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学习、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概念
1、属性和概念 属性:性质和关系统称属性。
概念
概念:一类事物的特有属性反映在人们的思维 中,就形成了关于这类事物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 性。
•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 对象。
例:“质数”的外延是:2,3,5,7,11,……组成的集合; 内涵是以下两个本质属性的集合(1)是大于1的自 然数,(2)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
三、数学规则的学习过程 1、数学规则及其分类 (1)数学规则 数学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学概念之间固有关系 的叙述,通常以经过严格论证的数学命题的形式呈现 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规则的学习主要是运算性质、 运算法则和公式的学习。
(2)数学规则的分类 按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可 以分为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三种。 下位关系:如果新规则在层次上低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 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下位关系。 如:学习了长方形的有关规则后,再学习正方形的有 关规则,便是下位学习。
例2
②用描述的方法借助具体事例说明概念 一些概念的定义很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和掌
握,必须用描述的方法来表述。一般采用“像… 这样的…叫做…”的叙述方法。
③用逐步渗透的方法来揭示概念 逐步渗透就是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多次接触 概念反映的一些对象,并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属性。 例如,整数、分数等概念的教学都是分阶段逐 步进行的。开始时,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的感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再逐步揭示 它们的内涵。
式,规定新出现的词(符号)或词组的意义。 例:为了使乘法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 便运算叫做乘法”中的“几”等于1或0时也有 意义,我们规定“a×1=a,a×0=0”。
2.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概念学习是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的不断辨别的过程。 一般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的共 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形成实质 上是抽象出数学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2.数学规则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 例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
然后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 的倍数,商不变。
(1)例---规法: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从例 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从而获得规则的方法。 显然,例一规法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是一种指导 发现学习。其认知过程与概念的形成相似。
(3)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完善形式的认知结构 必须通过规则的系统化,沟通规则之间的联系,通过 规则的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④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数学中用到的定义方式有以下几种: (a)属加种差定义: 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
(b)发生定义 发生定义指出了概念特定的发生或形成的过程。 例:射线的定义:“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就得到一条射线。”
(c)约定式定义 约定式定义是根据某些需要,通过约定的方
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
涵越多,外延越小。 • 得到新概念的方式: (1)概念的限定(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
概念演变为外延较小的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2)概念的概括(减小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小的
概念演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数学概念的划分
(2)概念同化 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解释和理解新的概念, 掌握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两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概念的实 际学习过程中,两种方式往往结合使用。
3.概念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两个特点:直观性和阶段性。 (1)注意选择学习新概念的感性材料和经验 ①材料或经验的数量 从感性材料或经验中抽象概括数学概念,首先要求 材料或经验要有足够的数量。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规则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类型
•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 根据学习的深度分: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 根据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分:记
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 根据学习内容分: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技能
•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间的外延相互排斥,且 这两个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 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 如:奇数和偶数。
• 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且 这两个概念外延之和是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 外延的真子集,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 为反对关系。
• 如:在正整数集合中,质数和合数是反对关系。 在大于1的正整数集合中,质数和合数又是矛 盾关系。P105 例8、例9、例10
概念间的关系
• 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A和B之间的关 系称为同一关系。
• 如:正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质数和素 数;矩形和长方形等。
属种关系(从属关系)
•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但 不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称为属种关系。 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作属概念(或上位概 念), 外延较小的概念叫作种概念(或下位概念)。 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就有属种关系。
例:几种四边形间的关系。
③用集合图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例:几种四边形外延间的关系
(4)注意在概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概念进行中,要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获得概念, 进而依据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把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的工作贯穿于始终。 例“质数与合数概念”教学
概念
内涵
18与24的公因数 是18的因素,是24的因 素
两位数
是自然数,有两个位数
梯形
是四边形、一组对边平 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概念
外延
18与24的公因数 {1、2、3、6}
两位数
{10,11,12,……,99}
梯形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所有梯 形
3、概念的种类 根据外延,可以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
念和空概念。根据它是否从整体上反映一 个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二、数学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 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数学概念的特点:由于数学概念所代表的是一类对 象,所以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数学概念 所代表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抽象性 ,因而也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2)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① 用图画的形式表现概念 例1:角的初步认识
例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
将长方形面积公式用于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 然后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
(2)规----例法:指先推导出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 实例说明规则的方法。 规一例法的学习一般属于下位学习,其认知过程与概 念同化的过程相似。
3、数学规则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新规则要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把新规则 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例 分数加法法则的学习 (2)弄清新规则的形成过程 例 学习乘法法则
• 概念的划分(或分类)是从概念的外延方面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划分就是把 被划分的概念作为属概念,并根据一定的 属性把它的外延分成若干个全异的种概念。
•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依据
• 阅读教材P108 例11
• 分类和二分法
• 根据事物的某一本质属性进行的划分叫作分类。 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对同一概念进行分类。
• 如对于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也可以分为 负整数,0,正整数。
• 分类和二分法
• 按照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属概念划分 为两个种概念的方法叫作二分法。
• 如:两条相交直线可以根据相交所成的角是不是 直角分为“垂直”和“斜交”两种情形。
划分的规则
• 划分应是相称的 • 每一次划分只能用一个根据 • 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 划分不能越级
上位关系:如果新规则在层次上高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 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上位关系。 如:学习分数除法时,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再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分 数除法法则,就是上位学习。
并列关系:如果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有一定联系,但既不处于下位,又不处于上位,那么 ,称它们为并列关系。 如:学习了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再学习分数的 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基本性质,都属于并列学习。
(3)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①用分类的方法表示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
例: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②用增加内涵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 随着概念内涵的增加,外延将缩小。据此,
可以把概念整理成系统。
交叉关系
• 如果在两个概念中,每个概念的外延都只有一部分 元素属于另一个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关 系称为交叉关系。
• 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负数” 与“整数”、“菱形”与“矩形”。
• 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 若两个概念的外延之交为空集,则这两个概念之 间的关系为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
②材料的典型性 要选择那些能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典型材料
说明概念。 ③材料的表现形式
感性材料不仅要有标准材料,也要有变式 材料。所谓“变式”,即变换概念肯定例证中 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对象的角 度或方法,从而突出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更 准确、更深刻地掌握概念。
(2)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和连贯性 阶段性——防止“不到位” “越位” 连贯性——前为后准备,后为前的发展
概念
1、属性和概念 属性:性质和关系统称属性。
概念
概念:一类事物的特有属性反映在人们的思维 中,就形成了关于这类事物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 性。
•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 对象。
例:“质数”的外延是:2,3,5,7,11,……组成的集合; 内涵是以下两个本质属性的集合(1)是大于1的自 然数,(2)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
三、数学规则的学习过程 1、数学规则及其分类 (1)数学规则 数学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学概念之间固有关系 的叙述,通常以经过严格论证的数学命题的形式呈现 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规则的学习主要是运算性质、 运算法则和公式的学习。
(2)数学规则的分类 按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可 以分为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三种。 下位关系:如果新规则在层次上低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 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下位关系。 如:学习了长方形的有关规则后,再学习正方形的有 关规则,便是下位学习。
例2
②用描述的方法借助具体事例说明概念 一些概念的定义很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和掌
握,必须用描述的方法来表述。一般采用“像… 这样的…叫做…”的叙述方法。
③用逐步渗透的方法来揭示概念 逐步渗透就是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多次接触 概念反映的一些对象,并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属性。 例如,整数、分数等概念的教学都是分阶段逐 步进行的。开始时,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的感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再逐步揭示 它们的内涵。
式,规定新出现的词(符号)或词组的意义。 例:为了使乘法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 便运算叫做乘法”中的“几”等于1或0时也有 意义,我们规定“a×1=a,a×0=0”。
2.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概念学习是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的不断辨别的过程。 一般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的共 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形成实质 上是抽象出数学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2.数学规则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 例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
然后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 的倍数,商不变。
(1)例---规法: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从例 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从而获得规则的方法。 显然,例一规法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是一种指导 发现学习。其认知过程与概念的形成相似。
(3)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完善形式的认知结构 必须通过规则的系统化,沟通规则之间的联系,通过 规则的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④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数学中用到的定义方式有以下几种: (a)属加种差定义: 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
(b)发生定义 发生定义指出了概念特定的发生或形成的过程。 例:射线的定义:“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就得到一条射线。”
(c)约定式定义 约定式定义是根据某些需要,通过约定的方
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
涵越多,外延越小。 • 得到新概念的方式: (1)概念的限定(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
概念演变为外延较小的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2)概念的概括(减小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小的
概念演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数学概念的划分
(2)概念同化 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解释和理解新的概念, 掌握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两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概念的实 际学习过程中,两种方式往往结合使用。
3.概念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两个特点:直观性和阶段性。 (1)注意选择学习新概念的感性材料和经验 ①材料或经验的数量 从感性材料或经验中抽象概括数学概念,首先要求 材料或经验要有足够的数量。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规则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类型
•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 根据学习的深度分: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 根据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分:记
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 根据学习内容分: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技能
•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间的外延相互排斥,且 这两个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 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 如:奇数和偶数。
• 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且 这两个概念外延之和是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 外延的真子集,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 为反对关系。
• 如:在正整数集合中,质数和合数是反对关系。 在大于1的正整数集合中,质数和合数又是矛 盾关系。P105 例8、例9、例10
概念间的关系
• 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A和B之间的关 系称为同一关系。
• 如:正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质数和素 数;矩形和长方形等。
属种关系(从属关系)
•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但 不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称为属种关系。 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作属概念(或上位概 念), 外延较小的概念叫作种概念(或下位概念)。 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就有属种关系。
例:几种四边形间的关系。
③用集合图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例:几种四边形外延间的关系
(4)注意在概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概念进行中,要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获得概念, 进而依据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把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的工作贯穿于始终。 例“质数与合数概念”教学
概念
内涵
18与24的公因数 是18的因素,是24的因 素
两位数
是自然数,有两个位数
梯形
是四边形、一组对边平 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概念
外延
18与24的公因数 {1、2、3、6}
两位数
{10,11,12,……,99}
梯形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所有梯 形
3、概念的种类 根据外延,可以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
念和空概念。根据它是否从整体上反映一 个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二、数学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 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数学概念的特点:由于数学概念所代表的是一类对 象,所以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数学概念 所代表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抽象性 ,因而也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2)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① 用图画的形式表现概念 例1:角的初步认识
例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
将长方形面积公式用于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 然后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
(2)规----例法:指先推导出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 实例说明规则的方法。 规一例法的学习一般属于下位学习,其认知过程与概 念同化的过程相似。
3、数学规则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新规则要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把新规则 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例 分数加法法则的学习 (2)弄清新规则的形成过程 例 学习乘法法则
• 概念的划分(或分类)是从概念的外延方面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划分就是把 被划分的概念作为属概念,并根据一定的 属性把它的外延分成若干个全异的种概念。
•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依据
• 阅读教材P108 例11
• 分类和二分法
• 根据事物的某一本质属性进行的划分叫作分类。 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对同一概念进行分类。
• 如对于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也可以分为 负整数,0,正整数。
• 分类和二分法
• 按照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属概念划分 为两个种概念的方法叫作二分法。
• 如:两条相交直线可以根据相交所成的角是不是 直角分为“垂直”和“斜交”两种情形。
划分的规则
• 划分应是相称的 • 每一次划分只能用一个根据 • 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 划分不能越级
上位关系:如果新规则在层次上高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 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上位关系。 如:学习分数除法时,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再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分 数除法法则,就是上位学习。
并列关系:如果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有一定联系,但既不处于下位,又不处于上位,那么 ,称它们为并列关系。 如:学习了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再学习分数的 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基本性质,都属于并列学习。
(3)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①用分类的方法表示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
例: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②用增加内涵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 随着概念内涵的增加,外延将缩小。据此,
可以把概念整理成系统。
交叉关系
• 如果在两个概念中,每个概念的外延都只有一部分 元素属于另一个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关 系称为交叉关系。
• 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负数” 与“整数”、“菱形”与“矩形”。
• 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 若两个概念的外延之交为空集,则这两个概念之 间的关系为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
②材料的典型性 要选择那些能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典型材料
说明概念。 ③材料的表现形式
感性材料不仅要有标准材料,也要有变式 材料。所谓“变式”,即变换概念肯定例证中 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对象的角 度或方法,从而突出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更 准确、更深刻地掌握概念。
(2)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和连贯性 阶段性——防止“不到位” “越位” 连贯性——前为后准备,后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