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从《神骏图》到《昭陵六骏》,聊一聊唐朝对马文化的推崇

从《神骏图》到《昭陵六骏》,聊一聊唐朝对马文化的推崇

从《神骏图》到《昭陵六骏》,聊一聊唐朝对马文化的推崇引言唐代思想和时代精神逐渐分散和多样化的特征,使唐代文学艺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鞍马为主题的艺术品更加有力和艺术性。

唐人喜欢画马,现在人们更喜欢汽车。

马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存在,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力量。

唐代鞍马的艺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无论是精美的丝绸画,绝美而精湛的雕刻技巧,还是宏伟的陶器,以及墓中灿烂的壁画,它们都达到了成群结队的美丽和争议的状态。

鞍马艺术的产生无疑是鞍马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其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已为子孙后代所继承。

唐代鞍马画马雕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代强大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是最繁荣,最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国古代王朝,许多方面的发展已达到历史高峰。

它在马匹的发展中更为独特。

马不仅与人们的旅行紧密相关,而且还为人们带来许多娱乐活动。

成群的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马匹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图像特征,不仅作为运输工具和勇敢的战马的图像,而且逐渐成为贵族突出身份的象征。

马的流行为它带来了众多的艺术家,从而使唐代的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长期的历史积累产生了许多精美而精美的马为描述对象的艺术品,马为主要对象的作画,为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贡献。

马雕塑以及精美的马壁画的代表作品中,马的形象不仅是代表吉祥的象征,它也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象征。

一、唐朝画卷作品中马的形象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其中,绘画可以说是拥有着非凡的成就,因为在唐代以前,鞍马画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绘画主题出现,而且没有标志性的鞍马画。

唐朝的政治多元化也导致思想的开放。

唐代画家普遍认可画家们的教学方法是亲切自然的,使鞍马画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

高质量数量大的鞍马画的出现表明鞍马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主题。

其次,唐朝民族时代的马的勤劳勇敢和冒险精神是唐代鞍马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动力。

第三,为了抵抗外国敌人的入侵并巩固国力,唐朝也必须招募军队并选拔好马。

古代马术文化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古代马术文化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古代马术文化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古代马术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发展与传承。

马术不仅为古代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文化、体育、促进文明和交流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马术文化可以说是处于萌芽状态。

当时的马匹主要被用作战争中的交通和攻击工具,因此,人们对马术文化的认识并不深入。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马匹逐渐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国家和军队开始尝试对马术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汉代是中国马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武帝曾下令设立"夫马都尉",负责统一管理和管理马匹,并为马匹安排培训课程。

在此基础上,马匹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追求墨宝的对象,在文化艺术中开始呈现“马”这一形象的出现。

同时,汉代也有许多著名的马术大师,如吕布、马超等,他们的表现往往超越了战争本身,成为文化与艺术的表现。

进入唐代,随着贸易和交流的加强,马术文化逐渐传入中亚及西域,并与中原马术相互影响。

唐朝时期,安禄山、史思明等大规模进攻中原,许多唐朝将领依靠精湛的马术技巧,凭借骑兵来迎战敌军。

唐朝时期,经典名篇《赛马图》和《千里驹》的诞生,也为马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是中国马术文化的高峰期。

宋代的马匹培育得非常优秀,据《续太平广记》记载:“世信马者有一妙骥,奔走如飞,选胜马逐之不能得”。

在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下,马车和马车的应用得以普及。

同时,宋人不断地研究与发展马术,《围棋谱》《武经总要》《三十六计》等着作中都有大量关于马术的讲述和描绘。

马术文化逐渐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儒家化马术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马术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例子。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现代马术文化已经步入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阶段。

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和体育活动中,马匹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马术在文化交流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香格里拉马术比赛和天马杯马术邀请赛等赛事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们在不断地传承与发扬着古代马术文化的精髓。

古代中国的骑术和马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古代中国的骑术和马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古代中国的骑术和马术有哪些独特之处古代中国的骑术和马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骑术起源:骑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前。

最早用于狩猎、战争和交通。

到了商周时期,骑术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2.马上战争:在古代中国战争中,马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时期,骑士们骑着战马冲锋陷阵,进行马上战斗。

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骑兵的建设,如秦、汉、唐、宋等朝代都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3.骑射技艺:古代中国骑射技艺高超,著名的弓箭手如养由基、李广、岳飞等,都是骑射的高手。

骑射不仅用于战争,还是民间体育竞技活动。

4.马术运动:古代中国的马术运动包括马上跳跃、马上投壶、马球等。

这些运动既体现了骑手的技艺,又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5.驯马技术:古代中国驯马技术精湛,如《周礼》中有关于驯马的记载。

驯马过程中,重视培养马的忠诚、勇敢和敏捷等特点。

6.马具和装备:古代中国马具和装备制作精良,如马鞍、马蹄铁、马勒等。

这些装备不仅实用,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骑术礼仪:古代中国骑术礼仪严格,如《礼记·王制》中有关于骑射礼仪的记载。

骑手在比赛和表演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范。

8.骑术教育:古代中国重视骑术教育,各级学府如武馆、骑射学校等都设有骑术课程。

骑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骑手和弓箭手,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了优秀人才。

9.文化传承:古代中国骑术和马术文化传承悠久,许多成语和典故都与骑术有关,如“马到成功”、“一骑绝尘”等。

这些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骑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0.影响深远:古代中国骑术和马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蒙古、辽、金等民族在接触中原文化后,骑术和马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古代中国骑术和马术在文化、历史、军事、体育等多个领域都具有独特之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骑术起源于哪个时期?解题思路:回顾知识点中关于骑术起源的描述,找出具体时期。

浅谈唐三彩艺术魅力——以唐代三彩马为例

浅谈唐三彩艺术魅力——以唐代三彩马为例

1 绪论1.1 研究的意义“China”中文意思是指“中国”,但是英文原意本是指“陶瓷”,泱泱中华,以陶瓷享誉世界以“Chi na ”冠名。

中国陶瓷史最繁荣兴盛的时期是唐朝。

唐三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989年,在伦敦拍卖一件唐三彩黑马,以495.5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陶瓷在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文化历史的成就和辉煌是史无前例、无法替代的。

中国陶瓷的视觉装饰、艺术创造和文化底蕴完美地在唐三彩器物上展现,受到中外人民的广泛喜爱。

大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唐三彩则作为大唐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大唐王朝历史的完整缩影与时代的见证,是中国造物艺术集大成者。

其独特的烧制方法、成色特点、装饰工艺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不断追寻与深入研究。

马在唐人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人爱马“是从古至今的事实,马与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都息息相关,三彩马的出现源于生活,体现了唐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重温唐代的历史,追溯三彩马的来源,挖掘三彩马的思想,借鉴三彩马的经验,给予它在新时代陶瓷工艺制作中现代化的思想生命,这就是用历史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寻找其源头,分析其现状最终引领我们未来陶瓷工艺的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以唐代三彩马为例,深入研究唐三彩的烧制方法、成色特点和其多彩的装饰意识,使我们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产生新的思考,对现今陶瓷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通过继承和发扬“唐三彩”的卓越特色且创造出具有当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三彩”。

1.3 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我们通过研究唐三彩马的造型、色彩、种类、工艺、装饰特点探究所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分析其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从而对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精神有着更好的理解。

(2)文献分析法,对于唐三彩的研究,尤其是唐三彩中对三彩马的研究,在工艺美术、考古学上很多学者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对于文献的研读,更加深刻分析三彩马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古代中国的牧马文化

古代中国的牧马文化

古代中国的牧马文化在古代中国,牧马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文化。

它涉及到马匹养殖、马术、赛马、歌舞、诗歌和绘画等多个层面。

牧马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热爱,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马匹养殖在古代中国,按地域分布,马可分为草原马、高山马、平原马等。

人们对不同种类的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养殖,甚至形成了专业化的马场。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出现在唐代的大禹马场。

大禹马场建筑奇特,水渠纵横,可以随意调整水量,保证草原水草丰富,增加了马匹的健康和增长。

二、马术古代中国的马术是一种高超的技艺。

它涉及到马背上的骑马、射箭和擒马等多个方面。

任何一个马术运动员都需要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马术大师。

此外,古代中国的马术还包括各种出色的花式表演。

例如,草上飞的马术表演,更是一种大胆创新和技术的体现。

三、赛马赛马是古代中国牧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匹能奔跑,而且速度惊人,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和比赛的娱乐方式。

赛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著名的赛马场地当属鄴马场和阳武马场。

这些比赛吸引了大量的参赛者和观众,也为古代中国的马匹养殖和马术提供了又一重要维度。

四、歌舞诗画古代中国的牧马文化还涉及到艺术和文化的多个领域。

人们通过古代的歌舞、诗歌和绘画,表现了对马匹和自然的美好追求。

例如,唐代的《骏马奔腾图》反映了人们对马匹力量和生命的崇敬。

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不乏有关马匹和马术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牧马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古代中国的牧马文化拥有广泛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命力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的牧马文化保持着生命力,而且在改革开放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三彩里的马文化

唐三彩里的马文化

唐三彩⾥的马⽂化2019-06-02唐三彩的形制⾥有曼妙的仕⼥、搞笑的丑俑、跋涉的骆驼以及奋蹄的骏马,尤以马居多。

马在唐代,从君王到庶民都特别欣赏看重,所以在唐三彩中的地位也显得尤为突出。

马的雄健神勇恰好映衬了盛唐的如⽇中天浩荡国威,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卓异功勋都与其坐骑分不开,昭陵前⾯即刻有“六骏”,千年⽇⼣相伴。

在⼤唐盛世,全国上下掀起了⼀股持久的“爱马”风,诗⼈咏马,画家绘马,诗圣杜甫赠丹青⾼⼿曹霸诗云:“斯须九重真龙出,⼀洗万古凡马空。

”唐三彩就在此背景下应运⽽⽣。

“三彩”并不意味着只能有三种颜⾊,其基本⾊调是黄、绿、⽩,亦有紫褐、蓝、⿊等⾊,以蓝、⿊尤显珍贵,特别是⿊⾊马,古称“骊驹”,乃罕得⼀见的艺术珍品。

笔者收藏过⼀尊唐三彩神骏,是⼀匹⽩马,造型可谓独具匠⼼,⾼8,6厘⽶,长11厘⽶,头昂起,尾甩开,全⾝⾊⽩,马鞍及垂下的部分为绿⾊,前后腹部也显出亮绿。

左腿提起,正在⾏进中,马蹄下有⼀滴淡绿,那是沾上去的露珠,“鸡声茅店⽉,⼈迹板桥霜”,地上不见草,但见晶莹欲滴的鲜亮露珠,让⼈可以想象清晨草地上马的⾏进。

神奇的是尾巴上也沾上了浅绿⾊的露珠,那马尾是甩动的,可见草地露⽔之重,⼀匹⾏进中的⽩马,蹄下、尾上都传出了不同的⽣动信息,不能不让⼈惊叹艺⼈的深刻洞察⼒和丰富表现⼒。

⼤唐盛世有⼀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叫薛仁责,他常常⼀匹⽩马驰骋沙场,⼈称“⽩马将军”,不知艺匠是否根据这位英雄的传奇⽽精⼼炼制出来的?唐三彩⾥的各种马形⽓宇轩昂,⽽⼜有独特个性,情调浪漫,姿态万千,线条流畅,⾻⾁均匀,神备⽓⾜。

唐三彩饱含着强劲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唐⽂化的奇特体现,颇受“唐迷”们的青睐,那么收藏者如何辨别真伪呢?主要⽅法如下――⼀看形制――古朴庄重为真,光亮清新乃假;⼆辨⼯艺――捏塑轮制,同类物⼤⼩有异为真,同类物规范统⼀乃假;三识坯胎⼀真,品为⾼岭⼟,基本⾊调或⽩或⽩中泛黄,⽽仿品硬度⾼,发声清脆;四看釉⾊⼀真品的⾜部、底盘多露坯胎,且不施釉,有细⼩纹⽚,⽽仿品有玻璃感,⽆⽔蚀或⼟锈遗痕。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作者:邓芳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摘要]舞马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马戏中的一种。

隋唐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达,社会上习染胡风,贵族无论男女皆好骑乘,出游狩猎、打马球及舞马等与马有关的活动十分盛行。

由于舞马表演是脱离了民间的乐舞,这注定它的命运必定和大唐贵族同沉浮,留存于历史记忆之中。

[关键词]唐代;陶舞马;马戏;马舞艺术[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5-02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马的数量和素质,与朝代的军事实力和国运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舞马是唐朝兴衰成败的象征。

盛唐时期,舞马是宫廷的御用娱乐马匹,它们经过专人特训,当听到音乐时懂得旋转起舞,且演出规模庞大。

唐玄宗生日时,曾以装饰华丽的马匹助兴,舞马随音乐踏蹄跳跃。

天水出土的陶舞马,呈现了盛唐时期的特殊娱乐活动。

舞马是指专门训练马匹用于舞蹈以供人们娱乐欣赏的马艺活动,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马戏中的一种。

绝大部分舞马产自西域、大宛、吐谷浑、吐火罗以及遥远的大秦帝国……大宛从汉武帝时就开始被迫进贡汗血宝马,流红色的汗,长寸许长的肉角,这些奇异体征代表着马的血统纯正。

吐火罗送来据说是神马与凡马交配的后代,诗人们浪漫地称之为“月窟龙孙”。

而大秦的马,据说能听懂人言,和后来称雄草原的蒙古马不一样,它们高大、美丽,擅长奔跑——“有奇貌绝力”。

根据宋朝人对前代资料的研究成果,“其为马异于今者众矣,或角或距,朱尾白鬛。

”不是头长角,就是足生距,别说传说中的宝马异相,就是凡马,日常也算稀缺物资。

宋朝最常见的南疆马,矮小而善爬坡,是运货的一把好手。

出身名门,又经精挑细选过的骏马,来到全世界最豪华的城市,跻身时代最杰出的乐师、歌手、优伶、诗人之列。

由专人专职进行训练,皇家林苑提供饲料,鞍鞯、佩饰、医疗各有部门负责,此事号为“马政”。

世袭“马政”的叫作“马家”,“马家”小儿和“斗鸡”少年,作为时代的幸运儿,因深受皇帝赏识而进入权力中心。

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探究

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探究

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探究[摘要]本文结合两点论述内容,探究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和雕塑。

第一部分探究“马”成为文化、精神、武力的象征载体;第二部分探究艺术家以“马”抒发个人胸臆。

[关键词]马古代艺术一、“马”成为文化、精神、武力的象征载体马作为农业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且在艺术形式表达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凸显其文化、精神、武力象征载体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于陕西兴平县的茂陵霍去病墓中,发现了16件陪葬的陵墓雕塑,雕塑皆以巨型青石雕琢而成,这些石雕的艺术价值极高,设计者根据石材外貌,因材塑形,生动的运用了圆雕、线刻和浮雕的雕刻手法进行雕琢,造型抽象、简化,但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而深刻。

尤其是两尊以战马为原型的雕塑最为突出,是其中的精品。

《石刻跃马》高150厘米,长250厘米,描绘的一匹腾空飞跃战马的洒脱与矫健的身姿,无惧危险,英勇向前,通过这幅艺术场景,使人们自然想起英勇善战的青年将军和无数浴血疆场的西汉战士,从而构成了以马的艺术形象来纪念和彰显的国家武力的实质意义;《马踏匈奴》高168厘米,长190厘米,这尊雕像描绘出一匹昂首阔目的战马威风凛凛的站立,其脚下踩踏着一名无力挣扎的匈奴士兵,这个场面的描写具有很明显的强弱对比效果,艺术感染力十足,此时的战马象征着西汉的国家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武力的强势地位,有纪念碑式的象征意义,是以马为题材的雕塑艺术杰作。

正如鲁迅先生所谈到的一样“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艺术品,名为“马踏飞隼”。

作者独具匠心,铸造了一匹矫健如飞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落于飞隼之上,暗示天马飞奔的速率感,具有挟风带雨的洒脱气势,这尊看似头重脚轻、不稳定的的青铜制品,东汉艺术工匠却运用自身的智慧,巧妙的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攻坚克难,最终突破了力学技术的屏障。

它作为统治者最高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是以马为原型的青铜雕塑佳作。

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摘要:中华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史前到现如今它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进步和发展。

唐代马文化内容宽泛影响深远,它寄托和包含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把一件件精美的马艺术品的神情和内在风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文化它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符号,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弘扬和代表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马不停蹄、自强不息、勇于冒险,永远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唐代马文化审美的主要核心价值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关键词:唐代艺术马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就崇尚马外形的自强不息雄壮威武,内涵的天马行空勇往直前。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

”在十二生肖中马排行老七又名神风,是民间敬奉的一种瑞兽,它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逐日月,乘雨御风,昼夜不舍。

古时《易经》中有记载:“乾为马”,马在古代是天的象征,是圣神不可侵犯的王权的代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不同朝代的帝王对马的喜爱都情有独钟,古代君王爱马、骑马、养马,在不同的马文化体系中形成了马的政治文化,“马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的军事文化,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青梅竹马”等民间的马文化。

所以中国马文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再加上艺术文化中的马文化在历代文人骚客颂扬和赞叹中,也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唐代马艺术文化更加炉火纯青。

一、呼之欲出的马的绘画――鞍马题材马形象符号在绘画中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岩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马艺术的雏形;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马”的象形字;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周南・汉广》书中有云:”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在很早以前马文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文字符号与诗书画当中,足以证明其追随人类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唐代专门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不断增多,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以人物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唐三彩马的人文背景及马的简介

唐三彩马的人文背景及马的简介

2 用 富 有 弹 性 的线 条 . 流 畅 又 有 力 地 组 出 一派 空 前 的繁 荣 景 象 。 ) 既 唐代 人 对 马 非 常 成 马 的 形体 , 神 具 佳 , 栩 如 生 。三 彩 重视和喜 爱 .因此养马 业在唐代十 分发 形 栩
马就是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 的一个体现。 达 。据 《 新唐书 . 兵志》记载 ,从唐太宗 三 彩 中得 到 非 常 明显 的反 映 。 唐代 男女 皆 ( )唐朝 的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
大 唐 盛 世 国 运 昌 盛 ,文 化 教 育 艺 术 发 达 , 育 出 生机 勃 勃 的雕 塑 艺 术 。 朝 孕 唐
的造 型 多 样 , 的腾 空奔 驰 有 的缓 步 徐 有
我 国有 着 悠 久 的 养 马 传 统 ,唐 朝 则 行 ,有 的 昂首 嘶 鸣 ,有 的低 首 反 顾 , 的 有
以后没 有 一个 时代 的 马的 形 象有 唐 马这 样 是 马 牧 业 发 展 的 顶 峰 。 尤 其 是 在 唐 朝 前 追 逐 戏 耍 , 的悠 然 静 立 , 态 各 异 . 有 神 栩
多姿多彩 。如唐三彩陶马的头、颈 、胸 、
背 脊 肚 腹 、 部 、 蹄 的 结 构 ,如 图 1 臀 腿 ( 、
期 ,由于 国 家 安 定 经 济 发 展 无 论 是 国 栩 如 生 ,每 一 件 陶 马 都 给 人 以 不 同 的 美 家 监牧 养马 , 是 民 间 私人 养 马 , 呈 现 感 。 或 都 ( ) 唐代 骑 马之 风 和 唐 三 彩 五 在唐代 . 上层 社 会 骑 马 成 风 . 在 唐 这
与继承 , 能够兼收并蓄。国家的强大 、制 十 三 年 马 匹 的 总数 也 有 4 3万 匹 ,外 来 的 是 女 俑 。 由 此 可见 唐代 骑 马 之 风 的 盛 行 。

历代中国画中马的形象变迁及文化启示

历代中国画中马的形象变迁及文化启示

口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道敏摘要马在人类生活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雄健的化身。

三、宋朝:线条浑厚柔韧的马形象关于马的绘画历史悠久。

各个时期中国画的马形象艺术都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值得深入探索其发展流变的过程。

发展,宋代皇帝对绘画的重视,使当时的绘画得到了全面发展二丽马关键词中国画画风审美艺术则体现出浑厚柔韧、清新超俗的风格j 马是巾国古代绘丽史上最早l叶I现的动物形象之一,它对人类的宋代的鞍马l面家应首推李公麟,他常到皇家马厩去观察马的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古往今来,马的形象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象征个种类、姿态和性情: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描述李公麟画着阳刚雄健、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

马与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历朝历马:李伯时F画马,笔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深,赏其神骏,久代都涌现出代表着不同时代精神的马形象艺术品,体现m深厚的民久则心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然超妙,所谓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族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两千多年l面马艺术的辉煌历史:也一李公麟在丽i马艺术上师法韩干,在造型上有唐代高头大马的痕一、唐朝:象征欣欣向荣的马形象迹,但却没有唐马朝气蓬勃的气势.而多了一种文人士气,跟当时文虽然马的艺术形象在秦汉时期已开始流行.但大多数还是m现人画兴起的社会背景有关。

李公麟传世的画马作品中最具代表的当在雕塑上.绘画中的马形象并不多见,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数《五马网》,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每匹马都由一绘有许多乘马而行的人物,这些马的形象已充满了含义隽永的神韵,马夫牵引,人和马的形象均用精简而流畅的线条勾勒,线条不但准确但还是人物活动的陪衬。

真正H{现成熟的马形象是在唐代。

唐代国家表现马的形体和神态,还表现出动态和质感,将马的浑圆体态及筋肉强盛,m现了一批专门以画马闻名的鞍马I画家,以马为题材的绘l画增毛色表现得栩栩如生,牵马者的面容和衣纹,只以极简洁的轮廓线勾多了,马的艺术形象也更加丰富,其中大都描绘的是御厩中的骏马,出,其不同民族、身份和神情特征便跃然纸上。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

政殿 前 大宴 百官 。给这 些 舞 马披 上锦 绣衣 服 , 颈部 挂上 黄
色 的金 铃 , 鬃 毛 上 系着 贵 重 的 珠 玉 , 跳 舞 祝 寿 。舞 马随 着
乐 曲 的节 奏 , 奋 首 鼓尾 , 欢腾 舞 蹈 。高潮 时 , 舞 马会 跃上 三
层高 的板床 . 壮 士 们把 床 板 和 马 一起 举 起 来 , 舞 马衔 着 酒 杯给 玄 宗敬 酒祝 寿 , 舞 马 也会 随 之 喝酒 , 场 面极 为 壮 观 。 在进 行 舞 马 活 动 时 ,对 于 马 匹 的数 量 一般 有 一 定 数 量 的要 求 , 而非 仅 是单 个 马 匹 的 表演 。通 常 情况 下 , 马 匹 的预 备数 量 至少 是 十匹 以上 . 多 的话 可达 百 匹 。舞 马表 演
兴, 舞 马随 音乐 踏 蹄跳 跃 。天水 出土 的 陶舞 马 , 呈 现 了盛
唐 时期 的特 殊 娱乐 活 动 。
及舞 马 等与 马有 关 的活 动 十分 盛行 。唐 军 以轻骑 为 主力 ,
在与 突 厥 战争 中连 番报 捷 , 威 震 中外 。唐代 以马为 题材 的
舞 马 是指 专 门训 练 马 匹用 于舞 蹈 以供 人 们 娱 乐欣 赏
2 0 1 3年 第 4期
总第 2 4 5期
T H E S I L K R 0 A D
名 矾互 殇
考古与考察 I 2 8 I
浅谈馆藏唐代陶舞马的历史渊源
邓 芳
( 天 水 市博物 馆 , 甘肃 天水 7 4 1 0 0 0 )
[ 摘要 ] 舞 马起 源于魏 晋 南北 朝时 期 , 是 当时马 戏 中的一 种 。隋唐 时代 , 中外 文化 交 流空前 发 达 , 社 会上 习染胡 风 , 贵族 无

舞马:大唐绝代之舞

舞马:大唐绝代之舞

舞马:大唐绝代之舞百马齐舞来祝寿舞马是中国马术文化中最为独特和神奇的一部分。

据说,关于舞马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的曹魏。

到了唐朝,舞马达到了空前的兴盛。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酷爱观赏舞马。

每年的八月初五是他的寿辰,在当时称为“千秋节”。

这一天,他一定会亲临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观看规模盛大的舞马表演。

宫廷中有专门的驯马师,他们把从异域引进的良马加以长期训练,使它们学习各种舞蹈动作,以博得唐玄宗的欢心。

千秋节的宴会上,参加舞蹈演出的舞马通常有数百匹。

这些舞马分为左右两部,身上披着锦绣衣裳,颈上挂着黄金铃铛,鬃毛上还装饰着贵重的银饰或珠宝。

当《倾杯乐》的曲声响起时,舞马就会和着节拍,跃然起舞,做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和动作。

当乐曲演奏到高潮时,舞马还会跃上三层高的跳板,飞速地旋转,表演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更有趣的是,乐曲接近尾声时,舞马便会衔起酒杯,缓行到唐玄宗面前,温顺地垂着头跪拜在地,向玄宗敬酒祝寿。

除了群马表演外,有时还会有单马表演的节目。

唐玄宗的宰相张说曾写过一首《舞马千秋万岁禾府词》,描绘了当时舞马表演的盛况。

诗中说:“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

髻需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脐。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全诗将舞马的表演过程惟妙惟肖地描述出采,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唐书·音乐志》、《太平御览》等史料中也有关于舞马的记载。

舞马表演虽然精妙,却是一种尊贵的艺术,通常只供皇帝和皇亲国戚欣赏,连一般的朝廷官员也无福消受。

所以通晓舞马技艺的驯马师很少。

一旦经历朝代更替或政权颠覆,这门绝技就很可能失传。

不幸的是,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将心爱的舞马遗留在了宫中。

安禄山进入长安后,发现了这批舞马,十分喜欢,便将舞马转运到范阳,以供节庆盛宴时欣赏。

安禄山死后,有些舞马落到了大将田承嗣手中。

田承嗣没有听说过舞马的玄妙,以为这些马不过是普通的战马。

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在罗辑“卜辞”中,有数次猎获马的记载,最高纪录达6匹。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马。

春秋战国之时,战争的胜负也依靠兵车的多少。

在人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由于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的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的事例就是一个佐证。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相马,也特别爱马,而且建立祭坛永久纪念的曾与他驰骋疆场立过汗马功劳的六匹爱马,即是在中国石雕艺术上辉煌灿烂的“昭陵六骏”。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是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

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

但他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马踏匈奴》、《跃马》、《卧马》等,组成了纪念碑雕刻的主题。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选取石料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可以看出在整个雕塑中,因型造意,利用石料的天然造型来取势,意象的造型手法运用下取得了神似的造型。

古代的马术表演——“舞马”

古代的马术表演——“舞马”

古代的马术表演——“舞马”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盛朝的存在,政治上,万国来朝,威震海内,经济上,国富民丰、互贸往来,文化上,唐风华韵、汉唐风骨。

这样一个的李唐盛世当然有拿得出手的宝贝,这个宝贝就是唐代的宫廷表演——舞马。

舞马,有点类似于现在奥运会的马术表演。

是人,马,舞蹈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自带一种和谐美。

在盛唐时马舞隆盛,那么为什么唐代的舞马表演如此隆盛呢?这就不得不谈到这些舞马马匹的来源。

一、唐代舞马的马匹来源1.唐代前期马匹的概况其实在唐朝以前,我国的马匹来源较少,汉代主要是大宛的汗血马,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纷繁,故少与他国进行经济上的交流。

《唐会要》记载,在唐王朝建立之初,全国马匹的数量甚少,“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

而至高宗麟德中,四十年间全国马匹数量却已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

2.唐代马匹增长的原因到了唐朝高宗年间,马匹的数量在急速增长,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有六:(一)是早在《周礼》中就认为马政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况且在唐朝前期也有许多的统一战争,所以唐朝前期统治者意识到了马的一个重要性,就像唐太宗,在做秦王之时,指挥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所以明白战马对于军队来说的一个重要性,故在陇右大量养马。

《旧唐书·吐谷浑传》有记载:“时鄯州刺史李玄运上言:“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

”可见在唐朝初期,甚至还有为了抢夺战马而发动战争。

由此可见,战马对于唐朝的统治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是在唐朝时期,唐王朝与周边众多民族关系融洽,且唐朝国力强盛,周边国家多为附属国的这样一个地位,所以多以朝贡的形式向唐朝纳贡,而周边的国家的土特产就是马匹,所以贡品多为马匹,《唐会要》中记载“武德中康国献马四千匹, 今时官马,犹是其种。

”。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都可以说明这件事。

唐三彩马的思政内容

唐三彩马的思政内容

唐三彩马的思政内容
唐三彩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浓艷的釉色反映出中国唐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是唐代历史上最能代表其繁荣昌盛的一个瑰宝。

唐三彩的形制题材多样,有曼妙的仕女、跋涉的骆驼以及奋蹄的骏马,其中以马俑最为著名。

唐代尚马之风极盛,马更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唐玄宗赴泰山祭祀还带了数万匹牧马跟随,远远看去,「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

」马的雄健恰好映衬了盛唐的如日中天、浩荡国威。

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卓异功勋都与其坐骑分不开,最著名的就有「昭陵六骏」,与太宗千年日夕相伴。

在大唐盛世,掀起了一股持久的爱马之风。

诗人咏马,画家画马,诗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云:「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唐三彩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彩马在形态上各有风采,但都有着唐马共同的特征:气宇轩昂、有个性、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均匀,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与以往的马艺术品大有不同。

工匠们对马的结构准确性的把握和神态逼真方面可谓下了一番功夫,他们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

健壮的骨骼、隆起的肌肉、腿长尾短、形神兼备,把马的各种形态、神韵和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反映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三彩不仅在中国陶瓷史和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唐初,唐三彩就远销海外,深受海外喜爱。

这种多色釉陶以釉色鲜艷、色泽鲜亮、造型优美而著称。

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人咏马画马为中心的考察

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人咏马画马为中心的考察

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人咏马画马为中心的考察兰翠【摘要】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不仅有重要的实用功能,还被古人开发出诸多的审美功能.先秦时期马的文化意蕴,主要以"骐骥"为代表,围绕着人才的使用而展开,并由此生发出治人和治国之道以及不拘一格招纳各类人才的理念.到了汉代,随着张骞的出使西域,"天马"就逐渐取代了"骐骥"的地位而成为汉代人心中骏马的代表.在唐代,"骏马"又被赋予了最具时代特点的审美意义.在冶游生活中.它成为唐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出塞、畋猎等生活中,成为一种显示民族豪情和气势的文化符号;在送别的场合中,成为显示男子翩翩风度的一种文化标志.此外,唐人还频繁使用"瘦马"与"胡马"这一意象,瘦马意象比较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反映了这一时期士人豪情渐减、气骨渐衰的心态."胡马"则带有地域色彩,在安史之乱时期,"胡马"成为叛军的代词.【期刊名称】《文史哲》【年(卷),期】2009(000)006【总页数】8页(P142-149)【关键词】骐骥;天马;骏马;审美文化【作者】兰翠【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在古代,马的社会地位很重要。

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军备物资,标志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军事实力的强弱,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资料,标志着一个家族或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水平,而这些仅仅是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同时,马还在古代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

马的审美文化功能经过古人不断的开发,到唐代已基本完备。

本文旨在考察马在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角色及其演变,以期对这一人类重要朋友的审美特质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人类善于把世间万物分成等级,马也与其他物类一样有良马与驽马之别。

唐代题画马诗的文化内涵

唐代题画马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代 题 画马诗 文化 内涵
唐 前 马 的 文 化 内涵 马 的 形 象 在 古 代 早 被 赋 予 了特 定 文 化 意 义 。 马 的 形 象


在 《 诗经 》中频繁 出现 。纵观这些 诗 ,马被 用于军事 、狩 追 风 ,毛 彩 照 地 ,不 可 名 状 ,号 木 槽 马 。 圣 人 舒 身 安 神 , 猎 、 出 行 、游 玩 、 婚 嫁 等 场 合 。在 军 事 场 合 中 , 马 被 赋 予 如 据 床 榻 , 是 知 异 于 古 马 也 。 时 主好 艺 ,韩 君 间 生 ,遂 命
马 又 作 为 财 富 的象 征 。唐 代 国 力 强 盛 , 物 质 优 越 , 养 马成 风 , 从 上 而 下 都 喜 好 马 。盛 唐 时 期 尤 为 突 出 , 画 马 、 咏 马 成为 …时风气 。 《 历代名 画记》载 : “ 玄 宗 好 大 马 ,御 厩
至四_ 卜万 ,遂 有 沛 艾 大 马 。 命 王 毛 仲 为 监 牧 ,使 燕 公 张 说
唐 代 题 画 马 诗 的 文 化 内 涵
。殷 飞
摘 要 :在 诗 经》 中,战马、猎 马、骏 马 、牧马等形 象都 出现 了,马被赋 予的丈化 内涵 已很丰富 了。盛唐 时
期 ,画马 、咏马成为一时风气。骏 马在唐代诗文 中频繁 出现。从题 画诗 中可 以见 出诗人 不仅爱马的形态美更爱其 神 态美、气势美以及 非凡独立、驰骋千里的 内在精神 美,更有以骏马 比喻人才,寄托感慨,抒发 怀抱的。
何 意态雄且 杰,骏尾 萧梢 朔风起 ,毛为绿 缥两耳
善用人 者与人才 的关系 。同时马又 与人 的 日常 生活密切相 员 外 宅 观 画 马歌 》 也 是 将 画 马 比 为骐 骥 用 以 比 喻 人 才 ‘ ,兼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是唐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玉制品,它们的造型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唐朝玉马的整体造型非常精致。

它们以马作为主题,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马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表情。

有的玉马腾空而起,四蹄离地;有的玉马低头嗅觉,仿佛正在静静观察周围的环境。

无论是马的肌肉线条还是毛发纹理,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腻,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唐朝玉马的姿态优美。

它们的身姿挺拔,脖颈高昂,尾巴翘起,整个身体线条流畅。

唐朝玉马的造型师们注重捕捉马的动态美,让玉马在静止中透露出一种动感和灵活性。

这种优美的姿态使得唐朝玉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独特的展示马的力量和速度的形象。

唐朝玉马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

它们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都被雕刻得非常清晰,栩栩如生。

玉马的鬃毛和尾巴的细节也被处理得非常细致,给人一种真实感。

唐朝玉马的材质丰富多样。

它们主要由玉石制成,包括和田玉、翡翠等。

不同类型的玉石给玉马带来了不同的质感和颜色,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一些玉马还使用了其他宝石、金属等材料来装饰,增加了玉马的华丽感和珍贵感。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精致、优美、细节处理精细和材质丰富多样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唐朝玉马成为了唐代艺术品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马的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朝玉马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马匹的重视和马文化的繁荣。

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唐代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浅谈唐十八陵石刻马的艺术特色

浅谈唐十八陵石刻马的艺术特色

浅谈唐十八陵石刻马的艺术特色摘要:马匹作为最优秀的蓄力,强健灵性、行动敏捷,是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力畜及重要的战争装备。

它们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在唐朝,普遍出现了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形式。

虽然,在唐代几乎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能找到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但它们的表现手法与特点却不近相同。

其中,唐十八陵石刻中的马将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刻,并且富动于静,还有着恰到好处的装饰图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在国的雕塑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唐十八陵;石刻马;艺术特色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规律的束缚,死亡也不例外。

人必有一死,这一规律客观存在,并且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拥有绝对至上权力的中国君主,或是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埃及法老,亦或是贫民百姓,都终究难以生存于死亡规律之外。

死亡,似乎成为了这世间唯一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实践。

这种早已被认识,但不为人所用的客观规律,加剧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的极度渴求,同时也促使了灵魂不灭观念的发展。

坚信灵魂不会灭亡的名族不胜枚举,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灵魂不灭观点地推动下产生了墓葬,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不树不封”与“薄葬”的墓葬表现形式,但终究未能阻挡厚葬之风的流行。

特别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唐朝。

基于当时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发达的文化艺术营建的帝王陵墓,代表了这一时期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与艺术发展水平。

唐代帝陵中,除和陵和温陵其余18座帝陵均营建在陕西境内,被称为“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分布于关中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以现在的行政区域来说分布于蒲城、礼泉、泾阳、富平、三原、乾县六个县。

蒲城县有四座,分别是: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礼泉县有两座:昭陵和建陵;泾阳县有两座:崇陵和贞陵;富平县有五座:定陵、元陵、丰陵、章陵和简陵;三原县有三座:献陵、庄陵、端陵;乾县有两座,乾陵和靖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中华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史前到现如今它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进步和发展。

唐代马文化内容宽泛影响深远,它寄托和包含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把一件件精美的马艺术品的神情和内在风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文化它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符号,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弘扬和代表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马不停蹄、自强不息、勇于冒险,永远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唐代马文化审美的主要核心价值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关键词:唐代艺术马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就崇尚马外形的自强不息雄壮威武,内涵的天马行空勇往直前。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

”在十二生肖中马排行老七又名神风,是民间敬奉的一种瑞兽,它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逐日月,乘雨御风,昼夜不舍。

古时《易经》中有记载:“乾为马”,马在古代是天的象征,是圣神不可侵犯的王权的代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不同朝代的帝王对马的喜爱都情有独钟,古代君王爱马、骑马、养马,在不同的马文化体系中形成了马的政治文化,“马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
去兮不复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的军事文化,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青梅竹马”等民间的马文化。

所以中国马文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再加上艺术文化中的马文化在历代文人骚客颂扬和赞叹中,也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唐代马艺术文化更加炉火纯青。

一、呼之欲出的马的绘画――鞍马题材
马形象符号在绘画中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岩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马艺术的雏形;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马”的象形字;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周南・汉广》书中有云:”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在很早以前马文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文字符号与诗书画当中,足以证明其追随人类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唐代专门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不断增多,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以人物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唐代的画马作品赫赫有名的有曹霸、韩,两者都生活于盛唐时期,韩最初师学曹霸,后自成一派,现今曹霸画作均己失传,韩流传至今较为出名的鞍马作品有《照夜白图》和《牧马图》。

《照夜白图》作品构图生动、巧妙,画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体态肥壮矫健,昂首嘶鸣吼叫,四蹄腾空而起,似要挣脱缰索,用笔简洁干练,线条强劲有
力。

另一作品《牧马图》绘有一奚官驾白马缓行,牵一黑马,马体态剽悍肥壮,精神饱满,壮健有神。

韩所画之马更多是表现了马的精神外溢的艺术情调,具有唐代的“雄强遒劲”鲜明的时代风格,意态雍容、气势张扬、线条流畅、跌宕起伏、圆润豪纵,完全打破了前人所创立的“瘦骨如柴”的绘画规范,马身体积感和肌肉感强,雄骏神态跃然纸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念充满盛唐艺术文化意蕴。

另一位唐代画马名家为张萱,他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等人在春天踏春游玩的景象,画面的人与马安静悠闲自得,构图布局错落有致,画中共有九人八马,人物和马的动态平和,中间两匹乘骑并行,前后各三匹乘,前后呼应。

画前段有三人单骑开道,依次分别为男装仕女乘坐黄色、黑色骏马。

中间并列二骑,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均骑浅黄色骏马。

画中所画马匹大多体态俊美,其腿修长,马头上留着不同的发髻,鬃毛如瀑,长尾飘洒,走起路来悠然自得潇洒俊逸。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虽不是战马,但是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来整个盛唐国力强盛,表现了当时人们对马的审美情趣,重视马的形体与神韵,与唐代之前展子虔、郑法士、陈闳等人所绘之马,均重画骨爱瘦马的审美截然相反,这种审美情趣与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相切合,唐朝的绘画通过咏马、赞马或画马的命运,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
风姿,来表现盛唐朝时期的深厚的国家底蕴,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以后绘画鞍马题材作品的表现力。

二、立下汗马功劳的马雕塑――昭陵六骏
在传统社会里,马之地位举足轻重,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而马居其首,马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耕田、征战等实用范畴,而是升华到文化方面,具有更多重要意义。

马是刚健、高昂、奔腾、昌盛、发达的代名词,马有崇高声望,相传三国时有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语,足见良马有与英雄并驾齐驱之资格。

《拾遗记》中记载周穆王常巡游天下,相随有八匹骏马,名叫:绝地、翻羽、奔菁、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各个都身怀绝技,有能上天入地的工夫了,这八匹骏马一直伴随周穆王打天下,最后帮助周穆王匡扶大业,后人常用骏马来比喻本领非凡的贤良人才,辅助天子赢得天下大业。

盛唐时期的马文化记载更多,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北方人民崇尚武的精神,同时马又伴随唐朝皇帝开国打天下立下了功劳,对于王室来说马又是一种王权身份的象征。

唐王李世民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再其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立碑树传,为自己的伟业歌功颂德,李世民让唐代名家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命
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随他的陵墓左右,这六匹马的雕塑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骁勇善战、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披靡的画面,表现出了盛唐时期社会泱泱大国的大气蓬勃,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借以言志,寄托情怀,表现了主人与它们同生共死、共同患难的深厚情感。

“昭陵六骏”这是对马的气质、品格的刻画,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是唐王李世民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精美绝伦的马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中国艺术的瑰宝,上至王室成员,中至士大夫阶级及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作为陶器陪葬,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政治经济昌盛繁荣,文化艺术发达,流行厚葬的风气,可谓是从多方面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的另一文化特征。

唐三彩一般以人物、动物塑像以及生活用具等为模型,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骆驼和马,马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以奔马俑、马上人俑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是提腿马俑、马拉车俑、立马俑。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是唐代的巅峰之作,其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马两耳刚刚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马的外在形象上都做的
十分逼真,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马的头上顶着一个璎珞,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马尾系花结。

彩色釉陶色彩丰富,它们是以白、绿、赭三色釉为主,塑造了一匹极具情感的三彩马,马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这尊唐三彩是艺术家们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丰富的想想力,整体线条圆润细劲,力量中透露着妩媚,让人回味无穷,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唐代人民对马的特殊喜爱有着密切关系,整个作品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精神。

四、盛唐神风的马竞技――马术运动
马也是唐代人体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马术运动,在《元史》《金史》以及后汉曹植所作的《名都篇》《白马篇》都有记载和描述,由此可见马术运动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汉代、唐代时马术运动就非常活跃。

唐代时从民间到宫廷都喜爱打马球,唐玄宗李隆基就经常在宫院里同臣子一起打马球。

马术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在唐代最为盛行。

舞马表演是皇帝寿辰必备的表演项目,舞马的表演阵势庞大,每次表演的参与马匹多达一百匹。

唐玄宗通过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它们会随着音乐舞动身躯翩翩起舞,可说是“盛装舞步”的前身,唐代诗
人李白也吟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佳句。

在古代马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论语》记载,孔子以“有马千驷”来形容齐景公的财富之多;《孟子》记载,孟子曾批评梁惠王“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来形容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古代还有著名的“千金买骨”“伯乐相马”等经典哲学故事,马在古代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财富与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骑在马背上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征服广阔的大自然;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不再是一种人类使用的工具,而是上升为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品从古到今延续了几千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作品,深深博得了后人的青睐和赞美,所以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是文学还是马术,中华民族对马的热爱一直未减,马的精神与内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马文化的主要核心价值就是以“吉祥为主”,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