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策略论文
浅谈《秀拉》的叙事策略
摘要:《秀拉》(Sula)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者托妮·莫瑞森(Toni Morrison)的第二部小说作品,讲述了两个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和友谊,其叙事风格近似海明威的简洁明快,叙述的故事也并不复杂,然而,在这部的小说表面上呈现的“简”背后隐藏这作者一贯的反简单化叙事风格,从叙事结构到叙事修辞与叙事进程,再到叙事伦理,每个叙事层面都包含了作者精心复杂的叙事技巧,使读者队小说的阅读理解充满了刺激和挑战。
关键词:简短;简单;隐藏;反复简化;叙事艺术
一、简短的《秀拉》与其“反复简化”叙事艺术
托尼·莫瑞森作为当代美国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优秀的叙述才能形成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立足于非裔黑人视角,描绘美国黑人生活的现实,仅凭几部小说作品,便奠定了她在文坛的令人瞩目的地位,成为1993年若贝尔文学奖得主,把黑人文学推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可见她的写作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她在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反简单化叙事艺术。
《秀拉》是莫瑞森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发表于1973年,当年一经发表便引起一时轰动。《秀拉》是一部非常简短的小说,故事情节
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一起在“底部”的社区长大,她们出身在两个不同的家庭,因
而具有完全相反的性格,虽然一个个性张扬独立,一个温顺传统,却正好互补。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才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友谊。随着年龄增长,奈尔结婚生子,过上了一个普通黑人妇人的生活;而秀拉则离开了“底部”远走他乡,在外闯荡
了十年,读过大学,走了很多地方,最后又回到了家乡。回乡后,秀拉完全不受道德礼教的约束,做出了很多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包括赶在自己的外祖母夏娃,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奈尔的丈夫媾和,和邻居的丈夫们睡觉,然后一脚踢开,甚至还同白人睡觉,这成为黑人社会最大的丑闻和不能接受的事,因而秀拉就像一只“蟑螂”,成为整个社区排斥的对象和罪恶的代表。在没有得到朋友的理解和社区人们的接受的情况下,秀拉孤独的病死在她外祖母的房间里。就在她死后不久,社区的人们以为她的死带来了新的曙光之时,灾难却降临在这些人身上,新修的隧道坍塌了淹死了许多人,渐渐地,整个社区也开始散架瓦解。
看似简单的《秀拉》却可以说是莫瑞森反简单化叙事的典型作品。本文着眼于这部小说中简单表面下隐藏这的复杂关系,援用叙事学的理论成果,回归文本,队作者采用的叙事策略和技巧的强调,希望能达到帮助我们读者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给读者提供阅读莫瑞森作品的方法,了解莫瑞森一惯的写作风格——反间简化叙事,从而接近
作者在“简短”背后传达的并不简单隐含意义。
二、叙事结构反简单化:回环叙事
在叙事结构上,莫瑞森匠心独具,巧妙地安排将其叙事形成回环形式(Circular Narriation)。这种回环结构给小说故事增加了跌宕起伏的气势,而情节跳出了四平八稳地发展的框架。
首先,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作者以时间脉络为主线,在叙事结构上巧妙的形成一个时间循环圈,这个时间圆环便限定了故事的回环叙述。除了前言,《秀拉》分为两部分,分别描述两个女主人公秀拉和奈尔这连个好朋友作为女孩和女人两个不同的人生生活阶段。两部分总共仅有十章,各章分别以某一年的时间为标题,前言虽然没有标题,描述的时间却和最后一章,也即后记,标题中的“1965年”相呼应,使得各章的时间发展最后都被前言和后记连接起来,形成了时间上的一个圆环。各个标题的“某年”所覆盖的那章,分别主要讲述以当年为中心的重要事件,但故事又不仅仅发生在当年,为了故事的前后衔接自然,莫瑞森采用了回环叙述手段,完美地将过去的事呈现出来。这种回环叙事在小说中从一开始到最后结尾都反复使用,成为这部小说的一种典型的叙事艺术,也是莫瑞森能将《秀拉》这部简短的小说赋予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值得读者进行解读挖掘的原因之一。
故事以“底部”(the Bottom)这个黑人社区的命运为背景,“底部”的命运也预示了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命运,因而这构建成了整
部小说的基本框架,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展开。在构建这个宏观框架中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用回环的叙事手段将之展现出来。“在他们连根拔掉龙葵和黑莓,为梅德林城修建高尔夫球场的那片地方,过去曾经是个居民点。”简单一句话却包含这一段特殊的历史,一段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的回环的历史,引导着读者去探寻在这段历史中有着这样的故事。
从这个以“底部”的创建与瓦解的社区命运为中心的前言中,“底部”从无到建在到毁。即又回到无的状态,这一过程,不难看出作者莫瑞森运用这一回环叙述方式的匠心独具之处。“底部”作为一黑人社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根本,
他们的纯真与否不是取决于自身意志,而是受白人的操控。面对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无奈之情尽在莫瑞森的叙述之中展现。另外,如果说对“底部”命运的这一回环叙述确定了本部小说的主要结构,对“死亡”的回环叙述则成为本小说的主旋律。小说几乎每章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序言中如上所提到的那样,“底部”这个黑人社区的瓦解代表这个社区的灭亡和死亡,社区作为一个群体,它的死被置于小说开头视乎就是预示着在这个社区发生过或发生着更多且绝非偶然的死亡。这些死亡有真实的死亡,也有寓意成面的死亡。“底部”的消亡为大的死亡背景,更多的死亡在这个大背景下相继发生,从序言到各章,再到最后一章的后记让读者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包括夏德洛克在战争中目睹士兵阵亡,奈尔外祖母的自然死亡,秀拉
的外祖母夏娃亲手烧死自己从战场上归来却已经沉沦堕落的儿子,秀拉和奈尔淹死“小鸡”,秀拉的母亲被火烧死,和最后一些社区居民在“自杀节”游行中被冲垮隧道的水淹死等实际的死亡,以及奈尔因婚姻选择和其他普通妇女一样的生活从而有其寓意意义“自我”的死亡。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1965年”,即小说的后记部分,“底部”的命运不仅作为小说的序言而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在“底部”创建形成一百年之后,1965年,“底部”瓦解了。“在战争期间挣到一些钱的人尽量往下搬,住到了山谷里,而白人向河下游及对岸购买地皮,沿着两岸伸展出梅德林的两翼。再没有黑人住在‘底层’的山顶上了。白人正在山顶上修建电视站大发射塔,还有谣传说要修什么高尔夫球场一类的东西。无论如何,山上的地皮现在可比过去值钱了,而战争一结束和五十年代搬下去的黑人哪怕心里愿意都在没资格搬回来了。”作者再次描绘了底部的瓦解命运作为小说的结尾,这个“死亡”的时间圆环又似乎回到了原点,一切就如尘埃,这段历史什么痕迹也没留下,然而又似乎留下了什么。因为在小说的最后,“底部”的消失瓦解,奈尔的自省式的重生,似乎意味着让真正的“底部”消失,才能有这个群体,民族的重生。对于这层意义的理解,不得不依赖于理解作者这种回环叙事手段的良苦用心。
从这一特别的叙事结构的安排,不难看出作者非常讲究叙事技巧,小说的每一部分都是经过她的精心安排,虽然故事简短,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