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研究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融入国际体系,整体建筑风格不断西化。传统建筑和
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缺失的窘境。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历史和记忆的世界会
是一个什么样子。
世界和人类需要历史
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却也把
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推到了历史的悬崖。很多传统建筑得不到世人足够的重视,
无法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修护,再进一步它们将逐渐成为历史而不再鲜活。没有
了历史底蕴,世界将是单调而乏味的。人们没有历史、没有记忆,如何继续生
活也将茫然无措。这些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更多的是文化
的延续和生活方式的不断适应与改进。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
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的发展不可能与昨天划清界限,也无法脱离历史只从今天
继续存在下去。在无节制的对整个世界进行现代式的改造和建设之后,人口不
断增长,新型城市不断扩张,出现诸多问题和遗憾之后,人们已经慢慢意识到
全面西化并不是发展与进步的唯一道理。在社会的进步与前进的步伐中,还有
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对现存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的保留和保护。让有特
色的文化保留,让有特色的建筑保存,让有特色的区域保持特色。这样的世界
才是有过去、有记忆、有历史的,才值得回味和品尝的。在如今到处是水泥森
林的城市中,生活节奏紧凑而快捷,人们生存于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之下,每
个人都有需要休息和逃避的片刻,他们会想起过去那虽然并不华丽但简单而单
纯的生活;他们会怀念那些从历史延续下来但在今日也能探访的传统。这些形
态各异,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对人们来说更具吸引力。这里有他们想知道的历
史,有可追溯的过往,有纯朴的世界可以得到休息和平静。
.2历史需要保护才能延续
丫第1章绪论
历史需要保护才‘能延续,并不是脑海中有意愿,喊口号就可以的,它需要
所有人的努力共同护航才能实现。历史的范畴很广,方方面面,具体落实到本
课题的研究内容—传统建筑,它的保护和如何再利用同样需要很多很多的人
员不断的辛勤工作和付出才一能慢慢实现既定的目标。所有的建筑都暴露在大自
然,时间在前进的同时带来的是自然界不断的阴晴变化,冷暖交替,整个环境
的状况时刻不同,甚至是自然灾害—雪灾、水灾、火灾,雷击以及人为的各
种因素等等都不断的在对这些传统建筑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如果没有
人的力量去保护、修护、维护它们,必定是逐渐破败与消亡。
“存

在即是合理”。传统建筑能够产生、发展与存在并且很大一部分得以保
留到了今天,无疑说明它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诸如:可以就地取材,易于
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它又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
态平衡等等。因此,这些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不能否
认的是各类传统建筑由于产生的时代都比较久远,受到当时手工业和机械能力
的限制,并且当时社会生产力也决定了当时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像如今这般,对
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很有限,所以往往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
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本身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所需
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要求。无论是继续作为住宅还是改造为其他功能的建”~^1pI}F.欢‘『、
第1章绪论
—于丁、--i娜i'x.}
筑,都需要进行改进和改造。
传统建筑的种类多样,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面面俱到。本文选择位于江
西赣南龙南县的客家围屋建筑为课题,因其独具的客家文化,在我国传统建筑
中占有重要的一页,将它作为传统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例子来加以阐述、
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1.2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
象主要针对江西赣
南龙南县的“独栋
式”客家围屋。并且
着重于其中未被列
入文物保护单位的
客家围屋,又称非文
保单位的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
主要有两种形式:独
栋式和村围。独栋式
即同族的所有人都
居住在一栋建筑内。
村围则是同族人围
起占地范围内的区
域,以家庭为单位独
立建设自己的房屋,
各自为家(图1.2)0
本课题只涉及独栋式的客家围屋。
赣南是客家的大本营,那里现存客家围屋约500座,其中有370多座在江
西的龙南县。据2007年3月的普查结果显示有376座之多,取得上海大世界吉
尼斯之最—“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的殊荣l’]。其中的客家围屋规模各异,
形态多样,有保护的很好的,也有岌岌可危的;有仍有人居住于内的,也有完
第1章绪论
全被废弃的;有已改造完毕的也有还无人关注的,林林种种,在传统建筑的保
护和再利用中的各种情况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价值保护、有
价值再利用、更有价值全面开发。因此将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于此对研究传统
建筑是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龙南县的客家围屋其中像关西
新围、燕翼围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
位。另外东生围、江东围等被列入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乌石围、龙
光围等则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_非
常明显的可以看到没有列

入保护单
位的围屋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围屋没
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保护,很难获取
政府的资金支持,村民的经济能力又
非常有限,往往都得不到及时的修缮
和保护。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越来越多
不属于文保单位的围屋被废弃甚至
拆除,围屋的数量不断减少。这一集
客家人历史、文化和智慧于一体的建
筑形式也慢慢被人们所遗忘。长此以
往,客家人快要找不到自己的故土
了。
因此,课题的研究对象对己经纳
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那一部分围
屋只会简要介绍。而会更多的关注那
些占绝大多数比例,但是又没有充分
被人们所重视,更没有被很多保护和
充分开发利用的非文保单位的围屋。
.3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一
第1章绪论
份会,一认认卜’套“
1.3.1课题研究的意义
引用曹麻茹的观点:“历史与当代的关系如同一棵树,它的根往下(过去)
扎得愈深,它的枝干向上(当代)长的愈高,而它的果子(未来)就会愈来愈
丰硕。虽然我们着眼点是树干和果子,但我们不能漠视“根”的作用。”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离不开历史的,建筑师的工作应该是创新的工作,然
而其创新的基础却始终是基于人类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时刻影响着人
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人们的一切创新活动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历史。我
们当代的建筑师正是这样踏着前人的传统而不断创新的。
而另一方面是建筑本身需要延续。传统建筑或是具体到本课题所研究的客
家围屋建筑它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因为有
了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可以追溯过往,我们可以寻找历史的谜团,我们才有可以
去回忆和怀念的载体。这样,建筑保留下来我们从现存的这些客家围屋建筑中
探寻过往客家传统文化的印记。首先,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需
要修复和保护。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城市建
设的蓬勃动力,我们从思想到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民居已经不
适应现代的生活了。面对这些己失去往日一功能,即将能成为展示品的古民居,
我们首先应当加以修复。更多的,我们还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于现代建筑设
计中,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且这种吸取应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应
该是精神上的。
龙南,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对于现存客家围屋进行合理的改造,让
这些建筑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使其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继续存在
于历史的长河中,继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提供服务,并且随着社

会的
进步和人们的意识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它们迈向更高的一
个层次—为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配套设施,这将赋予这些客家围屋全
新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整个调查和分析过程,从中获得传承历史和传统
的要素,可以将这些要素应用在当地的现代民居设计中,延续地域特色。
1.12课皿研究的价值
1.3.2.1理论价值第1章绪论
围屋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建筑的遗风,与客家人的
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民风、方言等构成了完整的客家文化体
系,突出体现了客家文化和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并且围屋作为集中
式住宅建筑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
了客家文化的各种特征,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对围屋建筑的研究,为研究客家
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围屋建筑作为重要的客家建筑之一是中国传
统建筑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围屋建筑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传统
建筑的理解,也为我们研究传统建筑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察点,并有助于完
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更有意于人们对过往传统文化与生活的方式的了解和探
寻。
1.3.2.2实际应用价值
1.为当地旅游服务
目前,作为旅游资源,龙南客家围屋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开发了,如果可以在
开发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充分发挥传统
建筑本身的魅力,使建筑本身成为旅游资
源的一部分,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做法。例如在一个旅游开发项目中,应该
充分发挥其魅力,打造一整套完备的配套
设施。可将现有围屋改造为适合游客短期
居住的酒店旅馆。而且要想旅游和发展良
性不断循环,就要使土地价值最大化。这
样对整个改造范围内我们就需要对游客
提供规模与较高档次的餐饮娱乐中心。所
需要的建筑如果重新进行设计然后建设,
很不经济并且较难与现有地域特色相适
应。对现有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则可以
在保护建筑文化的同时发展旅游,一举多
得。
2.为其他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第1章绪论
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如今的社会大趋势中,建筑领域不再可能由某一独立流派来一统天下了。
当今世界,美学追求呈现多元化的新格
局。建筑的高技化、商业化、大众化己逐
渐被人们所厌倦,建筑的传统化、个性化、
地域化倾向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传
统建筑的走向已不仅仅是建筑和历史专
业人士在关注,所有人都在返璞归真,探
寻水泥森林外的世外桃源,这已转化为一
种时代美学现象。本课题通过对客家围屋
建筑的研讨

,为其他类别的传统建筑的保
护和再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3.作为建筑专业来说,可以从中探寻
为当代建筑设计服务的元素。
例如:作为全国房地产的领军任务万
科集团就在深圳实施了“万科土楼计划一
一万汇楼”(图1.8)。试图从客家集中式
住宅中探寻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
题。
再有我们也可以思考:站在现代建筑
的角度,围屋可以称作高密度且功能复合的民居建筑。并且围屋中的社会结构
有着很好的维系和组织。而在现代,缺乏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高密度建筑面临
的问题之一。如果能在围屋中探寻维系高密度建筑里交流的因素并且给现代建
筑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那么诸如此类,课题也就具有了研究意义。
.4国内外相关研究
:41国内相关研究
1.为了让集客家人历史,文化和智慧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走向世界,龙南县
提出着力打造“中国客家围屋旅游第一县”品牌的目标。该县开展全县围屋普第1章绪论
查分级,对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客家围屋予以公布,建立记录档案,并对号入座
制定保护措施,做到一个保护对象一个记录档案和一项保护措施。同时,该县
安排专项资金按计划分阶段对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进行维修。据悉,该县已将
200多座客家围屋列入保护范围,对其中50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进行
了恢复原貌的维修。
2.许多专家学者对龙南客家围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记录下了这里
的历史与变迁。更有许多建筑师对客家围屋的成因、演变、组团的构成,内部
空间的形式,平面功能等等都做出了非常仔细的分析和实地调研。留下了许多
宝贵的资料。为后面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和前提保证。
1.4.2国外相关研究
1.1999年和2000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教授茂林计一郎、片山和俊
先生先后两次带领中日专家和研究生考察赣南围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
尺度、大空间、大容量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于一体,
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它几乎包涵了人类的所有,看了围屋,就
像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
2.2001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民居的山本教授把关西新围喻为
“东方的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当年关西新围和燕翼围同时跻身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3.2004年6月,日本千叶大学工程系教授玉井哲雄先生带领中日学生数人,
对赣南围屋进行了为时一个星期的考察活动。并对2000年片山先生未作测绘的
部分有特点的围屋进行了测绘,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赣南围屋在国外的影响。l2]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与类

似客家集中式住宅建筑进行比较,剖析龙
南客家围屋的现状情况,熟悉其形制特点。指出可继续延续的特征,提出可行
性发展方式和相关措施。并且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建筑本身的问题和发
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给出解决意见。
在改造设计的举例中,对选定的典型建筑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第1章绪论
1.对现状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2.对建筑结构和构造的修复给出具体作法。
3.对建筑功能转变进行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从而达到保护和再利用的目的。为其他有再利用价值并且需
要保护的客家围屋建筑提供借鉴。
.6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归纳、
比照分析,建筑设计等方法。
2.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建筑学、建筑材料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
城镇规划学、建筑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
3.以科学的实例调研方法,通过数字统计、访问、观察、摄影、徒手绘画
等多种方法,对现状进行仔细深入地了解。并且去到其他相关特色的地域进行
实地考察,进行比较分析,取其精华,发展自我。
4.在研究的基础上,进入到实践环节,选择一个典型龙南客家围屋进行改
造设计,详细分析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第2章龙南客家围尾
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2.1客家围屋概述
客家围屋是赣南客家人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式住宅,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是客家集中式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围屋里的人们互相守望相助。围屋的
分布较广、规模大小迥异。规模大.的如龙南关西新围,占地百余亩(图2.I );
小的像龙南里仁的白围,格局狭小,俗称“猫柜围”,喻其小如养猫之笼。但都
是原由客家人自我保护抵御外敌的需要而建,并且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家,
因此在形制及构成上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2.1.1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任何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
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继而保留下来的。围屋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也逃不开
这样的历史必然。根据数据显示,客家人现在约有6000多万,他们生活在世界
的各个地方。但我们可以看到围屋、围拢屋和土楼这样的围合式客家民居建筑
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国的赣闽粤地区。这样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呢
.'S"fvrl’ nc5$. ,
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1.1.1客家民系的迁移
客家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而闽粤赣结合部的广
裹山区,作为一个远离战祸中心比较偏远闭塞的地区,同时又是

具有一定荒地
可供开垦的地区,成为南迁汉人主要的入居地。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史.这个地区
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客家南迁史也即汉族南迁史,在《史记》等不少文献中可见诸多记载。但
其迁移的
具体过程
与路线极
其复杂,
争议颇多
尚难定
论。本文
采用罗香
林先生以
东晋为起
始的“五
次迁移”
说[3J,也即
五次南迁
高潮—
(图2.2)
第一次(317年一879年):起于西晋永嘉年间,动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
原。移动线大致从晋、豫等中原地区,迁至鄂、豫之南部和皖、赣长江南北两
岸,少数远抵赣江流域。但此次移民至闽、粤、赣边缘者尚少。
第二次(880年一1126年):起于唐代末年黄巢起义。黄巢军兵向南转战经
营11个省区,而这些地方也正是北人南迁经过的主要线路,最远的到达了赣州、
汀州、福州、桂林、广州,涉及到今客家聚居的中心腹地。北民于此时开始如
潮水般涌入闽赣交界的虔州(赣州)、汀州山区,即今闽西宁化、上杭、连城与
赣南宁都等地,这时迁入粤东者亦极少。闽、赣边区乃数省通衡之地靠近大运
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河古贡道,又属长江南岸发达区边缘,以宁化石壁乡为中心的这片山地,为北
来移民提供了相对适合的安生之处。后来这里成了客家人以及相当部分闽南人
和广府人的摇篮。
第三次 (1127年一1644年):起于北宋末期金人南侵,后又有蒙古族入主中
原,北人再次大批南渡,南迁移线路与晋、唐时代的路线大致相同。闽赣边区
的汉民族移民人口由此剧增,其中部分迁入广东梅县、广州及闽南的漳州、泉
州和福州。
第四次(1645年一1867年):起于明末清兵南进,而客家早期开发地区闽西、
粤东的人口膨胀,向四周扩散,或倒迁赣南,或向四川、江浙、两湖、广西、
贵州、海南、香港、台湾迁移。
第五次 (1867年一民国初年):除继续往台湾移民外,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
粤省客家向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北部湾沿海地域迁移,亦有不少远徙国外形成
今日东南亚客家社区。
应当指出的是,汉族南迁的所谓五次高潮不是显著的“万民流道”的状况,
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促使人口南迁的动因爆发。事实上,中原汉族南迁的整个过
程是持续性的,而迁移地域空间是渐次推移的。长达1500多年的汉族南迁史经
过了许多地域站点,南迁通常是自流自发的,并非由政府组织进行的,迁移人
群以家族血缘群体为单位者多。这些都与定居下来之后客家文化的形式、发展
有着密切关系。[’]
2.1.1.2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人迁人闽粤赣交界处后,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居一处。原住民舍族耕

山而食、垦山为业,是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农耕民族,采集狩猎只是生计的一
种补充。南迁而至的客家人是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的农耕民族,有着丰富的农
业生产经验和较高的生产技术,并对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极为执着的感情。
在山多田少的闽粤赣边区,大量涌人的客家人对土地的需求,便不可避免地同
土著民的先期占有和使用产生矛盾。
为了争得立足之地,获得生存空间,以及防御外部袭击,来自中原的客家
人认为只有全族团结、互相援助才能抗敌求存,于是聚族而居、自卫自保便成
为客家人建造住宅的一种精神要求。为了提高防守自卫的能力,客家人把北方
魏晋时期的军事性质的坞、壁、堡、寨等聚众而居的习俗承袭下来,因此在客第2章龙南客家围坏
家人居住的地方,很多以堡、壁、寨命名,如堂堡、三堡、上寨、下寨、安泰
寨、石壁、乌龙壁等等。开始时,一些大姓宗祠在住屋周围建设的土碧,供防
御之用。例如广东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正屋附近或村口,建筑一
座或数座不与正屋相连的巨大围楼,每个楼高三四层或五六层,中辟天阶,每
层四周近外墙处设有通道,除了行人外还可向外燎望及守卫。围楼内有许多房
间,可供人居住或藏物,围楼四角还有向左右或前后突出的炮孔,可回旋放炮,
分途击敌。然而这种土碧规模巨大,只有大家族才能构筑,并且它只供有外患
时保护族人的性命安全,利用率低l习。并且如果外患围攻时间较长,则日常生
活极为不便,且难以持久。因此又发展成为既有土碧式防御性的功能,又可供
族人长期居住的堡寨,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形制的客家集中式住宅建筑。
2.1.2客家围屋的含义与其他称谓
2.1.2.1围屋的含义
毫无疑问,围屋是属于客家人的。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的等原因,
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舍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
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学界一种主导的观点认为,客家民系至迟在南
宋时己经形成。
围屋,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墙,也是整座围
屋的防卫围墙。他们勤劳、勇敢并且充满了智慧。为抵御外敌及野兽,他们创
造了这样一种独
特的居住建筑形
式:四面围合而
形成的房子。
一般来说,
围屋的说法特指
赣南地区的客家
居住建筑。而同
是围合而成的客
家居住建筑,在
我国的粤东一般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鱼堕盛宣逐燮立一一_
称为“围拢屋”,在闽西则称为“土楼”。还有,在港深地区分布的、被当地和
学者称作“围村”或“围屋”的大型

民居,应该也属赣南围屋的范畴(图2.3)。
狭义的说,在本文里所提及的“围屋”概念,指江西赣南地区特有的客家
居住建筑。它们四面围合而成,最典型的样式是方形。虽然由于赣南与粤闽交
界,赣南围屋的建筑特点难免会与相邻地区相互渗透和影响,有零星呈现出粤
东围拢屋和闽西土楼特点的个例出现。但在赣南地区的围屋外貌大多都类似龙
南沙坝围样式,如张扬的炮楼、森然的枪眼,防御特征非常强烈I2]。
2.1.2.2“围屋”的其他称谓
在民lbJ还有“土围”、“土围子”、“水围”、“新围”、“老围”等多种称谓:
1.“土围”、“上围子”是外来人对当地“村围”之藐称,这最早可以追溯
到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在赣南的那场角逐。后来随着那场战争的结束,
赣南有土围子这种房子的印象,也就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再往后,学者们
来赣南研究党史、调查民居,自然也就沿用“土围”、“上围子”之称。
2.“水围”在江南赣南的全南县及龙南县南部乡镇多如此称呼。没有确切
的历史记载,但根据分析和走访当地的居民,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a.围内都有水井,不能缺水的原因。
b.许多围屋外环围都有“护壕”,即“俱池水环之”[zl。
c.有人推测是从功能特点上命名的,因为“水”与“守”当地音不分,可
能是“守围”之音转,所以为能防守的房子。
3.何谓“新围”和“老围”?同一个村或地点,先后建有多座围屋,于是
便出现了新围和老围之分。最早建的那座围自然便是老围,其他围便是新围,
或某某新围。如龙南最大最著名的围屋—关西围,又称关西新围。它是关西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大财主徐名钧建的。而在关西新围后面不远处的西昌围是其祖父建的,因此当
地人都俗称西昌围为“老围”(图2.4 ) o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龙南县管辖范围内的围屋。不具体划分年代、样式
与名称,下文都统称“围屋”
2.2龙南客家围屋概述
2.2.1龙南概述
2.2.1.1龙南区位介绍
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龙南县地处东经 114023‘一 114059’、北纬 24029’一25“1’之间,位于
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东邻定南县,南接广东和平、连平县,西
界全南县,北毗信丰县。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5.5公里,
总面积1640.55公里,成“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
105国道从北而南贯穿境内7个乡镇,京九铁路与105国道在龙南交汇穿过境
内三镇一区,并设有龙南火车站。龙南与粤北山水相依,是全国对外开放县之
一。属中纬度偏南地区,比较容易受海洋的调节,是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候。
其主要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8.9
℃,无霜期286天,全年日照时数1782.8小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9.7
毫米。
这里日照充足,温暖多雨,气候宜人,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
建县以来,己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全县土地面积
1641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0万人,辖17个乡(镇、
场)、管委会,其中8个镇,5个乡,2个营林林场,2个管委会。这里山川秀
丽,特产富饶,不仅有石峰连绵的小武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九曲
十八滩的龙头瀑布,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围、燕翼围等370多座客家
围屋群和可为君洗尽纤尘的汤湖温泉等旅游资源,而且还有稀土、钨、煤、石
灰石、大理石、膨润土和铁矿等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离子型重稀土的储量
占世界淋积型重稀土储量的70%,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
同时,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珍稀动植有红豆杉、银杏、观光木、云豹、水鹿
等,是国内乃至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种基因库;目前,全县活立木苔积量达600万
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161
2.2.1.2龙南发展状况
要分析龙南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定位还是要从它所属的行政区一赣州说起。
赣州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江西的四分之一,人口八百余万,是江西的六分之
一,人口密度相对中国东部及中部的确都是比较小的。赣州全境皆为丘陵地貌,
河流众多,亦有“小三江源”之称。南临广东,东临福建,西临湖南。居民大
多都是客家人,流动人口少,且城市化水平较低。交通方面,赣州是中部地区
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十字口。政府提出的发展口号是“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
州”。除了南北向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还有在东西向的“赣龙铁路”第2章龙南客家围岸
(可直接通往厦门)以及在建的“昆厦高速”(昆明到厦门)。纵观赣州周边地
理交通状况,珠三角经济区与闽南经济区的内陆交汇点就是赣州,独特的地理
位置在交通的带动下必然会带来可观的发展。
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红色之都”、“宋城”等历史称号,赣州旅游主
要分四个部分:
1.以瑞金为主的红色之旅。
2.以赣州市城区为主的宋城之旅。
3.以赣州境内纵多山丘湖泊为主的生态旅游。
4.以客家建筑为主的风俗旅游。
而赣州最为典型的客家建筑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龙南县。龙南自南唐保大十
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
地。古为南野地,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龙

南县。据《龙南县志》:
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
潭之南,定名龙南。龙南县历史悠久,资源丰饶,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己成
为政策、地理、交通优势极为突出的江西省全方位开放的南大门。
龙南区位及交通条件非常优越,纵贯南北的105国道一级公路、横跨东西
的京九铁路与穿境而过的赣粤高速公路编织而成的交通网,使龙南成为江西南
部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是陆路进入澳港最快捷的通道。新批准设立的南昌海
关龙南办事处,管辖区域为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等6个县。
方便了外资企业就近办理报关、货物查验封关等手续,提供了便捷的进出口贸
易通道。
龙南县境内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2.2.1.3龙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龙南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名胜风景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一
一武当山,位于赣粤边界、 105国道线上:有保存着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拔特
色珍稀动植物种的九连山原始森林;有历代名人手书岩刻艺术宝库之一的玉石
仙岩;有堪称“小三峡”的龙头滩,气势磅礴的龙头瀑布群;有可健身疗养的
汤湖温泉山庄;还有独具地方特色大量的客家围屋。这些瑰丽奇特的山水风光
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令人留连忘返,使龙南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旅游
发展有较大前景。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龙南是客家后裔的聚集地。遍布乡村各地的376多座客家围屋,造型别致,
风格殊异。这些传统建筑或许对现代人来说己经不是很适宜生活,但是它的历
史背景、文化底蕴以及建筑美学价值是经久不息的。如此大规模的围屋开发和
再利用的程度还很浅。有许多值得开发和充分利用的价值还未得以显现。相信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而开展可行性
研究,合理的进行全面规划,再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村民积极参与等等
措施,龙南很快将走出一条具有独特魅力、充满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2.2.2龙南客家围屋的分布
本课题研究范围主要限制在龙南县内。但是说到围屋的分布,不得不暂时
扩大一下范围到赣南,也就是江西南部。围屋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客家居住建筑,
图2.6赣南围屋分布图来源:《赣南围屋研究》
存在于整个赣南地区(图2.6)。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地方习成“三
南’夕,历史上定南和全南主要由龙南析出)以及寻乌、安远、会昌、信丰的南部,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恰好大致分布在江西南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此外,在石城、瑞金两县

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以上各县围屋总数约有500座左右。
龙南县是围屋最多,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形式上也是最全,除大
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的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
则形的村围。有些山谷村庄,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
2.2.3龙南客家围屋的代表性建筑
龙南最有名的客家围屋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杨村乌石围等。
2.2.3.1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
年间,迄今有180多年历史,是关西
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
行第四,故又称徐老四。徐老四生于
清雍正年间,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
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
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
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
万,费时20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
与老围西昌围相对,而称为关西新围
[7]。新围占地7700多平方米,依山
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
辉映。围屋呈长方形,墙高10多米,
壁厚1米,四角有高大的“炮角楼”。
墙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许多枪眼和
炮窗。东西两座大门,东门为身份显
贵者坐轿出入之道,西门为骑马进出
之道。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
彩馏金,主体建筑分5组排列,前后
三进,14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
置18厅。围内各列建筑结构严谨,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等功能。(图2.7)
2.2.3.2乌石围
坐落在杨村镇东水河边的乌石围,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乌石而得
名,这块石高1.5米,长2.5米,又名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己390
多年“乌石围”,前方半圆形,占地
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
米,围墙高约8米,分2至3层楼。
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
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
有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共有3道
「],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
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
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
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
出的大厅堂,这是围屋的公共场所。
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
个四合院、36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
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
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
厅是65间两层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
围屋,朝大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
廊,形成U形通道。朝外的墙上则
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
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
起,形成火力网[8]。(图2.8一2.9)
2.2.3.3燕翼围
杨村燕翼围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30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取山海
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

翼”二字为围名。燕翼围高14.3米,墙
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矗立如陡壁。墙上布满火枪眼,与
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进围内须经过惟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
莫想进来。楼上米仓有谷,院内有水
井。相传,燕翼围的墙面是用糯米粉、
红糖和蛋清拌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
时,可剥下来用水煮充饥。进围门后,
只见此楼分为4层,每层有34个房
间,各层有骑楼回环相通。卧室、仓
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多变
而统一,疏密有致,通风、采光合理。(图2.10)
2.3龙南客家围屋的典型形制及建筑特征
一种建筑类型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古老的《宅经》中把民居及其环境描述为一个人:“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
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
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9]”
人有生命机制、物质躯体、还有精神品格,客家围屋亦是如此。把围屋作
为一个有貌、有神、有生命的机制来看待,方能获得更多、更本质的启迪。它
不仅仅是供客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更是客家人联系自然,沟通感情,建立社
会的载体。有人说,围屋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是客家先民世代奋斗而创
造的。在这几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多少风雨沧桑,更替、演进、碰撞、融合,
最后才留下了这令后人叹为观止、熠熠生辉的宝贵遗产。它是传统建筑的杰出
代表,利用传统材料、传统技术,充分展现了客家风貌及其独特的魅力。
23.1龙南客家围屋的典型形制
2:31.1形制的含义
由建筑的各方要素经过系统的排列组合然后所形成的结构,即是整个建筑
体系的空间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所有的建筑要素结合为一体,共同担负整个
系统中的功能。人在围屋里的一切活动是属于时空的,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
生活习惯、风土习俗或是社会环境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建筑,作为他们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鱼些逆通堑塑
一切活动的载体也就具备了形成一定形制的前提条件。
设计者通过对整个空间所需功能从大体上进行动态把握,提炼出所有人需
要的“大方向”,来制定这个独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序列—形制。它就像是
一曲完整的交响乐:序曲、发展、高潮、结束;也很类似一篇完整文章的必有
章法:起、承、转、合[l0]。它不是学术上的空洞字眼,而是人们徜徉建筑于无
形中能深刻感受到的变化和发展。设计者利用独立的建筑元素进行组合设计,
使其具有引导性,让使用者能够在这样的空间里随着建筑元素的引导展开

活动,
完成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可能会发生的所有行为,满足其精神需求和功
能需要。
当你进入到这样一个空间去,移步异景,可以发现由各个建筑要素系统组
合而成的功能是有秩序、有层次、有发展,并且合理、空间尺度宜人、建筑形
式求同存异、人们的生活是与建筑相互适应和融合的,这就是形制。
2.3.1.2龙南客家围屋的典型形制
围屋也同样如此。它的存在与其名字一样是特定的、唯一的。毫无疑问它
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同于中国传统徽派建筑的温文尔雅;没有广西干栏式民
居的轻巧与灵活;更与紫禁城官式建筑的威严相去甚远[’“】。建筑与名称互相对
应、互相解释。能够称之为“围屋”的建筑之间必然存在很多共同点和相似之
处,看到具有这样共同特色的建筑,勿须是专业的建筑人士也能一目了然的知
道它不仅不是现代建筑,也不是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而是独具一格的、其他
地方无法找到和复制的特有建筑。
纵观龙南的所有围屋,我们可以发现“围屋们”的共同点:外墙既是围屋
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从平面上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
其平面多是方围。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楼,也有若干圆形、
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既有三合土、鹅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
砌垒的。外墙用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成坚实的封闭墙体,厚达一至
两米多,墙上密布枪口炮眼,森严雄伟。外围楼廊环通为二至四层,第一层是
厨房和豢养牲口的地方,第二层主要用来储藏物品,第三层才是人居住的地方,
第四层空闲,在对付外来进攻时作通道用。内围则根据外围的规模大小,建成
一至三层。但无论大小,在围内的中轴线上,都必定要建一栋用于祭祀祖先的
祠堂或者祖堂。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以上这些就是概念中所说的建筑要素,通过合理的组合,围屋形成了只属
于它的完整形制。可以如下概括:
第一层次:屋前的禾坪,半月形的池塘,它是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过渡
第二层级:进入围屋大门后:天井一中堂(祠堂)一水井一横屋一楼梯一
(炮楼)。
楼间角空
沿着这样的形制,围屋内一个个空间组织的非常紧凑,抚如乐章或文章,
讲究应有的章法,注重时空结构的起、承、转、合,注重首尾、高潮、铺垫、
照应、衔接、烘托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周密严谨的空间层次。
2.3.2龙南客家围屋的平面特点
粥粥 粥粥粥粥粥 粥图 图2.11龙南县关西围平面图来源:万幼楠老师提供 aa述 述述必弓弓污污污污污污污污污污污污 污

肠 肠 肠 肠肠目晚祖口口~‘一 {{{{{ lllllllllllllllllll门 门门门门门 门门 门 门广 广广蒸工工 工工工工工 工洲 洲洲洲洲洲 洲洲 洲 洲目 目目目目 目目 目 目笼 笼笼 笼 笼笼笼笼 笼匡 匡 匡 匡匡 匡 匡甘 甘甘一一 一姜姜姜 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方围”
“方围”几乎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名词。在三百多座龙南客家围屋里,绝
大多数的围屋平面都是方形。在龙南,有记载可查的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围屋里,只有乌石围是前方后圆,类似粤东“围拢屋”的形式。其他诸如最著
名的关西新围、最高的燕翼围、用料最昂贵的龙光围(全花岗岩条石外墙)等
等,它们的平面形式皆为方形。
2.中轴对称、层次丰富、秩序井然
龙南客家围屋和我国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一样延续了建筑成中轴对称的均
衡形态。客家人在哲学和思想上同样遵从儒家,崇尚中庸之道。并且在建筑中
得以直接反应。除了少数特例之外,无一不是中轴对称。内部厅堂的布局、卧
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的对称,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
觉。并且整个围屋建筑的最重要的精神核心—祠堂也一定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3.平等连续、完整统一、主次分明
内部居住空间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线状组合,围绕厅堂布局,反映了各家家
族内部的平等关系I7]。
2.3.3龙南客家围屋的外部造型特点
1.龙南客家围屋的规模
围屋的分布较广、规模大小迥异。规
模大的如龙南关西新围,建筑长92米,
宽83米,占地百余亩;小的像龙南里仁
的白围,格局狭小,总面积只有225平方
米,四周各由三间小屋组合成围,四角各
建一炮楼,围中是一块方坪,属“口”字结
构的围屋,是所有围屋中最小的围屋,堪
称是袖珍围屋,俗称“猫柜围”,喻其小
如养猫之笼。(图2.12)
2.龙南客家围屋的层高
龙南客家围屋一般为二至三层,层高
三米上下。其中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杨村燕翼围高四层,为特例,其总高度为14.3米,在当时落后的机械与有限的
建筑施工条件下能够得以完成,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勇敢和智慧。
3.龙南客家围屋
的外墙
围屋外墙厚为
0.8一 1.5米左右,自下而
上逐渐减薄。围屋外墙
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
墙体大多采用俗称“金
包银”的砌法,即三分
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
砖或石块砌筑,三分之
二厚的内墙体则用上

或夯土垒筑(图2.13)。
4.龙南客家围屋的建筑材料及色彩
和大多数地方的围屋一样龙南客家围屋的建筑材料也为泥、土、砖、石、
木材。围屋的外墙基本上是夯土墙或泥砖其中掺进纸浆、黄糖、柔杆等以增强
外墙体的整体性,同时墙脚多为块石干砌以利于保护墙体。屋架门窗都用木材
制作,屋顶上铺有瓦砖从而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有很好的散热性。所有材料都
是就地取材,出于环境又融于环境,与整个周围自然和谐共生。围屋的色彩也
大都保留了材料的本色,土黄色的墙顶着灰黑的瓦,当阳光洒在木色的门窗之
间,自然的颜色映衬着自然的阳光。
5.屋顶基本形象和屋顶组合
为强调防御功能,龙南客家围屋的基本屋顶形式为硬山顶。根据围屋不同
的平面布局,屋顶也可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方形平面加四角瞪望塔的围屋,
其外立面可形成不同高度的两层屋顶,内部的屋顶结合不同层次内走马的屋檐
组合显得错落有致。圆形平面的大多如闽西的圆形土楼没有瞪望塔,所以其外
部立面较为简单,但内部空间确很丰富,若是从天空中望下来一圈一圈的屋檐
层层叠叠、井然有序。
2.3.4龙南客家围屋的细部特点第2章龙南客家围岸
2.3.4.1为安全防御而设的
围屋的产生与形成和其他客家建筑一样,都是为防御而生的。因此围屋建
筑满足防御性是第一位的要求。我们从围屋建筑的细部可以深刻体会客家人创
造的这一建筑的精髓所在:
1.碉堡与炮眼、火枪眼
为了达到“防御”的目的,它的整个外观形象都是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
典型的围屋形制,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左右凸出1米的炮楼(碉堡),
外墙厚0.8一1.5米。围屋立面高2一3层,四角炮楼又高出l层;外墙上一般
不开窗,但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为了消灭死角,有的
一 一 ttt
一一趣三 三图图2.巧燕翼围人门平、剖面图来源《概南ItI屋研究》 》
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一单体小碉
堡。围屋顶层设置一排排枪眼炮孔
[,](图 2.14)。
2.三重大门
门,是围屋防卫的重点所在,
围屋很高很大,门却很小很窄,围
屋第一层包着铁甲,第二层设木栅
栏,走进第三层才是日常进出的围
屋。因此门墙都特别加厚,门框皆第2章龙南客家围岸
用巨石制成,为防火攻,门顶上又
备有水漏(图2.15)。除少数外,
一般围屋只设一孔门出入。
3.“外走马”
屋顶顶层是战备用房,一般不
堆放杂物,并取外墙内侧三分之二
的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间间有门
洞相通,俗称“外走马”(图2,16)。
如此,

整个顶楼贯通一气,利于战
时调兵遣将,方便作战。在这层战
备用楼里,外墙除开设有外小内大
的望孔或枪眼外墙壁上往往还涉
及有灯盒,以备夜战。
4.水井
客家围屋不但本身有很强的
防御功能,而且在保证被围困的情
况下能够坚守围屋更是匠心独具。
为了使坚守在围屋内的人
员不断粮断水,大部分围
屋内都有水井,而有的围
屋如杨村燕翼围的围内围
外挖有两口水井。一说是
平时围内的水井封闭而用
围外的水,一旦围屋被困
即启用围内的水井,以保
障围内人生活的正常生活
用水。另有一说,一口是
水井,一口是旱井,下贮
木炭,上贮粮食,以备战
时。[2]
23.4.2祠堂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围屋的空间层次中具有这样一个中心—“祠堂”。作为典型的同族聚居的
客家建筑,在它的空间序列里最突出的就是每栋围屋的中心都设立“祠堂”。如
像龙南沙坝围或是猫柜围那般较小的围屋,围合而成的空间很狭窄,那么也一
定会设有“祖堂”这一“准祠堂”性质的建筑空间。
祠堂或祖堂,在其他民居建筑中往往也是比不可少的。但是一般来说它不
是针对一栋建筑的,而是面向一个聚落的,是为整个聚落、村镇服务的。因此
祠堂一般都是一栋独立的建筑,和居民的住宅在建筑形式上是完全不相关的。
但是围屋就完全不同了,它的祠堂都在建筑内部,是围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这和它的历史成因密切相关。前面己阐述围屋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客家人为
了防御受到外敌的侵犯,因此采用聚居的生活方式来共同抵抗外敌。一栋围屋
内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就是一个聚落。围
屋内的人们都是一家人,具有“血缘性”。维持这种血脉关系的纽带,便是每年
定时进行敬宗祭祖活动,故围屋内必设有“祠堂”或“祖堂”这一公共建筑,
这可视为“家族”或者说“宗族”概念成熟的表现[2]。是客家人在特殊历史和
自然环境下,适应生存发展需要的自然选择。祠堂的主要功能有:共设先祖牌
位;祭祀祖先的场所;宣讲宗法礼制的课堂;讨论族中事物的会场以及兼任宗
族内的法庭。家,受制于祠。而民居院落和居住用房都是围绕祠堂,以祠堂为
控制点来延伸分布和递进布置的,这种布局刻上了宗法等级制度的印痕。围内
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他们平时各
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
统一的战斗集体。
所有的围屋,无论其规模的大小都具有这些细部。它们给予了人们最真实
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特有元素,如炮楼、枪眼让世人看到了他们的抗争;走马
廊的存在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建筑内的祠堂让整个家族更团结,更亲密。
这就是龙南客家围屋。
2.4龙南客家围屋的风水讲究
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审美情趣以及贯穿其中的思维方式,就中国传统建
筑这一领域一般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及人际关系交往的和谐与秩序,生态,
形态和情态的交融汇合,真善美的统一。但是客家围屋建筑不是这样。围屋的第2章龙南客家围尾
产生最原始的动机就是为了“防御”。它的存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保证让全族人
能够安全,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他们选择聚居的方式共同来抵御外
敌。从最开始,围屋的选址就无法像普通民居那样顺应自然,充分的去利用自
然生态资源,如依山傍水,或是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平衡来建村设寨。我们往
往可以看到一栋围屋就那么孤立的存在于田野之中,前后没有任何遮挡。这对
于防卫来说是最合理的选择,自己可以立刻发现敌人,敌人又无法躲藏,完全
是易守难攻的势态。
风水术,又称勘舆术,主要是指古代人们在选择住宅及陵墓等建筑的地点
时,对气候,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对建筑
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各种禁忌的概括。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
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
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l’]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
相传的口啤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药松。杨笃
松又名杨救贫,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就在兴
国三僚村隐居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他继承
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他的主
要弟子有曾文、刘江东,二人都是于都县人。自从杨药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
风水术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笃松也因此成了风水术士共同尊奉
的祖师,兴国三僚村也就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兴盛,名流辈出,如廖媛、谢世南、赖文俊、刘潜、
傅伯通、邹宽等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甚至闻达于朝廷,奉诏为朝
廷看风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选址设计者廖均卿,就是赣南人。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术向福建传播,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
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往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

,风
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的漂洋过
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客
家人心灵之中。
民居不仅是“生态群落”,而且也体现了所在民系的文化观念、环境理想与
审美情趣。尤其是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便是哲人们关注的热点。
来自中原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观念。所以,客家人到了山区,第2章龙南客家围屋
都要刻意营造自然山水的良好环境,以求主客体统一,也即是“天人合一”。客
家人是普遍相信风水屋场堪舆之说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存以及口碑资
料和风俗文化证明,在整个客家建筑形成过程中,以至于到现在,起源于中深
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于我们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和建筑行为。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是极端重视土地的,由此而衍成的恋土重迁情结是汉文化
的特色之一。住宅对农耕民族来说是极重要的事,安居才能乐业,故古人教训
曰:“人之居宅,大须慎择。”如此重要的社会与个人行为,行为者本人一定要
赋予极大的重视与热情,故而其结果就更多地凝结了行为者的思想意识和文化
精神。著名中国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汉
民族对建筑的极端重视正是汉民族精神的一种反映形式。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
南方民系,就是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下构筑其建筑理论并进行其建筑实践的,
他们对中原汉民族建筑文化的崇尚程度已远远超过构建汉文化本身的中原地
区,这不仅在形式上,在实践上也处处得以表现。如在中原地区并无太大文化
影响的(据传是唐朝人)堪舆家杨绮松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就备受宠幸,被客家人
尊奉为“杨公先师”,客家人凡有建筑行为,不论是建房还是筑坟,都必定要先
将“杨公先师”的神位请到,供好,一切才能开始。这表明汉文化的建筑文化
中的风水理论在客家人文化中已得到充分的继承和极大的张扬。
何为“风水”?((风水辩》给其下定义说:“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
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
屈曲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青鸟先生葬经》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
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那么,何为“内气萌生”,何又为“外气成形”呢?《青
鸟先生葬经》进一步解释说:“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
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

象成于外,实相乘也”,《葬书》亦下定义说: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说
来说去,其实很简单,所谓“风水”,其实讲的就是“山水”。l’1
2:41山的情感及围屋选址的影响
由于客家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等历史原因所致,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几乎
都在山区或丘陵,于是便有了“有山便有客”的说法。长期的山区生活,使客第2章龙南客家围犀
家人与大山建立了浓厚
的情感,如一首客家山歌
中所唱的:“山中山谷起
山歌,山泉山水萌山禾;
山哥山妹住山脚,山人山
上唱山歌”。诸多现象说
明客家人对山的情感已
深深融入客家人的文化
之中。依传统汉文化建筑
学中的“风水学说”,优
良宅址的附近必须要有“山”作为背景,而且不能仅有一座“山”,即所谓的“孤
山不可”,应该是一群“山”,而且还要讲“山”的形势。住宅最好是位于“群
山环抱”之中,才能避凶聚气。而且,住宅要靠这西、西北、北、东北这四个
方向的山势来避开“四大凶风”,以保证居住者在居住期间各方面都顺心如意。
所以“山”是满足良宅选址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我们明白了住宅选址过程中“山”
的成分,再来看客家围屋在大山之中所处的方位,就能悟出许多东西,对围屋
的建筑者们和居者们的原创意图或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对于一个优良宅址来
讲,仅有“LI--I”还不行。“山”是用来造“势”避“凶”的,却不能聚“气”要
想使家族兴旺发达、事业风顺、财源广进,就要靠第二个基本前提“水”来满
足,因为“山之气运,随水而行”(图2.18)。
2:4水的文化及围屋选址的影响
“水”是聚“气”的基本条件,“气”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形式就是“云”和
“雨”,也就是另一种形态的“水”。水对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来讲当然是十分
重要的生存要素,尤其是对于农耕民族,“水”的作用更为突出明显。有了“水”,
万物才可能生长刁‘能丰收,才能富裕,才有“生气”。最初的“水”崇拜情结应
该来源于生存所需,当然,当“水”这种自然物质一旦被加上“文化”色彩,
其含义就有所变化了,特别是和“风水学说”这种神秘文化结上缘之后,本来
很简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宅址对“水”也是有讲究的“风水
之法,得水为上”。客家人相信“门前有水,财源茂盛”。这“水”的含义包括第2章
龙南客家围屋
形、质、量等各方面。客家围屋几乎没有离开“水”的建筑,围屋建筑前有半
月形水塘早己是一种定式,司空见惯,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为了增加住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