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前人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代表的整部《资本论》,对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现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前者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是必须坦率承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前人思想的突破,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不过,这还只是比较浅层的现象。因为,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并且相当严谨的理论体系,它们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观点、视角和学说。对商品经济的否定,是这一系列观点、视角和学说在某些方面的纠正和补充。这些纠正和补充,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层思想或理论前提。本文吸收胡义成的见解’$(,试图对这些纠正和补充作一探索。

第一、突破从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看问题的视角,注重从生产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经济《资本论》之所以否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理论上看,是基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

它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入手,指出其根源是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这一矛盾,又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然后,它基本舍弃了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着重分析价值及其源泉即抽象劳动,从价值到货币,再到资本,进一步得出剩余价值理论,即落脚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后,由工人阶级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的前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书评中说:“经济学研究的

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列宁在《马克思

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如实反映

了《资本论》侧重人际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基本视角。

《资本论》的这样一种视角,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教科书为代

表的这些政治经济学,没有适应无产阶级由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到创造新世界的建设的重

大变化,仍然忽视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忽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还是从公有制与私有制、平等与剥削等等人际关系角度来展开自己的理论阐述。结果,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这些教科书中消失了。这一缺陷具有根本性,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多年来严重忽视发展生产力的一个理论根源。

在我国新时期,邓小平所看待的一切问题,都是从“三个有利于”、首先是有利于生产

力发展出发的。他反复强调,“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看问题的

根本视角的变化,使我们的认识重新回到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上来。正是从

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并且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长期实践的结果,才能否定计划经济,才会对市场经济得出新认识,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论述我们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也着重强调了它“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显然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

当然,在看待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中,生产力角度与生产关系角度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在它们之间又存在一个何者更根本的问题。无论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来看,还是从

我国现实的发展要求来说,从生产力角度看问题,都是更根本的角度。而且,就生产关系

的社会功能而言,它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即提高效率的功能显然是第一位的,保证社会公平则是第二位的。在新时期,邓小平和我们党强调“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层理论,又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更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南。

第二、从急于消灭私人劳动、实行直接的社会劳动,到承认私人劳动、个别劳动存在的长期性

《资本论》否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根本的理论支柱,就是要消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

动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直至劳动与资本对立等等一切矛盾的根源。马克思指出:“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因为生产者只有通

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

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这里的私人劳动,通常

被人们解释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劳动,这确是典型的私人劳动。不过,如果考虑到商品交换起源于原始公社之间,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也不都是私有者&还有合作经济的所有者等等’,那么,严格地说,私人劳动是指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相对于社会劳动来说,它们是“个别劳动”。而它们的所有制基础可能是私有制,也可能是局部范围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等等’。至于何谓直接社会劳动,马克思作过解释,他说:“要考察共同的劳动即直接社会化的劳动……这里有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

要而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这些产品不是商品,而

生产其中任何一种产品的劳动,本身就是这个家庭的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正是为了消除商品经济私人劳动同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马克思“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把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变为直接社会劳动,作为人类长远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在生产

力高度发达的将来,是可能实现的。但问题是,它在现阶段是否能够做到)而且,从广泛存在的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向直接社会劳动转化,是否需要一系列过渡形式以及相当长的

过程)这些都是很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在

现阶段是否可行是同一个问题。

诚然,在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大型企业内,可以实行有严密计划的生产,从而使生产者

的局部劳动直接成为整个家庭或企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把所有的劳动都化成了

直接社会劳动。但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例如,在拥有"$亿多人口的中国,更不要说在全人类的范围内&实际上,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都是世界性的了’,存在着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需要又是极其多样的,社会分工协作关系错综复杂,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谁能够将它们准确计算、合理计划呢) 可见,在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是可行的事情,在全社会范围内,就变成不可行了。不能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