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畜牧兽医2019年第40卷

46

浅析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王亮王应玉李宁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局264400)

中图分类号:S8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8-0046-02 动物疫病严重危害畜牧生产,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经过梳理本区近几年的动物疫病流行状态,发现呈现出新的特点,希望为预防、消灭动物疫病提供借鉴。

1 传染源

1.1 疫病爆发前隐性感染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的动物能够持续复制病原,并排出体外,进而感染其它个体。多数情况下,动物在感染病原后,由于免疫力的存在,不会立即出现临床症状,而是呈隐性感染,病原会持续存在动物体内,成为条件性病原,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与动物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当动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某些个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会活化,大量繁殖,毒力增强,导致集中发病,如马腺疫、猪肺疫等病有时就是这样发生的。

1.2 转归期康复的个体带毒不发病,不具有传染性爆发疫病时,在经过短暂的疾风暴雨式的死亡高峰后,病原与宿主似乎变得互相适应,宿主不再对病原有较高的反应程度,病原会长期存在宿主体内和自然界中。通过监测发现,很多转归期康复的个体呈现阳性,即所谓的病原携带者,这部分阳性个体在群体中始终不表现出传染性,群体中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疫病流行。

2 传播途径

2.1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导致感染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的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一般不易造成疫病流行。

2.2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必须在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间接传播的媒介很多,如空气、水源、土壤、虫媒、人员等,其中经空气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空气散播主要是飞沫核或尘埃,大多数病毒性疫病经呼吸道感染[1]。动物疫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对很多爆发过疫病的养殖场观察分析发现,这些

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

3.1 抗菌药物治疗无论是急性、慢性、脓性和隐性子宫炎结合细菌药敏实验投入大剂量抗生素粉配以油制剂,一般在一周内都能痊愈,无需进行冲洗。

3.2 激素治疗多采用已烯雌酚、氯前列烯醇、缩宫素治疗子宫内膜炎,主要目的是排出子宫内容物(积水、积脓),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强生殖道防御微生物的能力,往往是辅助治疗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应用。采用宫注加抗生素,对于一般子宫炎(如急性的、慢性的卡他性或卡他脓性的),连用2~3d即可治愈。当采用PG时,用药后2~5d可能发情,一般输精可孕。

3.3 碘制剂治疗0.25%的碘溶液对脓性子宫炎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每天冲洗一次,经3~5次后无脓性分泌物,再投入抗菌素2~3次即可治愈。3.4 中药制剂的治疗多采用中成药制剂进行治疗,如杭州生产的宫浄、北京生产的宫油等取得很好的疗效,一般注药4~5次都能痊愈。

3.5 愈后辅助治疗愈后有些呈现隐性子宫炎、临床难以发现,配种受胎率很低。对这样的可继续巩固治疗,并在发情配种后8~12h,用5%的葡萄糖溶液20ml稀释320万IU青霉素一次宫注,可提高情期受胎率12%。

4 小结

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原因很多,应尽可能在产后进行预防和监控,发现子宫内膜炎及早抓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灵活掌握,几种治疗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即达到治疗目的又不形成抗药性。

(收稿日期:2019–05–14)

2019年第8期(总第265期) 疾病防治

47

养殖场存在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管理者都极其重视生物防护,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内部的人员管理也非常到位,对种畜的净化做的也很坚决,但是有时仍会发生疫病,在这里面空气传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 易感性

不同种的动物、不同品系的同种动物对同一病毒的易感性各不相同。如新城疫只感染鸡,对其它动物一般不感染;纯种犬对引起肠炎的细小病毒的易感性远高于杂交犬,治愈率较低,多以死亡终结,杂交犬很少发病,即使发病,多是一过性或是顿挫性,治疗周期较短,治愈率较高;中国本土的黑猪抵抗力就高于目前广泛饲养的大白、长白、杜洛克杂交的三元猪,最近几年爆发的几次猪疫病,发病的都是三元猪,本土的黑猪几乎不发病。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阻止动物疫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4 流行特点

4.1 动物疫病的流行多为散发性 疫病一般为点

状发生,而不是呈燎原之势,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联系[2]。疫病发生非常突然,难以寻找根源。当某一动物疫病流行时,在一段时期内,不相联系的养殖场会相继暴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很多暴发疫情的养殖场根本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相隔千里,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例,疫点周围的同种养殖场往往也没有疫情。运用动物传染病的理论,从传染源、传染途径等角度分析,找不到任何线索。有些动物疫病就像天灾般的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

4.2 应激可促使疫病暴发 某些应激因素会诱导

疫病的暴发,例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突换饲料、意外惊吓等。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对动物疫病的暴发具有助推作用。1~4月以寒湿天气为主,也是当地农户补栏高峰,存栏猪以中小猪为主,自身免疫力较低。同时仔猪经长途贩运、饲料、饲喂方式等变化产生应激,导致腹泻、感冒、副伤寒等病多发[3];肉鸡对温度的刺激非常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广泛的发病,甚至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的死亡。 4.3 在疫病暴发初期有一个死亡高峰 在动物疫

病暴发的初期一般都有一个死亡的高峰期,每天死亡数量较多,这个高峰期一般在7d 左右,死亡

率一般在50%~90%,很少会造成百分之百的死亡。暴发疫病时,在紧密接触的同一群体中,部分抵抗力低的个体潜伏期较短,数小时内就发病,很快死亡,形成一个死亡高峰。抵抗力高的个体潜伏期较长,一般2~3星期不等,存活的可能性较大。病原与生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适应,当部分弱势个体死亡、群体的密度降低后,剩余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会生存下来,之后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就会迅速减少。以一窝10头猪为例,在疫病的后期,总会有1~2头猪幸存下来,曾经的发病个体往往也会自愈,一般不致于全军覆没。

4.4 存在混合感染 对死亡的动物采集病料检

测,一般会发现同时存在多种病原,很难说是那种病原引起的动物发病或死亡。这些病原都是条件性病原,在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当个体对某种病原易感并发病时,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侵害,免疫力降低,这时存在体内的其它不敏感病原会活化,加速繁殖,数量增加,毒力增强,导致二次感染,再次破坏组织。当发病个体的器官功能衰竭时,最终转归死亡。 5 周期性

有些动物疫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多与气候有关。如在每年的立冬至立夏这段时期内,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犬肠炎会集中暴发,死亡率较高,即是曾经的耐过犬、免疫犬,也会感染,立夏之后,该病就会消失。但有些动物疫病暴发一次后,似乎就进入钝化期,病原毒力有所下降,疫病不再发生,即使发生,危害也不大。如猪口蹄疫多发生于每年的冬季,但是死亡率很低,几乎不会引发猪死亡;曾经暴发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在这几年很少发生,这些曾经引起高死亡率的动物疫病会不会再次暴发,仍需警惕。

参考文献

[1] 殷礼仲. 浅谈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综合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 2015, 11(4): 38-39.

[2] 刘娜.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规律及特点[J]. 养殖技术顾问, 2013(7): 196.

[3] 王一平. 气候环境与动物疫病防控[J]. 浙江畜牧兽医, 2012, 37(3): 47.

(收稿日期:2019–04–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