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图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识图能力的培养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生物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
其中,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如是说: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要高效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需要精准地从“课外材料”中获取信息,而“课外材料”信息的形式,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各种图表。
因此,识图能力是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物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他们高效理解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科特点之一是微观抽象内容颇多。
基于这个特点,教材安插了大量的图形、图解、表格等形式的素材,在课堂中,倘若学生善于观察这些形式的内容,并善于处理从这些内容获得的信息,他们会更易掌握相关知识点,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他们提高解题能力。
生物试题要求学生能“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 “较复杂情境 ”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的习题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
例如,通过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发现,这些题目的情境设置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
此类习题解题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环节,如下图:
要进行严谨的分析、判断或推理,需要有准确无误的前提,前提则需要学生通过结合文字部分的表述,仔细观察、处理图表的信息才能获得。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呢?下面通过教材处理和习题讲评的实例简述一些见解。
1 教材处理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
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就文字、图表等形式的内容从细微处去发现知识,归纳知识,让学生把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升华为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能够把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1】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中,教师就教材中几个时期的细胞图像划出几条线索,如:几个时期细胞核结构的变化、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细胞形态的变化等,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利用图形,学生依据几条线索沿着几个图进行纵向的比较、归纳,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再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结论是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教材形象的图解而得出的,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比较深刻。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自己编制图形、表格或者概念图等图解以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具体化、系统化,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训练学生观察图、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2】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与呼吸作用的内容联系教紧密,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光照条件下(黑暗时、光饱和点时等),叶肉细胞的代谢状态。
通过亲身体验构图的过程,学生在观察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图形时,常常表现为观察目的性强,不遗漏关键点。
2 习题讲评
确定结论
进行表述
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 处理 题干信息
生物习题中,图表题信息量通常都比较大。
倘若学生审题后,没有把隐藏在图解、表格形式中的信息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形式,很容易会陷入既要进行逻辑思维又要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记住题干给了什么信息的困境,答题的准确率势必降低。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审题过程中,仔细观察图表信息,并科学处理相关信息的习惯。
【例3】 (2014泉州3月质检理科综合,28节选)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 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
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
D11基因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3)研究发现,EMS 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使BR 受体合成受阻。
EMS 的诱变作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 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
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它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 (显性/隐性)突变引起的。
解析过程: (3)引导学生关注图中D11和D61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然后结合教材中“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 分子上”进行判断。
(4)分析的前提来自图,但图中信息量略显庞大,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将图的信息整理成如下较
为直观的简化图解:
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水稻茎高与D11和D61基因同时有关,只要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没有BR 或没有正常BR 受体,水稻都将矮化。
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这个前提和“(2)甲矮杆是D11基因隐性突变引起”,对①表现型的遗传图解进行基因型分析,甲(aa 正·正)×乙(AA 异·异)→F1(Aa 正·异)[注:设正常D11基因用A 表示、隐性突变的D11基因用a 表示;正代表正常D61基因、异代表突变后的D61基因],最后引导学生以F1基因型为Aa 正·异和“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必须同时有BR 和BR 受体进行分析,可得出“正常D61基因为显性”。
答案(3)随机性(4)①隐性
总之,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识图能力,作为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我们要积极地把发展学生识图能力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
正常植株 有BR 正常D11基因 正常D61基因
有BR 受体 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