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勾勒出了主线,同时对经济学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书的整体结构

《经济发展理论》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第四章“企业家利润”,第五章“资本的利息”,第六章“经济周期的初步论述”。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含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和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二、全书内容梗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括一下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从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创新”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熊彼特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是众多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值得为它建立一种理论—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充分强调了创新有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研究分析。

三、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在完全竞争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

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六、“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称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

三、作者使用的分析方法

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其中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的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

这本书一开始,熊彼特就用几页的篇幅勾画了静态经济的图景,描述了什么是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图景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生产活动开始的:有一个农民,在遥远的山村为城市生产谷物,用来制作面包供居民消费。问题是:这个农民怎么知道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需要多少谷物来制作面包?实际上,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谷物会流向哪里,由什么人消费;不仅如此,农民的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终的消费者谁,只有最后的面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既然如此,农民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产量的?农民很容易回答:长期的经验(部分是来自前人)告诉他,他应该生产多少,经验教导他,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该满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会轻易改变生产决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无论是经过简单的核算,还是遵从习惯的力量,他知道该怎样去耕作、必须购入多少生产材料、必须支出多少劳动,这一切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是因为它们告诉他应该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