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理论与独生子女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课程论文
社会化理论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009年5月23日
社会化理论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出现并成长起来,尽管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流方向是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浅析其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引言
我国从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计划正式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城市的主流现象。
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根据社会学家近年所作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总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其社会化发展是正常的。
尽管大众和传媒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尚待改善,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以调适。
本文着重关注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以此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社会化。
二、社会化理论简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被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同时,社会化也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
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学家们一般把人一生的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与类型。
按照其不同的形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部分:
1、技能社会化。
社会成员在这个社会里要好好的生存,就必须参与社会的实践,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政治社会化。
作为社会的成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努力朝国家想要的人才发展,接受和学习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为社会化。
社会有属于它的社会规范和法律法则,这就需要社会成员自觉的遵守,使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同一层面上。
4、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代表社会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上有着不同的社会特征,一个人只有经过不同的教化,才能在社会的熏染下进入属于自己的性别领域中,从而诠释属于自己的性别角色。
(三)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提出
对于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既然成为一个问题,至少说明这个问题在相当范围、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内容,对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概念作出一种诠释,即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是指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种不健康状态,即独生子女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通过合理的途径和科学有效的教育完成其所有的社会化内容①。
三、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自理能力缺乏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养尊处优的一代,从出生后就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许多人根本不会独立生活。
1985年3月18日,美国《新闻周刊》曾发表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中将中国的“独一代”比做“小皇帝”,尽管这样的说法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确相当缺乏。
很多报刊文摘都曾评论认为,独生子女一代自幼娇生惯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做或很少做家务,
①郑方辉,金小红.互动论视角下的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M].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5月
更不会照顾别人,而是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呵护备至。
许多学者在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之后,也证实独生子女在自理方而的确存在很大问题。
如高志方曾指出,“独生子女在行为方而问题多,缺点严重,表现在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爱惜用品和玩具、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比较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胆小、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等。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弱
当今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为了帮助孩子积累竞争的“资本”,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智育上,而忽视了孩子自立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
据有关调查显示,实际上超过60%的独生子女承认自己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和做饭等家务,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32分钟,相当于0.188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小学生的1.2小时,韩国小学生的0.7小时。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一代在遭遇挫折时,其抗挫折能力明显较非独生子女一代弱。
李志等人曾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及其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对交往的自信心较强,但他们更多地感到生活不如意,挫折承受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差。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就是独生子女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一个有力证明。
②
(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周围的人产生各种联系,与他人沟通、交往是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需的。
但是我们却也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老师抱怨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不合群,性格孤僻,出现交际障碍。
尽管先天的遗传因素会影响孩子,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但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家庭生活经历与所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这种性格的形成。
总体而论,有三个方面的家庭原因对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交往能力塑造产生的影响: 一是心理压抑。
父母感情不和或是家庭遭受挫折,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接受别人。
二是依恋成人。
孩子从小没离开过成人的怀抱,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有的甚至出现神经紊乱现象。
②邵南.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调适[M].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7月.
三是环境束缚。
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没有同伴,父母又不采取教育上的补救措施,不给孩子创造条件去和亲友或邻居的孩子接近、交往,甚至有的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儿童一起玩。
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于一个人玩了,从而形成与同龄儿童共同性的差异,表现出现独占、自私、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四、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容易出现某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品质,如好逸恶劳,高傲自大,骄横任性,孤僻不合群,自私霸道,意志薄弱等等。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不当出现的,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中有以下几种倾向:
l、培养目标上期望值过高。
部分家长认为自己错过了学习和成才的时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方面希望补偿自己,一方面望子成龙。
因此,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可迁就。
2、在感情生活上过度依恋孩子。
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希望的寄托者。
对他们百般宠爱,万般迁就,独生子女成了家庭权力的主宰者,他左右着全家人的意志。
3、在经济上偏重子女。
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奢求。
一项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零食、文化用品、服装、保健品及电器方面的消费占到家庭消费的62.8%,大人们省吃俭用,而孩子却任意挥霍,出现消费水平倒挂现象。
(二)教育改进措施
针对独生子女的这些特点,为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克服不良的心态,改变教育方法。
在教育中既要遵循共同性的教育原则,又要选用特殊性原则。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妨采用三条特殊性的原则。
1、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贯彻互教原则。
“独生子女”这个名词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因为是“独生”,受到家人的厚爱,受到的庇护近乎全封闭。
另方面,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装修和摆设都高档化,孩子也就难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联系,难以形成正常的社会交往。
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解除孤独的生活,要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
日本学者认为“孩子教孩子”这样的互教方式才是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
根本原则。
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
因此,家长要把孩子动员出去找伙伴,同时,也要欢迎他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
当孩子出现矛盾时,家长别急于插手,先让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家长再给予引导。
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学会交往,从中培养出团结合作的精神,友爱宽容的风度,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坚持热爱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会痛苦。
但过份的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目前,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所应关注的是如下几方面:一是学会关心他人。
改变其家庭中特殊地位,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能只索取而不奉献。
要教育他们热爱父母,教敬父母。
爱父母是人际相爱的基础,只有对父母纯真的亲热感,才能发展到对人民真挚的爱。
在教育孩子爱父母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教育孩子热爱老一辈,要让他们知道,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没有爸爸妈妈。
老一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年老体弱更需要儿孙们的关心体贴。
二是培养独立能力。
要学会生活,会自己照料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如果连自己都不会照料自己的人,他怎能会关心照料别人呢?所以,不要用全方位的服务去束缚独生子女,影响他们独立能力的形成。
三是艰苦奋斗的教育。
北师大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认为:精神上的艰苦奋斗教育才是我们的主色调。
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有坚强意志的品质。
艰苦奋斗的教育也体现在教育子女具有调节自己需要的意识,达到合理消费,节约财富,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3、坚持教育影响一致性的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表现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要求要一致,也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
如果教育不一致,就会使教育影响互相抵消,正确的要求不能得到贯彻和巩固。
家庭成员教育一致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家庭有两种现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一是父亲严厉,母亲慈祥。
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受到父亲的指责,母亲却出来袒护。
二是父母严格,老一辈溺爱。
象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家长的威信受损害,也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家庭成员中遇到不同看法时先要取得一致,而后进
行教育。
家校教育要同步。
家长要校访,老师要家访。
学校办家长学校,也就是使家校教育同步的一项具体措施。
家长对学校或老师有看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应该到学校与老师交换看法,尽可能相互配合。
只有家庭成员、家校之间要求一致、态度一致、方法一致,才能使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汇合成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五、总结
社会化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工作很有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对独生子女社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上,在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以后,家长们对唯一的孩子的教育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所以,父母陪孩子学习,还陪孩子玩,几乎剥夺了孩子在学校外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当我们用社会化理论来审视这种做法时,其弊端不言自明。
为了促进青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和社会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行正确引导。
在认识上,父母应认同和理解独生子女应该有一定的同伴群体,他们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小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这是也其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行为上,父母应鼓励独生子女具有独立自助意识,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种问题,实现独生子女的正常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郑方辉,金小红.互动论视角下的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5月
[2]邵南.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调适[J].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7月.
[3]何燕.群体社会化理论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关颖.城市独生子女社会化失败的家庭因素辨析[J].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5]杨安,董华君.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J].重庆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卷第2期。