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能量1说课稿_

神奇能量1说课稿_
神奇能量1说课稿_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课被编排在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第12册课本第4单元里,是单元的总起课,显得很有意义。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将停止。”

教法和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科学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多媒体出示课件)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验操作,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学习。以此(出示教学目标;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课件出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真实存在,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动手做实验,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了更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课前我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制作教学课件,视频录像。

2.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材料,制作“弓箭”装置。电磁铁、电池、回形针、小电扇、小灯泡、羽毛等。

3.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周围、生产生活中能使物体运动或“工作”的能量。

下面,我着重说说本课时的教学预设: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要使电磁铁、回形针、电池、小电扇、蜡烛、打火机、纸屑这些材料“工作”或运动起来,你们有哪些可行的办法?

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开始操作。

你们是怎样使这些材料“工作”或者运动起来的?

揭示出“能量的概念”:这种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就叫做“能量”。(板书)

(本环节改变了教材上以图片引入的做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创设了一种情景,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再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放风筝,热气球升空,足球场上人踢球,汽车行驶,龙卷风把小屋吹倒等。提问: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了解学生的前认识,使学生再次建立能量的概念。

课件出示(文本):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强调能量是看不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引导学生探究:现在,我们这个教室里有能量吗?它们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老师的扩音器,电脑,电灯等等,它们都在工作,都有能量在作用。学以致用,完善学生对能量的认识,化抽象为形象。

从动手操作初步感受能量,到辨析生活中各种能量的存在,再到寻找身边的能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学生对“能量”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更加丰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环节,动手做实验,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实验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用的,如皮筋,卫生纸的卷芯等,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让学生自己制作的实验装置“弓箭”(出示弓箭),分组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引导学生探究“箭”射出的距离远近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箭”射出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大胆预测,设计实验,进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测量出三种情况下的“箭”射出的距离远近,即第一次拉伸2厘米,第二次拉伸3厘米,第三次拉伸4厘米,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小结:橡皮筋拉伸越长,箭射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拉伸越短,箭射出的距离越近。

这一结果仅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完全熟知,但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偏重结果,而是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问题,以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小组测量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地讲解分析操作,占用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兵的机会,事实上,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激情和兴趣。因此当学生迫切想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讨论研究,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量,写,思,议等科学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三环节,探究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哪些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逐渐引领他们寻找,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存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如果没有能量那会怎么样?

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经历,所以学生们每个人都会动脑,动口。在扩展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多彩活动,拓展延伸。

在本课进入尾声时,我安排几个课外实践活动“找一找,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选择一种形式做一做,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体现了各学科的综合,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同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推荐了两本关于的能量的课外读本(课件出示读物:),启发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并介绍相关网址,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能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利用空间,我们的课堂又应该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呢?构建主义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今天的说课算是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

各种各样的能量

使物体运动或工作

能量的大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说课稿 (魏家滩中学张艳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课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三节。能量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一条主线,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熟悉。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能量转化与守恒。 学习难点是: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已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对声、光、电以及机械能的学习,对能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应该说是比较熟悉了,能量的转化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导学案、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启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材处理 本节教学可分两部分完成:第一,能及能量转化;第二,介绍能量守恒定律。 1、能的转化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材“想想做做”中的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所发生的现象,找出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这些实验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各种现象变化常常存在着能量的转化,对能量转化有一个具体的理解。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说课稿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2)通过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对比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源m]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有关实验的理解也得以顺利进行。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 (放映幻灯4)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 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

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息县三高王玺 2012.12.1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上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标要求为分析水平。本节内容是以食物链、食物网及细胞能量供应与利用等知识为基础,又为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知识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注重生态学理念的提高,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节约粮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按着新课标要求,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及计算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学情,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程序得以简化为“提出问题→探索引导→自主解答→矫正强化”。并借用多媒体、教具等进行辅助教学,力求使知识更为形象直观。 五、教学过程 根据“引导探究”的教学流程,课堂设置了如下几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以鲁宾逊漂流记为背景,假如你流落到一个荒岛,你带了1只鸡,15斤玉米,为了生存的更久,你将采用哪种生存策略呢?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再吃鸡。 3.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通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到底哪一种是最合理的呢?这样联系生活的情景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理论的学习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利用教具引导学生动手探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到这句话,学生很容易写出树→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我们以这条食物链为例来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电能与能量_说课稿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电能和能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讲的《电能和能量》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六课,本课的教学内容从电的用途非常广泛,进而直接引入对电能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两块内容:一是“电能和其他能量”;二是电能的转化。 在“电能和其他能量”这一块内容中,教材安排学生认知电风扇、电视机、电水壶等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使学生了解到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或发光、或发声、或发热、又或者是进行各种机械运动。认知了电能的概念之后,接着讨论其他能量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能量还有没有其他的形式?这些能量可以做什么工作呢?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出示了煤产生的热能可以推动火车、风能可以转动风车、而声音却可以控制开关、光可以加工零件……。然后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哪里储存着能量?我们身体运动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认识食物、汽油中储存着能量,释放出来可以工作。最后,教材用一段文字来概括总结以上讨论的内容,揭示能量的重要性。 在“电能的转化”这个环节中,教材安排有一个调查活动:以自己熟悉的家用电器为对象,通过调查、研讨把认识从可以做什么工作上升到电能变成了什么能量,这和能做什么工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表中例举的电灯输出的能量形式有光和热两种,以此为例让学生在分析其他家用电器时能够更加准确。接着,教材明确地指出: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能量的装换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成其他形式的能。再从这个内容延伸开来,认识其他形式的的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手互相摩擦、反复弯折铁丝等我们非常熟悉的活动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最后,教材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能量的转换过程。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植物与能量》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植物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植物与能量》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第二课内容。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链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围绕着植物体内的能量从哪儿来,怎样来的,以及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设计活动:活动1、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植物体内的化学能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由光能转化来。活动2、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3、归纳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2、观看课件,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

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认识植物光合作用是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淀粉释放氧气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植物能量的转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而且学生平时接触得也很少,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我制作了课件《生活中的能量》,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能量转换过程和光合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问题引入,变抽象为直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课的开始,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个动画,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能量,并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能量是怎样转化为小老鼠所需要的能量。 (二)动画激趣,认识植物转化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我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动画,利用动画很形象地从三维展现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在平时生活中,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养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这个动画

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鹿泉一中刘永莎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能量流动图例的分析,能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点,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理解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能量金字塔。 3、能运用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帮助人们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和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图解的理解和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对本节中能量流动图解优化处理,然后对近几年相关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对课本中内容不够熟悉。课本中的内容是一切解题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复习首先是回归课本。分为三个环节:通读课本、设置问题背诵单(背诵单见word)背诵课本、背诵检查,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复习,夯实课本基础。 本节内容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重点和难点,课本主要通过能量流动过程图来进行阐述,全国卷对能量流动内容的考查,也常以图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教材,对能量流动途径进行优化处理,解决该部分的知识难点。本环节的突破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设置问题串,加深理解 图1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均有一个来源,三个去向,故此图又称一来三去图,图1是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直接反应,也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结合本节标题,可以针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进行归类性设问,

人教版(xiugai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张小奇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下一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是整个生态系统知识模块中的重点。 2.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与相关考试知识要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和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系统方法和思维分析生物学问题,提高严谨分析能力; (2)提高运用表格形式、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归纳总结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和特点是从实际中得来的,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又具有一些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本节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关注生态系统,关注生活。生态系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何,本节的学习将为此研究做出引导。促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态系 统。 3.重难点分析 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量流动相关计算。 该节重难点均较为抽象,应用性广。学生往往出现考虑不周全,欠缺严谨性等问题,应当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逐步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能量流动的计算时,应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10%~20%的传递效率,以及如何应用这一效率正确计算。 二、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推导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有哪些去路,画出能量流动过程,提高掌握水平。 (2)利用实例、图解等直观教学法。如,在能量流动的过程学习中,以一个简单的生

热起来了的说课稿

《热起来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热起来了》。 一、我对教材及课标的理解。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 26、27页)。关于冷然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小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也是经常和普遍的。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 把压瘪了的乒乓球,侵入开水里烫一下,让兵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时会加入一些凉水等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试验,两个试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试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第二个试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只是起保温的作用,防止热量散发”。每次试验后让学生交流、解释。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发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增加热量。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试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认识到衣服不能产生热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试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法。 三、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 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 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 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 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电气控制说课稿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说课稿 各位专家、同事:你们好! 下面我从7个方面说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烟台市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大量应用,特别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引进与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岗位增加,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这些技术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岗位以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各类机电设备及系统应用、运行、维护、安装与调试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课程定位 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电机及拖动基础》和《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该课程还是学习PLC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将使后续课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掌握了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以后,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产品测试和生产管理;工程项目的电气电子设备施工、维护和技术服务;电气电子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维护检修及质检管理等方面工作。因而我们课程的项目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3.课程目标 (1)增强现代意识,培养专门人才 通过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能够使用电气控制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产品测试和生产管理;工程项目的电气设备施工、维护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说课稿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第8节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同时这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应当在唤起学生初中时期对于能量守恒感性认识的同时,借助对机械能守恒的定量的分析,充分理解能量守恒的定律,加深对于能量守恒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参与能量守恒定律问题的探讨,体验从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移现象形成能量守恒概 念的过程 2、认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能够区分它们的使用范围、局限性,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 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的科学的伟大的力量 3、学会用能量守恒的观念解决日常物理问题,形成对地于科学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 其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 用。 2、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 类如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 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用具 1、单摆的实验展示 2、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在第8节中学生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吗,无论我从什么样的高度阻挡 物体的摆动,在空气中摩擦力足够小的情况下都能保证在摆到另一端时高度与初始 是一样的,而这个也就说明机械能是守恒的。 今天我们从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在空气中运动,单摆肯定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既如此,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比如3个小时,那么那里它的能摆动到的最大高 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由于除了重力与弹力做功外,物体还受到空气的摩擦力的作用,因此不满 足机械能守恒的概念。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现在机械能是不守恒了,那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 去了呢?是挥发了?还是变成其它类型的能量?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那么这个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 (学生)转化成了热能 (老师)对,是热能。机械能通过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能,机械能并不 是减少了,而是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其实,机械能不守恒的实例还是很多的,生活中触手可及,下面同学们再看看这样 的一些物理情境,请帮老师分析其中机械能的增减或是转移情况,如果是转换的情 况,请务必说明转换成的其它能量的类型。 1)刘翔在110米栏比赛前后

电能和能量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电能和能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讲的《电能和能量》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六课,本课的教学内容从电的用途非常广泛,进而直接引入对电能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两块内容:一是“电能和其他能量”;二是电能的转化。 在“电能和其他能量”这一块内容中,教材安排学生认知电风扇、电视机、电水壶等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使学生了解到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或发光、或发声、或发热、又或者是进行各种机械运动。认知了电能的概念之后,接着讨论其他能量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能量还有没有其他的形式?这些能量可以做什么工作呢?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出示了煤产生的热能可以推动火车、风能可以转动风车、而声音却可以控制开关、光可以加工零件……。然后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哪里储存着能量?我们身体运动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认识食物、汽油中储存着能量,释放出来可以工作。最后,教材用一段文字来概括总结以上讨论的内容,揭示能量的重要性。 在“电能的转化”这个环节中,教材安排有一个调查活动:以自己熟悉的家用电器为对象,通过调查、研讨把认识从可以做什么工作上升到电能变成了什么能量,这和能做什么工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表中例举的电灯输出的能量形式有光和热两种,以此为例让学生在分析其他家用电器时能够更加准确。接着,教材明确地指出:所有的用

电器都是一个能量的装换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成其他形式的能。再从这个内容延伸开来,认识其他形式的的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手互相摩擦、反复弯折铁丝等我们非常熟悉的活动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最后,教材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能量的转换过程。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 2、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3、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转化的。 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衡定律》中的第10节《能量守衡定律与能源》,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说教材: 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这部分知识是机械能守恒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所以放在第八章的最后一节。主要内容是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消耗,重点是能量守恒定律。本节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点点的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出,并介绍该定律被总结概括所经历的艰难过程。紧接着介绍了能量耗散,说明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也将能量守恒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大家节约能源。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什么是功,机械能守恒及动能定理,但知识范围仅限于势能、动能及机械能所做的功,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具备普遍性的,所以要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应该深入学生的心中,因为这是最本质的分析方法.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五.说教学方法: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评修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着捷克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小学科学说课稿——《能量的转换》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说课稿——《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黄山市屯溪区大位小学吴玲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能量的转换》。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实验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单元第 13 课,学生(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后面的知识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些生活经验,对学科学的方法有一定的基础,知道对事物先观察,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能量及其形式之后的一节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各种能量,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能量的之间的转换。 1 / 9

能量的转化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合相关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分解,变成具体的知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吸收。 三、实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能力目标: (1)、学生会组装小水轮的试验装置。 (2)、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通过实验,大多数学生能知道水力发电站的主要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 (4)、通过实验,大多数学生知道三峡大坝建那么高那么大的原因以及作用。 (5)、通过实验,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水的能量能进行转换成我们需要的能量。 (6)、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7)、部分同学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准备实验内容: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说课稿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一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植物与能量》说课稿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植物与能量》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 九课《植物与能量》。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植物与能量》是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第二课内容。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链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围绕着植物体内的能量从哪儿来,怎样来的,以及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3、归纳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2、观看课件,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我制作了有关的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能量转换过程和光合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说学法:本节课是植物能量的转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而且学生平时接触得也很少,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因此以观察法为主(观察书上的图片和课件图片)(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我们人类和动物的能量从哪里获得?(靠食物链获得) 食物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植物) 导入:植物体的能量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二、新授 让学生观察教材43页的图片,可以得出(植物中的能量来自阳光,并以另一种形式储藏在叶片的淀粉中。) 1、太阳的能量形式是怎么通过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 2、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学生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果有,是什么? 假如自然界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小结:课件图片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4、通过课件图片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绿色植物是怎么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的建议。让学生体会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三、课题小结:问: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 四、课后作业:课后做一件保护绿色植物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阳光 ↓↓ 绿色植物→→→→→氧气+淀粉(光合作用) ↑↑ 二氧化+碳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