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改革的转折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改革的转折点上
————————————————————————————————作者:————————————————————————————————日期:
写在改革的转折点上-历史论文
写在改革的转折点上
文|文亭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知识界对于“改革”的讨论不绝于耳。雪珥的这本《李鸿章政改笔记》以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视角,审视晚清改革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两蛋一星”的历史观
李鸿章一生办洋务、兴实业、练新军、建水师,筚路蓝缕,艰难开拓,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是反潮流的,但是他反的是那些一言可以兴邦的“主义”之说,反的是空谈误国。在他看来,大清国是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还能是间可住人的房子,这裱糊之术需要不畏烦难、不畏细琐,谋定而后动,来不得半点马虎,绝无捷径可走。但国人一向急功近利,期盼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于是,“主义”、“革命”之说大行,一百多年来墙倒众人推,人人皆成拆房专家,你方拆毕、我方登场,新房重建刚起,又有拆房者群起而拆之,中国现代化进程被大大延误。
为了写这本《李鸿章政改笔记》,雪珥可谓下了血本:不仅将39 卷《李鸿章全集》收入囊中,还收集了李鸿章的英文传记16 种,史料的充实和历史观的正确缺一不可。雪珥曾戏言,中国人有一个“两蛋一星”史观,就是把前代人看做笨蛋和坏蛋。前朝的统治者是笨蛋,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前朝的统治者是坏蛋,一定要干坏事;再加上一“星”,就是指望出现一个大救星,把笨蛋和坏蛋消灭掉,解救人民。因此,中国人愿意把自己遭受的苦难都归罪于统治者,然后把统治者的更替当做改善自己处境的一个有利机会。如果把中国比作企业,
人们总是在解决谁当老板的问题,而不去解决产品、技术、管理,这个企业肯定没有希望。做人难,办事更难,雪珥这本书就是为那些身上挑了担子的精英阶层而写,适合于他们晚上躺在床上临睡前看。
改革何以失去方向?
晚清的改革何以失败?究其原因是改革失去了方向。如果我们深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时,或许有人会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这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情绪。晚清改革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中国人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这是改革共识,也是完全正确的路子。但是,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果时,问题就来了!
中国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改革最初的动机是因为“坚船利炮”打开了紧锁的国门,国门锁不住了,只好学习,学了“坚船利炮”再把国家锁起来吗?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外国人挡住,再恢复闭关锁国,那我们的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另一条改革的思路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治敌,而是为了富国,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改革的红利。这两条路是矛盾的,前者的改革是阶段性的,后者的改革是无限性的。
晚清改革后期就面临了这样的困境。1870 年,北洋水师派出留学生的装束是西服领带,20 年后他们留着辫子,身穿长袍。这时候究竟怎么改革,每个人心里都是迷茫的。李鸿章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从1861 年到1894 年,中国经历了33 年的改革;从1979 到2012 年也是33 年,历史有时候很耐人寻味。
晚清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关于修建铁路,争论很多。李鸿章很早就提出要修建北京到天津的铁路。对
于这一提议,反对的人很多。不少历史学家把反对者描绘成愚昧无知的、只知道讲“祖宗成法”的小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国能混到中央高层的人智商不会有问题,情商更不会有问题。他们即便要反对铁路也会谈出“新意”。
比如,京津铁路开通后,京津之间的“出租车司机”怎么办?当时,京津之间有3 万大车户,在运河上跑船的又有几万人。如果不能妥善安排他们就业,就要生出祸乱。崇祯帝裁撤驿站,失业的驿夫李自成最后灭亡了大明朝。不仅如此,铁路运兵快是事实。但是我们快,敌军也快,过去洋人登陆要几个月才打到北京,有了铁路,敌人天津一登陆转眼就到北京城下了。
慈禧太后怎么表态?她的表态非常独特——在中南海里修一条4 公里的铁路,支持李鸿章。现在我们解读为慈禧太后愚昧无知、腐化堕落。
关于这次争论,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反对改革的都是管意识形态的部门,翰林院、詹事府等等。他们为什么反对?他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如果什么都不反对、什么都不表态怎么证明他这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铁路具体怎么搞,又要咨询全国督抚。地方上一参与,就不是讨论“要不要建铁路”,而变成了“建哪条铁路”。地方上有担子,都想要中央投资,发展地方经济,也就是多搞GDP。最后,这次争论是皆大欢喜,意识形态部门的人表达了意见,受到了尊重;铁路也建起来了。
马克思讲思想离开了利益就很可笑。张之洞很典型,他是纪检干部出身,整天讲大道理,占领道德制高点,批判社会、批判体制、批判官员当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讲得都挺好。等到有机会放出去到山西当巡抚,到广东当两广总督。他的角色一转变,就不一样了。
中法战争期间,广东是大后方,筹粮筹款,压力很大。广东人好赌,政府禁
赌,赌客都去澳门了。张之洞就搞个赌博特区。他是太后门生,有资源和路子,就拿到了相关政策。这就是广东开赌的来源。
财政是改革的核心一个政府要办事,核心问题是财政。晚清改革为什么失败?究其原因是财政不济,尤其是中央财政。1908 年全国财政总收入超过2 亿两白银,但中央财政直接掌握的钱,包括内务府的钱都算进去才2400 万两,仅占整个财政的12%。一个政权失去了对88% 的收入的控制,这个政权就只剩作恶的能力了。这88% 的财政收入在各级地方政府,这还不包括在地方征税过程当中,被各级官僚们塞进兜里的部分。
中央失去财政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开征厘金,这是地方税的大头。中央工作组曾有报告称,厘金收入少报的比例达到70%,也就是100 两,交到地方财政30 两,70 两就被中间各级官吏拿走了。晚清时候地方上的办公经费虚报80%,地方开支中,每100 两里就有80 两是假发票。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痼疾。
国家管理是技术问题,如何对权力进行制衡,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政体都要面对,没有任何一个意识形态非要与人民为敌。无论君主制、民主制、内阁制、总统制都要讲以人为本,这是天理,也是公理。
口号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到。
《李鸿章政改笔记》
雪珥著
线装书局2013年11 月
吾国吾民最缺者,乃是踏踏实实把现居之屋裱糊起来,不可动辄拆迁。“裱糊”二字,是李鸿章一生之写照。不料惯于拆迁之后人,自以为推倒重建乃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