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素质普遍低下,教育落后导致人才匮乏,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发展没有源源动力。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也曾有着和发展中国家平行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后来却能将其他国家经济远远甩在身后,异军突起,往往是在经历了所谓的思想启蒙或文明开化之后开始的;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未经历这一对国民素质有决定性影响的阶段,使得国家缺乏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领导力量,领导国家发展,造成经济的落后。

由于欧洲漫长黑暗的中世纪的统治,欧洲经济萎靡不振,这与当时的环境遏制人的发展有关,等中世纪一结束,人们重新开始思考发展这一问题时发现,只有解脱人思想的枷锁,才能让国家发展,人们富庶,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在启蒙运动之后欧洲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验证了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从单个国家来说,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欧洲数一数二,德国人口的素质高是这个国家此后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宝,两次世界大战都打不倒的是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即高素质的人才和高现代意识的国民。同样的事发生在亚洲的日本,战后二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日本的大国地位,所依靠的,就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文明开化打下的底子。国家能发展,就是凭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国民和大批优秀的现代化人才,这些从来都是要靠教育来实现。

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能依靠自然资源,它应该依靠的,是人们心中的想法和观念。有人说中国走这个路,那个路走不通,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的,但他没有从根源分析为什么那么多的路不通。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现代化意识,而中国人祖祖辈辈的观念源于所接受的这些教育,因而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推进。我们的国民普遍缺乏现代化素质,这就需要少数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所组成的先锋队来带领我们,由国家主导经济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更加重视教育,重视对国民现代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国民自由,平等,博爱的意识,不一定是思想启蒙或文明开化,但一定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国家大门前的必经之路。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们是在物质技术基础低下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基础比我们优越得多,它们的方向是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普遍化的态势发展,并且前二者基本解决,而我们则是在前二者才局部解决,后者相距尚远的条件下去发展的。 第二,我们是在劳动生产率落后的起点上赶追的。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再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民财富增长的71%来自科技进步。相同时期,日本科技进步因素占国民财富增长的65%。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30年问,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达25%左右。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已达80%,而我们才达到30%左右。如果我们不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难以达到制定的目标,而且还会加大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我国的资源禀赋差且利用率低,弥补不了我们其他方面的差距。从资源条件看,农牧业我们不占优势。从矿产资源上看,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计算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左右。这种能源现状仅能维持自给,靠其创汇来弥补经济发展之不足根本没有地。 第四,我国的富裕程度偏低,支撑国际竞争难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未来在吸收外资和技术方面,将处于竞争更加激烈的境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不能通过依靠科技使竞争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那么我们的发展环境将会恶化。 第五,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科技现代化的需要。 第六,我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过快,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由于人口过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便被人口大国的分母效应所抵消。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是不平衡性或多层次性。中国地区差距大,各地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有先有后,在一定时期内的实现程度必然有高有低,发达地区可以而且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但是,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整体性,层层分解,划小地区范围,降低现代化标准,纷纷宣布率先实现现代化。那样做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产生消极后果。 二是现代化标准的全面性。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应当包括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等制度文明,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称生态文明,等等。也就是说,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丰富和生活质量改善,而且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现代化标准的动态性。为了具有可比性,通常需要以一定时点上的某一类国家作为参照系。但是,现代化的标准会随着技术进步、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时点上。我们选择参照系时,既要符合本国国情,又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申论复习与考试过程中,阅读量都非常的大,如果不会提高效率,一切白搭。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一般人每分钟才看200字左右,我们要学会一眼尽量多看几个字,甚至是以行来计算,把我们的速读提高,然后再提高阅读量,这是申论的基础。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在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豫西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转变不够、经济效益低下、政府财政扶持不够等原因,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缺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正确扶持引导,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选择了家乡所在的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豫西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豫西南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均有所增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1%,盐碱地治理面积约占盐碱地耕地总面积的84.9%。农田防护林带大幅增加,林木覆盖率达到19.83%。农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2、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主要农、畜、林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粮食平均年增长3.3%,棉花平均年增长6.1%,油料平均年增长13.6%,烟叶平均年增长0.2%,水果平均年增长9.9%,牲畜平均年增长5.2%,生猪平均年增长3.5%,山绵羊年平均年增长4.9%,猪、牛、羊肉平均年增长11.7%。 3.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趋向优化和合理 农业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已不是单一的种植业。1990~2008年种植业增长了33倍,而林业产值增长了142倍,牧业产值增长了124倍,渔业产值增长了147倍,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而牧业比重则同步上升。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农村—农业—种植”的旧貌有了大的改变。 4、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在增加,素质 在提高。

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摘要我国林业现状、什么是林下经济、林下经济的特点、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林下经济合理利用增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 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 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 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 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 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 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 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 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 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不砍 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 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林业主 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二、林下经济的特征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 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 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 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 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 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 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三、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促发展 中国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 均匀,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 要充分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做到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 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食用菌种植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 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 南区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 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 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体联动聚合力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一、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大约有11亿人生活在贫困中,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平均贫困线低28%。这些人构成了世界人口的17%。他们加在一起占有着不到0.3%的全球产品。 这种巨大的不平等令人不安。联合国发展项目组织估计,大约有8.31亿人长期营养不良;11.97亿人没有可保障的水资源;27.47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人为遮风避雨之所而奔忙;20亿人不能充分享有电力带来的光明。大约8.76亿的成人是文盲,2.5亿5到14岁之间的儿童在家庭之外从事有偿工作——他们的工作条件往往十分恶劣:比如从军、沦为妓女或家奴,从事农业,建筑业和地毯纺织业。 由于贫困,他们经常遭受社会排挤,他们无法有力地坚守自己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他们的权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贫困的人总是缺乏有力的工具来反抗或者犒赏政府官员,因而后者就有可能粗暴地统治他们,而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比如说那些可以与官员进行互惠的国内买办或国外的商贾。无论穷人们生活在哪里,他们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几乎总是得不到保证。 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1).全球贫困状况全球:60亿人口中有12亿处于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6.7045)的国际贫困线下(其中南亚44%)、28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 ?高收入国家15%人口获78%经济总量;低收入国家40%人口获3.45%经济总量;中国21%人口获3.35%经济总量。 ?预期寿命全球67,低收入国60,非洲50,富国78岁 2).中国贫困状况 中国:绝对贫困程度稳步下降,但到2002年底尚有4.6%人口在国家贫困线以下,16.6%人口在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46.4%低于2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达0.447。 到2003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900万(以中国的贫困线计算),绝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对策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了增强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1.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1.1.1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 1.1.2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 1.1.3区域特色逐步形成。 1.1.4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1.2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结构不优、特色不足、新的增长点不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种植业内部传统粮棉型种植面积偏高、优势特色的经济作物不多。大农业内部,林牧渔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偏低。

1.2.2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1.2.3目前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更低,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 1.2.4农产品市场发育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农村目前尚未构筑起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1.2.5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1.2.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8%,“九五”期间降到10%近几年来仅5%左右,而且县、市、区、乡镇村之间很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综合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缓慢是重要因素。 2.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2.1把握基本原则,突出发展重点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避免调整的盲目性。 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四要在认真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五要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状况,在调整重点的基础上,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扩大反季节种植、设施化栽培、无公害栽培和立体栽培面积。林果业重点加强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果和加工专用果,积极培植苗木花卉、中

如何看待和理解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看待和理解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除了正视和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积极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应对时,引进外资,经验,技术,还得努力的去防止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等等。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则利益较大,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将污染的产业更加便利的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的应对,也要做好最大的防备。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虽然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所谓经济全球化应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国外一些学者将这种联系称为“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网络联系”。 对于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然首先应该从生产力的层次上着眼于其经济意义本身;但是同时又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在狭义的经济发展的意义上包含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在内容,而且还有着自己特定的生产关系形式,亦即体制形式。任何一种生产力的形成,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全球化当然不能例外。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如何确认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形式或体制形式?经济全球化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散”,就等于资本主义化?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更谈不上从战略的高度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亦即体制形式。任何一种生产力的形成,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全球化当然不能例外。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如何确认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形式或体制形式?经济全球化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散”,就等于资本主义化?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更谈不上从战略的高度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二次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科学技术、交通通讯事业,尤其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水平,地球被“缩小”了;绝大多数过去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国家,已相继对外开放,扩大厂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空间;绝大多数曾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已先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各种模式(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各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已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不少过去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近几十年发展很快,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场所,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增加了世界财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涌现与发展。这种种因素都在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根植在国人的骨子里,面对日益发展的快速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需求,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于农业经济的期望,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必定要加大改革,加大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的结果。 标签: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身为农村管理实际上的执行者,农村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新意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且由于管理人员个人能力不足,导致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不畅,对于新政策、新法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并且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最终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无法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农村发展经济体系。 1.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发展发展脱节 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农业经济管理难以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整体上的战略性指导,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未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配套关系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与之严重脱节,这在当前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管理作用,也让农业经济发展难以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1.3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但从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管理技术陈旧老化,与当前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趋势背道而驰,没有利用到当前的时代红利,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前进幅度小,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微弱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 1.4小农经济理念固化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都是分散化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作物大多用于自给自足,很少用于商业交换,难以形成产业化农业格局,小农经济可以满足农民群众对于食物的基本需求,但是难以帮助农村经济真正的发展与腾飞,因此,相关单位应该用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来代替小农经济的农业结构,让我国农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创新农业的发展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题研究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小组成员 祥玉 依 江叶帆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理论基础 (3) 三、实证计量分析 (5)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5) (二)、模型构建 (6) (三)、参数估计与检验分析 (6) 1、对模型进行回归 (6) 2、多重共线性检验 (7) 3、检验是否为线性相关关系 (11) 4、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13) 5、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处理 (14) 四、结论与启示 (14) 参考文献 (15)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性 因素。因此,我课题小组采取多元分析的方法,构建多元线 性模型,对1992至2010年间我国我国教育情况对国民经济的 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教育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在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的同时,在校本科生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大家都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来提升自己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如何通过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排名世界第二,但跟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探求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结合二者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我课题小组试图运用计量的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2002-20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

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相应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多,资源供给日渐紧张,市场约束也越来越强,因而农村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并不甚乐观,有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加强和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面对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敢于探索和创新。随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中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影响,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潜在影响逐步显现,也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创新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保证农产品供给,重视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坚持重视农产品供给问题,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连续的农业生产丰收,这也为我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对于种粮效益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种粮效益时刻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不能仅仅看到粮食生产的产量问题,若过于重视某一特定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供给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势必会导

致该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过剩或不足,从而影响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粮食安全,同时应当重视对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平衡问题,将供求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供求关系达到调节产品价格的目标,防止政府对于产品价格的过度干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农民收益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某一农产品实现连续丰收后,众多农民出现了增产却不增收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农产品供给结构也会出现一定的失衡状态。因此,要改变对于增产的错误认识,积极调整供给结构,并且政府要重视农业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分享,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跟随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从而保证供给结构的平衡。 2、重视政府调控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尽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为主体,政府不能对市场的发展进行过度的干预,但同时不能忽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将市场自我调整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实现创新。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补贴,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极为重视对于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工作,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的最终目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补贴相关法规较为完善,而相对落后地区的对于农民的补贴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相关思路,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要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 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作者】甘剑斌【作者简介】甘剑斌,1966年生,现为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政治的,内部的、外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笔者以内部和外部原因为基本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行理性的界定。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外部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占有的优势地位,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利于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WTO)为支柱,主要体现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三大领域。这种建立在少数国家居垄断地位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会在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生产是以不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单一型的经济结构,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一、二种农牧产品或初级矿产品仍然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如博茨瓦纳的养牛业产值就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既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对外部消费与需求造成极大的依赖,从而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主动权,贫困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国际贸易是以不等价的交换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便利条件,人为地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压低农矿产品的价格,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盘剥发展中国家。1965~1986年,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价格平均提高2.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为5.5%。1950年,发展中国家尚有3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但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却高达每年数百亿美元。国际金融货币是以少数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为标志的。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和货币金融机构均由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主要的流通、结算、计帐和储备货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挂钩。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利率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像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发展中国家就损失了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显而易见,这种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是个严重的障碍,它无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力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第一,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失误。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这是个既复杂而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因素。尽管各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后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没有经验,二不注意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都不同程度地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的国家情况还相当严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真题回顾】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答案:D。解析: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相关知识点】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从事生产劳动。那时的学校教育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其任务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劳动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就不能从事生产。学校开始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从根本上说,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反映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更表现在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方面。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学手段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教学形式是个别面授,教学形式也很简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也出现了演示、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

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商南县“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对统一认识动员人民,加快农村发展,努力走在全市的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十二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预计我县“十一五”末,我县农业生产总值可达15.1亿元,加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雄厚。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生产总值高速发展时,农村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县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鲜明的特征:一是农村基础完善强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相互促进,和谐快速发展;二是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产业和现代牧业等新型产业转移调整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明显;四是工农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五是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更高。 “十二五”时期,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看:一是经济危机逐渐消退。全国、全省经济逐步复苏,有利于改善我县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林牧渔产业的扶持,有利于拓展我县农村经济的

发展空间。第三,陕沪高速公路、西合铁路和即将动工修筑的“运十”铁路,使我县与周边省市、县区的直线距离大大缩减,有利于提升我县在全省、全市格局中的地位。第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县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第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县的发展活动。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压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压力较大;二是区域经济竞争激烈、压力更大;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和良好的平台,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二、商南县“十二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 初步考虑,我县“十二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面党在农村农民的各项政策,以加快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主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眼于加快农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实施科技兴农,创新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开发、区域突破、绿色增长战略,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高经济生产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化、持续化和和谐化进步,不断开创农村经济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经济发展,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