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

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

3.语言决定思维

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4.思维决定语言

前苏联学者L.Vygotsky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

L.Vygotsky认为思维决定语言。L.Vygotsky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L.Vygotsky 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

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

三、语言与思维共存共进

1、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

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2、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

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语言。作家主要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但他不仅用语言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而且在建立和发展形象体系时,用语言把形象确定下来,加以定形。通过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形象深化、概括化、典型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感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现实中下层民众的综合体,作者通过阿Q这一具有个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图画和音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分析、缺少同其他形象的连结,因而缺少概括性,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质材料要转化为语言,才能表现清晰的思想。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述的,“而音乐,虽然人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应当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图画、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辅助工具,画家和音乐家不可能单独用色彩、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