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交互仿真

分布交互仿真
分布交互仿真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分布交互仿真技术(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一种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自治的单一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成一个集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和人在回路中仿真为一体的、交互式的仿真的技术。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软硬件设备及有关人员联系起来,生成人工合成的多武器平台这样一种电子环境,从而形成了一种虚拟的作战环境。它是研究并建立系统的硬件或软件的有效模型,通过模型在实验系统上的运行来研究真实的或假想的动态系统在其所处的环境中的性能的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分布、交互和仿真。分布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中没有中央计算机,计算能力是分布的,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分布的,系统各个单元之间可以相隔很远的距离。交互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中不同结点之间具有交互作用,人在回路中的仿真系统的互操作性,比如在武器仿真系统中的武器平台(飞机、导弹舰艇等)之间、武器平台与各种环境(地形、大气、海洋等)之间的交互作用。仿真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 1.>早期的分布交互仿真SIMNET。80年代初,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陆军共同制定了一项合作研究计划,即开发一个称为SIMNET的大规模交互战斗仿真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多个地面车辆(坦克、装甲车)仿真器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用于对坦克乘员(以后推广到包括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驾驶员)和分队指挥员进行战术训练,也可以对单个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从而开创了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发展的新阶段。SIMNET的特征是以分布式交互仿真、计算机综合形成的三维环境和虚拟战斗把成千上万的战斗人员“浸入”到一种由计算机产生的灵镜电子战场。到1990年,这个系统包括了约260个地面装甲车辆仿真器和飞机飞行模拟器,以及通讯网络、指挥所和数据处理设备,这些设备分布在美国和德国的11个城市 2.>分布交互仿真的标志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DIS)将现代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结合,可以直接测量多种物理量(如距离、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力、温度、压强、电压、电流强度)的现代化测量仪器。DIS系统通过规范异构的仿真节点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格式和内容,以及通信规则来实现分布的仿真系统间的交互操作。建立在数据交换标准之上的体系结构是一种低层次的随意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对于处理较复杂的逻辑层次关系的系统是不完备的,自治的仿真结点不仅要完成自身的仿真功能,还要完成信息的发送,接收,理解等处理,而不同的仿真结点间的逻辑和功能的层次关系,只是通过PDU中增加某些信息

来实现,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结点间或许采用不同的约定。因此,在系统的逻辑结构上采用的是一种非对称的体系结构。如下图:

3.>分布交互仿真的进一步发展ALSP。1991年一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提出了ALSP,并与1992年七月开发了第一个正式投入使用的ALSP系统,并用于支持军事演习。ALSP的设计目标是使用多个已有的作战仿真组件能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交互。“聚合”指的是ALSP的操作层次,即ALSP的对象通常是聚合实体而DIS协议中的对象时平台级实体。聚合实体的一个例子是包含作战武器,人员,补给等作战单位。因而ALSP与DIS的主要区别是对被仿真系统分解的层次不同,DIS分解的更深一些,相对的粒度细一些。与DIS协议类型相似,ALSP也是一组允许仿真应用之间能共享信息和交互的协议,同时提供了一组系统软件来帮助用户使用协议。基于ALSP的仿真系统逻辑结构如下图:

4.>高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HLA。HLA采用对称的体系结构。所谓对称的体系结构是指在整个仿真系统中,所有的应用程

序都是通过一个标准的接口形式进行交互作用。共享服务和资源是实现互操作的基础。HLA 正式将分布仿真的开发,执行同相应的支撑环境分开,这样可以使仿真设计人员将重点放在仿真模型及交互模型的设计上,在模型中描述对象间所要完成的交互动作和所需交换的数据,而不必关心交互动作和数据交换是如何完成的;另一方面,RTI为联邦中的仿真提供一系列的标准的接口(API)服务,满足仿真所要求的数据和交互动作的完成,同时还要负责协调各方面各个层次上的信息流的交互,使各联邦能够协调执行,提供一个中和的环境进行分布仿真实验。HLA是建立在DIS和ALSP经验基础之上,在新的技术发展之前提下提出来的,只从体系结构上对 DIS的不足进行完善,而不是简单的对DIS进行协议和接口层次上的修改。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关键技术:体系结构——介绍面向对象技术及其在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的应用,分布交互仿真系统的特性。各种分布交互仿真的结构形式、系统框架、软件层次等。DIS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层次和实现途径。特性:1>互操作性:不同的方针应用通过异构的网络,协调工作;2>网络层次:公共的操作环境 3>数据层次:约定的数据格式; 4>软件层次:满足逼真度要求,分装了差异 5>可伸缩性:系统规模上的弹性。带宽和计算能力,新的算法、新的网络技术、新的数据过滤方法 6>时间一致性: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或时刻处理事件,或在允许的延迟范围内处理事件;7>空间一致:统一的空间描述形式。体系结构的分类:首先,网络体系结构:规定物理上的流通和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和硬件环境)在网络体系结构上,采用了各时期的先进网络技术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远程网络,如:国防专网DSI、Ti_LINK,MBONE虚拟组播网、ATM,各种路由和交换技术、近期的基于internet的虚拟专网技术;然后,数据体系结构:解释网络上流通的数据内容(协议、标准)在数据体系结构上,产生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分布交互仿真协议:SIMNET、DIS2.x、HLA的OMT。由于SIMNET的局限性较大,已停止发展,虽然HLA发展势头强劲,但其还处于发展初期,只有一些规范,没有详细的标准和实现方法,因此DIS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其次,软件体系结构:规范使用网络和产生数据的应用软件(支撑环境和应用模型)在软件体系结构上,已经从单纯、独立的结构化的软件结构(CCTT),发展到基于单机的面向对象的应用框架(BDS —D)、基于分布对象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框架(STOW)。时空一致性——介绍分布交互仿真时空一致性中的网络通讯、时钟同步、时间管理、坐标转换、DR及平滑算法等的具体技术内涵、特点和解决方案。时空一致性是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的统称。所谓时间一致性,是指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中的某一仿真实体在任一时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信息,能被与之相关的所有仿真实体在一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获得;所谓时间一致性是指某一仿真实体的空间状态及其地理环境,在系统的各个节点上应该有统一的空间描述形式

软件应用框架——从软件体系结构的实现的角度,介绍实现分布交互仿真特性和功能的底层支持软件平台的概念、功能、类型、结构和实现方法。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构件及其相互关系)软件应用框架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软件设计方案,是软件体系结构的具体实现。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它是由一组抽象类的实例所构成的软件设计骨架。采用框架技术比低层次的软件构件类库能提供更高层次的软件重用。软件体系结构:1>“管道和过滤”型:构件有输入和输出管道,数据由过滤器处理;2> 面向对象结构型:将构件抽象成对象,每个对象都有标识;3>对象/事件型:对象向系统通告事件,系统激活已注册的对象去处理事件;4>分层型:将软件构件按层次进行组织管理,每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层间通过协议连接;5> 知识库型:中心数据库构件和处理构件。建模技术——介绍分布交互仿真环境下模型的概念、分类,概念模型及其相关技术,各种虚拟环境实体的建模方式。以制导武器系统导弹实体为例介绍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及其实现技术。概念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种,其中物理模

型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系统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数学模型是对真实系统的内部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抽象;仿真模型:是概念模型的实现,通过仿真模型的运行可以得到真实系统的仿真结果。环境实体建模:地形实体建模(几何模型)(分层与分割:数据组织和细节表示)(图形学表示:二维和三维图形学表示)(外观属性:颜色、材质)气候的建模(多层空间模型:上透明区、上过渡区、云层、下过渡区、下透明区和贴地雾;属性:高度和明暗度)特殊现象的建模(雨、雪、雾和爆炸烟火等:微粒子(物理和运动特性))声音的建模(正弦波:频率、幅值和相位(付氏变换))(声音数据库:声音文件和声音合成)显示实体建模:显示空间坐标转换模型(客体坐标系向屏幕坐标系的转换)外表纹理映射模型(纹理生成:软件生成和图像扫描)(纹理映射:纹理坐标和物体坐标相对关系)光照模型(阳光光照:点光源、漫反射)(局部光照:火光、月光和灯光等)分割显示(细节显示处理策略:利用显示算法、计算模型细节)数据管理技术——介绍分布交互仿真系统各种实体的模型和数据的类型、特征,数据管理方法和数据库实现技术。介绍采用语义对象模型的地形数据库建模和管理方法。

分布交互仿真中基于Server的层次过滤机制S

软件学报991009 软件学报 JOURN AL OF SOFTWARE 1999年 第10卷 第10期 Vol.10 No.10 1999 分布交互仿真中基于Server的层次过滤机制S 史 扬 金士尧 张晨曦 摘要 大规模分布交互仿真对网络带宽、处理资源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用数据过滤机制可大大降低对网络带宽和计算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系统可扩性.然而对于高效过滤机制,仿真结点机要接收和处理足够的过滤信息.当系统规模增大时,大量过滤信息交换和处理占用了过多的计算资源,影响了正常的仿真任务.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rver的层次化过滤机制,解决了仿真节点计算能力受限的问题.同时,新的机制利用仿真的内在局部性,开发了两级过滤信息,从而减少了Server内部过滤信息计算量. 关键词 分布交互仿真,数据过滤,路径空间,可扩展性,HLA,组播通信. 中图法分类号 TP391 Server-based Hierarchical Filtering Scheme in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SHI Yang JIN Shi-yao ZHANG Chen-x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Abstract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requires high network bandwidth and computation capacity which caused by redundant data when the system’s scale increases. This situation can be alleviated by data filtering to great extent. But the effective filtering scheme requires simulation hosts receiving accurate filtering information and high processing capability, this consumes too much computation resources when systems gro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ropose a server-based hierarchical filtering scheme. New scheme frees the simulation hosts from the filtering processing and avails system’s scalability. New scheme also exploits the potential locality of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which reduces the amounts of filtering messages exchanged and filtering computation. Key words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data filtering, routing space, scalability, HLA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multicast.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计中的系统进行动态实验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已由集中式发展到了分布交互仿真[1],并由于其有效、灵活、经济、安全等优点而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军事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分布交互仿真系统规模的增加,对网络带宽和结点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滤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高效的过滤机制占用过多的仿真结点处理资源,抵消了过滤带来的好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rver的层次过滤机制.新的过滤机制将结点机的过滤任务转移到过滤服务器中,使系统规模扩大时,仿真结点机不因执行过滤操作而影响正常仿真任务.同时,新的机制开发了仿真任务的局部特性,减少了网络上冗余的过滤信息及Server内部计算量.文章第1节介绍了新一代仿真技术框架HLA/RTI下过滤原理以及几种过滤机制的优缺点,并从效率和可扩性方面分析了现有过滤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erver的层次化过滤机制的模型和算法,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3节总结了全文. 1 分布交互仿真数据过滤原理与过滤机制可扩性问题 1.1 分布交互仿真环境下过滤的依据及重要性 未来的分布交互仿真在规模上应是可扩的,能支持成千上万个仿真实体的运行[2].随着分布交互仿真规模的增加,必然加大了仿真结点(仿真实体的载体)之间数据的流量,以及仿真结点处理外部到达消息的频率.这对file:///E|/qk/rjxb/rjxb99/rjxb9910/991009.htm(第 1/7 页)2010-3-23 5:55:35

系统建模与仿真

一、基本概念 1、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在通信中不少信道不能直接传送基带信号,必须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得载波的这些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2、数字正弦载波调制的分类。 在二进制时, 数字正弦载波调制可以分为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三种基本信号形式。如黑板所示。 2、高斯白噪声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2、实验系统结构框图

图 1 2FSK信号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传输模拟框图 各个模块介绍p12 3、仿真程序 x=0:15;% x表示信噪比 y=x;% y表示信号的误比特率,它的长度与x相同FrequencySeparation=24000;% BFSK调制的频率间隔等于24KHz BitRate=10000;% 信源产生信号的bit率等于10kbit/s SimulationTime=10;% 仿真时间设置为10秒SamplesPerSymbol=2;% BFSK调制信号每个符号的抽样数等于2 for i=1:length(x)% 循环执行仿真程序 SNR=x(i);% 信道的信噪比依次取中的元素 sim('project_1');% 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的误比特率保存在工作区变量BitErrorRate中 y(i)=mean(BitErrorRate); end hold off% 准备一个空白的图 semilogy(x,y);%绘制的关系曲线图,纵坐标采用对数坐标 三、实验结论

图 4 2FSK信号误比特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图 系统建模与仿真(二) ——BFSK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一、基本概念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跨平台分布式仿真支撑系统

大风软件项目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A.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 支持HLA构架的分布式仿真:HLA分布式交互仿真高层构架体系是当前分布式仿真的通用标准。跨平台分布式仿真支撑系统需要解决如何在现有成熟商业软件产品SimuWorks基础上封装和拓展,使其由支持单结点仿真升级为支持多结点分布式协同仿真。同时需要提供标准RTI 接口,支持同第三方符合该标准的软件的交互,从而使基于SimuWorks环境下开发的仿真模型能够进一步应用于更多领域。 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下的仿真平台:在开发半实物仿真系统时,需要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下开发仿真模型,由于嵌入式系统下编程的复杂性,存在内存碎片、时钟管理、任务调度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人员要在计算机程序编制上花费大量精力。跨平台分布式仿真支撑系统提供了图形化建模工具及嵌入式操作系统下的通用仿真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硬件环境和部署方案动态生成仿真模型,在线调试和运行。同时本仿真平台使用了动态内存池技术、定时器自适应技术等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和任务调度等问题。 3) 分布式仿真系统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分布式仿真系统中十分关键的一项技术。时间不一致将导致分布式联合仿真运行失败。传统的保守时间管理机制和乐观时间管理机制虽然理论较完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其时间效率和稳定性存在问题。跨平台仿真支撑系统实现了混合时间管理机制和自适应时间管理机制,用户可以根据仿真模型的特点选择时间推进方式。 4) 分层对称RTI的体系构架:国内外RTI结构有集中式、全分布式两种基本结构。集中式RTI 服务器的性能受仿真节点数目的限制,而全分布式RTI架构,成员管理过度分散,很容易造成系统的不一致性。跨平台分布式仿真支撑系统提供的RTI架构结合二者的优点,采用了分层对称RTI的体系构架。分布式系统的管理由全局RTI来组织,各个仿真节点间的正常交互分散至本地RTI来管理,各个仿真节点可以动态加入或者离开系统,这种动态变化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全局RTI和本地RTI采用完全对称的结构,双方角色根据部署情况可动态改变,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分布式交互仿真

1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DIS的概念 分布式交互仿真是一种新兴的仿真技术,它采用协调一致的结构标准、协议和数据库,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将地域上分散的、人在回路中的仿真设备和仿真系统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人可以参与交互作用的、时空一致的、共用的综合仿真环境。该技术允许为了各自目的而设计的系统、不同时期的技术、不同供应商的产品、不同的服务平台联接在一起,并且允许它们在综合战场环境下进行互操作。分布式交互仿真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分布(Distributed)———多个仿真器或仿真系统在地理位置上分散,但通过一个通用通信体系结构互相联接在一起。 交互(Interactive)———各个仿真器或仿真系统之间能够通过数据交换模拟实体在实际活动中的互相作用。 仿真(Simulation)———用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尽可能逼真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活动和事件,这里主要指对作战行动的仿真。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以往仿真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在体系结构上,由过去集中式、封闭式发展到分布式、开放式和交互式,构成可互操作、可移植、可伸缩及强交互的分布仿真体系结构。 ②在功能上,由原来的单个武器平台的性能仿真发展到复杂作战环境下以多武器平台 为基础的体系与体系对抗仿真。 ③在手段上,从单一的结构仿真、真实仿真和虚拟仿真发展成为集上述多种仿真为一体 的综合仿真。 ④在效果上,由人只能从系统外部观察仿真的结果或直接参与实际物理系统的联试,发 展到人能进入系统内部,与系统进行交互作用,并取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3分布式交互仿真的类型 军事仿真就其仿真逼真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真实仿真———由实际的战斗人员使用实际的武器系统和保障系统,在尽可能真实的 作战环境中进行实战演习。 ②虚拟仿真———由实际战斗人员操作仿真的武器系统进行的作战仿真。典型的例子是仿真器联网SIMNET。 ③结构仿真———由仿真的人操作仿真的武器系统进行的仿真。如作战模型。 以上三种仿真的结合及和与之相关的作战C4I系统达到无缝一体化,称之为无缝隙仿真。它能给局中人和自动化部队在三种仿真范围内,提供一种相互作用的能力。分布式交互仿真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分布式交互仿真就应用角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平台级分布式交互仿真。平台级分布式交互仿真主要用来连接武器装备训练,仿真器,构成一个综合战场环境,用于分队级多个训练仿真器间的联合训练。 2)聚合级仿真协议ALSP。聚合级仿真协议ALSP主要用来联接聚合仿真系 统,是使各仿真系统间能够进行互操作的软件协议,它被广泛用于支持美军来联接分析和训练系统。 3)高级体系结构HLA[1][3][4][10][11][12]。HLA主要用来联接多个地点上不同的类型的仿真系统,来为高度交互活动的仿真创造一个逼真的、复杂的、虚拟世界。该技术允许为了各自目的而设计的系统、不同时期的技术、不同供应商的产品、不同的服务平台联接在一起,并且允许它们在综合战场环境下进行互操作。HLA代表分布交互仿真的下一代技术。 HLA由三个部分组成:HLA规则(the HLA Rules),HLA接口规范(the HL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HLA对象模板(the ObjectModel Template)。

一体化训练与分布式交互仿真

一体化训练与分布式交互仿真 刘海清 薛青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作战室,北京 100072) 摘 要:世界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使一体化联合作战历史地登上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 舞台,强制性地改变着传统的训练模式。一体化训练将成为我军在新时期军事变革中实 行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探寻既适合我国国情、军情又满足一体化训练需要的新的训练 方法和手段,将大大促进一体化训练的发展。本文从一体化训练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 合分布式交互仿真的概念、发展、组成、分类、特点及关键技术,揭示了分布式交互仿 真技术在一体化训练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一体化训练;分布式交互仿真;虚拟现实 1引言 近几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战争形式已经从机械化战争跃升到了信息化战争,对军队战斗力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成为当今军队战斗力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军进行新军事变革的主旋律。开展一体化训练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而一体化训练是一种综合集成训练,对我军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有新的方法和手段,还要有新的高科技技术来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战仿真技术的应用逐步从单机转向了网络环境,使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分布式作战仿真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2一体化训练 2.1 一体化训练的概念 一体化训练是信息化军队或初步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军队,依托信息系统,对诸军兵种各作战要素进行的综合集成训练。 2.2 一体化训练的特点 1)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训练必须以作战体系为对象。一体化作战凸显了将作战体系作为训练对象的重要性。传统训练,追求单个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一体化训练则着眼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以诸军兵种作战力量的高度融合为目标。训练对象主要包括:基本作战体系、兵种作战体系、军种作战体系和联合作战体系四类。 2)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靠作战要素做支撑,一体化训练必须以作战要素为内容。传统训练以提高武器的操作技能为目的,训练内容以平台为核心。一体化训练则以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为目标,是基于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及参战人员的最佳结合,实现诸军兵种作战力量一体化。具体内容包括一体化的情报信息训练、一体化的指挥控制训练、一体化的联合打击训练、一体化的综合保障训练和一体化的全维防护训练,重点是一体化的指挥控制训练。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3及答案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三及答案 1.已知系统 )24(32)(21+++=s s s s s G 、2 103)(2+-=s s s G 求G 1(s)和G 2(s)分别进行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后的系统模型。 解: clc;clear; num1=[2 3]; den1=[1 4 2 0]; num2=[1 -3]; den2=[10 2]; G1=tf(num1,den1); G2=tf(num2,den2); Gs1=series(G1,G2) Gp1=parallel(G1,G2) Gf=feedback(G1,G2) 结果: Transfer function: 2 s^2 - 3 s - 9 ------------------------------ 10 s^4 + 42 s^3 + 28 s^2 + 4 s Transfer function: s^4 + s^3 + 10 s^2 + 28 s + 6 ------------------------------ 10 s^4 + 42 s^3 + 28 s^2 + 4 s Transfer function: 20 s^2 + 34 s + 6 -------------------------------- 10 s^4 + 42 s^3 + 30 s^2 + s – 9 2.某双闭环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利用feedback( )函数求系统的总模型。 解: 模型等价为: 编写程序: clc;clear; s=tf('s'); G1=1/(0.01*s+1); G2=(0.17*s+1)/(0.085*s); G3=G1; G4=(0.15*s+1)/(0.051*s); G5=70/(0.0067*s+1); G6=0.21/(0.15*s+1); G7=(s+2)/s; G8=0.1*G1; G9=0.0044/(0.01*s+1); sys1=feedback(G6*G7,0.212); sys2=feedback(sys1*G4*G5,G8*inv(G7)); sys=G1*feedback(sys2*G2*G3,G9) 结果: Transfer function:

分布交互仿真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分布交互仿真技术(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一种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自治的单一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成一个集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和人在回路中仿真为一体的、交互式的仿真的技术。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软硬件设备及有关人员联系起来,生成人工合成的多武器平台这样一种电子环境,从而形成了一种虚拟的作战环境。它是研究并建立系统的硬件或软件的有效模型,通过模型在实验系统上的运行来研究真实的或假想的动态系统在其所处的环境中的性能的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分布、交互和仿真。分布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中没有中央计算机,计算能力是分布的,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分布的,系统各个单元之间可以相隔很远的距离。交互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中不同结点之间具有交互作用,人在回路中的仿真系统的互操作性,比如在武器仿真系统中的武器平台(飞机、导弹舰艇等)之间、武器平台与各种环境(地形、大气、海洋等)之间的交互作用。仿真是指分布交互仿真系统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 1.>早期的分布交互仿真SIMNET。80年代初,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陆军共同制定了一项合作研究计划,即开发一个称为SIMNET的大规模交互战斗仿真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多个地面车辆(坦克、装甲车)仿真器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用于对坦克乘员(以后推广到包括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驾驶员)和分队指挥员进行战术训练,也可以对单个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从而开创了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发展的新阶段。SIMNET的特征是以分布式交互仿真、计算机综合形成的三维环境和虚拟战斗把成千上万的战斗人员“浸入”到一种由计算机产生的灵镜电子战场。到1990年,这个系统包括了约260个地面装甲车辆仿真器和飞机飞行模拟器,以及通讯网络、指挥所和数据处理设备,这些设备分布在美国和德国的11个城市 2.>分布交互仿真的标志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DIS)将现代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结合,可以直接测量多种物理量(如距离、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力、温度、压强、电压、电流强度)的现代化测量仪器。DIS系统通过规范异构的仿真节点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格式和内容,以及通信规则来实现分布的仿真系统间的交互操作。建立在数据交换标准之上的体系结构是一种低层次的随意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对于处理较复杂的逻辑层次关系的系统是不完备的,自治的仿真结点不仅要完成自身的仿真功能,还要完成信息的发送,接收,理解等处理,而不同的仿真结点间的逻辑和功能的层次关系,只是通过PDU中增加某些信息 来实现,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结点间或许采用不同的约定。因此,在系统的逻辑结构上采用的是一种非对称的体系结构。如下图: 3.>分布交互仿真的进一步发展ALSP。1991年一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提出了ALSP,并与1992年七月开发了第一个正式投入使用的ALSP系统,并用于支持军事演习。ALSP的设计目标是使用多个已有的作战仿真组件能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交互。“聚合”指的是ALSP的操作层次,即ALSP的对象通常是聚合实体而DIS协议中的对象时平台级实体。聚合实体的一个例子是包含作战武器,人员,补给等作战单位。因而ALSP与DIS的主要区别是对被仿真系统分解的层次不同,DIS分解的更深一些,相对的粒度细一些。与DIS协议类型相似,ALSP也是一组允许仿真应用之间能共享信息和交互的协议,同时提供了一组系统软件来帮助用户使用协议。基于ALSP的仿真系统逻辑结构如下图: 4.>高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HLA。HLA采用对称的体系结构。所谓对称的体系结构是指在整个仿真系统中,所有的应用程

第一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第一章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有机的结合在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 系统的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 2.系统的层次性 3.系统的相关系 4.系统的目的性 5.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系统: 模型:模型是对系统的特征要素,有关信息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述、它反映 了系统某些本质属性,描述了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 模型的意义:1.客观实体系统很难做试验,或者根本不能做实验。 2.对象问题虽然可以做试验,但是利用模型更便于理解。 3.模型易于操作,利用模型的参数变化来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 律更加经济方便。 系统模型的种类:抽象模型和形象模型 抽象模型:数学模型图形模型计算机模型概念模型 形象模型:模拟模型实体模型 建立模型的步骤: 1.弄清问题,掌握实际情况 2.搜集资料 3.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4.构造建模 5.求解模型 6.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系统建模预防针的一般方法和步骤(P17) 仿真的发展趋势:建模方法面对对象仿真分布交互仿真人工智能与 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仿真 Internet网上仿真 第二章商贸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商贸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商贸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2,商贸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3,商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 商贸活动的内容: 1,商流,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 2,物流,是指事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

3,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流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是 整个商贸活动的目的。 4,信息流,指商品信息的提供,商品促销信息,技术支持,售后服务 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单价,报单价,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以及交易 方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 预测:所谓预测就是人们对某一不确定的或未知事件的表述。 预测的作用:从变化的事物中找出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固有规律,寻找和研究各种变化现象的背景及其演变的逻辑关系,从而去揭示事物未来的面貌。 判断预测方法:一,部门负责人评判预测法;二,销售人员估计法;三,德尔菲法;四, 历时类比法。 德尔菲法:依靠技术专家小组背靠背景来判断,来代替面对面的会议,是不同专家将分歧的幅度和理由都能够表达出来,经过客观分析以求达到客观规律的一致意见。 时间序列预测技术:一,移动平均预测法(计算题p30例2); 二,指数平均预测法。 DRP:是分销需求计划的简称,它是MRP原理和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解决分销物资的应用和调度问题,其基本目标是合理进行分销物资和资源配置,以达到既有效 地满足市场需求优势的配置费用最省的目的。 *DRP的基本概念 1.库存:指仓库或物流中心实际存在的物资数量。 2.安全库存:为便于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防止因需求货供应的波动 引起缺货或停工待料,经常在仓库各项目保持一定数量的计划库存量, 成为安全库存。 3.期初和期末库存:指在论述的时间段开始和结束时本单位的实际库存。 4.进货提前期:指从发出订货到所定货物运回并入库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5.送货提前期:指从接收订单到货物送到用户手中并接收入库的时间长度。 6.在途物资:指供应商已经接受订单备货,但尚未来到本单位入库的物资。 7.订货批量:指一次订货所订的物资数量。 8.时间周期: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时间段信息,如一日,周,月划分。 9.计划期:是指DRP尽心运算的整个时间段,可能是一个月,一个季度 或一年,他可划分为几个计划周期。 10.物流中心:从事物流活动的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BOD简介:B OD是MRP中物料清单BOM的概念和结构在分销领域的运用,它同BOM在产品结构树中连接各零件和成品一样,在供应方和各个需求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DRP在分销网络中的运作原理(p43DRP原理图)

分布式交互仿真

第8章分布式交互仿真 分布式交互仿真(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s,DI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仿真,多用于军事领域,可以支持作战人员训练、战术演练和武器装备论证等。它将地理上分布的训练模拟器和参训人员合成为一个逻辑上的整体,在逼真的视景和操作模拟环境中,进行人机交互度很高的仿真实验和演练。 分布式交互仿真是当今仿真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8.1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DIS阶段、ALSP阶段和目前的HLA 阶段。 1978年,美国一空军基地的空军上尉J. A. Thorpe发表了一篇论文“Future Views: Aircrew Training 1980-200”,提出了联网仿真的思想,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联网仿真技术的功能要求,希望实现受训人员在分布虚拟战场环境中分辨不出训练系统和真实系统。虽然当时联网仿真所需的技术还未成熟,但美国国防部接受了此思想。1981年,Thorpe被调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现在的ARPA)。 1983年,DARPA制定了一项称为SIMNET(Simulation Networking)的计划,希望将各军兵种单兵使用的仿真器连接到网络上,形成一个共享的仿真环境,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综合训练,这项研究计划得到了美国陆军的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SIMNET计划结束时,已形成了约260个地面车辆仿真器和飞机仿真器以及指挥中心和数据处理设备等的综合仿真网。SIMNET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军方充分认识到这一技术的潜在作用。 到1989年,DARPA建成了分布于美国和德国的11个基地,包括260个M1A1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等的仿真器、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综合仿真网络。SIMNET是同构型的广域网系统,它第一次实现了作战单元之间的直接对抗,并能在其所提供的虚拟作战环境中进行营以下规模的联合兵种协同训练以及战术对抗研究,其基本技术原则被ADS(Advanced Distributed Simulation)以后的发展所继承。SIMNET形成了新的分布仿真概念:将多种仿真应用集中到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在SIMNET成功的基础上,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得以发展,从仅支持基于同构网络的分布交互仿真发展为对基于异构网络分布式交互

分布交互仿真中的综合环境建模

收稿日期:!"""#$!#$% 第$&卷第$期 计算机仿真 !""!年$! !!!!!!!!!!!!!!!!!!!!!!!!!!!!!!!!!!!!!!!!!!!!!!!!!!!!!!!!!!!!!!月 文章编号:$""’#&(%)(!""!)"$#""(%#"% 分布交互仿真中的综合环境建模 郭 刚,李 革,黄柯棣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摘要:分布交互仿真中的综合环境建模不仅是实现环境数据表示、重用、交换的关键,也是实现高度互操作性的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布交互仿真中的自然环境,分析了综合环境的建模、数据表示与交换。接着,介绍了实现综合环境建模以及环境数据表示与交换的+,-./+技术,并重点对+,-./+的数据表示模型和01/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给出了使用+,-./+的方法和开发230环境联邦的过程。关键词:综合环境;分布交互仿真;数据库中图分类号:41(&$5& 文献标识码:0 ! 引言 各种各样作战行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 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对作战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复杂的、重要的、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作战仿真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对于分布交互仿真来说,其关键就在于高度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对自然环境有一个通用、准确、全面、权威的模型描述和相应的表示,进而构建标准的综合自然环境数据库不仅是支持训练、分析、测试等应用的基础,而且也是在异类联网仿真中获得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的必要前提。美国国防部建模与仿真办公室(-6+7)也在其$&&8年的建模与仿真主计划(6+61)-9-8"""58中将获得实时、权威的自然环境数据描述列为国防部建模与仿真的六大目标之一。 互操作性的实现程度极大程度依赖于环境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意义的清晰明确性。互操作性不仅包括仿真实体之间的交互,而且包括实体与综合环境之间交互。实体与环境之间作用是相互的:实体对环境会产生影响,如导弹对建筑物的攻击毁坏等;而环境也会产生各种环境效应,如地形、地势对武器射击的方位和角度的限制影响等。 此外,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建模及其相应的环境数据表示和交换,建立综合环境数据库也是实现仿真系统硬件、软件、数据库重用和共享的基础。 对环境进行建模,不仅要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和表示自然环境,而且还要有利于环境数据的重用和交换。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进展还比较落后。因此,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建模就成了分布交互仿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环境及其建模"5! 综合环境 综合环境(+:;<=>;<,简称+,)包括两个部分:战场空间的自然环境和其中的各种战斗实体。对于各种战 斗实体,主要描述其外特性。 自然环境则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太空、声音及电磁环境。陆地部分的数据主要包括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地形(高度和等高线)、地貌(如山地、丘陵、沙漠、草地等)和地物(可分自然地物和人文地物,前者如河流、湖泊等,后者如城市、村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桥梁、电站等人为现象或人造建筑)。 海洋数据包括水温、水深、水流、盐度、海浪、岛屿、暗礁等。大气数据包括气温、气压、湿度、密度、气流、烟、雾、云、雨、雪等。电磁数据包括各种有源辐射、杂波以及干扰等。 综合环境具有两个特点:内容的广泛性和数据的集成性。综合环境不仅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太空、声音和电磁数据,而且包含各种战斗实体的数据,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复杂。 综合环境是各种数据的集成。综合环境数据库不仅包括战场空间可视化显示所需的数据,而且还必须封装其他信息如各种特征和拓扑等,以便使受计算机控制的实体如DEF 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推理,从而正确理解和使用环境。"5" 综合环境建模及其数据表示与交换 综合环境建模是指通过对战场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抽象而建立数据表示模型,并依据此模型以数据的形式描述和表示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对象以及战斗实体的方法和过程。 综合环境建模的目标是实现各种自然环境数据的表示、交换、重用与共享,进而支持各种训练、分析、测试等应用。建模的结果不仅要保证能全面而清晰的描述和表示战场空间的自然环境及战斗实体,而且还要描述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综合环境的建模还要最大限度的支持数据交换。 综合环境建模及其数据的表示和交换关键有三点:完整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完整性是指要能完整地描述战场空间内自然环境及战斗实体的全部数据,并且要保证所有数据的一致性。多样性主要指不同的仿真应用使用相同的环境数据可能有不同的类型、格式、精度、实时性等要求,这就要求表示和存储同一环境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细化程度的数据。有效性指综合环境数据能满足仿真的实际需要,提供准 — %(—万方数据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答案(forstudents)分解

第一章习题 1-1什么是仿真?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仿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相似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技术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专家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性的试验性科学。 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似原理。 1-2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仿真法与解析法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点? 答:解析法就是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控制系统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计算。它是一种纯物理意义上的实验分析方法,在对系统的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由于受到理论的不完善性以及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应用往往有很大局限性。 仿真法基于相似原理,是在模型上所进行的系统性能分析与研究的实验方法。 1-3数字仿真包括那几个要素?其关系如何? 答: 通常情况下,数字仿真实验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实际系统,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由图可见,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称之为一次模型化,它还涉及到系统辨识技术问题,统称为建模问题;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仿真模型,称之为二次模型化,这涉及到仿真技术问题,统称为仿真实验。 1-4为什么说模拟仿真较数字仿真精度低?其优点如何?。 答:由于受到电路元件精度的制约和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模拟仿真较数字仿真精度低 但模拟仿真具有如下优点: (1)描述连续的物理系统的动态过程比较自然和逼真。 (2)仿真速度极快,失真小,结果可信度高。 (3)能快速求解微分方程。模拟计算机运行时各运算器是并行工作的,模拟机的解题速度与原系统的复杂程度无关。 (4)可以灵活设置仿真试验的时间标尺,既可以进行实时仿真,也可以进

系统建模与仿真-哈尔滨工业大学

《系统辨识》 实验手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 2018年5月

目录 实验1 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2 实验2 脉冲响应法的实现---------------------------------------------------------------- 5 实验3 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9 附录实验报告模板---------------------------------------------------------------------- 13

实验1 白噪声、M 序列的产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序列方法以及进而产生高斯白噪声方法 2、熟悉并掌握M 序列生成原理及仿真生成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混合同余法 混合同余法是加同余法和乘同余法的混合形式,其迭代式如下: 11 1(*)mod /n n n n x a x b M R x M +++=+?? =? 式中a 为乘子,0x 为种子,b 为常数,M 为模。混合同余法是一种递归算法,即先提供一个种子0x ,逐次递归即得到一个不超过模M 的整数数列。 2、正态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 由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有:设随机变量12,,....,,...n X X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 2(),()0,(1,2,...)k k E X D X k μσ==>= 则随机变量之和1 n k i X =∑的标准化变量 : () n n n k k k X E X X n Y μ --=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如果n X 服从[0, 1]均匀分布,则上式中0.5μ=,2 1 12 σ= 。即 0.5n k X n Y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系统建模与仿真全要点复习

1、系统(system):是一组对象的集合或总称;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集合体,它们共同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②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系统内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具有边界。④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且系统功能受到系统结构和环境的影响。三要素:(1) 实体:组成系统的元素、对象。(2) 属性:实体的特征。(3) 活动:系统由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理解: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实体属性的变化,通常用状态变量来描述。研究系统主要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除了研究系统的实体属性活动外,还需要研究影响系统活动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称之为环境。系统分类:1)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系统(电力生产、供电网络、石油炼制、自来水生产、电路系统等)。2)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只有当在某个时间点上有事件(event)发生时,系统状态才会发生改变的系统。系统状态的变化只发生在离散的时间点上,且状态通常会保持一段时间。此外,系统状态的变化也会引发新的事件。(毛坯到达、加工开始、加工完成、设备故障等;服务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接受服务等) 2、计算机仿真(系统仿真)概念:针对真实系统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试验,用模型代替真实系统,从而研究系统性能的方法称为系统仿真。研究对象可以是实际的系统,也可以是设想中的系统。1)包含了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仿真实验三个基本活动。联系这三个活动的是系统仿真的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2)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其中,系统是要研究的对象,模型是系统在某种程度和层次上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便分析、评价和优化系统。 3、仿真技术的主要用途:(1) 优化系统设计。(2) 系统故障再现,发现故障原因。(3) 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4) 对系统或其子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和分析。(5) 训练系统操作员。(6) 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决策提供支持。 第二章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础 1、离散事件系统(DES):系统的状态仅在离散的时间点上发生变化,并且这种状态变化一般是由事件引起的。事件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瞬间完成而没有持续性,并且这些离散时间点是不确定的。这类系统的仿真,即是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2、实体:系统内的对象,构成系统模型的基本要素,是系统中有意义的一个物体。有些实体在整个仿真过程中始终存在-永久实体;有些实体在一部分仿真过程中存在,有进入、退出系统的情况-临时实体。 3、属性:是指某一实体的状态和特性,是所有实体的共同特征。例如,在银行中,顾客是实体,其属性是帐户。在仿真建模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研究的目的决定所需要的属性。决定原则:1)便于实体的分类;2)便于对实体行为的描述;3)便于排队规则的确定 4、状态:任一时刻,系统中所有实体的属性的集合,它包含了描述系统在任何时间所必需的所有信息。描述系统所用的变量集合。

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

作业一:统计试验法解决报童问题 1.问题提出 报童问题是决策方面的一个简单例子。对一个报童来说,他每天由报社买来报纸,然后到街上去卖,当然他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果把报童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报纸、顾客、报童和利润就成了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在于,根据市场需求,报童寻求一个什么样的定货法则或策略才能使他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因为定货多了,如果市场需求小,卖不了将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定货少了,如果市场需求量大,又失去了赚钱的机会。这样一来,定货法则或定货策略就成了报童能否赚取最大利润的关键。当然,最好是每天需要多少份就定多少份,但市场需求量是一个随机变量,这就需要每天用统计方法作出决策。 报童以每份0.5元的价格买进报纸,以0.8元的价格出售。根据长期统计,报童根据以前的卖报记录知道,每天的需求量有几种可能及出现的概率。对现有数据分析,得出报童每天最佳买进报纸量,使报童的平均总收入最大。 2.模型建立与求解 假定,B n—当天买进或订购的报纸数量 S n—当天社会需要报纸的数量,显然,它是一个随机变量 D n—当天卖掉的报纸数量 再假定,报童每天买进和卖出每份报纸的价格分别用P B和P S表示,且P S>P B,即卖出价大于买入价,则第n 天的利润为 P n=S n P S-B n P B 报童决定:当天订购报纸的数量等于前一天的市场需求量,即 B n=D n-1 而当天卖掉的报纸的数量n S 则由以下两个条件来决定 D n≤ B n时,S n=D n D n> B n时,S n=B n 即是说,如果当天订购的报纸的数量大于需求量,当天卖掉的报纸的数量只能等于需求量;如果当天买的报纸的数量小于需求量,即当天卖掉的报纸的数量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物联网系统建模与仿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10分) 仿真模型十分强大,能够做到与真实系统一一对应。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0分) 物流系统是由多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单元结合起来,以货物为工作对象,以完成货物实体流动为目的的有机结合体。 A. 错 B. 对 3 【判断题】(10分) 信息时代认识世界(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仿真研究。 A. 对 B. 错

4 【判断题】(10分) 系统是研究的对象,仿真是系统的抽象。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0分) 仿真模型的优点是形式规范,通常能够求得确定的最优解。 A. 对 B. 错 6 【多选题】(10分) 仿真系统中三个基本概念是()。 A. 建模

B. 模型 C. 系统 D. 仿真 7 【多选题】(10分) 属于一个银行服务系统中的元素有()。 A. 银行员工 B. ATM机 C. 顾客 D. 柜员窗口 8 【单选题】(10分) 下列属于符号模型的是()。 A. 不等式组 B.

计算机建立的模型 C. 流程图 D. 汽车模型 9 【单选题】(10分) 仿真项目研究步骤中的最后一步是()。 A. 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 B. 定义仿真研究的目的 C. 实验运行和结果分析 D. 收集数据、建立概念模型 10 【单选题】(10分) 模型验证(Validation)的作用是()。 A. 查看模型运行结果是不是最优化 B. 查看模型中是否有语法或逻辑

C. 查看模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D. 查看模型是否美观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10分) 当现有对象库不能满足模型需要时,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对象。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0分) Flexsim仿真软件只能进行二维平面模型展示。 A. 对 B. 错

系统建模与仿真_考题答案

共10题 每题10分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 ,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 表示USRi 由CPU 服务。 USR :Completion.State (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 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 参变量 i X -----范围[0,1];它表示USRi 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 为1,2,3,4,5,1,2…..循环运行。 (2)当Who.Now=I,CPU 完成USRi 余下的i X 工作。假设:CPU 对USR 的服务时间固定,不依赖于USR 的程序;USRi 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i X 决定。 2、模型描述变量化简的四种方法比较; 建模过程中,在能满足建模的前提下,系统的描述变量应是愈简单愈好。模型描述变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淘汰一个或多个实体、描述变量或相互关系规则;建模者决定淘汰那些次要因素,只要忽略的因素不会显著地改变整个模型行为,相反却使不必要的复杂了。 淘汰一个实体可能要淘汰或修改其他实体:淘汰一个实体,需要淘汰所有涉及这个实体的描述变量;淘汰一个描述变量,需要淘汰或修改涉及该变量的相互关系。 (2)、随机变量取代确定性变量;在一个确定性模型中,相互关系的规则控制着整个描述变量的值。有些随机值也是由相互关系的规则确定,为了使模型相对简化,可利用概率原理,用随机变量来取代某些变量的相互关系规则,从而将影响变量转换成随机变量。 (3)、粗化描述变量;描述变量是描述模型实体条件的一种方法,变量可能出现的值表示在某一时间可找到这个实体的一种可能条件,其变量的范围集是变量可能出现的所有值的集合。描述变量的范围粗化也是一个简化过程。 粗化有以下2种方法:①舍入.根据需要,将描述变量的范围进行一定的缩小。例如,记账常用元角分,简化后只有元,角和分舍入。②归类和非一致粗化。对于归类和非一致粗化,简化前后的描述变量虽然还是一一对应,但是它们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已经不同。 (4)、粗化描述变量和归组实体及聚焦变量。把具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或描述变量聚焦起来,合并并成一个实体或描述变量,这称为实体的归组和聚焦。特点:在聚焦过程中信息不受损失,且合成变量的范围粗化。 3、模型描述变量化简与动态系统的模型化简二者间的区别; 有关模型描述变量的简化方法,它适应于各类系统模型的简化,模型描述变量是系统建模的基础,它们选取的主要依据是建模的目标,而它们的选取则决定了模型的复杂程度。 建模过程中,在能满足建模的前提下,系统的描述变量应是愈简单愈好。模型描述变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淘汰一个或多个实体、描述变量或相互关系规则; (2)、随机变量取代确定性变量; (3)、粗化描述变量; (4)、粗化描述变量和归组实体及聚焦变量。 有关动态系统的模型简化的时域方法,它包括“集结法”和“摄动法”。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从经济理论与数学中引进来的。系统的集结法是指用一组“较粗略的”状态变量来描述系统的模型,但应使这个系统的关键性不变。摄动法的基本概念是略去模型内部的某些相互作用,从而用一个低阶模型来逼近系统的结构,它是一种近似集结法,包括弱耦合和强耦合模型,也叫做非奇异摄动法和奇异摄动法。 4、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5、何谓轨迹及其意义? 令Z 表示一个集合,比如一个模型输入、状态或者输出集。基于Z 和T 的一个分段或者轨迹指的是一个从T 的区间到Z 的映射w :对某区间><10,t t ,有Z t t w >→<10,:.有时候用定义域><10,t t 分段。 其意义:轨迹Z t t w >→<10,:描述了从t0开始到t1结束的集的运动><10,t t ,在每个中,)(t w 描述了时间t 的Z 值。因此,),(T Z w ∈的含 义为:存在T 的一个区间 ><10,t t ,使得Z t t w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