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不可能成立的几点意见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孔子删诗说。

此说在汉代以前的书上没有记载。始于史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宋欧阳修发展《史记》《汉书》的说法,归纳出孔子删诗的删章、删句、删字的三个原则,顾炎武则进一步为孔子不删“淫诗”作辩护。

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是孔安国,他认为古代诗歌决不会有三千多篇,孔子决不会删去十分之九。孔颖达、朱熹也不赞成删诗说,清代学者朱彝尊、赵翼、崔述等力证孔子没有删诗,只是订正乐调。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孔子在《论语》中常说:“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是定数,不是孔子删后定的。

(二)如果古代真有三千多篇诗,被孔子删去十分之九,那么在先秦古书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但实际上逸诗只有二三十分之一,可见孔子不曾删诗。

(三)《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可施于礼义”的。现在《诗经》中还保存着的“淫诗”,孔子为什么不删削?逸诗见于《仪礼》的,如《肆夏》、《新宫》,都被王朝所采用,认为“可施于礼义”的,孔子为什么要删削这些合礼的诗?

(四)据《左传》,吴国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名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候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

(五)古代外交家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所以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

(六)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说的。学者不信孔子自己说的话,却信别人的话。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对《诗经》曾作核定乐谱的工作,他在“正乐”方面是有功绩的。据赵翼《廿二史劄记·史记有后人窜入条》的考证,说明《史记》是有后人窜改的地方。关于孔子删诗这一段记载,可能也是后人窜改过的。总之,孔子删诗说虽极有影响,但不可信。

1、《诗经》为周王朝政教礼乐制度之重要载体,在孔子之前已有为周王朝颁行的权威定本,供天子及诸侯燕享、盟会、骋问之用;孔子无权、亦不当有此志愿及行动。

2、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未提及删诗;相反,孔门重诗教,孔子多言“诗”及“诗三百”之名。

3、《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十五《国风》与《雅》、《颂》的演奏次序与今本相同。其时(前544)孔子仅8岁。

4、《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儒墨交攻,若三百篇之制出自孔子,墨子恐不尊袭。

5、书传所引《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

2、艺术特色

(1)、以四言为主

(2)、重章叠句

(3)、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

(4)、赋、比、兴(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叙陈述。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和比拟之意。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诗经》反映爱情与婚姻问题内容:

《诗经》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其爱情诗的内容大略可分为三个方面:a、描写恋爱双方相会时的喜悦和诚挚的情感。

b、表现青年男女对异性的大胆追求和相思之苦。

c、反映妇女在礼教束缚下的痛苦和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

四、中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1、题材上: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

五、神话所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

1、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六、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

1、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之宫)

3、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

4、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六、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虚幻性(主观臆想,以己观物,物我不分)

2、具象性(用故事形式诠解事物)

3、象征性(符号构成的象征系统)

关于天地晦明的解释

七、中国神话的衰落与演变

1、人类意识的进步,神话观念的渐趋淡薄,导致了神话的衰落;

2、中国神话演变遵循着两个规律:一是随着人类意识及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二是依据美的法则的渐趋精美。

3、中国神话演变的辙迹:神话的历史化→仙话→鬼话(妖话)→童话。

八、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神话)

2、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影响)

教材问题

P40:《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

P42: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

P43:鲧婞直以亡身(因窃被杀?)

P44:禹开始也采取堙的办法…

P46:神话五类分割的缺陷(创世、始祖、洪水、战争、发明),著名神话无法归类(后羿、夸父、精卫)

主要参考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080年版

2、《古神话选释》袁珂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上古神话纵横谈》,冯天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百家争鸣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情况,是因为当时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传统的中心价值观崩溃,所以各种新的思想得以产生,以期建立新的价值观。至于当时的生产力,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地方还会有所倒退。

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