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阁 辽河帆影 穿越古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溯阁
2014寻访文化遗产
感知沈阳文明专题报道之二十五
辽河是全国第七大河,是东北南部的主动脉。历史上辽河航运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天重温辽河沈阳段航的运历史,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辽河帆影穿越古今
文/张新清
1907年,京奉铁路新民府到奉天铁路的辽河铁桥在施工
辽河下游近代河道的变迁
翻开1958年前的辽宁省地图,我们会发现辽河有两个出海口,即营口和盘锦双台子,这两个出海口,说来话长。咸丰末年(1861),辽河泛滥,在盘山县沙岭镇六间房村决口溃堤,洪水顺圈河冲入潮沟(海岔子),经双台子入渤海,这是辽河又一个出海口,为了保证原辽河的水量,十二年后,这个出海口河道被堵死。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人刘春烺建议分流,获准后施工,将辽河下游盘山段一分为二,一条向东南照旧汇合浑河、太子河由营口入海;一条向西南,由盘山入海,这就是1958年前的一条辽河两个出海口的来历。1958年春,按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当地民众在六间房处封堵了流向营口的河道,这样两条河彻
底分开了,浑河、太子河汇合后从营口入海,仍称辽河,原辽河在六间房处单独流向大海,这一段称双台子河。2011年辽宁省政府批准将原辽河称大辽河,双台子河称辽河。
本文所说的辽河,是指历史上1958年前从营口入海的辽河,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辽河沈阳段,即包括康平、法库、沈北新区、新民、辽中等巿县的辽河的航运情况。
迷雾般的辽河早期航运
辽河航运起于何时,并无明文记载。
两汉间新莽时期政局动荡,山东北海(今昌乐附近)名士逄萌举家渡海,客居辽东;同样东汉末年躲避战乱的邴原、管宁等也都是从山东渡海抵达辽东,这两条正史中的记载都没有明确说明辽东的具体地点,不过当时辽东郡治在襄平(今辽阳),所提的“辽东”,应包括襄平甚至辽河腹地等广大地区,按这种理解,逄萌等人应该是早期乘船渡海北溯辽河的代表人物。
三国时期,孙权建吴称帝后,为了联合辽东的公孙渊共同抵御曹魏政权,于嘉禾二年(233),遣使节及军将等万余人,乘船从建业(南京)起航,渡海溯辽河而抵达襄平。景初二年(238),善于用兵的司马懿率大型船队,乘辽河雨季水涨泛滥之际,运兵至襄平城下,一举灭亡了公孙渊政权。这两次溯辽河而上直抵辽阳的活动,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其一:正因为具备了船队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受到史家的重视,而见之于正史之中。其二:这两次活动不是孤立的,孙权与司马懿都是能谋善断的稳健之士,如果没有对辽河航运历史及现状的了解,他们绝不敢派出大型船队,深入情况不明的辽河,这说明辽河航运早已开始,并且已达到一定水平。其三:“辽海”称谓的出现,也是辽河航运情况的客观反映,曹魏时的曹植曾在谏书中说:“辽东负山岨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据说这是“辽海”一词的最早出处,“辽
海”晚于“辽东”,据原辽宁博物馆馆长王绵厚先生分析认为,其“势
便”者,多指辽海水陆交通之便,曹植用“势便形固”说明“辽海”,正是出于对辽东水陆交通发达的肯定。
既然曹魏时期已经有了大型船队在辽河航行的记录,那么小型船队或是只帆独舟在辽河中游航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客居辽东”的辽东范围,不仅仅就是辽阳,也应包括辽河中游的沈阳地区。一个地区的航运水平,除河道因素外,是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军事地位重要与否直接相关的。
西汉时期,辽东郡下设十八县,在沈阳范围的,一般认为是候城、髙显及辽阳三县,即是县治所在地,就应是较大的村镇,并管辖周边村
屯。辽朝时期,沈阳地区出现一批古代建筑,今天能看到的,除了一些考古发现外,仅辽河沿岸就有辽滨、巨流河、石佛寺等多处可以发现古建遗址,一般情况是,塔与寺及城同时出现,所以古塔附近往往也都有古城,而河岸附近的古城往往就是水陆码头,在辽河沿岸的古城,自然就成了辽河航运的码头。此前,魏晋至隋唐间,“米运辽东”、“帆转辽海”等记载不绝于史书。
康平小塔子,沈阳早期码头
金代是辽河航运发展的重要时期,管理辽河航运机构的正式设立,航程抵达辽北地区的明确记载,使我们对金代辽河航运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关祺州庆云(康平小塔子)地区航运情况的记载,成为我们了解辽河沈阳段早期航运的宝贵资料。
金文学家王寂(1128年—1194年),进士,曾在辽东任辽东漕运副使,漕运系指水道运粮,辽东漕运使就是主管辽河及其辽东其他江河水运粟米的官吏,金朝中央设有漕运司,掌河仓漕运之事,王寂所任辽东漕运副使,应是辽东漕运司的副职。“辽东漕运司”一职过去不见记载,当属金朝首创。咸平(今铁岭开原市)为当时东北地区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联系金代上京与中都的重要之地,当时庆云县(今康平小塔子)、荣安县(今康平齐家坨子)均归咸平府管辖(今属沈阳),王寂后来在巡视辽东的日记《辽东行部志》中说:“昔予运漕辽东,居此者二年”,其上句是说过去主管辽河水运粮米,曾在咸平府住了二年。《辽东行部志》是有关辽东问题的最早专门文献,因此辽东漕运使也就成了,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专门主管辽河水运的官职。《金史·河渠志》说:“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今辽阳)近海之地,自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置食貯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相济”,这是当时一位尚书奏折的内容,这个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落实。
“馆”在金朝多为驿站之所,“铜善馆”就是驿站,地处铜山县,铜山县与庆云县都隶属咸平府,其县治在今天的开原中固,史书说,咸平在明代筑有城墙,金朝的咸平情况不详,估计规模不会很大,铜山县就更小了,按说咸平、铜山并不紧靠辽河,铜善馆可能在铜山县西,离辽河要比铜山近些,因而被确定为待运粟米的仓储之地。庆云县虽然比铜善馆距离咸平要远一些,但它其他方面的条件超过铜山县。辽代的祺州,金代的庆云县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城邑,也是这一带有名的渡口,因此金朝要加强对辽北乃至上京一带的控制,在水运这个环节上,是必然要利用庆云这个码头的。这样铜善馆就成了这一带码头的代名词,说到铜善馆,实际上也包括了庆云县。
今天的小塔子村就在辽河岸边,其古城址距辽河仅数十米,这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