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难治性颅内压增高是指在经过标准治疗后仍然无法控制颅内压的病情。
该病情常见于重度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脓肿、颅脑手术等高危病例中,并且常常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
针对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和治疗问题,中国专家联合制定了《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下面是该专家共识的主要要点。
1.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评估颅内压增高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包括外科置管和全身皮肤下重力引流系统,而现代技术中数字化脑内压监测装置(DTI)则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安全性。
2.维持脑灌注压:有效维持脑灌注压是控制颅内压的关键。
常见的维持脑灌注压的方法包括合理控制血压、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和维持血氧饱和度。
3.脑复苏:对于伴有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脑复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脑复苏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细胞缺氧和复苏脑组织。
常见的脑复苏措施包括恢复血流量、降低体温和合理使用镇静药物。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控制难治性颅内压增高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的药物包括高渗药物、镇痛药物、镇静药和神经肌肉阻滞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神经监测:神经监测是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关键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
目前常见的神经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脑组织氧合饱和度监测(NIRS)和脑功能监测(BIS)等。
6.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骨开窗术、去除颅内占位性病灶和行颅骨去除术等。
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与方式。
7.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治疗原发病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增高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根据国内外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处理该病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版)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1 重症卒中患者应警惕卒中相关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Ⅰ类
C级
2 早期评估和处理吞咽困难和误吸问题,对意识障碍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肺炎
Ⅰ类
C级
3
疑有肺炎的发热患者或诊断肺炎后应尽早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但不推荐 预防性使用,应尽快完善病原学检查,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Ⅱ类
B级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重症管理
8.防治并发症
➢ 深静脉血栓(DVT):我国指南推荐脑梗死患者应尽早活动、抬高下肢,避免下肢输液。但重症 卒中患者通常生命体征不稳定,故应结合具体情况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适当运动。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1 重症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鼓励早期活动、抬高下肢
3
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降压目标尚缺乏证据,应个体化治疗和进一步研究
推荐等级
Ⅱ类 Ⅰ类 Ⅱ类 Ⅱ类
证据级别
C级 B级 B级 C级
4
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 SAH 的血压目标值,对已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应维持收缩压<160 mmHg且保持平均动脉压>90 mmHg,严格避免低血压
Ⅲ类
C级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重症管理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Ⅱ类
C级
Ⅱ类
C级
Ⅰ类
C级
卒 中 的 重 症 监 护 与 管 理 重 症 管 理
----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重症管理
1.气道管理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相关试题及答案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相关试题及答案
1、当颅内压持续在()kPa以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及体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A、0.5
B、1
C、1.5
D、2
E、2.5
2、ICP衍生参数有()
A、CPP
B、PRx
C、RAP
D、IAAC
E、以上均是
3、()年我国首份《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有创ICP监测以其精准性、稳定性、安全性,得到认可和推广
A、1991
B、2001
C、2011
D、2014
E、2017
4、ICP监测的作用和意义包括()
A、预警:早期发现颅内变化,抓住处理时机
B、指导:颅内压或脑灌注压靶向治疗
C、引流
D、保障:镇静镇痛安全性及麻醉深度
E、以上均是
5、颅内压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kPa
A、0.5-1.0
B、0.7-2.0
C、0.8-2.5
D、1.0-2.2
E、1.3-2.4
答案:DECEB。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g=0.133kP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
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
(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理(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
(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
(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
(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证据背景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8分)等。
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颅内压(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 >20mmHg),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
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一、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证据背景【推荐意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推荐意见】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2.无创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推荐意见】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二、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证据背景【推荐意见】TB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mmHg(2级证据,B级推荐),术后ICP干预界值为15mmHg (4级证据,C级推荐)。
应避免ICP≥20mmHg持续30min以上,或 ICP≥25mmHg持续10min以上,或ICP≥30 mmHg持续5min以上(2级证据,C级推荐)。
LH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和术后ICP(脑实质)干预界值均为15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注意事项
使用前评估
在使用甘露醇前,应对患者的病 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符合
适应症要求。
监测肾功能
使用甘露醇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 的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用药剂量和速度
甘露醇的用药剂量和速度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
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 引言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适应症
和禁忌症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给药方
案和剂量调整
目录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效评 价和安全性分析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实 践和专家建议
注意事项
在调整剂量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遵循 个体化、逐步调整、严密监测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安全和 有效性。
04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 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疗效评价标准
01
02
03
颅内压降低程度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 现,评估甘露醇治疗后患 者颅内压降低的程度,以 判断其疗效。
症状改善情况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适用人群和禁忌症
甘露醇适用于大多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但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需谨慎使用。
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期待
深入研究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01
进一步探讨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
实践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意义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甘露醇的使用时机、剂 量和疗程等关键信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相 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就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与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与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就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就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就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与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与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她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与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甘露醇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
吸收与分布
静脉注射后,甘露醇迅速进入血 液循环并分布于细胞外液。由于 甘露醇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
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较低。
代谢
甘露醇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 从肾脏排出。
排泄
甘露醇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 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其分子 量小且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因
此排泄速度较快。
危害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 、移位,进而引发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疝 形成,危及生命。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意义
甘露醇作用机制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能够通 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脑组织内水 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降低颅内压。
治疗效果
甘露醇起效快,作用持久,对于急性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 时间。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将颅内压增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
预后评估
轻度颅内压增高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中度和重度患者预后较差,尤 其是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04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临床 应用
甘露醇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甘露醇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 颅内感染等。同时,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青光眼等疾病。
的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的影像学检查与评估
01
02
03
CT检查
可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室系统扩大等颅内压增 高的间接征象。
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分辨率更高, 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及其 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腰椎穿刺
通过测量脑脊液压力可直 接判断颅内压高低,但存 在创伤和风险。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内压(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颅脑外伤(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脑出血(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 级推荐)。
2.无创性颅内压监测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体感诱发电位(S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脑电图(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TB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术后ICP干预界值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应避免ICP≥20 mmHg持续30 min以上,或ICP≥25 mmHg持续10 min以上,或ICP≥30 mmHg持续5 min以上(2级证据,C级推荐)。
LH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和术后ICP(脑实质)干预界值均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ICH的脑出血ICP干预界值为20 mmHg,脑室出血ICP干预界值为3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C级推荐)。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优点:测压准确,不易发生零点漂移,创伤小、操作简便;容易固定;颅内感染发生率低。 缺点:创伤稍大;拔出后不能重新放回原处;价格较昂贵。
颅内压增监测(有创、无创) 1.有创颅内压监测 ③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隙)压力监测(亦称脑表面液压监测):用于开颅术中,将微型 传感器置于蛛网膜表面或蛛网膜下隙,可对术中和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图4)。因为 没有硬脑膜的张力和减幅作用,测量结果比硬膜外法更可靠。
指南介绍: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9
指南介绍: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9
指南介绍: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9
指南介绍: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9
指南介绍: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9
颅内压增监测(有创、无创)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 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 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脑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 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菌条 件
2021年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1年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对于怀疑CNSIs的患者,应首先进行MRI检查,而非常规CT(高等级,强推荐)。
➤对于怀疑脑脓肿的患者,应进行增强MRI检查,同时可以考虑进行DWI和ADC检查以鉴别颅内肿瘤坏死囊变(中等级,推荐)。
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NCNSIs)是指继发于神经外科疾病或需要由神经外科处理的颅内和椎管内的感染。
这些感染类型包括神经外科术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脑膜炎、脑室炎及脑脓肿、颅脑创伤引起的颅内感染、脑室和腰大池外引流术、分流及植入物相关的脑膜炎或脑室炎等。
细菌性感染是CNSIs的主要类型。
为了提高早期的确诊率,国内本领域专家形成了NCNSIs的诊治专家共识,以供参考。
CNSIs的发生率和病原菌类型与手术类型、引流术和颅脑创伤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其中厌氧菌是脑脓肿常见的致病菌。
CNSIs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变、癫痫和下丘脑垂体功能降低症状等。
典型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以及分流术后感染体征。
对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出现发热、意识水平下降以及全身感染表现,并排除神经系统之外的感染灶,要考虑CNSIs。
对于脑室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出现分流管皮下潜行部分红、肿、压痛,以及不明原因腹膜炎症状和体征,要高度怀疑分流管术后相关感染。
CNSIs的影像学表现依据感染部位和分期而有所不同。
对于脑膜炎患者,常规CT表现不明显,部分患者强化后可见脑膜和脑皮质增强信号,但无增强表现也不能排除诊断;而脑炎患者MRI早期变化比CT更加敏感,故应首先考虑行MRI检查协助诊断。
对于脑脓肿患者,增强MRI是寻找和定位脑脓肿最敏感的检查,增强CT可以显示脓肿典型的环形增强病灶和低密度脓腔。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对鉴别包膜期脑脓肿与颅内肿瘤坏死囊变的意义较大。
因此,对于怀疑CNSIs的患者,应首先进行MRI检查,而非常规CT。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神经外科是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之一,而细菌感染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诊治的难点及重点,尤其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文献报道,我国各___获得性感染总体发生率约为6%~12%,主要类型有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SSI),此外,还包括重症患者常见感染,如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压疮等。
______院士牵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神经外科伴有开放性颅骨骨折、头皮裂伤的脑外伤或头皮裂伤超过4h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0%~25%;清洁-污染手术包括进入鼻旁窦或乳突的手术、修补开放性颅骨骨折或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感染发生率为6.8%~15%;清洁手术感染率为2.6%~5%。
在细菌的流行病学方面,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早期诊断、治疗是影响整体预后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用药途径及疗程对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2012年___及___联合发表了《神经外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2)》,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文再次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7)(以下简称本共识)主要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参考国际国内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相关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推荐意见,供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参考使用,本共识适用于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本共识内容不作为法律依据。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流行病学特点神经外科手术及各种操作易引起医院获得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旦发生,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归因病死率可高达15%~30%。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颅内压保持在5.0~15mmHg(ImmHg=O.133kPa),若持续>15mmHg时,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不仅是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又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为脑膨出、脑移位、脑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以导致库欣反应综合征、脑疝等,影响治疗和护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感受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另一端与颇内压监护仪连接、将颅内压压力变化动态转变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压力曲线。
脑室压测定因操作较简便、测压准确,被称为ICP测量的“金标准”。
目前,置入导管通过光导纤维进行脑室内ICP监测在临床应用较广泛。
【适应证】1.中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GCS8分以下。
2.头颅CT检查阳性,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
3.多脏器损伤伴意识障碍。
4.颅内占位性病灶清除术后。
5.头颅CT检查阴性,但年龄>40岁、收缩压V90mmHg∖GCSVI2分,有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4项不利因素中的3项者。
降颅压治疗结束后48~72小时,颅内压保持正常者可以停止监护。
【禁忌证】1.清醒患者,GCS评分>12分,一般不需要ICP监护而直接观察神经系统体征。
2.凝血功能异常。
【目的】1.早期报警,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准确了解颅内压变化,合理应用降颅压措施,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3.辅助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4.判断预后,ICP的高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对疾病预后估计。
5.辅助诊断有无脑疝。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推荐:①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异常有抢救机会均应行颅内压监测(II级推荐);②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正常,但入院时以下3个条件有2个或2个以上条件符合,则亦有指征行颅内压监测:年龄>40岁;单侧或双侧去脑去皮层状态;收缩压V90mmHg(III级推荐)。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压(i n t r a c r a n i a l p r e s s u r e,I C 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u n i t,N C 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 C P>20m m H g,1m m H g=0.133k P 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
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
(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埋(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
(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
(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
(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证据背景: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 <8分)等。
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推荐意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虽然有创性(侵入性)颅内压监测始终被视为“金标准”,但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和硬膜外4个部位的ICP监测最优选择与排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所证实。
与脑实质ICP监测相比,脑室内ICP监测因兼顾治疗(CSF引流),而使难治性颅内压增高发生率更低(21. 0%比51. 7%,P<0.000 1),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ore,GOS)更高(3.79比3.07,P=0. 009),生存率更高(88. 7%比68. 3%,P=0. 006)(2级证据),但5~11 d感染风险也会增高(9. 2%比0.8%,P<0. 01)(3级证据)。
与脑室内ICP相比,脑实质ICP监测的绝对值相差2~5 mmHg,并多向更高的ICP值漂移0. 35 mmHg/d,50%~80%的脑实质ICP监测值3d后零点漂移>+3 mmHg(2级证据)。
与脑室内ICP相比,硬膜下ICP监测绝对值相差>10 mmHg,53%的硬膜下ICP监测值低于脑室内ICP(2级证据)。
与脑实质ICP相比,硬膜外ICP监测绝对值相差5~10 mmHg,66%的硬膜外ICP监测值高于脑室内ICP(2级证据)。
两项重症(GCS<8分)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研究显示: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ICP增高(>15~20 mmHg)与不良预后(重度残疾、植物状态和死亡)显著相关(P<0.001)(2~3级证据)。
两项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 large hemisphere infarction,LHI)研究显示:与正常ICP患者相比,无论同侧脑实质还是对侧脑室内的ICP增高(> 15~18 mmHg),均使脑疝发生率增加(22. 2%比11. 1%),死亡率增加(83. 3%比23.1%,P<0.001)(2级证据)(2级证据)。
两项大脑半球大容积( 24~33 ml)脑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研究显示:脑室内ICP增高(> 20~30 mmHg)与脑疝发生率(OR=2.7,95% CI0.3~29) (3级证据)、病死率(OR:1. 15,95% CIl.05~1.26,P=0.003)和1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显著相关(OR=1.11,95% CIl.02~1. 20.P=0.01)(2级证据)。
推荐意见: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2.无创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虽然无创性(非侵入性)ICP监测技术并不成熟和精确,但初步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与有创ICP监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眼压计测量眼内压荟萃分析(12项研究,其中10项前瞻性研究,546例患者)显示:眼内压与有创ICP(脑室内、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的相关系数为0. 44 (95% CI0.26~0.63),眼内压用于诊断颅内压增高(有创ICP≥20 mmHg)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 95% CI0.26~0.98,P<0.01)和95%(95% CI0.43~1.00,P<0.01),但研究异质性过高(,2:95. 2%~97. 7%)(2级证据)。
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系统回顾(6项横断面研究,231例患者)显示:ONSD 用于诊断颅内压增高(脑室内或脑实质ICP≥20 mmHg)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5% C/0.80~0.95,P=0.09)和85%( 95% CI0. 73~0.93,P=0. 13)(1级证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研究显示:大脑中动脉流速计算的ICP高于有创ICP(脑室内或磕婺虏)6.2 mmHg,对颅内压增高(有创ICP≥20 mmHg)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1. 2% (2级证据):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 pulsatility index,PI)可随有创ICP增高(ICP>20 mmHg)而降低(相关系数-0.82,P<0.000 1)(2级证据),病后14 d内PI持续下降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相关系数9. 84,P<0. 01)。
(2级证据)。
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 evoked potential,SEP)研究显示:SEP的N20与有创ICP(脑室内、脑实质和硬膜下)负相关,N20波幅降低/波形消失可出现在有创ICP增高之前、之后或同时,所占比例分别为30%、23%和38% (2级证据)。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研究显示:FVEP的N2潜伏期与有创ICP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12)心列(3级证据)。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研究显示:EEG功率谱计算的压力指数(pressure index,PI; PI=l/delta 比值×中位频率)与有创ICP(蛛网膜下腔)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9,P<0.01)(2级证据);病后108 h内EEG功率谱总能量持续下降预示预后不良(P =0.03)(3级证据)。
推荐意见: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 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二、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证据背景:两项TBI研究显示:与ICP<20 mmHg(脑室内)相比,ICP≥20 mmHg 的死亡风险升高(OR=3.5,95% CIl.7~7.3);ICP≥25 mmHg的神经功能恶化(意识水平下降、GCS评分降低、脑疝形成)风险增高(RR:3.042)[28-29](2级证据)。
部分颅骨切除的TBI研究显示:与ICP≤15 mmHg相比,术后ICP(脑实质)>15 mmHg患者的30 d重度神经功能残疾率和病死率更高(P<0. 001)(4级证据)。
一项关于TBI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无论是否存在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ICP≥20 mmHg持续37 min,或ICP≥25 mmHg持续12 min,或ICP≥30 mmHg持续6 min,均预后不良(2级证据)。
两项LHI研究显示:部分颅骨切除术前,即使ICP<20 mmHg(脑实质),亦可出现颞叶钩回疝、中线移位(平均值为6.7 mm +2 mm)和环池消失等(63.2%);部分颅骨切除术后,与ICP≤15 mmHg(脑实质)相比,ICP>15 mmHg患者30 d重度神经功能残疾率和病死率更高(P<0. 001)(4级证据)。
两项ICH研究显示:ICP> 20 mmHg的脑出血(血肿> 30 ml)是死亡(P<0.001)的危险因素;ICP> 30 mmHg的脑室出血(血肿> 30 ml)则是死亡(OR=1.15,P=0.003)和不良预后(OR=1.11,P:0. 01)的危险因素(2级证据)。
一项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统回顾研究(26项研究,其中4项RCT研究,2 039例患者)显示:ICP> 20 mmHg(脑室内或脑实质)并对降颅压药物(甘露醇和呋塞米)治疗无反应患者预后不良(2级证据)。
两项TBI队列研究显示: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60 mmHg持续10 min,预后不良;CPP< 60 mmHg持续时间越长病死率越高;CPP< 50 mmHg或>95 mmHg,均预后不良;ICP>25 mmHg,无论CPP如何均预后不良‘34-351(2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