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本源

——读鲁建文先生《教育失调的苦果》有感

近日拜读了鲁建文先生《教育失调的苦果》一文,很受启发。他由最近发生的“药家鑫案”、“上海汪姓留日学生捅母案”等几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案件引人,指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的失调”。作为一名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使我完全赞同鲁建文先生的观点,不过,在此,我还想沿着鲁先生的思路谈谈自己的拙见。

正如鲁先生所言:教育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育,还包含着道德的修炼、人格的塑造。在我看来,这知识的传授应该只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基础性的要素,只占教育目的的小部分。但现实却是教育目的的严重失调: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过于强调孩子的智力开发、才艺培育,而忽视他们的道德修炼、人格塑造。这样的教育,倘若将孩子们培养成高分低能或许还是万幸,但那种高分无能甚至是高分低德的结局便更令我们唏嘘了。也借用梁启超先生的那句话:“千万别以为得到断片的知识,就算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了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传说中毛主席也曾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或许他老人家并不是为了佐证梁先生的论断,但的确也是道出了教育的畸形后果。

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应是什么呢?本人才疏学浅,但认为有两点却是不可少的,一是教人做人,二是教人学习。还是想用两位大人物的话来垫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认为教育历来包括“体育、

智育、德育、美育”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也说“所谓教育即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生活”。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当然,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也是包括这几项的,甚至比这几项还丰富,但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最后都简化为一点,即它的智育功能,或者说教育便是让学生学会考试,提高分数。

然而,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一味针砭考试制度甚至鼓吹废除考试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试还是最公平,也是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最好的途径。但我认为在完善考试制度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的,比如,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完善学生的德育和遵纪守规方面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做人方面也可以量化评价,当然,这项考核不能像学科学习那样精细到一分一厘,但至少可以按优良中差等等级考核来评判;第二点,我认为应降低各学科内容的课程难度,更多强调学生常识知识的掌握,因为许多知识我们倘若不是从事专业性的工作,倘若长期不接触,那么原先很多艰涩的知识都是过眼云烟。记得曾看见过这样的报道,说美国的中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我们中国学生小学的知识,但也没见到美国学生后来的发展逊色于咱们啊。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许多知识的学习都是为那一两次考试服务的,试考过了,它们也都远去了。而且,降低难度也有利于培养一些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第三点,创新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可以通过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专门的德

育课程开发,提高教师思想教育水平等等,让学校德育工作从文件上真正走入学校教育工作首位,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然,教会学生做人也不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通力合作,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平安、文明、健康的环境,家庭不要死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品质的培养、情商的培育。

最后,我还是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作结,以引起全社会对教育目的的审视: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不单是教他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