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日龄牦牛大脑视皮质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结构研究

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结构研究
( 青 海 大 学 农 牧 学 院 动 物 医学 系 , 青海西 宁 8 1 0 0 1 6 )

要: 为探 讨低 氧环 境对 于大通牦 牛肌 纤维组 织 学 结构 的 影响 以及 骨骼肌 在 低 氧 环境 下 的发 育 学特
点, 本 试验 选 取不 同发 育 阶段 大通 牦牛 为研 究对 象 , 以平原 黄 牛作 对 照 , 应 用组 织 学 方 法研 究 骨骼 肌肌 纤 维 直径 、 表 面积 密度 。结 果表 明 , 不 同发 育阶段 大通牦 牛和 平 原黄 牛 骨骼 肌 肌 纤 维 直径 , 均 表现 为 随着 年龄 的
增长 , 肌 纤维 直径逐 渐 增 大 , 且 同种 动物 不 同年龄 阶段 肌 纤维 直径 比较 , 差 异极 显 著 ( P<o . O 1 ) ; 而骨 骼肌 肌
纤 维表 面积 密度 , 表 现 为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 表 面积 密度 逐 渐 降低 , 且差异极显著( P<0 . 0 1 ) 。相 同 日龄 的 大
下, 数 左不 数 右 为 原 则 , 计 数 拍 摄 图 片 内的 肌 纤 维
对象 , 对 于牦牛肌 肉组织 的 系统发 育未 见报 道 。本课 题组在 前 期 研 究 中, 对 大 通 牦 牛 骨 骼 肌 的组 织 学 特
1 . 2 . 1 取 材及 样 品 处 理 试 验 用 动 物 现 场 屠 宰 后
立 即取材 。每头 牛 取 臂 三 头 肌 、 股 四 头肌 、 腓肠肌 、 背最 长肌 、 腰 肌和膈 肌 六个 部位 的肌 肉 , 所 有试 验 动
动 物 医学进 展 。 2 0 1 3 , 3 4 ( 5 ) : 5 9 — 6 e r i na r y Me d i c i ne

牦牛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牦牛生长周期是怎样的

牦牛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牦牛生长周期是怎样的

牦牛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牦牛生长周期是怎样的牦牛的生长发育是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幼年、成年、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一、牦牛的生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牦牛的生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即牦牛经过机体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使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增大,从而使牦牛整体的体重增长和体积增大的过程。

牦牛的发育又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即当某种细胞分裂到某个阶段或一定数量时,就出现质的变化,分化产生与原来细胞不同的细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

牦牛的生长与发育,虽然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实际上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又反过来促进生长,并决定生长的发展方向。

二、牦牛生长发育的两个时期以出生前后作为分界线,可将牦牛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分为胚胎期和生后期两个大的时期。

每个时期,又可根据其生理解剖特点和对生活空间的要求及生产的关系,分为若干个阶段。

1、牦牛的胚胎期胚胎期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出生为止的时期,是细胞分化最强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受精卵经过急剧的生长发育过程,演变为复杂且具有完整组织器官系统的有机体。

由于胚胎是在母体的直接保护和影响下生长发育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排除外界环境的直接干预与不良影响。

胚胎期可分为胚期、胎前期和胎儿期。

牦牛的平均出生重为13.2lkg,胚胎期的平均日增重为51.80g。

2、牦牛的生后期生后期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段生长发育过程。

在这一时期中,牦牛个体直接与自然环境条件接触,生长发育与胚胎时期大不相同.许多生命活动方式也随之有所变化。

按生理机能特点,这一时期可划分为哺乳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五个时期。

哺乳期指从出生到断奶这段时间。

牦牛从出生至暖季结束约6个月为哺乳期,这是犊牦牛对外界条件逐渐适应的时期。

只要不发生疾病和不出现长时间的灾害性天气,牦牛哺乳期的生长非常迅速,特别是体重的增长,一直呈上升状态。

幼年期指从断乳到性成熟这段时间。

幼龄和成年牦牛肌纤维类型、MyHC基因表达及其肌肉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幼龄和成年牦牛肌纤维类型、MyHC基因表达及其肌肉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灾ol.39No.2Apr.2021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7幼龄和成年牦牛肌纤维类型、MyHC基因表达及其肌肉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周力,姚有莉,李蒋伟,马博妍,高占红,桂林生*(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810016)摘要:【目的】研究幼龄和成年牦牛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方法】以自然放牧条件下3月龄幼龄和3岁龄成年牦牛(裔)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双抗体夹心法、ATP酶染色法和PCR技术进行测定。

【结果】①成年牛背最长肌I型、域A型和域B型肌纤维直径、横切面积均高于犊牛,但域B型肌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而犊牛背最长肌I型、HA型和域B型肌纤维密度则显著高于成年牛(P<0.05)。

②犊牛MyHCl和MyHCHa基因的mRNA 表达量显著成年牛(P<0.05),而MyHCIb与MyHCHx基因mRNA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P<0.05)。

③两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o【结论】3岁龄牦牛与3月龄牦牛相比,降低了氧化性肌纤维类型,影响其肉品质,同时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牦牛;组织学特性;肌球蛋白重链;ATP酶染色;抗氧化指标中图分类号:S823.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650(2021)02-0254-06Comparative Study on Muscle Fiber Types,MyHC Gene Expression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Yak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ZHOU Li,YAO YouLi,LI Jiangwei,MA Boyan,GAO Zhanhong,GUI Linsheng*(College of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Qinghai 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yak muscle and hist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fiber.[Method】With natural grazing conditions in March and three yaks(came)back muscle as test material,using double antibody clip art,atpase staining method an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technology were determined.[Result】①The diameter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type I,type HA and type HB ofadult cow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alves,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ameter of muscle fiber of type HB(P>0.05),while the muscle fiber density of type I,type HA and type HBof calv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dult calves(0.05).②The calf MyHCI and MyHCCIa gene mRNA expression of adult catt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alves(P<0.05),while MyHCHb and MyHCUx gene mRNA expression presented contrary trend(P<0.05).盂The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 AOC)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and catalase(CAT)and mal­ondialdehyde(MDA),and other indicators of muscl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Above all,the oxidizing muscle fiber types and meat quality of yak were de­creased with age,while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not obviously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Keywords:Bos grunniens;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yosin heavy chain;ATPase staining;antiox­idant index收稿日期:2021-0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649)。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魏青;薛乾;梁林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05
【摘要】[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时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2801-2803)
【作者】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魏青;薛乾;梁林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8+5
【相关文献】
1.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J], 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魏青;薛乾;梁林
2.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赵寿保
3.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育肥措施 [J], 陈孝得
4.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育肥措施 [J], 樊凤霞;骆正杰
5.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赵寿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肺组织内肥大细胞的分布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肺组织内肥大细胞的分布

2020年第09期牦牛是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牦牛能够很好的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研究发现,在已高原牦牛的肺组织表现出许多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特点,如肺泡隔内有丰富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且牦牛肺组织的气-血屏障显著薄于低海拔黄牛,这些结构均能有效保证牦牛在低氧的高原环境获得充足氧气。

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功能干细胞,胞质中的异染性颗粒包含5-羟色胺化学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神经肽、组织胺、神经肽等神经介质和过氧化物酶等的多种相关的酶类物质。

肥大细胞可通过释放出组织胺等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对高寒低氧的环境作出反应。

一般认为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有可能是一类化学感受器,他们推断出从肺泡隔里面引起的低氧的空气刺激了其肥大细胞,使它释放出组织胺并作用于肺内平滑肌,从而使得血管、气管呈收缩得状态。

此外,有研究表明高原低氧的环境下可以使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多。

而有关牦牛出生后牦牛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未见有报道,为此通过特殊染色观测不同发育阶段牦牛肺组织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增龄性变化,以期为揭示了牦牛适应高原高寒低氧的组织学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1材料方法选取青海海晏地区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健康高原牦牛各3头(海拔高度3000m 左右),实验地屠宰,取牦牛肺同部位多聚甲醛固定,备用。

取固定24h 肺组织修块,常规组织学处理,石蜡切片4μm ,吉姆萨染色工作液染色,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核被染成紫蓝色,胞质染成浅红色。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肺组织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孟祥琼1,胡学敏2,王悦如1,马蕊1,魏青★(1.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湟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青海西宁812100)摘要:为了揭示牦牛肺部组织内肥大细胞变化的规律,本实验分别选取了在高原环境下(海拔高度3000m 左右)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期四个年龄段的高原牦牛,对肺部组织切片进行观测。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引言:牦牛是我国高原地区重要的家畜之一,其皮肤在寒冷的高原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保温和保护作用。

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了解牦牛皮肤的发育和变化过程,并对其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进行探讨。

方法:本实验选择了3个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进行观察,包括新生牛犊、幼年牛和成年牛。

首先,从每个年龄段的牦牛身上取皮样,固定、切片和染色。

然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摄照片以进行记录。

结果与讨论:1.新生牛犊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新生牛犊的皮肤表面光滑细腻,与成年牦牛相比更为薄弱。

在显微镜下观察,新生牛犊的表皮由多层角化细胞构成,中层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此外,皮下脂肪层较薄,毛囊和汗腺也尚未充分发育。

2.幼年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结果:幼年牦牛的皮肤比新生牛犊更为坚韧,表面呈现出一定的皱褶。

在显微镜下观察,幼年牦牛的表皮细胞层逐渐增厚,角化细胞层逐渐成熟增多。

皮下脂肪层开始逐渐形成,并且毛囊和汗腺也开始发育。

3.成年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成年牦牛的皮肤最为厚实坚韧,表面呈现出更多皱褶。

在显微镜下观察,成年牦牛的表皮层由多层坚韧的角化细胞构成,可有效抵抗寒冷和高原环境的侵袭。

皮下脂肪层丰富,对于保温具有重要作用。

毛囊和汗腺更加发达,能够更好地调节体温和排泄内外分泌物质。

结论:通过对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牦牛的皮肤逐渐变得厚实、坚韧,能够更好地适应寒冷的高原环境。

在高原地区,气温低,气压降低以及紫外线照射较强,这些因素对牦牛皮肤具有一定的挑战。

通过进一步研究牦牛皮肤发育和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可以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于人类在高原地区生活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通过对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我们了解到牦牛皮肤的发育和变化过程。

这些观察结果为我们深入研究牦牛的适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的研究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的研究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的研究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的研究引言:牦牛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其经济价值显著。

而牦牛皮肤在保护牦牛身体、防止水分流失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关于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的变化,以期为牦牛健康养殖和皮革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国西北地区某养殖基地的30头健康牦牛,分为三个年龄组:幼年组(1-2岁)、成年组(3-5岁)和老年组(6-8岁),每个组选取10头牦牛。

首先,我们在牦牛体表标记三个固定点:背部脊柱上方、腹侧腹肉下方和臀部大肌肉区。

然后,我们使用微量测厚仪测量标记点处的皮肤厚度。

每头牦牛均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牛的皮肤厚度存在明显差异。

幼年组牦牛的皮肤厚度平均为4.5毫米,成年组为5.2毫米,老年组为6.8毫米。

与幼年组相比,成年组的皮肤厚度增加了15.6%,而老年组的增加了51.1%。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同一头牦牛的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也存在差异。

背部脊柱上方的皮肤厚度最薄,平均为3.9毫米;腹侧腹肉下方的皮肤厚度较大,平均为5.4毫米;臀部大肌肉区的皮肤厚度最厚,平均为6.3毫米。

讨论:皮肤厚度是体表对环境刺激的重要响应指标之一,同时也与牛皮革的质量和利用价值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牦牛年龄的增长,皮肤厚度显著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牦牛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成熟,角质层逐渐增厚所致。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差异:背部脊柱上方的皮肤厚度最薄,这与该部位的局部加载较少有关;臀部大肌肉区的皮肤厚度最厚,可能是由于该区域承受较大压力和摩擦所导致。

结论: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牦牛的皮肤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幼年组和成年组的皮肤厚度相对较薄,老年组的皮肤厚度相对较厚。

此外,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也存在差异,臀部大肌肉区的皮肤厚度最厚,背部脊柱上方的皮肤厚度最薄。

牦牛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

牦牛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

牦牛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牦牛是一种原产于青藏高原的典型高原动物,被誉为“青藏高原的真实大王”,其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牦牛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高原动物适应极端环境的进化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对于理解物种适应性进化和保护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牦牛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3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其祖先可能是从低海拔区域迁移到高原地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牦牛逐渐适应了高原的极端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形态特征。

例如,牦牛具有较大的心肺功能、高氧携带能力以及耐寒耐饥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其能够在缺氧、低温和食物稀缺的高原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牦牛的进化过程中,基因在适应性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研究表明,牦牛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些与高原适应有关的关键基因。

例如,EGLN1基因与血红蛋白水平和心肺功能有关,THBS1基因与血液凝固功能和氧携带能力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或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在牦牛的遗传学研究中,基因测序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牦牛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高原适应相关的基因突变。

例如,HIF2A基因在牦牛中发生了多种功能突变,这些突变使得牦牛在低氧环境下能够更有效地产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提高氧携带能力。

此外,研究还发现牦牛中与红细胞形态和数量相关的基因MYH7B和EPAS1等的突变,这些突变有助于提高牦牛高原适应性。

除了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也在牦牛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通过比较牦牛和低海拔物种的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的差异。

例如,HIF1A和HIF2A等调控因子在牦牛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这与牦牛在低氧环境中产生抗缺氧反应的能力密切相关。

牦牛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高原动物适应机制的窗口。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基本规律,还为研究其他高海拔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Survivin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内表达检测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Survivin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内表达检测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Survivin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内表达检测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Survivin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内表达检测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绪论:牦牛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动物之一,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

在牦牛的疾病防控和免疫治疗研究中,免疫细胞因子的研究对牦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Survivin作为一种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

然而,目前对牦牛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还没有明确的报道。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不同年龄段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婴幼期、青年期和成年期三个组。

2. 组织采集:从每个年龄组的牦牛中获取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和脾脏等主要器官,采用组织破碎缓冲液法提取总RNA。

3. 反转录PCR(RT-PCR):将提取的总RNA用逆转录酶将其转化为cDNA,随后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4. Western blot:利用组织蛋白提取液分离蛋白,经过SDS-PAGE电泳后转移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再用Survivin特异性抗体与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5. 制备Survivin多克隆抗体:通过重组Survivin表达蛋白的方式,在小鼠体内免疫蛋白并提取相应抗体。

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HC):将不同组织切片处理后,利用Survivi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通过RT-PCR检测,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牦牛主要器官中,Survivin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有差异。

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确认了Survivin在牦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而制备出的Survivin多克隆抗体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均显示出特异性。

讨论:Survivin在不同年龄牦牛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与牦牛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与增殖调控有关。

通过制备的Survivin多克隆抗体,可以进一步研究Survivin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牦牛松果体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

牦牛松果体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

牦牛松果体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牦牛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家畜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牦牛在适应高寒环境、喂养和疾病抵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其中,牦牛松果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牦牛的行为调节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两个方面对牦牛松果体进行详细的解析。

牦牛松果体的组织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松果体体、视网膜、脉络丛和松果体底部。

其中,松果体体是牦牛松果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由松果细胞和松果细胞之间的间质组成。

松果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由丝状突起和伸长的纺锤形细胞体组成。

这些细胞之间通过间质相互连接,形成松果体的基本结构。

松果体体内存在大量的黑色素颗粒,这些颗粒主要由黑皮素合成。

黑色素颗粒在牦牛松果体的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节牦牛的光周期。

当光照条件改变时,黑色素颗粒会释放黑色素,通过松果体体中的神经网络传递给牦牛大脑,进而影响牦牛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视网膜是牦牛松果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外界的光信号并转换为神经信号。

视网膜由多个层级的细胞组成,其中包括感光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感光细胞是视网膜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其特点是能够感受到光线的强度和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感光细胞上时,感光细胞会产生电流,通过神经元传递给牦牛的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感知。

脉络丛是牦牛松果体与脑室相连的部分,主要功能是调节松果体的内分泌活动。

脉络丛由血管组织和脉络丛上皮细胞组成,血管组织主要为脉络丛提供营养和氧气,脉络丛上皮细胞则参与松果体内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

松果体内分泌物对于牦牛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繁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松果体底部是牦牛松果体的最底部,它与松果体体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神经纤维连接。

这些神经纤维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调节牦牛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松果体底部还含有一些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它们通过支持、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对于维持松果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

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

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牦牛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牦牛对于适应高原的恶劣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形态学特征,其中包括其脑神经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牦牛脑神经结构的形态学机制影响着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将从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高原地区的氧气浓度较低,大气压力低,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等特点给动物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牦牛作为一个高原特有的物种,其脑神经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以应对这些挑战。

牦牛的大脑皮层相比低海拔的哺乳动物更发达,这一特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高山地区的生存需求。

大脑皮层是高级功能的主要场所,负责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等重要功能。

牦牛的大脑皮层扩大,可能是对高山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复杂环境和独特生存需求的适应。

另外,牦牛的视觉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高原地区阳光强烈、紫外线辐射严重,这就需要牦牛有一套有效的防护机制。

研究表明,牦牛的晶状体形状较为特殊,能够过滤掉大部分紫外线辐射,减少眼睛的损伤。

此外,牦牛的视网膜上色素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可有效地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眼部组织损伤。

牦牛的嗅觉系统也有所改变。

高原地区植被稀疏,食物相对匮乏,需要牦牛有更强的嗅觉来辨别食物。

因此,牦牛的嗅觉系统更加发达,鼻腔内嗅觉细胞数量相对较高,以增加其嗅觉灵敏度。

值得一提的是,牦牛的神经系统对低氧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高原地区氧气浓度较低,牦牛需要有较高的耐低氧能力才能生存。

研究发现,牦牛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含氧量比低海拔地区的动物更高,这使得其在低氧环境下有更好的氧气供应能力。

此外,牦牛的脑组织中存在较高的神经元密度,以保持其对氧气的高需求。

综上所述,牦牛的脑神经结构在形态学上具有多个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

大脑皮层的扩大、视觉系统的防护、嗅觉系统的提高和神经系统的耐低氧能力,都使得牦牛能更好地适应青藏高原恶劣的生态环境。

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

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

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引言:牦牛和黄牛作为重要的家畜,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

与其他动物相比,牦牛和黄牛在高寒地区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其耐寒和高原适应性能力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脑组织作为动物体内最高级别的组织,其代谢活性与功能调控与维持生物体内稳态密切相关。

Ngb(neuroglobin)和HIF-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作为脑组织内重要的分子,在氧供应不足条件下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中Ngb和HIF-1α的表达和分布差异,以期深入了解牦牛和黄牛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机制。

方法:1. 选取满1岁的牦牛和黄牛各6头,宰杀取得脑组织样本,包括前脑、中脑、后脑和小脑。

2. 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gb和HIF-1α在不同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将抗体标记在脑组织切片上,使用显色剂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3.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脑组织中Ngb和HIF-1α mRNA 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

结果:1.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牦牛和黄牛脑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gb和HIF-1α的免疫阳性细胞。

Ngb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细胞质和细胞核,而HIF-1α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和少部分神经元内。

2.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牦牛不同脑组织中Ngb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黄牛的表达水平较低。

而HIF-1α则相反,在黄牛脑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而牦牛表达水平较低。

3. 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牦牛和黄牛不同脑组织中Ngb和HIF-1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牦牛和黄牛的脑组织中,Ngb和HIF-1α均表达,并且其分布和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于川;崔燕;杨雪;岳静【摘要】[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牦牛躯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存在差异,最厚的部位是颊部、颈腹侧及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从背部到腹部、外侧面到内侧面皮肤厚度呈递减趋势.[结论]牦牛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呈增厚趋势,其中真皮层增厚趋势最明显,表皮层增厚趋势相对不明显.详细总结了牦牛皮肤厚度在不同躯体部位及不同年龄的变化规律,为更深入地研究牦牛皮肤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52)001【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牦牛;皮肤厚度;表皮;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真皮【作者】于川;崔燕;杨雪;岳静【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8+5皮肤覆盖于机体体表,直接接触外部环境,具有防护紫外线照射和环境刺激、防止异物侵害和机械性损伤、调节体温等重要作用.Volkering[1]研究发现马的皮肤厚度变化范围为1.47~4.57 mm.Barbara等[2]研究发现美洲驼皮肤厚度变化范围为1.2~14 mm.李克平等[3]研究发现水牛皮肤比黄牛皮肤厚.这些研究为探讨动物皮肤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参考.牦牛(Bos grunniens)生活在海拔3 000~6 000 m的寒冷环境中,是目前唯一能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而延续至今的牛种[4].目前国内外对牦牛皮肤的研究资料很少,本课题组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岳静[5]对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牦牛有毛皮肤表皮内无透明层,真皮内毛囊通常以毛囊群的形式存在.孟云等[6]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牦牛鼻唇镜进行了研究,发现牦牛鼻唇镜属于无毛皮肤,表皮层内含有透明层,真皮层内含有大量浆液性腺体——鼻唇腺.任显东[7]对牦牛蹄部进行了大体解剖及组织结构研究,发现蹄部表皮分层随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蹄缘、蹄壁及蹄底的表皮层不含透明层,此外还通过X光造影及血管铸型观察了牦牛蹄部动脉血管的分支走向.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牦牛皮肤的厚度变化规律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牦牛各部位皮肤厚度的测量,总结牦牛皮肤各部位厚度的差异性变化以及增龄性变化,从而为更深入地研究牦牛皮肤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1.1 样品采集本实验所用牦牛分为3个年龄组:初生组、半岁组和成年组.每组5头,均来自甘南高原生物有限公司.牦牛经颈动脉放血致死,迅速采集23个部位的皮肤样品,采样部位为:颅部、颊部、颈背侧、颈部外侧、颈腹侧、鬐甲部、肩带、上臂、胸腹侧、前臂外侧、前臂内侧、掌部、背部、肋部、腰部、臀部、股部、腹部、小腿外侧、腹股沟、小腿内侧、跖部、腋下.1.2 组织样品制备皮肤样品经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作10 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及Masson’s三色染色.1.3 数据测量与统计使用千分尺测量皮肤总厚度,在显微镜下分别测量皮肤表皮层、表皮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表皮层是从皮肤的游离缘到表皮真皮交界处,其中以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层与矮柱状细胞层交界处作为表皮角质层与表皮非角质层的分界;真皮层是从表皮真皮交界处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图1).每个组织块随机取10张切片,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20个点进行测量.测量所得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初生到半岁牦牛皮肤平均增厚=半岁牦牛皮肤平均厚度-初生牦牛皮肤平均厚度.半岁到成年牦牛皮肤平均增厚=成年牦牛皮肤平均厚度-半岁牦牛皮肤平均厚度.以平均值之差的数值更大计为增厚趋势更明显.2.1 皮肤总厚度初生牦牛皮肤总厚度变化范围624 ~1 538 μm,平均982 μm;半岁牦牛皮肤总厚度变化范围976~2 346 μm,平均1 575 μm;成年牦牛皮肤总厚度变化范围2 052~5 934 μm,平均3 953 μm.从初生到半岁皮肤总厚度平均增厚593 μm,半岁到成年皮肤总厚度平均增厚2 478 μm.初生牦牛皮肤最厚的部位是颊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半岁牦牛皮肤最厚的部位是颈腹侧,最薄的部位也是腹股沟;成年牦牛皮肤最厚的部位是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腋下,其次是腹股沟(图2).2.2 表皮层厚度初生牦牛表皮层厚度变化范围16.030~29.207 μm,平均20.604 μm;半岁牦牛表皮层厚度变化范围22.458~63.594 μm,平均34.342 μm;成年牦牛表皮层厚度变化范围34.211~78.276 μm,平均51.526 μm.从初生到半岁牦牛表皮层平均增厚13.738 μm,半岁到成年平均增厚17.184 μm.初生牦牛表皮层最厚的部位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小腿外侧;半岁牦牛表皮层最厚的部位也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肋部;成年牦牛表皮层最厚的部位也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图3).2.3 表皮角质层和表皮非角质层厚度表皮层由表皮角质层和表皮非角质层组成.初生牦牛表皮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3.679~9.791 μm,平均5.807 μm;半岁牦牛表皮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4.082~18.744 μm,平均7.694 μm;成年牦牛表皮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6.234~21.201 μm,平均11.067 μm.从初生到半岁牦牛表皮角质层平均增厚1.887 μm,半岁到成年平均增厚3.373 μm.初生牦牛表皮角质层最厚的部位是肋部,最薄的部位是小腿外侧;半岁牦牛表皮角质层最厚的部位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肋部;成年牦牛表皮角质层最厚的部位也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颊部(图4).初生牦牛表皮非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10.890~23.151 μm,平均15.248 μm;半岁牦牛表皮非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18.364~43.211 μm,平均25.305 μm;成年牦牛表皮非角质层厚度变化范围25.372~63.516 μm,平均43.547 μm.从初生到半岁牦牛表皮非角质层平均增厚10.057 μm,半岁到成年平均增厚18.242 μm.初生牦牛表皮非角质层最厚的部位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肩带;半岁牦牛表皮非角质层最厚的部位也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肋部;成年牦牛表皮非角质层最厚的部位是背部,其次是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图5).2.4 真皮层厚度初生牦牛真皮层厚度变化范围389.956~948.520 μm,平均596.430 μm;半岁牦牛真皮层厚度变化范围507.742~1 210.813 μm,平均811.597 μm;成年牦牛真皮层厚度变化范围826.451~2 181.566 μm,平均1 517.440 μm.从初生到半岁牦牛真皮层平均增厚215.167 μm,半岁到成年平均增厚705.843 μm.初生牦牛真皮层最厚的部位是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跖部;半岁牦牛真皮层最厚的部位也是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成年牦牛真皮层最厚的部位是掌部,其次是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腋下(图6).2.5 皮肤厚度及厚度变化趋势相同年龄、不同部位皮肤厚度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颊部及背部的皮肤厚度较其他部位厚,腹股沟及腋下的皮肤厚度较其他部位薄.从躯体背侧面到腹侧面表现出变薄的趋势,如背部到腹部,臀部到腹股沟明显变薄.外侧面到内侧面也表现出变薄的趋势,如前臂外侧厚于前臂内侧,小腿外侧厚于小腿内侧.同一部位,皮肤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但增厚的趋势却不完全一致.从初生到半岁,背部平均增厚210 μm,而半岁到成年背部平均增厚达到4 224 μm;从初生到半岁腹股沟平均增厚352 μm,而半岁到成年腹股沟平均增厚达到1 214 μm.其他部位的测量数据与以上各部位的数据相似,均显示出从半岁到成年皮肤增厚的幅度明显大于从初生到半岁的增厚幅度.同一部位,皮肤总厚度、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均表现出增龄性变化,但增厚的趋势却不完全一致.牦牛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呈增厚趋势,其中真皮层增厚趋势最明显,表皮层增厚趋势相对不明显,表皮层增厚主要受到表皮非角质层的影响.本研究验测得牦牛皮肤最厚的部位是颊部、颈背侧及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与美洲驼[2]、韩国成人[8-9]基本相同,与马[1]、雄性水牛[3]、哈尔滨白猪及东北民猪[10]部分相同,与雌性水牛、黄牛[3]完全不同.这说明,不同动物之间的皮肤最厚最薄的部位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似性.牦牛皮肤从背部到腹部厚度呈递减趋势,这也是许多大家畜共有的特征,如马[1]、美洲驼[2]、水牛[3]等.在牦牛,躯体外侧的皮肤比内侧的皮肤厚,如小腿外侧比小腿内侧厚,前臂外侧比前臂内侧厚.这种情况与中国成年男性[11]、韩国成人[8-9]及马[1]相似.结果显示,牦牛躯体皮肤厚度变化规律与人和大部分哺乳动物相同.成年牦牛皮肤平均厚度及变化范围比成年马[1]、半细毛杂种羊[12]、韩国成人[8]、中国成年男性[11]、吉林成人皮肤[13]厚度变化范围大,与Barbara研究成年美洲驼皮肤平均厚度[2]相接近,变化范围比美洲驼略小.因此,牦牛皮肤平均厚度及变化范围与哺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上所述,牦牛皮肤最厚的部位是背部、颊部以及颈腹侧,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其厚度明显增加,其中真皮层厚度变化最明显,表皮层厚度增长趋势相对不明显,牦牛皮肤的增厚主要是真皮层的增厚.【相关文献】[1] Volkering M E.Variation of skin thickness over the equine bod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kin fold measurement and actual skin thickness[D].Wageningen:University of Wageningen,1996.[2] Barbara A A,Anthony A S,Murray E F,et al.The histology of normal llamaskin[J].Veterinary Dermatology,1997(8):165-176.[3] 李克平,陈俊菲,王石平,等.水牛皮肤结构的研究[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3(2):34-43.[4] 张博,杨阳,高雪晋,等.牦牛与黄牛胃中脑红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50(5):20-24.[5] 岳静.不同年龄牦牛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3.[6] 孟云,崔燕,何俊峰,等.牦牛鼻唇镜组织结构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4,44(11):1185-1189.[7] 任显东.牦牛蹄部的结构及动脉分布[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3.[8] Lee Y K Hwang.Skin thickness of Korean adults[J].Surg Radiol Anat,2002,24:183-189.[9] Kun Hwang,Hun Kim,Dae Joong Kim.Thickness of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of the free flap donor sites:A histologic study[J].Microsurgery,2016,36(1):54-8.[10] 周殿正.对初生仔猪皮肤和毛的初步观察[J].东北农学院学报,1984(2):33-45.[11] 高学书,何清濂,章惠兰,等.我国成年男性30个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0(3):96-98.[12] 叶绍辉,潘君乾,高源汉.半细毛杂种羊毛丛类型及其皮肤组织结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8,29:237-246[13] 张万仁,孙亚臣.皮肤厚度调查[J].解剖学杂志,1992,15:294-297.。

犊牦牛大脑的形态学观察

犊牦牛大脑的形态学观察

犊牦牛大脑的形态学观察
常兰;贾荣莉;郭邦权
【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卷),期】2009(030)005
【摘要】通过对3月龄牦牛大脑进行形态学观察,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神经系统对高寒低氧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4头3月龄牦牛的大脑进行解剖、观察、描述、绘图.结果表明,犊牦牛大脑表面平坦,沟回分界不明显:大脑前半部较平直,但在大脑背外侧中部,突然向两侧膨大加宽;大脑外侧窝为一个短小的沟,有的较深而有的较浅.视交叉明显呈钝角.由此说明,3月龄牦牛大脑的形态与成年牦牛的大脑相比有明显区别.
【总页数】3页(P5-7)
【作者】常兰;贾荣莉;郭邦权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3;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3;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13;S823.85
【相关文献】
1.口服凝胶剂治疗犊牦牛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J], 茹仙·古拉扎木
2.不同日龄牦牛大脑视皮质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J], 梁林;荆海霞;李莉;张勤文;
魏青;薛乾;俞红贤
3.带犊与不带犊对母牦牛体重影响的研究 [J], 徐惊涛;罗晓林;李全;杨荣珍;王承芳;索南扎西
4.舍饲状态下犊牦牛培育效果观察 [J], 赵寿保;武甫德;杨全寿;骆正杰;马国军;王伟;马进寿;郭宪
5.妊娠后期母牦牛补Se和VE对犊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李春梅; 李国梅; 贺顺忠; 宋仁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牦牛大脑的解剖

牦牛大脑的解剖

牦牛大脑的解剖1丁艳平 邵宝平 王建林*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email: jlwang@摘要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牦牛大脑的形态学特征,为高原动物脑的形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年牦牛脑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测量其重量、体积等相关参数。

结果:牦牛脑的重量等与其它动物不同,牦牛大脑的平均重量为231.5g,占全脑重的69%;体积197.2ml,占全脑体积的61%;大脑的平均长为9.3 cm(脑全长约14cm),宽为9.3 cm,高为6.3 cm。

牦牛大脑皮质的沟回外形与马、猪、狗和其它不同品种牛的不同,整个大脑的外形也不同:牦牛大脑的前半部分较平直,在大脑背外侧中部,突然向两侧膨大加宽。

嗅球相对于牛、马、狗等的不发达,视交叉明显呈钝角。

结论:牦牛大脑的各种数据测量及外形与其它动物的不同,可视为其脑的形态学特征。

关键词 牦牛;大脑;解剖1.引言青藏高原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 是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4700米)上的优良畜种之一, 其对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 特别是高海拔低氧的良好适应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牦牛脑的结构复杂,而大脑则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分,故对生存在该特殊环境中的青藏高原牦牛脑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已有许多学者对多种动物和人脑的形态进行了研究[1~9]。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关于青藏高原牦牛大脑的形态学研究报道。

本研究对青藏高原牦牛大脑重量、体积、外形等形态学特征作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 以填补高原动物形态学和家畜比较解剖学方面的空白,为诊治牦牛脑的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并为家畜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2.材料和方法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牦牛屠宰场采成年牦牛头部的标本6个, 在屠宰后4小时内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从颈总动脉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用天平(精度为0.1g)称量相关重量,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精度为1ml),用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测量相关长度,所有数据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

中国牦牛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中国牦牛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中国牦牛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世界牦牛起源于中国,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

现代的家养牦牛是中国古羌人(即现代藏族人的祖先)在距今大约5000-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

在漫长的驯养历史过程中,经过环境变迁、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国牦牛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和优良种质特性的类群,仅《中国牛品种志》中收录的优良品种就有5个,而各地有代表性的优良地方类型达11个之多。

中国牦牛的遗传分化、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牦牛遗传学界的一个难题,虽然经过最近20年的努力,获得了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但始终未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对中国牦牛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作出更加合理、满意的分析和解释。

为了揭开中国牦牛系统发育之谜,我们决定采用多态信息含量最丰富的遗传标记之一——微卫星标记和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家族——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来探讨中国牦牛的起源、遗传分化、分类和系统发育。

微卫星标记是生物学研究中最主要的分子标记之一,但牦牛微卫星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供利用的微卫星标记极其有限。

为了获得大量的微卫星标记,我们根据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构建了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

用平端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牦牛基因组DNA,回收300-1000bp的片段,连接上接头,与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寡核苷酸探针(CA)<sub>12</sub>、(CCG)<sub>8</sub>、(CAG)<sub>8</sub>、(TTTC)<sub>8</sub>退火结合,用链亲和素磁珠亲和捕捉,获得含有微卫星序列的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然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转化至DH5α中,构建成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共获得2000多个克隆。

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及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

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及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

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及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及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以及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情况。

通过光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初生牦牛胸腺形态呈囊袋状结构,但尚未发育完全。

通过电镜下的观察,我们进一步揭示了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包括胸腺小叶结构和细胞成分。

同时,我们还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不同年龄牦牛淋巴器官内CD4和CD8α的表达情况,发现其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

关键词:牦牛;胸腺;超微结构;CD4;CD8α1. 引言牦牛是一种高原特有的哺乳动物,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胸腺作为中枢淋巴器官之一,在免疫发育和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之前已有研究报道了其他哺乳动物的胸腺超微结构及CD4和CD8α的表达情况,但对初生牦牛胸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初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及CD4和CD8α的表达情况。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本实验共选取30只初生牦牛,划分为3个组别:第一组为1个月龄(n=10),第二组为3个月龄(n=10),第三组为6个月龄(n=10)。

2.2 光镜观察将取得的牦牛胸腺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石蜡包埋处理后,制成切片。

利用光镜观察牦牛胸腺的形态和组织结构。

2.3 电镜观察取一部分胸腺标本切片,进行电镜制片和染色后,利用电镜观察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取得牦牛淋巴器官标本,制成切片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和CD8α的表达情况。

3. 结果3.1 初生牦牛胸腺形态通过光镜观察,我们发现初生牦牛胸腺形态呈囊袋状结构,但尚未发育完全。

胸腺小叶间有众多淋巴滤泡,其中包含有胸腺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

3.2 初生牦牛胸腺超微结构通过电镜观察,我们进一步揭示了牦牛胸腺的超微结构。

胸腺小叶内有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形态特殊,表面有突起的微绒毛,并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青藏高原不同生长期牦牛15项指标的测定

青藏高原不同生长期牦牛15项指标的测定

青藏高原不同生长期牦牛15项指标的测定圈华;李莉【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1(032)008【摘要】对同一海拔地区不同生长期牦牛的几项矿物质离子、总蛋白、尿素、尿素氮、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清K与Na含量在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日龄和1月龄血清C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成年组,1月龄血清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日龄血清总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尿素、尿素氮、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1日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ALP、GOT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P<0.05).结论:牦牛血液中生化参数与其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总页数】4页(P62-65)【作者】圈华;李莉【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23;S865.29【相关文献】1.舍饲对生长期牦牛血液生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J], 薛艳锋;郝力壮;牛建章;张晓卫;刘书杰2.青藏高原牦牛暖棚牛舍设计及环境指标测定与效益评价 [J], 旺久3.不同生态类型牦牛杂交效果的研究——横断山型牦牛(九龙牦牛)与青藏高原型牦牛的杂交试验报告 [J], 陆仲璘;李孔亮;马希文;卢鸿计;王敏强4.生长期牦牛瘤胃消化代谢的研究Ⅳ.不同饲养条件下牦牛瘤胃对酸性洗涤纤维消失率的影响 [J], 谢敖云;张美珍;王万邦;刘书杰;胡令浩5.不同类型牦牛杂交效果的研究(第一报)——横断山型牦牛(九龙牦牛)与青藏高原型牦牛的杂交试验报告 [J], 陆仲璘;李孔亮;马希文;卢鸿计;王敏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 是生物体 内起 主导作用 的最精 细 、 最复 杂的器 原 的牦牛 , 能够很好 的适应 高原低 氧 的环境 。既 往研 官 , 一切生命活动 的指挥者 和调整 者 。脑 组织 以有 是 氧代谢 为主 , 乎 没有 无 氧代 谢 能力 , 氧 的 需求 量 几 对 高, 因而对缺氧最敏 感 。视皮 质作为 大脑 重要 的功能
量 。结果表 明 , 着年龄 的增加 , 随 牦牛 大脑视 皮质 的厚度 增厚 、 经元截 面积 增 大和神 经元 密度在 3 日龄 时 神 0
最大, 显著 高 于 1 0日龄 和 成年组 ( 8 P<0 0 ) . 5 。结果提 示 , 牛 大脑视 皮质 的厚 度 和神 经元截 面积从 出生 到 牦
收稿 日期 : 0 20 — 0 2 1 — 33 基 金项 目 : 海 省 自然 科 学基 金 项 目(0 1Z9 1 青 2 1 --0 ) 作 者 简 介 : 林 ( 9 6 ) 男 , 川 绵 竹人 ,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高原 家 畜组 织 形 态 学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梁 18一 , 四 硕 主
7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u y o u ssa eo m e i t d n Dr g Re i t nc fEi r a max m a Ya ln r i i ng i g St a n
CONG e— iW ANG n — e REN a — i ZHA0 in L N n M ime , Xi g y , W n xn, L a g, I Qig
1 - 3 92 .
宁 殷 等 鸡 E 3 孔 繁 瑶 , 长 申 , 佩 云 , . 球 虫 抗 药 性 现 场 测 定 方 法综 述 8 [] 中国 兽 医 学 报 ,9 4 1 () 9 —4 J. 1 9 ,4 1 :09 .
[ 2 魏 1]
峰, 许
越 , 丽红 , . 嫩 艾 美 耳 球 虫 长 春 分 离 株 对 7 殷 等 柔
区, 血、 其 氧供 应量 居 大脑 各 叶之 首 。长期 生 活 在高
究 多关 注于高原低 氧对神经 元 的调亡 、 结构 以及 功能
的影 响 。本 试验采用 Ni l 色 , 过观 察测 量牦 s 染 s 通 牛大脑视皮质厚 度 、 神经元 密度 和截 面积在 不 同发 育 期 的变化 , 探讨牦 牛大脑视皮质 发育规律 。
tnl ) 五 种 球 虫 药 的 抗药 性 调 查 [] 北 京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eel 对 a J.
1 9 2 3 : 02 3 7 9 4, 0( ) 3 — 0 .
[3 林 7
青 , 永喜 , 窦 闫鸿 斌 , . 嫩 艾 美 耳 球 虫 甘 肃 株 抗 药 性 的 等 柔
[] 林 9
青 , 三科 , 于 张彦 明 , . 嫩 艾 美 耳 球 虫 杨 凌 株 对 几 种 抗 等 柔
种 抗 球 虫 药 的抗 药性 研 究 [] 吉 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0 0 2 J. 2 1 ,3
( ): 4 4 . 3 3 5 3 8
球 虫 药 的抗 药 性 研 究 [] 中 国农 学 通 报 ,0 5 2 ( )4 —7 J. 2 0 ,1 3 : 54 ,
成 年 逐 渐 增 加 , 经 元 密 度 从 3 日龄 到 成 年 则 逐 渐 减 少 。 神 0
关 键词 : 皮质 ; 经 元 ; 面积 ; 视 神 截 密度 ; 牦牛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1 2; 8 8 2 ¥5.6 ¥5.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 5 3 ( 0 2 0 — 0 20 1 0 — 0 8 2 1 ) 70 6 — 5
( 海大学动物医学系 , 海西 宁 801) 青 青 1 0 6
摘 要 : 为探 明不 同发 育阶段 牦 牛大脑视 皮质 的组 织形 态结 构 , 用组 织学技 术及 图像 分析 软件 对不 同 应 发育期 ( 1日龄 、0日龄 、8 3 1 0日龄和 成年 ) 牦 牛 大脑视 皮质 厚度 、 经元 密度 和 神 经 元截 面积进 行 分 析 测 对 神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0 2 3 ( ) 6 —6 2 1 ,3 7 :26
Pr gr s n Ve e i r e ii o e s i t rna y M d cne
不 同 日龄 牦 牛 大 脑 视 皮 质 发 育 的 组 织 形 态 学 研 究
梁 林 , 海 霞 , 荆 李 莉 , 勤 文 , 张 魏 青 , 薛 乾 , 红 贤 俞
试 验 研究 []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J. 自然 科 学 版 , 0 6 3 20 ,4
( ): — . 4 5 8
[ 1 黄 1]
兵, 薛忠, 天卫, . 吴 史 等 5种 抗 球 虫 药 防 治 鸡 Ei ra mei
tnl e el 疗 效 对 比试 验 [] 中 国 兽 医 寄 生 虫 病 , 9 5 3 2 : a的 J. 19 ,( )
bolr hce si rz n g niaJ . inDs 1 8 , ri i n B ai adAre t [] Ava i,9 7 ec k n l n
3 ( ): 8 — 9 . 1 2 2 7 2 2
[ 0 孔 繁 瑶 , 1] 宁长 申 , 佩 云 , . 5株 柔 嫩 艾 美 耳 球 虫 ( me i 殷 等 1 Ei r a
( o lg f V trn r d cn , rh s A&F U i est Y n l g, h a x , 1 1 0 C ia C le e eei a y me iie No t wet o n v riy, a g i S a n i 7 2 0 , h n ) n
Ab ta t 1 y o d c i k ns we e i c l t d wih Ei r a maxi Ya lng s r i ( s r c : da — l h c e r no u a e t me i 4 ma ng i t a n YLm ),t s a he a s y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