中的景物中,带上了 悠然的心情,只是结尾略显凄清。
李白《增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
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 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 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 赴,终于无成。 •
•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 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 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 他的生活的情绪。
•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来自寺 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 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 人洒脱的胸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 第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 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 隐逸自得之志趣。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 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 食鲜疾发逝世。
问题: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 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 《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 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 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 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 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 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 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 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 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 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 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 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 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 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 “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 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 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 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第五、六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 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 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 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 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 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第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 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 活的妙趣和真谛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 境,眼前景物与诗人隐逸情趣融成一片。 这就是“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 《唐诗别裁》)。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 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 不能把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 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是通体 美,而并不是某一部位特别超凡脱俗;是 天然美,而不是靠“浓饰盛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